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親愛的弟兄啊,我現在寫給你們的是第二封信。這兩封都是提醒你們,激發你們誠實的心,
《新》親愛的弟兄:或作「親愛的」(見3:8、14、17;彼前2:11;4:12)。
《新》第二封信:第一封信也許是彼得前書,但有可疑之處;例如,彼得前書就不能正確地算是用作提醒的書信。
《啟》本書為“第二封信”,前信當指教會已讀過的《彼得前書》。寫信的目的都在“提醒”、“激發”(看1:13;猶5節)。
《SDA》親愛的弟兄啊:彼得現在放下涉及假教師的不愉快話題,轉而告誡讀者有關末日的事件。所以他很自然在這裏和8、14、17節中用了“親愛的”(參約壹3:2注釋)。
《SDA》我現在:暗示《彼得後書》寫於《彼得前書》後不久。
《SDA》第二封信:第一封信自然就是《彼得前書》。本信是《彼得後書》。沒有人對這個觀點提出有說服力的反對意見。彼得的話順帶證明了這兩封信爲同一個作者所寫。
《SDA》這兩封:指《彼得前書》和《彼得後書》。
《SDA》提醒:該詞還用於彼後1:13(見該處注釋)。在這裏彼得希望提醒讀者原先關於主在能力和榮耀中再來的教訓。
《SDA》激發(diegeiro):見彼後1:13注釋。
《SDA》誠實的心(eilikrinesdianoia):在古希臘語中指純潔的人。但這裏指誠實無瑕的心。關於eilikrines,見腓1:10注釋。Dianoia(心),指的是悟性、情感、願望。彼得說他的讀者擁有不受淫慾污染的心,與假教師的心思形成鮮明的對比。
3:2 叫你們記念聖先知預先所說的話和主救主的命令,就是使徒所傳給你們的。
《新》聖先知:舊約的人物。
《新》使徒:彼得將舊約的先知和新約的使徒置於同等地位,兩者都是聖道的傳遞者。彼得既是使徒之一,當然可以代表眾使徒帶著知識和權柄講話。
《啟》“聖先知”指舊約的先知,先知和使徒都是傳神命令的人。彼得是使徒之一,說話帶有使徒的權柄和知識;所教導的信徒生活和生命的道理與方向都來自主基督。
《SDA》叫你們記念:表達彼得寫這封信的目的。他強調自己所傳達的是過去的教訓,而不是新的指示。參猶17的相應句子。
《SDA》聖先知:彼得在本節指的是《舊約》和到他爲止的《新約》先知。
《SDA》命令:見彼後2:21注釋。
《SDA》使徒:有文本爲“我們使徒”,或“你們的使徒”。
3:3 第一要緊的,該知道在末世必有好譏誚的人隨從自己的私慾出來譏誚說:
《新》第一要緊的:這句話在1:20用過,要人注意最要緊的事。
《新》末世:指基督第一次降臨所引進的整個時期。舊約時期是起步與預備的日子,與舊約時期相比,基督所引進的這些日子就是末後的。基督教紀元,也是預言開始應驗的時代。
《新》必有好譏誚的人:也許是第二章所講的假師傅(如:他們隨從自己的私慾;參2:10、18-19)。但第三章強調的卻是基督的再來。這些人可能是早期諾斯底主義者,拒絕接受「到時候審判和追究道德責任」的觀念。
《啟》3~7:作者要人注意,在末世(主基督降生到祂再來這一段時期),在先知的預言要一一應驗的這個時代,有假教師出現,否認基督會再來。這些人說,基督到現在既仍未來,便不會再來。據他們觀察所得,自從列祖死了到現在,甚至自從天地創造到現在,大自然如常運作,看不見有神的干預。作者責備他們故意不看事實,難道洪水滅世界(當指全地有人居住之處)不是神的干預嗎(創6-9章)?神用話語立定天地(看創1章);也是靠祂的話語,今天的宇宙得以存留(來1:3)。
將來神要用火來消滅這世界和其中不敬虔的人;創造和毀滅的權柄都屬神。
