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新約聖經注釋/網路>
6:1 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 神、
《新》1~2不必再立根基:此處提到六個基本教義:
(1)懊悔:改變心意使人轉離罪惡或無用的禮儀。
(2)信靠神:悔改的另一面。因悔改是脫離罪的黑暗,相信是轉向神的光明。
(3)各樣洗禮:可能指本書讀者所熟悉的各種洗禮,如皈依猶太教的洗禮,施洗約翰的洗禮,及耶穌所吩咐的洗禮(太28:19)。
(4)按手之禮:有時是在洗禮之後(徒8:16-17;19:5-6)。此外,在按立或差派時(見徒6:6;13:3;提前5:22;提後1:6),醫治病人時(見可6:5;16:18;路4:40;徒28:8)以及祝福時(見太19:13-15)也都使用按手之禮。
(5)死人復活:在末日眾人都要復活(見約5:25-29;11:25;林後4:14)。
(6)永遠審判:這是那些拒絕神的救恩與擇惡固執的人最終的命運。
《啟》1~2:長大成熟的人和嬰孩不同。要是不希望永遠在靈性上作嬰孩,應該“離開”,也就是不停留在像奶一樣的開端的道理上,努力“進到”更成熟的地步,明白像7章所要闡釋的高深道理。
《啟》不必再立根基:就是說不要老是在信仰上的初級階段上徘徊。得救的根基早已立好,沒有人能再立。信徒不長進的原因不是根基不好,乃是沒有竭力追求完全。
《啟》這裏舉出六種開端要道。“就如”是說這只是舉例,是比較重要的,但非全部。有人以為遵守了便可誇口的道理(參可7:3-4),不過是基督信仰的開端。這包括:
1.懊悔—從罪和禮節儀文的束縛中覺悟回轉(“死行”指徒具外表卻無實效的行為,例如靠行為稱義,其實陷在死境毫無功效)。
2.信靠神—離開罪的黑暗,轉向神的光明,用信心來回應神的奇妙預備。
3.各樣洗禮—“洗禮”原文為多數,只有“洗”的意思,可指好幾種洗的儀式。既為基本要道,應指當日信徒熟悉的歸信基督而受的洗禮。
4.按手之禮—用於授聖職(提前5:22)、醫病(徒28:8)、差遣(徒13:1-3)、祝福(太19:13-15)的儀式,還可能包括受聖靈的按手禮(徒8:17;19:6)。
5.死人復活—所有的人到末日都要復活(約5:25-29;林後4:14;啟20:5-6)。
6.永遠審判—將來的審判,包括信徒要受的決定應得賞賜的審判(林前3:8);罪人要受的生命的審判,被扔入永遠的火湖。前二者為信心要道,3和4屬外在的見證;最後二種為基本教義。
《馬》作者在五章11節作出的警告,在這一整章經文繼續下去。這是新約聖經中一段極具爭議的經文。既然這麽多敬虔的基督徒,對這段經文的解釋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我們就不能武斷了。以下提供的解釋,相信是最能夠與上下文和新約的其它部分協調配合的。
首先,作者勸勉讀者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從字面上來說,即“有關基督之始的道理”(格連特),或“基督在起初所說的道理”(烏斯特)。據理解,這是指舊約聖經所教導的基本宗教教義,目的是要使以色列人準備好迎接彌賽亞。本節的下半部分和第2節,將教義列了出來。這些教義並非基督信仰的基本要義,而只是一些初階,爲將來的主體立下基礎。這些教義的重要性,比不上復活了和得榮耀的基督。作者鼓勵讀者離開這些道理,不是要將他們棄如敝屣,而是要越過它們而達至成熟的地步。作者暗示,猶太教時代只是屬靈上的嬰孩期。基督信仰才是完全長大的成人期。
