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SDA聖經注釋、馬唐納聖經注釋/網路>
3:21 但如今, 神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有律法和先知為證:
《新》但如今:有兩種可能的解釋:(1)時間上—全部時間可區分為兩個階段,而在「如今」這階段,神的義已經顯明出來;(2)邏輯上—指「因行律法而得的義(這是不可能的,見3:20)」與「神所賜的義」的對比。
《啟》但如今:這句話可以有兩個意思:1.福音開始了一個新時代;在此以前,神的救恩並未顯明,但“如今”,神將祂的義藉著基督賜給人;2.承上啟下,將上下文對比。
《啟》律法和先知:指全本舊約聖經。福音乃舊約所預見、所預備,為神所定的救贖道路。
《啟》在律法以外…顯明出來:是說人稱義不靠行律法的“立功”之法,乃因信耶穌基督的“信主之法”。
《SDA》如今:該詞可以從時間上理解爲“目前”,也可以從邏輯上理解:“在這種情況下”。關於後一種意思,請比較羅7:17;林前13:13。保羅已經說明所有的人都需要公義(羅1:18-3:20)。現在他不再從反面,而是從正面闡述1:17的主題。
《SDA》神的義:見1:17注。保羅闡述了所有的人都犯了罪,靠行律法又得不到公義,接著他論述上帝的義與之對照。上帝準備把這種義送給一切信耶穌基督的人。
《SDA》在律法以外:律法原文無冠詞(見2:12注)。“在律法以外“與”因行律法“相對照(3:20),強調了上帝的義已經顯示出來,與律法無關。即:上帝的義已經顯示出來與整個律法的原則和把守律法作爲獲得公義之辦法的整個觀念無關,與猶太人作爲公義基礎的法律體系無關。
《SDA》顯明出來:該詞暗示過去是隱藏的,現在才顯明出來(見羅16:25-26;西1:26)。雖然上帝的義在舊約時代已有一定程度的顯示,祂的公義在基督身上才得到充分的顯示。
《SDA》律法和先知:指舊經聖經(見19節注)。原文的“律法”有冠詞(見2:12注)。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並不矛盾。雖然上帝公義的顯示與律法無關,但與律法與先知並無衝突。相反,律法和先知都曾預言到上帝的義(見約5:39)。舊約聖經實際上已預言到上帝的公義將顯示在基督身上,並且因信而被人接受,正如新約聖經所記載的(見徒10:43;彼前1:10-11)。保羅曾引用哈巴谷2:4“義人必因信得生”(羅1:17)。在整部《羅馬書》中,保羅經常引用舊約聖經來支持自己因信稱義的觀點(見第四章;10:6、11)。儀文律法的主旨是教訓人說:人稱義不是靠順從道德律法,而是因信將來的救贖主。
《SDA》爲證:作見證。
《馬》我們來到羅馬書的中心主題,保羅要回答這問題:根據福音說,聖潔的神如何使不虔不義的罪人得以稱義呢?
他首先指出,神的義已經在律法以外顯明出來。就是說,有一個計劃已經顯明出來,就是神可以公義地拯救不義的罪人;方法是不要求人遵守律法。神是聖潔的,他不能容忍、忽視、縱容罪惡。他必定要加以懲罰。罪的懲罰就是死。然而,神愛罪人,希望施以拯救,這正是矛盾所在。神的公義判定罪人必須受死,但他因愛的緣故,卻希望罪人得享永遠的福樂。福音正顯示神如何毋須違背自己的公義而能夠拯救罪人。
這個公義的計劃有律法和先知爲證。流血代贖的獻祭制度已將這計劃以象徵的手法預表出來。先知的預言已直接地宣告了(參看賽五一5-6、8;五六1;但九24)。
3:22 就是 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
《新》22~24一切相信的人…白白地稱義:一切相信的人都「白白的稱義」,並非「世人都犯了罪…就白白的稱義」。
《新》沒有分別:指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沒有分別(見10:12)。
《啟》因信耶穌基督:這句話和3:20的“因信律法”恰成對比。
《啟》並沒有分別:指猶太人和非猶太人在得救的事情上同等對待,誰也不比誰優勝。
《SDA》加給一切相信的人:“相信”即“有信心”。
《SDA》並沒有分別:救恩的方法既適用於猶太人也適用於外邦人。沒有分別的原因是他們在需要上沒有分別(23節)。
《馬》第21節告訴我們,公義的救恩不是靠守律法獲取的。保羅告訴我們,救恩是怎樣獲取的──因信耶穌基督。這裏說的信,是全然倚靠永活的主耶穌基督;相信只有他是把人從罪中拯救出來的唯一救主,他是人類到天堂去的唯一盼望。這信心的基礎是在聖經中基督的位格和工作的啓示。
信心並不是盲目的投身。信心要求最確切的證據,在神無謬誤的聖言中找到的。信心不是不合邏輯或不合理的。受造物應相信創造者,還有什麽比這更合理呢?