《SDA》第一要緊的,該知道:參彼後1:20的相同說法。彼得在這裏以此引出他要說的話。還要考慮其背景爲先知和使徒的教訓。彼得並沒有引用先知和使徒的任何特殊言論。而是保證他所說的話與他們有關話題的觀點是一致的。參猶18的相應句子。
《SDA》末世:彼得的目的是啓發讀者不要被譏誚救主快來之觀念的人所誤導。他沒有特別論述基督復臨的時間,而是要讓他的羊群爲末世在任何時候來到作準備。見羅13章補充注釋。參彼前4:7;啓1:1注釋。
《SDA》必有:根據先知和使徒的教訓,彼得的讀者已經了解末世要發生的事。使徒警告他們“萬物的結局近了”(見彼前4:7注釋),並顯然認爲自己的勸勉是合時與恰當的。見上文“末世”的注釋。參約壹2:18;猶18注釋。
《SDA》好譏誚的人:彼得這裏指的是懷疑派,並揭露他們運用自己的伎倆嘲笑基督復臨的觀點。
《SDA》隨從自己的私慾:即“隨從自己的情慾”。好譏誚的人與假教師一樣,都受制於自己的情慾(參彼後2:2、10注釋)。他們的情慾決定了他們的神學觀點。受制於情慾的人不可能熱心盼望基督復臨。。
《SDA》說:顯然教會已充分了解基督復臨的事。好譏誚的人將公開嘲笑使徒有關基督復臨的教訓。
3:4 「主要降臨的應許在哪裏呢?因為從列祖睡了以來,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仍是一樣。」
《新》主:指基督。
《新》從列祖睡了以來:列祖可能是指基督受死復活之後首批去世的基督徒(如:司提反、約翰的兄弟雅各,及其他去世的早期基督徒領袖;參來13:7),或更可能是指舊約的族長。
《新》萬物與…仍是一樣:他們反對基督再來的論點是:這事既然到現在還未發生,就根本不會發生。他們說:自然界不受神的干預,因為—(1)從列祖去世以來(可能已有三十年),(2)從造天地以來—自然界一直未變。
《SDA》降臨(parousia):在《新約》中常用來指基督復臨(參太24:3注釋)。
《SDA》應許在哪裏呢:不是指某一條應許,而是指先知和使徒有關基督復臨確定性的全部教訓。
《SDA》列祖:有兩種解釋。一、指衆先祖(參羅9:5;林前10:1;來1:1注釋)。二、指聽過耶穌和使徒所傳主復臨應許的基督徒先輩。
《SDA》睡了(koimaomai):該詞在《新約》中共出現18次,其中14次是指死亡之睡(見約11:11;帖前4:13等注釋)。
《SDA》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仍是一樣:這句話很奇怪帶有的現代色彩。其世俗懷疑的看法可以在我們現代的觀點中找到回應。好譏誚的人以創世以來這麽長的歷史作爲依據,似乎很有道理。他們實際上是在說,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自然的定律始終不變,運行如常,自古以來都是如此,爲什麽不會繼續下去呢?在第5節中彼得答覆了這種說法。
3:5 他們故意忘記,從太古,憑 神的命有了天,並從水而出、藉水而成的地。
《新》他們故意忘記:裝作不知洪水就是神的干預;他們的不知不是出於疏忽,而是故意的。他們不願面對自己論點中的錯誤。
《新》神的命:命令,諸如「要有光」(創1:3)。
《新》從水而出、藉水而成的地:見創1:6-10,地上的水與天上大氣層中的水分開,於是山嶺露出,使地上的水匯集成海洋。
《SDA》他們故意忘記:好譏誚的人明知洪水的發生,但故作不知,不理睬其對人類的信息。這樣,他們就關閉了心門,不相信基督復臨時上帝進行干預的可能性。
《SDA》從太古:有的解經家認爲彼得是指從創世以來。
