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聖經注釋/網路>
16:13 耶穌到了凱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就問門徒說:「人說我(有古卷沒有我字)人子是誰?」
《新》凱撒利亞腓立比:不可將此城與大希律王在地中海岸所建美輪美奐的凱撒利亞城混為一談。凱撒利亞腓立比是希律之子腓力重建的城(腓力將羅馬皇帝凱撒提庇留及他自己的名字合併為此城命名),位於加利利海以北,近黑門山麓。它原名潘尼亞(此古名存留至今,現為班尼亞),為紀念希臘的牧羊神—潘,其神龕即位於此地。這地有濃厚異教色彩。
《啟》凱撒利亞腓立比:在加利利海北邊,是希律腓力的封地(14:3註)。
《馬》13~14:凱撒利亞腓立比在加利利海北面約二十五哩,在約旦河東面五哩。耶穌來到附近的村莊(可八27),這時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普遍被認爲是耶穌傳道事工的高峰。直至這時,祂已經讓門徒真正認識祂的位格。既然完成了這個任務,祂現在便堅決地走向十字架。
祂先問門徒,了解別人對祂的身分有何說法。眾人的回答很參差,有人認爲耶穌是施洗的約翰,有認爲是以利亞,有認爲是耶利米,也有認爲是先知裏的一位。在一般人眼中,祂是上述當中的一位。祂是好人,但並非是最好的;祂很偉大,卻並非最偉大的;祂是先知裏的一位,但不是預言中的那位先知。這種看法不能叫他們真正知道耶穌是誰。他們對耶穌的認識含糊不清,讚美不過是徒然的,也預告他們日後怎樣對耶穌。如果換了耶穌是別人,那必然是個騙子,因爲祂竟稱自己與父神同等。
16:14 他們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耶利米或是先知裏的一位。」
16:15 耶穌說:「你們說我是誰?」
《馬》15~16:因此,耶穌問門徒認爲祂是誰。西門彼得作出了歷史性的回應:“禰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換句話說,耶穌是以色列的彌賽亞,又是神的兒子。
16:16 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 神的兒子。」
《啟》基督:為“彌賽亞”的希臘文寫法,是“受膏者”的意思(但9:25)。猶太人相信這位要來的彌賽亞是他們民族的救星(約1:41),但不相進耶穌就是那彌賽亞。彼得在這裏斬釘截鐵地指出,耶穌就是神所差來的救主基督。
16:17 耶穌對他說:「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
《啟》巴約拿:是“約拿的兒子”之意。這位約拿又名約翰(約21:15)。
《啟》屬血肉的:指人。
《馬》17~18:我們的主祝福巴約拿之子西門。一個漁夫無法憑著天生的智慧見識明白神的身分。彼得明白,是因爲父神給他指示。然而,神兒子還有重要的話對彼得說。所以耶穌補充說:“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門不能勝過他。”眾所周知,福音書中,沒有其他經文比這節更引起爭議的。有人問:“誰是磐石?磐石是什麽?”由於彼得和磐石的希臘字相似,就引起了許多問題。其實這個字的意思是獨特的。首先,Petros指石塊或碎石;第二,Petra指磐石,如石崖。故此,耶穌是說,“……你是彼得(石塊),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他不是說把教會建在石塊上,而是要建在磐石上。
如果彼得不是那磐石,那麽誰是那磐石呢?按著上文下理看,便可找到答案。彼得認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而教會就是建立在這真理上。以弗所書二章20節教導說,教會是建立在耶穌基督身上,他就是那房角石。該經文提到我們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但這根基不是指人本身,而是指使徒和先知教導關乎主耶穌基督的道理。