信心不是一種功德,讓人可以藉此賺取或說配受救恩。人不能因自己相信主而誇囗;因爲不相信他的才是愚蠢的人。信心也不是企圖賺取救恩的行動,而是單純地接受神白白賜下的救恩。
保羅進一步告訴我們,這救恩是加給一切相信的人。給一切人的意思,是人人都可以得到,是給予世人的,並且足夠給所有的人。然而,這只是加給……相信的人;換句話說,只有那些以確切的信心接受主耶穌的人,救恩才在他們的生命中生效。赦罪的恩典是要賜給所有人的,但只有當人接受恩典時,才在他的生命中生效。
當保羅說救恩是給一切的人時,是包括外邦人和猶太人的,因爲現在並沒有分別了。猶太人沒有特別的優待,外邦人也不是處於低下的地位。
3:23 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 神的榮耀;
《新》神的榮耀:這是神原先希望人所擁有的。藉著基督(見來2:5-9),信徒將重新得著人在墮落之前所具有的榮耀(見創1:26-28;詩8:5-6;參弗4:24;西3:10)。
《SDA》世人都犯了罪:亞當的罪污損了人身上上帝的形像(見5:12注)。自從人類墮落以後,所有亞當的子孫都虧負於上帝的形像和榮耀。保羅在懇勸猶太人和外邦人都認識到以下重要的事實,經驗和歷史的所有證據都證明墮落的人類靠著自己敗壞的本性,根本無法滿足上帝律法的要求,確立自己的義。獲得公義的唯一辦法就是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靠著這種信心,人類與上帝恢復了正常的關係(3:24)。有新的心在他們裏面造出來。使他們因信重新過順從上帝律法的生活(見5:1注)。
《SDA》虧缺(hustereo):腓4:12譯爲“缺乏”,來11:37爲“窮乏”,路15:14爲“窮苦”。在迦拿婚宴的記載中,該詞表示“沒有”酒了(約2:3)。原文的含義是罪人仍繼續虧欠。其動詞的形式不僅表示虧欠的事實,而且表示虧欠的意識。如果這樣,動詞可以譯爲“有意識地繼續虧欠。”這種虧欠感使各地的人沒法用行律法來建立自己的義。
《馬》福音是全人類可以享有的,全人類都需要福音。這需要是整體的,因爲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每一個人都在亞當裏犯了罪;亞當犯罪時,就成了所有後裔的代表。然而,人類不單在本性上是罪人,在行爲上也是罪人。他們本人虧缺了神的榮耀。
3:24 如今卻蒙 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
《新》蒙神的恩典…白白地:「稱義」的中心思想是:人顯然絕對應該判為有罪(3:9-19),然而因他信靠基督,神就稱他為義。此處用數種方式來述說這個真理:(1)「白白地」(是禮物、免費的);(2)「蒙神的恩典」;(3)「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及(4)「藉著人的信」(3:25)。
《新》救贖:這是奴隸市場的用語—基本意義是「藉著付出贖價而得著釋放」。保羅用此語來表示,信徒從罪疚及應受的審判中得釋放,且從罪的奴役中得解脫,因基督藉祂的死為我們付了贖價。