《SDA》憑神的命:彼得和聖經的其他作者都相信上帝創造的大能。這就是上帝口中所說的話(參創1:3;詩33:6、9等注釋)。
《SDA》天(ouranoi):“諸天”,有些解經家根據其複數形式,認爲這是指猶太人觀念中地球上面的七重天。但彼得說的是聖經,而不是遺傳。希伯來語的“天”都是複數的。但它在《舊約》常指包圍地球的大氣層。該複數的形式常表示單數的意義。彼得在這裏無疑也反映了希伯來語的習慣用法。複數形式的ouranoi常出現在希臘語中。英語KJV版的太5:45;可1:11;路10:20;弗3:15等譯爲單數。在本書信中彼得使用該詞5次(本章5、7、10、12和13節)。
《SDA》從水而出:把水聚在一處(創1:9)是預備地球讓人居住的步驟之一。彼得並不想用現代的科學術語來描述創造。他只是設法向當時的人解釋上帝創造的工作
《SDA》地:即地球。
3:6 故此,當時的世界被水淹沒就消滅了。
《新》故此…世界被水淹沒就消滅了:彼得指出好譏誚之人說法的錯誤。從創造以來,神的確干預過—洪水即是一例。「世界」一詞可指地球,或更可能指世人(參約1:9;3:16等註釋)。除了挪亞一家外,所有的人都被洪水淹沒毀滅。但這也不一定意謂洪水是普世性的,洪水可能只漫延到地上凡有人居住的地方(見創6:17註釋)。
《SDA》故此:就是用地球上面的水。水曾用來創造。現在說它也曾用來毀滅。
《SDA》當時的世界:即洪水以前的世界。彼得在這裏可能是指洪水以前居民的罪惡及其文明。
《SDA》被水淹沒(katakluzo):這個強調詞《新約》其他地方並沒有出現。
《SDA》就消滅了(apollumi):“完全毀滅”、“毀滅荒蕪”,描述洪水以後的荒涼。見創7:11-14。
3:7 但現在的天地還是憑著那命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審判遭沉淪的日子,用火焚燒。
《新》憑著那命:神的命令(話語)曾創出世界(3:5),亦曾帶來大水,毀滅挪亞時代的惡人,祂的命令也同樣會帶來大火,焚燒毀滅存留至今的世界和其上的惡人。
《SDA》現在的天地:與“當時的世界”相對比。
《SDA》憑著那命:就是上帝的話(第5節)。
《SDA》存留(thesaurizo):暗示天地一直得到保存。
《SDA》直留到:即保存到(參彼後2:4、9)。
《SDA》不敬虔之人:見彼後2:5注釋。受到審判和懲罰的是活生生的罪人,而不是無生命之物。
《SDA》受審判遭沈淪的日子:即審判的日子(見彼前4:17;彼後2:4-9注釋)。“沈淪”(apoleia),見彼後2:1、3注釋。
《SDA》用火焚燒:原文意爲“存留”到用火焚燒,就像洪水時大水毀滅世界一樣(參瑪4:1-2;彼後2:4-9注釋)。
3:8 親愛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
《新》千年如一日:參詩90:4。神對時間的看法和人不同。祂超越時間,因此從永恆的觀點來看時間,一個世代看來並不比短短的一日長,一日看來也不比一長期的世代短。時間對神來說,是純然相對的;當人類焦急等得不耐煩時,神仍耐心等候。
《啟》此語出自《詩篇》90:4。神看時間與人不同,因祂超越時空。從永恆來看,千年短如一天,而一天也長似千年。人以為神耽延,其實是神寬容,予人悔改機會(9節)。
《SDA》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參第5節)好譏誚的人故意無視事實。基督徒卻不要陷入這種嚴重的錯誤之中。“有一件事”指下面句子所說的事。