根基既立好了,下一步就是在其上建造舊約聖經已立好了教義的根基;這包括六方面的基本教訓,現在列舉如下。這些教訓都只是開端而已。新約聖經中關於基督、他的位格和工作的偉大真理,才算是成熟完善之境。
第一個舊約道理,就是懊悔死行。衆先知和彌賽亞的先驅者都不斷作這方面的教導。他們都呼籲百姓離開死的行爲,因爲這些行爲並不生發信心。
死行也可以指一些以往有益正確的行動,現因基督的來臨都變成死的了。例如,所有與聖殿敬拜有關的事奉,都因基督所完成的工作而成爲廢棄的。
第二、作者提到信靠神。這也是舊約聖經所強調的。新約聖經差不多由始至終以基督爲信心的對象。這並不表示對神的信心已遭取代;然而,只相信神而不相信基督是不圓滿的。
6:2 各樣洗禮、按手之禮、死人復活,以及永遠審判各等教訓。
《馬》至於各樣洗禮,不是指基督徒的洗禮,而是指各種潔淨的禮儀。這些禮儀在祭司和以色列人的宗教生活中,扮演著顯要的角色(參看九10)。
利未記一章4節、三章2節和十六章21節描述了按手之禮。獻祭的人或祭司將手按在祭牲頭上,即以祭牲作其代替品。這祭牲便象徵性地擔當它所代表的人的罪。這儀式象徵代贖。相信這裏所指的,不是使徒和初期教會其他信徒所行的按手禮(徒八17;一三3;一九6)。
約伯記十九章25至27節和詩篇十七篇15節論到死人復活,以賽亞書五十三章10至12節也有暗示。這個在舊約中模糊不清的觀念,在新約時便昭然若揭了(提後一10)。
最後一個的舊約基礎真理是永遠審判(詩九17;賽六六24)。
這些基本道理概括了猶太教的教義,並爲基督的來臨作了準備。基督徒不應滿足於這些道理,而應竭力得著他們今天在基督裏可以得著的、更圓滿的啓示。作者鼓勵讀者,應從“象徵進到真實、模型到實體、外廓到核心,從衆祖先沒有生命的宗教模式進到永活的基督的真實”。
6:3 神若許我們,我們必如此行。
《新》這是句常用的話,表示倚靠神的旨意(參林前16:7)。只有主能開啟我們的心思意念,並使我們的靈命成熟。
《啟》信徒進到完全的地步,須靠神的能力和恩典,只有神能打開人的心竅,在靈性上長大成人。
《馬》作者表示神若許可,他願意幫助讀者如此行。然而,問題不在神,而在讀者。神願意幫助他們在屬靈上長大成人,但他們必須積極地回應神的道,就是實踐無僞的信心和忍耐。
6:4 論到那些已經蒙了光照、嘗過天恩的滋味、又於聖靈有分,
《新》4~6:關於這段難解的經文,最通常的解釋有下列三種:
(1)這是指實際上失去救恩的基督徒。
(2)這是一個假想的情況,用來警告不成熟的希伯來基督徒(5:11-14),要他們長大成熟(見6:1),否則必遭神的管教或審判(見6:7-8)。
(3)這是指掛名基督徒,他們的變節叛道證明他們的信仰不是真實的(參約壹2:19)。
這種看法認為3、4章是根據曠野中以色列人悖逆的例子所提出的警告。正如以色列人探察過應許之地,嘗過那地的果子,卻不能進入那地,掛名的希伯來基督徒如果固執地離棄他們曾預受的「真光」,就無法再悔改了。根據這種解釋,「蒙了光明」,「嘗過天恩的滋味」與「於聖靈有分」等用語,是表明這些人曾受到神聖約福氣的影響,而且自稱已從黑暗進入光明,但最後卻陷入公開否認基督的危險中,這證明他們從未重生過(見10:26-31等及註釋)。
《啟》4~8:這是為“那些”聽過道,受過栽培卻還沒有得救的人而寫的嚴重警告。這些人比停留在吃奶階段的人還不如。
《啟》蒙了光照:應譯為“蒙過光照”,就是看見福音真光,並未接受,反而離棄。
《啟》嘗過天恩:指嘗試過基督所賜生命卻未喝下。