《新》稱義:希臘文這動詞保羅共用過二十二次,大部分在2:13-5:1與加2至3章,大多譯作「稱義」。此詞描述當人相信基督是他的救主時所發生的事:從消極方面來看,神因此宣告此人無罪;從積極方面來看,神宣告此人為義。祂撤銷了此人的罪債,並且算他為義。保羅特要強調兩點:(1)沒有人能活出完全良善、聖潔、公義的生活來。事實上,世間「沒有義人」(3:10),並且「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3:23)。「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3:20)。(2)雖然世人都是罪人,不是神的兒女,但是神會稱一切信靠耶穌的人為義,而非有罪。這個法理上的宣告是有效的,因為基督為償還我們的罪債而死,而且一生過著完全公義的生活,祂的義可歸算到我們身上。這是羅馬書的中心主題,在主題經文1:17(「神的義」)中表明了出來。基督的義(祂對神律法的順服與祂犧牲之死)將被算為信徒所擁有的義。保羅單在4章就用了「算為」一詞九次之多。
《啟》保羅指出罪人在絕望中的一條出路,這就是藉著基督耶穌的救贖,得以稱義。
《啟》救贖:原用於奴隸市場;付出代價,奴隸可以得著釋放。保羅用此詞說明神為人的罪付出了代價,使人得著釋放,不用再作罪的奴隸。
《SDA》因耶穌基督:耶穌是“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林前1:30)。祂既是救贖主,又是贖價(多2:14;提前2:6)。怪不得保羅感歎道“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內”(西3:11)。當使徒說他決心“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時,他並沒有給自己規定狹窄的限制。因爲充分地認識上帝,就是認識上帝恢復人類的整個計劃。沒有比這更大的智慧了。
《SDA》稱義:由於人沒有什麽功德可以與上帝和好,稱義就必須是白白賜予的禮物。只有當一個人謙卑地承認自己虧缺了上帝的榮耀,本身沒有一點條件可以討上帝喜悅,他才能憑信心接受稱義爲白白賜予的禮物。
《馬》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就白白地稱義。福音告訴我們,神如何使罪人白白得稱爲義。這是罪人何等不配得的恩惠。然而,當我們說使人稱義時,到底是指什麽呢?
“稱義”一詞,意思是承認或宣稱某人是義的。例如,當一個罪人相信主耶穌基督時,神就宣佈他是義的。新約聖經運用這詞時,通常都是這個意思。
然而,如果人相信並遵從神的話,就是以神爲義了(參看路七29)。換句話說,他宣稱神在他的一切言行上都是公義的。
當然,人也可以自稱爲義;他可以力爭以表明自己是義的(參看路一○29)。不過,這其實只是自欺欺人吧了。
稱某人爲義,並不等於實際地使他成爲義。我們不能使神成爲義;他本來就是義的。但我們能夠宣告他是義的。神並沒有使信徒本身成爲無罪或公義的人。確切地說,神乃是將義歸在他的帳上。正如裴雅森所說的:“神在使罪人稱義時,是稱呼那些本身不是義人的人爲義──雖然他們的確有罪,卻不加以歸罪;他們本身並沒有義,卻將義歸與他們。”
有一個很受歡迎的說法,將稱義解釋爲:就像我從沒有犯過罪似的。然而,這種解釋未夠徹底。當神稱一個相信他的罪人爲義時,他不但使他罪責盡除,又給他披戴上他自己的義,而且使他完全合適到天堂去。“稱義不但是使人可以無罪開釋,還得著認可嘉許;不但得著赦免,還得著提升。”無罪開釋的意思,只是指某人可以不受指控。稱義卻是指將正確的義歸與人。
神能夠稱不虔的罪人爲義,是因爲主耶穌基督已經透過他的死和復活,完全代付了他們的罪價。當罪人憑信心接受基督時,他們就得稱爲義了。
當雅各教導說,人是因著行爲稱義時(雅二24),他並不是說我們是靠好行爲得救的,也不是說靠信心加上好行爲,而是靠那種會産生好行爲的信心而得救。
有一個重點大家必須知道,就是稱義乃是神心目中的估量。這不在乎信徒的感覺怎樣;信徒知道這是事實,因爲聖經這樣說。司可福評論說:“稱義是神的一個行動。他宣稱凡相信耶穌的人爲義。這事在神的意念中進行,並不是在信徒的精神系統或情感本性中發生。”
