34:1 約西亞登基的時候年八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十一年。
《新》34:1~36:1:這兩段有關約西亞王朝的記錄篇幅大致相同。記錄的也是相同的事件,但所強調的重點卻不相同。兩者均論及約西亞改革的三個不同層面:(1)除去異教敬拜,(2)發現律法書,及隨後與耶和華重申盟約,(3)守逾越節。有關第二項,兩本歷史書的記載十分相似。至於第一項,列王紀作者用了很長的篇幅(王下23:4-20),而歷代志作者僅簡短摘要記錄(34:3-7、33)。守逾越節的記錄在歷代志中甚為詳盡(35:1-19),而在列王紀下僅略略提及(23:21-23)。不僅記錄這些事所用的篇幅不同,其次序也不一樣。列王紀中,最先提到的事是約西亞第十八年時,在聖殿中找到律法書,作者顯然是按地理位置來排列他的資料,即由聖殿開始,推至全城,再推廣至全國其他地方。而歷代志作者卻是按事件發生的先後次序來敘述,而且典型地在記錄中加上一些年代附註:34:3(這兩個年代在列王紀都沒有提及);34:8(見王下22:3);35:19(見王下23:23;又見代下12:2註釋)。歷代志清楚記載約西亞在第十二年開始改革(34:3),也就是在找到律法書之前六年。
《新》三十一年:主前六四○至六○九年。
《啟》約西亞的事佔了兩整章,在長度上和記同一王的《王下》相等(22:1-23:30)。但處理手法各有千秋。約西亞在位31年(主前640-609年),二書記下的大事計有:1.清除異教偶像,重視聖殿事奉(34:1-17);2.發現律法書,重申前約(34:18-33);3.歡慶逾越節(35:1-19);4.在米吉多戰役中殉國(35:20-27)。
本書記(1)事,多了約西亞童年就虔誠信靠神和12歲就開始清除耶城和猶大偶像及邱壇的記載。第(2)事的記敘,二書內容相若,只不過《代下》(版主註:應是《王下》)先講得律法書,後講清除偶像像,次序與本書剛好對調。但到記述逾越節的慶祝時,本書則遠為詳盡。至於約西亞殉國戰場的事,《王下》只綴數語(23:29-30),本書的敘述不只詳細,也極生動(35:20-25)。
《啟》從本書作者寫作的立場來說,其處理史料手法始終如一;約西亞並未能挽回猶大國覆亡的命運。
《SDA》第34章和35章記錄約西亞的統治。其順序上大部分與王下22章和23章相同。《列王紀》比較詳細地敘述了律法書發現以後道德和宗教的改革(王下23:4-20、24-27),簡要提到了聖殿的修復(王下22:3-7),逾越節的慶典(王下23:21-23),以及與尼哥的戰役(王下23:29-30)。《歷代志下》對第十八年的宗教改革則寫得比較簡單(代下34:33),但說到了第十二年那場更早的反對偶像崇拜的運動(代下34:3-7);在講述修復聖殿以及與尼哥的戰役時增加了一些細節,但詳細敘述了逾越節的慶典(代下35:1-19)。關於發現律法書和重新立約,二位作者的說法幾乎是一樣的(代下34:14-32;王下22:8至23:3)。在王下22:1,增加了約西亞母親的名字耶底大。
34:2 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衛所行的,不偏左右。
《SDA》不偏左右:又見王下22:2。只有這位國王得到如此的評價。約西亞就是如此實現了摩西爲以色列將來的國王所規定的條件(申17:20;參申5:32;28:14)。
34:3 他作王第八年,尚且年幼,就尋求他祖大衛的 神。到了十二年才潔淨猶大和耶路撒冷,除掉邱壇、木偶、雕刻的像,和鑄造的像。
《新》3~7:列王紀作者將約西亞此層面的改革作了詳盡的記錄(王下23:4-20)。他並將除去異教敬拜的記錄放在找到律法書之後,而歷代志作者的記載次序則相反。
《新》有些學者嘗試將約西亞第八年(34:3),十二年(34:3)及十八年(34:8)發生的事,與亞述王國的興衰階段串連。亞述已在該地區稱霸約二百年。亞述對亞蘭及巴勒斯坦控制的衰減,無疑幫助並鼓勵了約西亞重建大衛時期所擁有,後卻淪為亞述省分之地的主權(34:6-7)。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約西亞改革中的宗教動機。否則,這改革就變為本質上是政治反叛所附帶的一種宗教表現。
《SDA》第八年:約西亞開始認真考慮自己責任的時候,才十六歲(見第1節)。
《SDA》十二年:第十二年所進行的不是改革的全部,而只是改革的開始。第一場運動導致全國性的搗毀偶像。但改革並不全面。到第十八年,百姓仍依戀偶像崇拜。
34:4 眾人在他面前拆毀巴力的壇,砍斷壇上高高的日像,又把木偶和雕刻的像,並鑄造的像打碎成灰,撒在祭偶像人的墳上,
《SDA》拆毀:關於約西亞第十二年對偶像採取行動的記錄,與《列王紀下》第23章相似,只是《列王紀》把時間放在約西亞第十八年。《列王紀》記錄的可能是從第十二年開始的整個改革時期。