哥林多前書十章4節把基督形容爲磐石。在這論點上,摩根作出了發人深省的提醒:要謹記,耶穌正和猶太人談話。如果我們查閱整卷希伯來文聖經,便知道“磐石”從不用來比喻人,相反常常比喻神。所以,耶穌在凱撒利亞腓立比一番話,不是指把教會建造在彼得身上。耶穌不會疏忽比喻的用法。祂按著舊有希伯來的解釋來用這些比喻,因爲磐石常代表著神,故此祂說的意思是:“建造在神自己身上──就是那永生的神兒子基督。”
彼得從沒有把自己比作教會的根基。他曾兩次提到基督就是石頭(徒四11-12;彼前二4-8)。不過這比喻與我們現在談論的不同,所提到的石頭是房角石,不是根基。
“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這是聖經中首次提到教會。舊約沒出現過教會。耶穌提到教會的時候,教會仍未誕生,教會要在五旬節時建立,包括一切在基督裏的真信徒,不論是猶太人,還是外邦人。教會被稱爲基督的身體和新婦,是分別出來生活的一群人,有天上獨特的呼召和神心意的將來。
我們多不會期望馬太福音提到教會,因爲這卷書的主題是以色列和天國。可是,以色列既拒絕基督,便進入了一段加插的時期──教會時期。這時期要延續至被提才完結。那時,神要恢復祂對以色列國的作爲。故此,神在這卷福音書中提到教會,是說明祂被以色列拒絕後有另外安排的計劃。
“陰間的門不能勝過他。”這句話可從兩方面理解。首先,可解爲陰間的門不能抗衡教會──教會經得起一切的攻擊。另外,也可解爲教會採取攻勢,得到勝利。無論如何,死的權勢必被活著的信徒的改變,和在基督裏死了之人的復活擊敗。
16:18 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權柄:原文是門),不能勝過他。
《新》彼得…教會…磐石:在希臘文「彼得」是petros(「石頭」),而「磐石」是petra。在其上建造教會的磐石,可能是指彼得受聖靈啟發(16:17),以致能稱耶穌為彌賽亞、為「永生神的兒子」的信仰告白;也可能是指彼得本人,因弗2:20也表明,教會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
《新》教會:在福音書中只有馬太用過這個字(本節及18:17中的兩次)。在七十士譯本(舊約聖經的希臘文譯本)中,這個字是指以色列會眾而言。在耶穌時代的希臘人圈子裏,此字是指一個城市中那些自由且有投票權的市民之聚集(參徒19:32、39、41)。
《新》陰間:這個希臘字Hades是指人死後靈魂的歸宿地,一般意思與希伯來的Sheol(陰間)相等(見創37:35註釋)。
《新》陰間的權柄:(編者註:新國際版譯作「陰間的門」)可能指「死亡的權柄」,即一切敵擋基督及其國度的勢力(但見伯17:16註釋)。
《啟》耶穌這句話是借希臘文諧音來說的雙關語:“你是彼得(Petros,指小石),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petra,指巨石,不是人名)上”;祂沒有說“建在你彼得身上”。教會的基礎是基督自己。這磐石可以是指像彼得那樣的信心,認主耶穌為基督;也可以是指彼得和眾使徒所構成的教會的根基,基督是那房角石(弗2:20)。請看彼得的教導(彼前2:4-8),再比較保羅的教導(林前3:11)。
16:19 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新》鑰匙:也許彼得後來使用了這些鑰匙,在五旬節那一天(徒2章)他宣告說,天國之門已向猶太人及皈依猶太教的外邦人打開了,後來他又宣佈說,此門也為外邦人打開了(徒10章)。
《新》捆綁…釋放:並非指定奪有罪或無罪的權柄,乃是指申言有罪或無罪的權柄(見18:18及其上下文;參徒5:3、9)。