保羅在本節裏教導說,我們是白白的稱義的。這並不是我們可以賺取或換購而得的,而是賞賜給我們的。
然後,是我們蒙神的恩典……稱義。簡言之,我們得稱義完全不是因爲我們有什麽優點和功勞。就我們來說,我們不配得稱義,不但沒有主動去尋求,也沒有用什麽來換取。
爲免在下文産生混淆,我們要在這裏稍停下來,解釋在新約聖經中稱義的六個不同層面。聖經形容我們是因著恩典、信、血、能力、神和行爲稱義的;然而,各層面之間並沒有矛盾或衝突。
*我們是藉恩典稱義的。換句話說,我們本是不配的。
*我們是因信稱義的(羅五1)。換句話說,我們要透過相信主耶穌基督去承受義的身分。
*我們是靠著血得稱爲義的(羅五9)。這是指救主爲使我們得稱義而付上的代價。
*我們是靠神的能力得稱爲義的(羅四24-25)。
*我們是蒙神稱義的(羅八33)。他以我們爲義。
*我們是因行爲稱義的(雅二24)。這並不表示人可以用好行爲來賺取稱義;好行爲是得稱爲義的證據。
回到本節,經文說我們是因基督耶穌的救贖而稱義的。救贖就是付出一筆贖價,將人買贖回來。主耶穌將我們從罪的奴隸市場買贖回來。他用自己的寶血爲贖價,以滿足聖潔又公義的神的要求。如果有人問:“他向誰付了贖價?”這人其實並不明白關鍵所在。聖經並沒有說明要向神或撒但付出一筆具體的贖金。贖價不是向任何人付出的,而是一個抽象的解決方法,奠下公義的基礎,讓神可以拯救罪人。
3:25 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 神的義;因為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
《新》挽回祭:希臘文此詞是指能滿足神義怒的一種祭物。如果不能滿足(「挽回」),則所有的人都照理預定要遭受永刑。見約壹2:2註釋。
《新》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編者註:新國際版譯作「藉著相信耶穌的血」)使人得救的信心,導致人仰望為我們犧牲受死的耶穌基督。
《新》25下~26:神子民的罪,在舊約時代是藉獻牲畜象徵性地受罰,如今因基督在十字架上一次而永遠的獻祭,徹底的受了懲罰。
《SDA》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把這句話與本節其他部分聯繫起來,可有不同的解釋。欽定本的意思是:耶穌的犧牲使那些信靠祂血的人罪得赦免,並與上帝和好。但也有可能“藉著人的信”和“憑著耶穌的血”各自與“挽回祭”聯繫在一起,因而理解爲:“上帝藉著祂的流血設立祂爲因信而成的挽回祭。”這兩種解釋在語法上都講得通。在本節中,後者更能說明基督的犧牲作爲成就赦罪的方法。贖罪犧牲藉著相應的信心發生效果。除非憑著信心接受所提供的赦免,救贖工作就無法在爲之犧牲的人心中産生和好的效果。
《SDA》因爲:下面要說明上帝顯示祂公義的原因。
《SDA》寬容(paresis):該希臘詞在新約中僅出現這一次。它與別處譯爲remission(赦免,見太26:28等)的aphesis不同。其原意不是“赦免”,而是“放過”、“不去看”。而在草紙文字中,paresis用來表示豁免處罰或債務。
《SDA》人先時所犯的:在本文中保羅看來本不是講人在悔改以前所犯的罪,而是基督贖罪犧牲以前世人所犯的罪。上帝曾允許外邦人“各行其道”(徒14:16)。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上帝並不鑒察(徒17:30)。因此上帝的公義人不大清楚,需要公開的顯示出來。“在今時”(羅3:26),基督的犧牲提供了這樣的顯示,請對照約15:22;徒17:30;雅4:17。