《SDA》一日:彼得的思想來自詩90:4所表達的真理。上帝是永恆的。在祂沒有過去和將來之別。萬物都始終在祂面前。祂不受制於我們有限的時間觀念。我們也無法把祂和祂的思想局限在我們的年月裏。彼得在強調這個真理時,斥責好譏誚的人不耐心的懷疑態度。他們用自己的狹隘標準來評判上帝。懷疑祂能否實現祂有關世界末日的應許。上下文說明彼得並沒有爲預言設立一個計算時間的尺度。第7節指出上帝耐心等待審判的日子。第9節則指出上帝寬容我們。
3:9 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
《新》看來神似乎在耽延萬物結局的來到,並非是祂漠不關心,而是因祂在忍耐等候所有願悔改的人歸回。因此譏誚之人有兩點錯誤:(1)他們並未了解,創造以來,萬物的持續並未沒有受到神的干預(洪水即是一種干預,3:4-6)。(2)他們誤解表面看來神在耽延的原因(神是一位恆久忍耐的神)。
《啟》聖經從三方面看神的旨意:1、依祂至高無上的主權所定的絕對旨意(賽46:9-11但4:17、35;來2:4;啟17:17)。2、祂所定的道德法則,也就是道德律(參羅3:20註;可3:35;弗6:6;來13:21)。3、神由愛而生的意願和感情(結33:11;太23:37;彼後3:9)。神的絕對旨意一定徹底完成。祂包含在道德律中的旨意,需要人的順從來實現。祂心中的意願和感情只實現到祂絕對旨意容許的程度,譬如說神“不願”有一人沉淪,但事實上會有很多的人不能得救(啟21:8)。
《SDA》所應許的:就是祂再來的應許(第4節)。這是與好譏誚的人爭辯的焦點。
《SDA》尚未成就(braduno):“耽擱”、“消磨光陰”。該詞在《新約》中只出現在這裏和提前3:15。
《SDA》有人:就是好譏誚的人。
《SDA》耽延:原文與動詞“尚未成就”(braduno)同一詞根。懷疑派認爲上帝的計劃因爲基督還沒有回來而受到了阻礙並發生了變化。他們沒有認識到上帝是有能力和不改變的。到了一定的時候,祂的計劃一定會實現。
《SDA》其實(alla):強調轉折,意爲“相反”,說明嘲笑者的指控與上帝信實之間的對比。
《SDA》寬容(makrothumeo):源於makros(“長久”)和thumos(“激情”“憤怒”),故意爲“慢慢生氣”、“耐心”(見羅2:4注釋。該詞的名詞形式makrothumia見林後6:6注釋。關於聖經對上帝品格的描寫,見出34:6;詩86:5、15;103:8)。
《SDA》你們:有文本爲“我們”。基督徒務要記住上帝在耐心地照看著他們,尤其是他們受到誘惑懷疑祂控制局面的時候。
《SDA》不願:原文所用的動詞是boulomai(表示思想傾向),而不是thelo(表示既定意圖)。上帝決不願意罪人死,而是千方百計救他們脫離死亡(約3:16)。但彼得認識到有人會拒絕上帝救恩的計劃,因而淪喪。
《SDA》沈淪(apollumi):見第6節注釋。
《SDA》乃願(alla):強調轉折,意爲“相反”,說明有人誤會上帝的秉性,認爲祂要一些人滅亡。實際上祂願人人都得救。
《SDA》都(choreo):即“前進”,“準備好”悔改。
《SDA》悔改(metanoia):見林後7:9注釋。
《SDA》在8-9節中,彼得說明上帝關於基督再來的應許一定會實現。救主來臨表面上的耽延,是因爲上帝不願意在罪人還有希望悔改的時候就關閉救恩的門戶。
3:10 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
《新》像賊…一樣:突然、意想不到。