《SDA》打碎成灰:就像對待亞倫在曠野裏所鑄造的金牛犢一樣(出32:20)。
34:5 將他們祭司的骸骨燒在壇上,潔淨了猶大和耶路撒冷;
《SDA》不一定都是拜偶像的祭司,因爲許多祭司似乎離開了,直到約西亞王第十八年把猶大的祭司遷到耶路撒冷,殺死了以色列的祭司(王下23:5、8-9、19-20)。這些祭司不是利未人(代下11:14-15)。
34:6 又在瑪拿西、以法蓮、西緬、拿弗他利各城,和四圍破壞之處,都這樣行;
《新》瑪拿西、以法蓮、西緬、拿弗他利:歷代志作者對「全以色列」的關注,明顯表現在他願花篇幅記錄北國支派也參與約西亞的改革上(又見34:9、21、33)。歷代志作者再次表明,全以色列在一屬大衛家室的君王之下得以統一,就如他記希西家事跡時一樣(見30:1註釋)。
《新》西緬:可能有些西緬人已由猶大移居北方。
《啟》約西亞清除異教妖氛的運動遠及舊日北國許多城市。這些城市自首邑撒馬利亞淪陷後(主前721年),本在亞述勢力下,但到主前七世紀最後25年,亞述帝國內憂外患兼逼,由盛而衰,面對巴比倫的崛起,早已無暇南顧。猶大國乘機向北擴大其影響力,促北國以民力圖自強,回歸真神。
《啟》拿弗他利在舊日北國的北疆,以法蓮在南,添上位於約旦河西的瑪拿西和西緬的移民,等於說北國全境的以民都在進行肅清邪惡的復興運動。
《SDA》在瑪拿西、以法蓮、西緬、拿弗他利各城:約西亞這時採取措施控制原先北方王國的地區。那裏亞述的勢力開始削減。在約西亞第十八年以前,亞述已進入衰落的最後階段;巴比倫已經獨立。約西亞拆毀了伯特利的祭壇和撒瑪利亞的邱壇(王下23:15、19)。
《SDA》破壞之處:即“廢墟”。希伯來原意不明。七十士譯本爲“那些地方”。本節似乎應與下一節連起來:“甚至進入拿弗他利和周圍的廢墟,拆毀祭壇和亞舍拉”。北方的許多地方已成廢墟,在希西家的初期,就已落入亞述人的手中(王下18:9-11)。
34:7 又拆毀祭壇,把木偶和雕刻的像打碎成灰,砍斷以色列遍地所有的日像,就回耶路撒冷去了。
《新》以色列遍地:由34:6的名單可看出。
34:8 約西亞王十八年,淨地淨殿之後,就差遣亞薩利雅的兒子沙番、邑宰瑪西雅、約哈斯的兒子史官約亞去修理耶和華他 神的殿。
《SDA》約西亞王十八年:如果把約雅敬第四年算爲尼布甲尼撒元年,約西亞死於他三十一年,即公元前609年,這一年是公元前623/22年。
《SDA》淨地淨殿:淨地淨殿以後,約西亞準備開始修復的工作。
《SDA》差遣亞薩利雅的兒子沙番:沙番是書記(王下22:3、10),是國王的主要官員之一。這裏列出的其他官員在《列王紀》相應的記錄中沒有提到。
34:9 他們就去見大祭司希勒家,將奉到 神殿的銀子交給他;這銀子是看守殿門的利未人從瑪拿西、以法蓮,和一切以色列剩下的人,以及猶大、便雅憫眾人,並耶路撒冷的居民收來的。
《新》瑪拿西、以法蓮和一切以色列剩下的人:歷代志作者提到,來自北方的敬拜者也帶禮物來到聖殿(王下22:4則未明言此事),再次顯明他對「全以色列」的關注。
《啟》奉獻金錢修理聖殿的人裏頭,包括了“一切以色列剩下的人”。此時在政治上雖只剩一個猶大國,但在靈性的復興上,可以看見一個統一的民族。
《SDA》利未人從猶大居民和原北方王國的居民那裏,收取修復聖殿的基金。
34:10 又將這銀子交給耶和華殿裏督工的,轉交修理耶和華殿的工匠,
《啟》修殿工作由利未人主持,費用來自特別的奉獻。參24:8-12。
《SDA》聖殿因爲疏忽,顯然已遭到很大的損壞。
34:11 就是交給木匠、石匠,買鑿成的石頭和架木與棟樑,修猶大王所毀壞的殿。
34:12 這些人辦事誠實,督工的是利未人米拉利的子孫雅哈、俄巴底;督催的是哥轄的子孫撒迦利亞、米書蘭;還有善於作樂的利未人。
《SDA》據王下22:7,“將銀子交給辦事的人手裏,不與他們算帳,因爲他們辦事誠實。”
34:13 他們又監管扛抬的人,督催一切做工的。利未人中也有作書記、作司事、作守門的。
-------------------------------------------------------------------------------------------------
<聖經靈修版/網路>
敬虔的事奉,不在於年紀長幼,難道我已忘了「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的教導嗎?
34:3 在當時的以色列,十二歲的男童已被看作成年人。約西亞在十六歲時,已明白他應盡的責任。他小小的年紀,就顯出比他以前許多更年長的君王更有智慧,他定意尋求耶和華和他的心意。切記不要因為年紀的長幼而不事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