《SDA》罪(hamartema):指個人犯罪不順從的行爲,有別於指抽象籠統之罪的hamartia(參太18:15注;約壹3:4)。
神設立耶穌基督作挽回祭。挽回祭是一個途徑,藉此公義得到滿足,神的忿怒消除,並且神可以因蒙悅納的祭而施憐憫。
新約聖經有三處曾形容基督是挽回祭。在本節,我們認識到,凡相信基督的人,都因他所流的血得蒙憐憫。約翰壹書二章2節形容基督爲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不單是爲我們的罪,也爲普天下人的罪。他所成就的工作,功效足以惠及全世界;然而實際上挽回祭只在那些相信他的人身上生效。最後,約翰壹書四章10節說,神差他的兒子爲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藉此向我們顯明他的愛。
在路加福音十八章13節中,稅吏祈求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他祈求神向他施憐憫,使他可以免受一身罪債的刑罰。
希伯來書二章17節也用了挽回祭一詞:“所以他凡事該與他的弟兄相同,爲要在神的事上,成爲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爲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這裏說“獻上挽回祭”,意思就是付了刑罰的代價,以免除刑罰。
在舊約中,挽回祭的同義詞是施恩座。施恩座就是約櫃的面蓋。在贖罪日,大祭司將祭牲的血灑在施恩座上。藉此大祭司和百姓的罪得以代贖或蒙遮蓋了。
當基督爲我們的罪作挽回祭時,他所作的更徹底。他不但將罪遮蓋了,還將罪完全除掉。
保羅在本節告訴我們,神設立基督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聖經並沒有叫我們將信心投在他的血上;基督自己才是我們信心的對象。只有已經復活並永遠活著的耶穌基督,才可以施行拯救。他就是挽回祭。使挽回祭對我們有效的條件,就是信他。他的血就是代價。
基督所成就的工作,宣告神的義,叫人過去所犯的罪得蒙赦免。所指的是基督受死前人所犯的罪。由亞當至基督,人相信神給他的任何啓示,神就根據這信心來拯救他。例如,亞伯拉罕相信神,神便以此爲他的義了(創一五6)。不過,神用什麽方法使這行動合乎義呢?無罪的代罪羔羊尚未被殺,那完美祭牲的血尚未傾流。簡言之,基督還未受死。罪債尚未付還,神公義的要求還沒有得到滿足。神如何在舊約時代,拯救那些相信他的罪人呢?
答案就是,雖然基督尚未受死,但神知道將來他要捨命;因此,神便根據基督在將來要成就的工作來拯救人。雖然舊約的聖徒並不知道各各他十字架的事,但神知道。當他們相信神時,神就將基督所成就的一切功勞歸在他們的帳上。實際上說,舊約信徒是按記帳信貸的方式得救的。他們是根據那筆在將來才付的贖價得拯救的。他們是前瞻各各他,而我們是回顧各各他。
當保羅說,基督的挽回祭顯明了神的義,因爲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有人誤解,以爲保羅所指的,是人在信主前所犯的罪。其實他並不是這個意思。人們誤以爲基督成就的工作,處理了人在重生前所犯的罪,得救後的罪卻需由自己負責。不是的。
保羅所討論的,是神的寬容;明顯地,他寬恕了那些在基督釘十字架之前蒙拯救的人的罪。神好像是寬赦了這些罪,或假裝看不見這些罪。保羅卻說,不是的。神知道基督能完全償還罪債,所以以此爲據拯救人。
所以,舊約時代是神忍耐的時候。神暫且保留了對罪的審判,最少有四千年之久。到時候滿足了,便差他的兒子到世上來,擔當世人的罪。當主耶穌親自擔當我們的罪時,神就將他公義的怒氣和聖潔的忿怒,毫無保留地傾倒出來,落在他的愛子身上。