《馬》“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並不是指彼得握有權柄,選擇進天國的人。這裏是指天國在地上掌權──包括所有囗稱忠於王的人,就是所有自稱爲基督徒的人。鑰匙是指到入囗或通道。在本書末大使命的信息也提到這條承認救主而得進入天國的鑰匙(太二八19)──使萬民作門徒、施洗和教訓門徒。(救恩不要求受洗,但洗禮是一個給初信者的禮儀,讓人公開承認忠心於王。)彼得在五旬節時首先用了這些鑰匙。這些鑰匙並非單單給了彼得,彼得不過是其他門徒的代表吧了(參看太一八18,神同樣把這應許給予其他門徒)。
“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這段經文與約翰福音二十章23節常被解爲是主授權彼得和祂的繼承人,讓他們有權柄赦免人的罪。然而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只有神才能赦免人的罪。
這節經文可從兩方面理解。首先,可能是指使徒有權柄去捆綁和釋放,而這權柄正是我們今天所缺乏的。例如,彼得捆綁亞拿尼亞和撒非喇,使他們立刻受死刑(徒五1-10);保羅因著那個受懲的哥林多人的悔改,就把他從罪的惡果中釋放出來(林後二10)。
另外,這節也可解爲使徒要在地上捆綁或釋放,必須先在天上有捆綁或釋放。故此,雷曆說:“是天上開始一切捆綁和釋放的工作,而非使徒。使徒只是宣告這些工作吧了。”
無論如何,這節經文在今天來說是一節宣告的經文。當罪人真心爲罪悔改,接受耶穌基督爲主和救主,基督徒便可宣告這人的罪得赦。相反,罪人若拒絕救主,基督的僕人便可宣告這人仍然有罪。凱理寫道:“只要教會是奉主的名行事,而這些事又真的是符合神的心意,神便會在所行的事上蓋上祂的印鑑。”
16:20 當下,耶穌囑咐門徒,不可對人說他是基督。
《新》不可對人說:猶太人有許多錯誤的觀念,他們尋求一位純粹是民族性及政治性的彌賽亞,因此耶穌吩咐祂的門徒不要把彼得的告白宣揚出去,免得促使猶太人起來革命反抗羅馬(見8:4註釋)。
《馬》我們再次看見主耶穌吩咐祂的門徒,不可對人說祂是彌賽亞。因爲以色列不信神,揭開王的身分只有百害而無一利。假如百姓擁戴耶穌爲王,反會造成更大的傷害。這種不合時機的舉動只會讓羅馬人不擇手段地鎮壓百姓。
使徒雅各稱這段爲耶穌傳道事工的轉捩點。他寫道:“凱撒利亞腓立比的日子標誌著福音的分水嶺。從這時開始,河流轉移方向。耶穌早期傳道時的支持者曾熱愛擁戴耶穌,把祂加冕爲王,但現在的景象卻截然不同。河水的浪潮把耶穌推向十字架……在凱撒利亞,耶穌毅然站立,儼如站在分水嶺上。這景象就如聳立於山峰之顛,耶穌俯視而見往日所行過的一切旅途,前瞻而見黑暗險峻的前路正等待祂。昔日光輝歡悅的日子仍然縈繞心頭,但祂不過回望一眼,便昂然踏上征途,邁向黝暗之中。此刻,祂正舉步往加略山。”
16:21 從此,耶穌才指示門徒,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
《新》才:(編者註:新國際版譯作「開始」)此時耶穌的事工展開新的一頁。祂不再用比喻教導群眾,而是專注於教導門徒,裝備他們面對主的受苦和受死。
《啟》這是耶穌首次預言自己會受苦難。此外還有兩次,見17:12、22-23;20:17-19。耶穌決定受死不是逞匹夫之勇,也不是敵人反對祂的結果,而是要遵行神所預定的計劃。祂決心上耶路撒冷,完成天父交託的使命。
《馬》門徒這時已知道耶穌是彌賽亞,是真神的兒子。他們已準備好聽祂首次直接發表的預言──祂的死和復活。他們此刻曉得祂的計劃永不落空,他們是在勝利的一方;無論有什麽事發生,他們都必得勝。於是主把關乎祂的事情揭曉,讓門徒心裏作好準備。祂必須上耶路撒冷,受宗教領袖許多的苦,並且必須被殺,第三日復活。這消息足以令門徒想到將要發生的種種事情。不過耶穌最後提到的事情──第三日復活──卻是門徒始料不及的。這樣的結局與他們想像的相去甚遠!
