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聖經注釋/網路>
1:1 當士師秉政的時候,國中遭遇饑荒。在猶大的伯利恆,有一個人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
《新》士師秉政的時候:大概從主前一三八○至一○五○年。作者提到士師,是要人想起那是以色列悖逆、道德淪喪以及受欺凌的時期。
《新》饑荒:士師記中未提到。
《新》在猶大的伯利恆:大衛的家鄉(撒上16:18)。伯利恆(「糧倉」之意)此時因饑荒而匱乏。
《啟》這是以色列人在宗教、道德和政治上都混亂一片的時代(士2:16註),各人隨己意而行。
《啟》國中:當指南部的猶大支派所在地,位於死海西岸,土地屬半乾燥性。若遇雨水充足,麥子、葡萄等作物生長茂盛,民食充足;若天氣乾旱,則穀物歉收,饑荒來臨。《士師記》所記多為發生在北部和中部的戰事與外患,以及西南沿海一帶的非利士人的侵犯,很少提到猶大(參士5:12-18註)。
《啟》伯利恆:有“糧倉”之意,原名以法他。位於猶大中部山區,當時為一村莊;大衛在此出生,也是耶穌降生地。
《馬》在書卷開首,我們見到一個猶太家庭。由於遇上饑荒,這個家庭離開猶大(頌讚)的伯利恆(糧食之家)走到死海東南部的摩押地定居。一家之主是以利米勒(我的神是王),他的妻子是拿俄未(我喜悅)。兒子名叫瑪倫(虛弱)和基連(消瘦)。事實上,留在神的地土上,比移居摩押地好。以法他(以法他人的故鄉)是伯利恆古時的名,意思是豐碩。
士師時代的特點是道德淪亡,所以當時發生饑荒實不足為奇,因為這正是神對不順服的懲罰。以利米勒不應該離開應許地,走到摩押地定居。莫非他未曾讀過申命記二十三章3至6節?他為何不與他的猶太兄弟同住在約旦河東?他竟帶領他的家庭由活人之地,走到死亡之地(瑪倫和基連都不能生下一代)。
1:2 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兩個兒子,一個名叫瑪倫,一個名叫基連,都是猶大伯利恆的以法他人。他們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裏。
《新》以利米勒:「(我的)神是王」之意(見士8:23註釋)。
《新》以法他人:以法他是伯利恆周圍地區的名稱(見4:11;創35:19;撒上17:12;彌5:2)。
1:3 後來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婦人和她兩個兒子。
《新》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拿俄米開始被倒空(見1:21)。
《啟》摩押地為一小王國,在約旦河東岸與沙漠之間,以亞嫩河西岸為主要居住地。從摩押沿死海東岸北行到約旦河南端渡河,經耶利哥去伯利恆,不過60至70公里;但路途崎嶇,步行需四、五天。
《馬》3~5:以利米勒死後,他的兒子娶了摩押人為妻。瑪倫娶了路得(四10);基連娶了俄珥巴。雖然在申命記七章1至3節沒有明確指出,以色列人不能與摩押人通婚,但是後來的經卷資料對他們有清楚的列述(拉九1-2;尼一三23-25)。律法也特別說明摩押人不得進入耶和華的會,十代以外,也不得進入(申二三3)。恩典卻超越路得的情況,正如我們將要看見,耶和華容許她的後裔大衛,成為以色列的王。
十年後,瑪倫和基連死了,留給拿俄米的,就只有兩個媳婦—俄珥巴和路得。
1:4 這兩個兒子娶了摩押女子為妻,一個名叫俄珥巴,一個名叫路得,在那裏住了約有十年。
《新》這兩個兒子娶了:仍有傳宗接代的希望。
《新》摩押女子:見創19:36-37。娶摩押女子不在被禁範圍內,然而摩押人,或其後裔直到十代,都不可「入耶和華的會」(申23:3)。
《新》路得:這名字的發音與希伯來文「友誼」一詞相似。路得是馬太福音耶穌家譜中四位女子之一。另外三位是他瑪、喇合、拔示巴(太1:3、5-6)。
《啟》摩押人:是羅得的後裔,和以色列人有血統淵源(創19:36-37)。以色列人雖無明文禁止其人民和摩押人婚娶,但因摩押人信奉基抹,道德宗教腐敗,故不許摩押人加入以色列人社會(申23:3),後來且成為世仇。士師時代早期,摩押人且曾一度逼迫以色列人(士3:12-14)。
1:5 瑪倫和基連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
《新》瑪倫:路得的丈夫(4:10),他名字的意思大概是「孱弱者」。
《新》剩下拿俄米:拿俄米完全空了;她喪夫又喪子,如今只剩兩個年輕的媳婦,而她們都是外邦人,且都沒有生兒育女。
《啟》拿俄米身處異鄉,無夫又無子。假如年輕,還可別嫁;像她這個年齡,生活無依,兩手空空,只有靠賙濟維生(看21節)。她連自己的名字都覺得不好,因為她的環境和自己都已不再“甜”。
-------------------------------------------------------------------------------------------
<聖經靈修版/網路>
黑暗時代,也有好故事,且看路得的事蹟——
1:1 路得的故事大約發生在士師時代,約公元前1375至1050年間。那是以色列的黑暗時期,人都按自己的意志各行其事(參士17:6;21:25)。但是,儘管邪惡和罪惡籠罩著當時的社會,仍然有人信奉神。拿俄米和路得對神所表現出的忠誠、以及她們彼此之間的友誼和信賴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猶大、伯利恆、以法他、摩押;這麼多的名字都有關係嗎?
1:1-2 摩押地位於死海的東部。在士師時代摩押曾是壓迫以色列人的國家之一(參士3:12-30),與以色列之間存有敵意。當時,以色列發生了極嚴重的饑荒,以致以利米勒領著全家移居摩押地。他們之所以被稱為以法他人,是因為原來的伯利恆就叫以法他。儘管當時的以色列已擊敗了摩押,兩地的關係仍十分緊張。
摩押女子,不也是外邦人嗎?神竟也揀選路得,為甚麼?
1:4-5 以色列人與摩押人的交往雖不算友好(參申23:3-6),但可能沒有被禁止,因為摩押人住在神應許之地以外;但是,以色列人若與迦南人(或那些住在應許之地境內的外邦人)結婚則違反了神的律法(參申7:1-4)。以色列人逃離埃及時曾在摩押地受阻,故摩押人不能於會幕中敬拜耶和華。
作為蒙神揀選的國度,以色列應有比其他國家更高的道德標準,然而,神卻讓路得,一個摩押人,成為體現真誠靈性和美德的範例,可見當時的以色列是多麼的敗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