3:26 好在今時顯明他的義,使人知道他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
《啟》基督為人類的罪受死,是神公義的見證。神不只公義,也有慈愛。神在證明祂是公義的同時,也預備了信祂的人得蒙救贖的途徑。
《SDA》在今時:多世紀以來,上帝一直“不鑒察”(徒17:30)世人的罪,但“及至時候滿足”(加4:4;弗1:10)祂差遣祂的兒子降世,顯明了祂的公義。
《SDA》爲義:意爲“可以看出上帝是公義的”。
《SDA》也稱信耶穌的人爲義:只有那些接受耶穌所顯示上帝的公義和慈愛,承認自己的失喪和淪亡,需要一位救贖主,在找到祂以後,全心信靠降服地承認祂的人才得以稱義。
《馬》如今基督的死顯明了神的義。神是義的,因爲他要求悉數付上罪的代價。他可以稱罪人爲義,而又沒有隱瞞他們的罪,或放棄他公義的原則,因爲那完美的代替者已受死並復活了。
-----------------------------------------------------------------------------------------------
<聖經靈修版/網路>
信靠耶穌真是甜美,只要信靠主恩言——誰可以得到?讓保羅告訴你……
3:21-29 保羅討論過我們的罪及神的審判之後,轉向一個奇妙的喜訊:我們可以藉信靠耶穌除去罪惡而不被定罪。“信靠”的意思是相信祂饒恕我們的罪,使我們在神面前可以被稱為義,並且有能力遵照祂的旨意生活。神的救恩是為所有的人而設的,不管他的背景及以前的行為怎麼樣。
和人談起罪,總相信自己罪不大,不是嗎?我只有小小妒忌,小小自私,小小……
3:23 我們往往以後果的嚴重程度來判斷罪的大小。例如謀殺比仇恨嚴重,姦淫比淫念嚴重,但是這並不表示我們犯的罪輕,就可以得到永生。因為不管所犯的是大罪還是小罪,都會使我們成為罪人,使我們與聖潔的神隔絕,把我們引向死亡(因為它使我們失去與神同在的資格)。所以不要輕看小罪,強調大罪,因為它們全都會使我們與神隔絕,但它們也都可以得到神的赦免。
滿身罪污,何以稱義?你不要騙我,我連“稱義”是甚麼也不知道……
3:24 “稱義”的意思是宣告無罪。當法官在法庭上宣告被告無罪,就會立刻撤消對被告的所有指控。按法律來說,那個人就完全清白,跟未曾被檢控一樣。同樣,神赦免我們的罪,我們過去的犯罪紀錄就會被塗抹掉,在祂看來我們彷彿未曾犯過罪一樣。救贖是指基督把犯罪的人從罪的轄制中釋放出來。舊約時代,一個欠債的人如果被賣作奴隸,他直系的親屬可以贖回他,用錢財買回他的自由。基督買回我們的自由,而付出的贖價就是祂的生命。
以你身體,擔我苦;以你寶血,洗我罪,主我怎配?你何竟如此愛我?
3:25 基督是我們的“挽回祭”,換句話說,祂為了挽回我們的罪而替我們去死。神向罪人發義怒,因為他們背逆神,離棄那賜他們生命的神,但是神卻宣告以基督的死為祭是合宜的,是專為我們的罪而設的。基督替我們承受了罪的刑罰,完全滿足了神的要求,祂的犧牲帶來了赦免、釋放和自由。
我真幸運,可以信耶穌;有人說這對舊約時代的人不太公平,我想想也是,你如何看?
3:25 那些生活在基督到來之前的人,他們的罪又怎麼樣解決呢?如果神懲罰他們,那豈不是對他們不公平嗎?如果神拯救他們,基督的犧牲豈不是沒有必要了嗎?保羅說藉著十字架上的耶穌,神饒恕了全人類的罪。舊約時代的信徒憑著信心仰望基督的來臨就可以得救,即使他們並不知道耶穌的名字,或者耶穌的具體生活。但是我們不是那個時代的信徒,我們知道神愛世人,甚至賜下祂的獨生子(參約3:16),所以我們必須相信並歸向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