《新》天必大有響聲廢去:這是啟示文學的用語,常見於像但以理書和啟示錄等書卷中。由於這類著作具有象徵特性,我們絕不可完全照字面解釋,而是要了解此為作者嘗試敘述無法描述的事。正如要第一世紀作者描述我們原子時代的現象,是件幾乎不可能的事一樣。此處所指的,可能是天空大氣層毀壞時,伴有突然發出的大響聲(見3:12)。
《新》形質:指天體或物質元素—在第一世紀這是指土、空氣、火和水;按今日較精確的科學術語,可指氫、氧、碳等元素。
《新》地…燒盡了:可指地和其上的物將銷化,再也不見蹤跡,或指地和所有人的工作均在神的審判座前顯露。
《啟》“主的日子”指基督再來(徒2:20;林前5:5;帖前5:2、4;帖後2:2)。舊約時代稱作“耶和華的日子”(珥1:15)。我們對主再來的時刻所知有限,只知道:1、主必再來,來的時間只有神知道(太24:36)。2、主來臨時很突然,“要像賊來到一樣”不能預料(帖前5:1-3)。3、是神審判世界的時候(徒17:31)。
《SDA》主的日子:就是“上帝的日子”(12節)。見徒2:20;腓1:6;帖前5:2注釋。
《SDA》賊(kleptes):見約10:1注釋。耶穌(太24:43),保羅(帖前5:2)和約翰(啓3:3;16:15)都用這個比喻來強調主來臨的不可預料性。凡要得救的人必須在主來臨以前與上帝建立正常的關系。因爲到了那個大日,就沒有悔改的機會了。
《SDA》來到:原文是強調的。主的日子一定會來到。
《SDA》那日:有文本還加上“夜間”。
《SDA》天:見第5節注釋。
《SDA》必大有響聲(rhoizedom):這是一個擬聲的副詞,表示鳥兒振翅的聲音或物體飛越空中的聲音。彼得用這個詞可能指火燒的聲響。
《SDA》廢去(parerchomai):“過去”,“消滅”。參太5:18;24:35;啓21:1注釋。
《SDA》有形質的(stoicheia):“排成行的,指字母的排列。又指太陽、月亮、星星等天體(見加4:3注釋)。彼得在這裏也可能指組成我們世界的物質,要在末日潔淨的烈焰中“銷化”。
《SDA》都要被烈火(kausoo):這是一個醫學術語,意爲“熱得要命”,故在這裏和12節均爲“被火燒”之意。
《SDA》銷化(luo):一般譯爲“鬆開”,但在11-12節中均爲“銷化”,意爲“分解”、“毀壞”。“銷化”之意無疑來自“烈火”。
《SDA》地和其上的物:即世上自然和人造的一切物質。
《SDA》都要燒盡了:這種譯法與上下文較符合,但也有文本爲“將要發現”,即世上無價值的物質將在宇宙之前被發現和展示。
-------------------------------------------------------------------------------------------------
<聖經靈修版/網路>
如果有人說神的應許不會實現的,你……
3:3-4 那些好譏誚的人說基督不會再來,但彼得在這裡駁斥他們的說法。“末世”是指基督降生到祂第二次降臨之間的時期,故此我們也同彼得一樣,處於末世中。我們必須努力去履行神託付我們的使命,相信祂必按著祂的應許再來。
3:7 挪亞時代,神用洪水審判世界;基督再來時,祂將用火審判世界(參啟19:20;20:10-15)。
祂既不是耽延,但也在等待,那我應該怎樣做?作工?等候主?
3:8-9 當信徒面對逼迫或等候拯救的時候,總是覺得神的工作很緩慢,其實神並不是拖延,只不過是沒有按我們的時間表行事而已(參詩90:4)。基督正在等待,希望更多罪人悔改歸向祂。我們不能光坐著等候主再來,而要知道時間非常緊迫,有許多重要的工作要我們去做。因此我們既要有長遠的事奉計劃,又要天天警醒,隨時作好準備,如同基督今天就回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