16:22 彼得就拉著他,勸他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
《馬》彼得想到他的主將要承受如此的酷刑,便感到十分不忿。他拉著耶穌,彷彿阻擋耶穌要走的路,抗議著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禰身上。”
16:23 耶穌轉過來,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 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
《新》撒但:此字借自希伯來文,意思是「敵對者」或「控告者」(見伯1:6原文譯註;另見啟2:9註釋)。
《啟》彼得勸耶穌放棄上耶城的計劃,避開死亡,用別的方法去完成神的旨意;因此成了一塊絆腳石。這也可以看出門徒的領袖彼得到此時仍未能擺脫猶太人舊的彌賽亞觀念的影響,沒有認清耶穌來到世上的真使命。
《馬》主耶穌直斥彼得的不是。祂來到世上,本是要爲罪人死。任何攔阻祂成就這目的的人和事,都是與神的心意背道而馳。因此祂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你是絆我腳的。因爲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耶穌雖稱彼得爲撒但,但這不是指使徒是被邪靈或撒但所控制。祂不過是說彼得的行爲和說話正是撒但喜歡聽見的(牠的名字是與神對敵)。彼得抗議救主上加略山,便成爲救主的攔阻。
每一個基督徒蒙召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從主耶穌,但當十字架在人生的路途中隱約浮現時,一把聲音便隨之而來說:“它離你還遠!救救你自己吧。”又或者我們的至愛會要求我們轉移方向,不去順從神的道路。這時,我們也當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你是絆我腳的。”
16:24 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啟》捨己:不是自我否定,而是將自己交給神。
《啟》十字架:是死的刑具。
《啟》背起十字架:是在神面前看自己是死的,將全生命交在神的旨意中。
《馬》這時,主耶穌坦白地說,祂的門徒要有這些特性:捨下自己、背起十字架、跟從祂。捨己與否定自己有別;捨己是讓神完全管理自己,叫自己不再掌權。背起……十字架是願意忍受恥辱、痛苦,甚至可能爲主殉道;背起十字架是向罪、自我和世界死了。跟從主是按主的樣式而生活,包括效法祂的謙卑、處貧窮,有憐憫、愛、恩慈及敬虔的美德。
16:25 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生命:或譯靈魂;下同)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
《馬》主預言門徒有兩種攔阻。第一個自然的試探是企圖挽救自己的性命,免卻不適、痛苦、寂寞或損失。另外的攔阻是企圖讓自己致富。就前者,耶穌提醒門徒,爲私慾而活總得不到滿足;不惜一切代價而捨己跟從祂的,便找到生存的目的。
16:26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
《馬》第二種試探──致富──是不理性的。耶穌的意思是說:“假如人在事業上名成利就,擁有全世界,但卻爲這瘋狂的慾望耗盡他的時間和精力,使他錯失了生命中最根本的目標;那麽,即使得到這些錢又有何益處?死後連分毫都帶不走,在永恆中卻兩袖清風。”人生在世有更重要的目標。這目標不是賺錢。神呼召人,叫人代表主所關心的事。如果人錯失這目標,便等於錯失了一切。
第24節,耶穌告訴他們最坎坷的事情。這便是基督信仰的特徵;在開始的時候便早知道這最壞的一著。雖然如此,你卻發現無窮盡的寶藏和祝福。斑豪斯說得很貼切:“我們看見聖經裏一切險峻艱辛的事,也就再沒有令我們驚訝歎息的了。原來我們在今生所學到的一切功課,都是可喜的。”
16:27 人子要在他父的榮耀裏,同著眾使者降臨;那時候,他要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
《啟》27~28:主耶穌講了兩件事,因為都與天國有關,所以放在一道來說。16:27講祂再來時的審判。16:28所講的事在登山變像中實現(17:1-8)。登山變像是天國景象的一瞥,看見基督在榮耀裏。
《馬》主在這刻提醒門徒,祂自己的榮耀是隨著受苦而來的。祂提到祂在第二次降臨時要回到地上,同著眾使者在祂父的無比榮耀裏降臨。那時候,祂要報應那些爲祂而活的人。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唯一途徑是仰望這榮耀的時刻;先考慮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然後竭盡所能,迎上路去。