《啟》於聖靈有分:是受過聖靈感動或責備,卻未讓聖靈住進心裏。
《馬》繼後是警告離道者的主要內容。所警告的對象是一些不能重新懊悔的人。明顯地,這等人曾經悔改(雖然聖經沒有說明這是因相信基督的緣故),經文清楚地指出他們不可能再次悔改了。
這些人是誰呢?答案在第4和5節。當我們細看他們所享有的種種福氣時,有一點須注意,就是未曾得救的人也可以享有這一切。聖經從沒有明確指出他們是已經重生了的。經文也沒有提到各種要素,諸如得救的信心、基督寶血的救贖和永生。
他們是已經蒙了光照的。他們曾聽過神恩典的福音。對於得救之道,他們並不是蒙昧無知的。加略人猶大曾蒙光照,只是他拒絕接受真光。
他們也嘗過天恩的滋味。主耶穌是從天上來的恩賜。他們曾經嘗過他,卻從沒有憑信心肯定地接受他。只是嘗味而不吃喝吞咽並不是不可能的事。當人將調了苦膽的酒給釘在十字架上的主耶穌時,他嘗了,但卻拒絕喝下(太二七34)。只嘗過基督並不足夠;除非我們吃了人子的肉,喝了他的血,即是說,除非我們真心接受他作我們的主和救主,否則我們內裏就不會有生命(約六53)。
他們又於聖靈有分。我們毋須馬上下結論說,這必定是指人相信主;我們必須謹記聖靈是會在人信主之前並在人的生命中作工的。他使不信的人成爲聖潔(林前七14),使他們得著外在的福氣。他使不信的人爲罪、爲義、爲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一六8)。他引領罪人悔改,使他們明白人只能倚靠基督。因此,人毋須有聖靈內住,也可享受他所賜的福氣。
6:5 並嘗過 神善道的滋味、覺悟來世權能的人,
《啟》嘗過神善道:是聽了道覺得好,但不相信。
《啟》覺悟來世權能:指知道神對罪惡的刑罰和審判,但未必誠心歸向神。
《馬》他們也嘗過神善道的滋味。他們得聽福音,並受福音所感動吸引。他們就像落在石頭地上的種子;他們聽了道,馬上歡喜領受,心裏卻沒有根。這些道理在他們心中只是暫時的,及至他們爲道遇上患難或逼迫,便立刻跌倒了(太一三20-21)。
他們也曾覺悟來世權能。這裏的權能,是指“神蹟”。來世是指千禧年,即在將來基督要在地上作王一千年,帶來和平昌盛的日子。初期教會在傳福音時施行的神蹟(來二4),預示將來在基督國度裏要出現怎樣的神蹟奇事。第一世紀的信徒見證了這些神蹟;事實上,他們或曾參與其中。就以五餅二魚作爲例子。耶穌餵飽了五千人後,人群便跟著他到海的那一邊去。救主心裏明白,雖然他們經歷了神蹟,但卻並非真正相信他。因此,主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約六26)
6:6 若是離棄道理,就不能叫他們重新懊悔了。因為他們把 神的兒子重釘十字架,明明地羞辱他。
《啟》這一班人有這麼好的機會和經驗,仍是離開真道。在這已硬的心田裏,聖靈不會再動工;他們甚至惡過把基督耶穌釘十字架的敵人,因為那些人並不認識神的救恩,不明白所作的。這一班人卻是“嘗過”救恩仍舊離棄、羞辱祂,結局之壞會比當年釘祂十字架的人更甚。
《馬》他們既已享受了所列舉的各種好處,若是離棄道理,就不能叫他們重新懊悔了。他們已犯了離道反教的罪。他們正踏上通往地獄之路,路上毫無光明。
離道反教是罪大惡極,因爲他們把神的兒子重釘十字架,明明的羞辱他(本節下)。這表示他們不是因疏忽而沒有理會他,而是刻意地、惡意唾棄基督;表明他們是斷然地拒絕他,站到與他對立的陣線上,並嘲笑他的位格與工作。
6:7 就如一塊田地,吃過屢次下的雨水,生長菜蔬,合乎耕種的人用,就從 神得福;
《新》7~8:一個簡短的比喻,描繪出前述的警告(見約15:5-6;彼後2:20-22;約壹5:16)。