16:28 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人子降臨在他的國裏。」
《新》此節主要有兩種解釋:(1)預言約在一週後要發生的登山變像一事(17:1),該事件顯明耶穌有一日必會在父神的榮耀中再來;(2)指使徒行傳所記五旬節及福音迅速廣傳的事。按上下文來看,似乎第一種解釋較可取。見彼後1:16註釋。
《馬》接著,主發出令人震驚的聲明,祂說站在這裏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人子降臨在祂的國裏。問題出現了:主的使徒全都離世了,但基督卻仍未帶著權柄和榮耀而來,重新建立祂他的國。如果我們再看看下一章的首八節,便能回答祂這令人大惑不解的聲明,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幾節經文描述耶穌在高山上改變形像。彼得、雅各和約翰都看見基督變了形像。他們蒙賜特權,預先看見基督在祂榮耀之國的形像。
我們可以肯定,基督讓門徒看見祂的形像,是要讓他們預先看見祂將來的國。彼得把這次事件描述爲:“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祂降臨的事。”(彼後一16)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降臨是指祂第二次的降臨。約翰對這次高山上的經歷則這樣形容:“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一14)基督第一次降臨蒙受羞辱;第二次降臨卻帶著榮耀。所以,第28節的預言在那高山上應驗了;彼得、雅各和約翰看見了人子──不是卑微的拿撒勒人,而是榮耀的王。
------------------------------------------------------------------------------------------
<聖經靈修版/網路>
凱撒利亞腓立比,名字怎麼這麼長?
16:13 凱撒利亞腓立比位於加利利海以北數公里,受腓力管轄,希臘和羅馬文化的影響隨處可見,外邦廟宇和偶像多得不可勝數。腓力管轄時,重建這城市,並給她起新名字,把自己的名字加在後面。這城市本來叫凱撒利亞,與腓力的兄弟希律的管轄區的首都名稱一樣。
我說耶穌是主,可我的事仍由我自己作主——是這樣嗎?
16:13-17 門徒以一般人的看法來回答耶穌的問題——耶穌是一位復活了的偉大先知。這種信念源於舊約,神說祂要從百姓中間興起一位像摩西的先知(參申18:18。有關施洗約翰、以利亞、耶利米的資料,請參約1章;王上18章;耶2章的人物介紹)。不過,彼得承認耶穌是神,是期待已久、在應許中的彌賽亞。假若耶穌問你同樣的問題,你會怎樣回答呢?祂是不是你的主、你的彌賽亞呢?
既有耶穌為磐石,可是我們的教會卻好像缺少點甚麼,那是……
16:18 耶穌將要在磐石上建立教會,這塊磐石可能是指(1)耶穌自己,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而成就的救贖工作。(2)彼得,耶路撒冷教會的第一位偉大領袖。(3)彼得及繼後所有真正信徒的認信。
後來彼得提醒基督徒,他們是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的教會,耶穌基督就是基石(參彼前2:4-6)。所有信徒都藉著相信耶穌基督為救主加入教會,正如彼得在這裡所表示的(參弗2:20-21)。耶穌稱讚彼得的認信,像彼得這樣的信心就是基督國度的根基。
開門要鑰匙,開天國的門也要?誰去開?
16:19 這就是歷代以來爭辯的題目:有些人說“鑰匙”是指執行教會紀律、立法和管理的權威(參18:15-18);另有些人說“鑰匙”賦予宣告罪得赦免的權柄(參約20:23);還有些人認為“鑰匙”可能是指藉著神話語裡的救恩信息,使人得到進入天國的機會(參徒15:7-9)。宗教領袖以為自己拿著天國的鑰匙,企圖把某些人關在天國門外。我們不能決定給其他人開放或關閉天國的門,神卻使用我們去幫助別人找到進入天國的路。天國的門向所有遵行祂話語的信徒大大敞開。
人說你就信,你真的瞭解耶穌嗎?
16:20 耶穌囑咐門徒不要公開彼得的認信,因為他們仍然未完全明白耶穌將要成為怎樣的彌賽亞——祂不是一個軍事上的總司令,而是一個受苦的僕人。他們需要完全瞭解耶穌和作為門徒的使命後,才可以去對別人宣告這件事,否則會引起叛亂。他們要經過一段困難的時期,直至祂完成地上的使命,才能明白祂降世所要成就的事。
捨棄天上榮華,降生馬槽,真奇怪,祂所為何事?
16:21 “從此”標誌著一個轉捩點,標記耶穌開始宣講天國的真理(參4:17),而這裡則指出耶穌開始強調自己的受難和復活信息。直到這時,門徒仍未領悟到耶穌來的真正目的,因為他們對彌賽亞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耶穌三次預言自己要受難,這是第一次。(有關其餘兩次的預言,請參17:22-23;20:18-19。)
這個預言蠻熟悉的,在哪兒聽過?
16:21-28 這段經文符合了但以理的預言:彌賽亞會被殺害(參但9:26);在地上將會有一段艱難的日子(參但9:27);並且君王會在榮耀中降臨(參但7:13-14)。門徒將要與他們的王一樣忍受痛苦,並在末日得到賞賜。
彼得愛耶穌,卻成阻礙;可有想過,大試探會來自愛你的人?
16:22 彼得是耶穌的門徒,也是祂的朋友,他不想耶穌去涉險,故企圖勸阻祂免受仇敵的毒害。但是假如耶穌不去受死,彼得就要死在自己的罪中了。大試探可以來自那些愛我們並且努力要保護我們的人,對於“肯定神不會讓你面對這件事”之類的忠告,我們要特別小心。我們最難面對的試探往往是來自那些只希望保護我們逃避危難的人。
彼得只不過擔心耶穌,為何反遭斥責?
16:23 在曠野受魔鬼試探時,耶穌聽過不必死就可成就大事的說法(參4:6),這次卻出自彼得的口。彼得剛剛認耶穌為彌賽亞,現在卻違背神的意思,用人的角度來衡量這件事。撒但常常企圖使我們離開神,叫我們不知就裡,耶穌斥責的是彼得這種態度。
委身是——等我辦好自己的事,才來找主;委身是——我還有點時間,就給主吧?委身是——
16:24 釘十字架是羅馬政府執行死刑時普遍採用的方法,被判刑的犯人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從街上走到行刑的地方。耶穌藉著門徒背起十字架跟從祂這幅圖畫,向門徒表明跟隨祂是指真正的委身,即使冒著生命的危險,仍不折回(參10:39)。
作主門徒代價高,不愛自已愛耶穌,你做到了沒有?
16:25 作真正門徒代表決心用自己所有的來服事耶穌。我們顧惜自己的肉身,不願受苦,我們的屬靈生命就會開始枯竭。當我們只為自己生活,就會迷失了生存的真正目的;當我們獻身服事基督,便會發現生活的真正意義。
努力工作,建立自己,達到高峰,然後……?
16:26 還沒有認識基督時,我們去選擇這樣、選擇那樣,好像今生就是我們的一切。其實,今生只是永恆的開始。我們如何度過這短暫的人生,會決定我們永恆的境況。我們在地上所積聚的,不能購買永恆的生命;即使最崇高的社會名譽也不能使我們進入天國。從永恆的角度來衡量所有的事情,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價值觀和抉擇截然不同了。
我所行的,可以叫我坦然面對神的審判嗎?
16:27 耶穌基督擁有審判全地的權柄(參腓2:9-11),雖然祂的審判已經臨到我們的生命,但將來基督再來時會有最後的審判(參25:31-46),每一個人的生命都要接受審查和評價。不單非信徒要面對這審判,基督徒雖然有永生的保證,也要同樣面對審判(參羅14:9-11),耶穌將要看看我們怎樣運用恩賜、機會和職責,來決定我們在天國的賞賜。那時,神要釋放義人,定惡人的罪。我們不應該論斷別人得救不得救,因為這是神的工作。
耶穌還沒有再來,如何可以看到祂降臨在祂的國裡?
16:28 當時的門徒在基督再來之前全已去世了,許多人認為耶穌這裡所說的在祂登山變像時就應驗了,那時彼得、雅各和約翰看見了祂的榮耀(17:1-3)。另外有人說這句話是指五旬節聖靈降臨(參徒2章)和基督教會的開始。無論是哪種情況,信徒確曾目睹神的能力和基督國度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