《啟》7~8:用自然界的比喻來說明。田地若忽略耕耘,會廢棄無用;有了雨水加上勤耕,才會長出蔬菜禾稼。人心與自然一理。有神救恩的澆灌,卻不努力持守,反讓心田長出荊棘,只有走向滅亡,受永火的刑罰。參看10:26-31及註。有的解經家認為這幾節是指已失去救恩的基督信徒而說的,可是聖經中有很多例證,指出信徒若真得救便永遠穩妥,故不可解作信徒會失去已得到的救恩(看約3:15-16、36;10:27-30;羅8:35、37-39;弗1:12-14;2:8;腓1:6;來10:12-14;彼前1:3-5)。
《馬》作者繼續用大自然的事物來比喻真正的信徒(本節)和叛教者(8節)。兩個比喻都以地土比喻人。第4和5節所提到的福氣,用使萬物生氣勃勃的雨水作比喻。生長出來的植物說明人對所承受之福氣的最終反應。這反應又決定那地會得祝福還是受咒詛。
真正的信徒就像一塊田地,吃過屢次下的雨水,長出有用的植物來,因而從神得福。
6:8 若長荊棘和蒺藜,必被廢棄,近於咒詛,結局就是焚燒。
《馬》叛教者也像一塊飽吃雨水的土地,可是他所長出來的不是別的,而是荊棘和蒺藜,是罪惡的果子。這塊地接收了一切,卻沒有生出有用的植物來。這樣的土地毫無價值,是已經被定罪的了。他的結局就是焚燒。
6:9 親愛的弟兄們,我們雖是這樣說,卻深信你們的行為強過這些,而且近乎得救。
《新》深信…強過這些,而且近乎得救:(編者註:新國際版譯作「深信你們有更好的行為—是隨著得救而來的」)雖然作者提到讀者中有些人可能仍未得救,但他深信神已經在他們當中動工。改變了生命及愛心的表現(6:10)顯示出他們當中許多人的確是得救了。
《啟》9~10:作者警告過那些人以後,開始給受信的人鼓勵,說不相信他們也已到達無可救藥的地步。他稱他們為“親愛的弟兄們”,必深信神在他們中間作工。他們出乎愛心的工作證明他們是真正重生得救了的人。9節後半依原文全譯應為:“深信你們的行為強過這些,也就是屬於得救而有的這些事。”
《啟》近乎得救:不可解釋為還未好到能得救;而是說他們得救後的全面表現,強過貌似得救卻不信的人。
《馬》本節和10節有兩方面強烈的指示,前幾節提到的叛教者並不是信徒。首先,作者突然轉用別的代名詞。作者論到叛教者時用“他們”。到這裏,他卻用你們和你們的,來對真正的信徒說話。
第二方面的指示就更加明顯了。他對信徒說:“親愛的弟兄們,我們雖是這樣說,卻深信你們的行爲強過這些,而且近乎得救(譯按:或作“而且這些行爲是隨著得救而有的”)。”意思是指他在第4至6節和第8節所提到的,並不是得救的人會有的表現。
6:10 因為 神並非不公義,竟忘記你們所做的工和你們為他名所顯的愛心,就是先前伺候聖徒,如今還是伺候。
《馬》有兩件事是隨著得救而有的,會在聖徒的生命中表現出來──他們所作的工和他們愛心的伺候。他們的好行爲,將他們的信心表露出來,而且他們擁有真正基督信仰的特徵──對信徒一家表現實際的愛心。他們爲了主的緣故,不斷服侍他的子民。
6:11 我們願你們各人都顯出這樣的殷勤,使你們有滿足的指望,一直到底。
《新》使你們有滿足的指望:見11:1;彼後1:10。
《新》一直到底:作者要讀者在信仰上堅忍到底,作為得救的證據。
《啟》11~12:出乎愛心的工作值得稱讚,但還有一些地方應該注意,例如1.持守所信到底;2.盼望要充足;3.應向過去憑信心承受應許的人學習(參11章的實例)。
《馬》隨後兩節經文的對象似是另一類人;對這一類人,作者無法確定。這一類人,正陷於退後返回猶太教的危險。
首先,他希望他們能夠與真信徒一樣,顯出這樣的殷勤,使你們有滿足的指望,一直到底。他希望他們繼續爲基督堅持下去,直至基督徒最終的盼望能在天堂實現。這是以真實爲證。
6:12 並且不懈怠,總要效法那些憑信心和忍耐承受應許的人。
《新》那些憑信心和忍耐承受應許的人:見11章的例子。
《馬》他們不應懈怠,不應讓腳步放緩,鬥志鬆懈。他們應力爭上游,效法那些憑信心和忍耐承受應許的真信徒。
-----------------------------------------------------------------------------------------------
<聖經靈修版/網路>
信仰——人生長跑,你——是停在路旁不想跑,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是……
6:1-2 基要的教導對所有的信徒都是十分重要的。基督徒要認識信心的重要、靠行為得救的愚昧、水禮和屬靈恩賜的意義、復活和永生的事實等。要在真道上不斷長進,我們就要超越(不是離棄)基本的教導,對信仰有更深入的瞭解,這正是作者所要達到的目的。成熟的基督徒應用基要信仰來教導初信者,並且把所認識的實踐出來,這樣,他們自己會更多地認識神的道。
神若許可,我們必如此行——怎樣進到完全的地步?
6:3 這些基督徒需要繼續去瞭解基督是完美的大祭司的真理,祂成就了所有舊約中的預言。他們不應再爭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優劣,而應當倚靠基督,並為祂而活。
尋求、求見——放棄?!有些人的信仰如是,我嘛……
6:4-6 第一世紀,當異教徒研究過基督教又重返異教後,會徹底脫離教會,但對於決定轉回猶太教的猶太基督徒來說,這個脫離就顯得含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但因為決意轉離基督,他們失去了神赦罪的機會。那些堅持相信耶穌的人才是真正的聖徒;而那些繼續拒絕基督的人,不管他們的表現多好,始終都不是基督徒。
拒絕基督?羞辱基督?怎會是我——你真是這樣,還是你是想當然地這樣想?
6:6 這裡,作者提醒猶太基督徒,不要離開基督教重回猶太教中。有些人認為這節經文所指的是那些離棄救恩、徒有虛名的聖徒,有些人則認為是指曾經接觸救恩、後來又離開的非信徒。不論是哪一類,凡拒絕基督的人,便不能得救。基督為我們的罪一次受死,不會再被釘,除了祂的十字架之外,再沒有其他的得救途徑。但作者並不認為他的讀者正處於失去救恩的危險中(參6:9),只是警告讀者不要內心剛硬,恐怕他們會將救恩拒之門外。
好土地結出好果子,對,至於我這塊土地嘛……這……
6:7-8 農夫在每次播種前,都會精心翻耕能長出好莊稼的土地,至於長滿荊棘蒺藜的土地,只好用火焚燒。不結果子的基督徒生活,將會被神定罪。我們不是靠工作或行為得救,但我們所行的,是信心的證據。
若我所做的不被人記住,那我今天還做嗎?如果我所行的人不喜悅,那我今天還行嗎?
6:6-10 有時候我們很容易灰心,且感到神好像已忘記我們,但神永遠是公義的,永不會忘記或忽視我們為祂所做的工,縱然今天你沒有被別人讚賞、嘉許,也沒有得到任何回報,但神知道你的愛,知道你在事奉上所付出的努力,當你面對反對,感到灰心時,讓神的愛再一次激勵你,因為祂知道你的事奉。
懈怠,我嘛……你呢?
6:11-12 盼望使基督徒不會懶惰或感到枯燥。我們應當像運動員一樣,銳意鍛鍊自己,努力奔跑,為要得前面的獎賞(參腓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