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聖經注釋/網路>
20:1 亞蘭王便哈達聚集他的全軍,率領三十二個王,帶著車馬上來圍攻撒馬利亞;
《新》亞蘭王便哈達:從年代來看,他應是便哈達二世,是早在主前九百至八九五年之間(見15:9-10、18-20、33等註釋)已開始統治亞蘭的便哈達一世之兒子或孫子。本章所描述的事件歷時兩年(見20:22-26),其後以色列與亞蘭之間有三年的和平期(見22:1)。亞哈戰死時於三年和平期之後,與亞蘭的一次戰役中(22:37),那時是主前八五三年。因此本章事件大約發生在主前八五七年左右。
《新》三十二個王:指臣服於便哈達二世的部落酋長或城邦君王。
《啟》三十二個王:當為向便哈達稱臣納貢的一些酋長國或城邦的首領。
《馬》1~6:亞蘭王便哈達,一直以來都認爲是第十五章18和20節提到的便哈達的兒子。但近年的研究提出,兩段經文指的可能是同一個人。他與三十二個亞蘭王結盟,帶著車馬上來圍攻撒馬利亞。城既被圍困,他差遣使者告訴亞哈投降的條件:“你的金銀……妻子兒女中最美的也要歸我。”亞哈逆來順受,軟弱地答應了。但便哈達不滿足於第一個條款的投降書,他要求亞哈讓他的臣僕進去任意搜掠。
20:2 又差遣使者進城見以色列王亞哈,對他說:「便哈達如此說:
20:3 你的金銀都要歸我,你妻子兒女中最美的也要歸我。」
《啟》便哈達要求北國作他的附庸。以色列王知道決非亞蘭王的對手,只求能解京城之圍,免遭洗劫,接受了這要求(4節)。便哈達認為口頭歸附不夠,要他雙手奉獻撒馬利亞城,完全投降(5-6節)。
20:4 以色列王回答說:「我主我王啊,可以依著你的話,我與我所有的都歸你。」
《新》我與我所有的都歸你:亞哈順從哈達的要求,顯示以色列自覺無望以軍力勝過亞蘭人。這協議可解撒馬利亞之圍,免亞哈一死,亦免該城被蹂躪。
20:5 使者又來說:「便哈達如此說:我已差遣人去見你,要你將你的金銀、妻子、兒女都給我。
20:6 但明日約在這時候,我還要差遣臣僕到你那裏,搜查你的家和你僕人的家,將你眼中一切所喜愛的都拿了去。」
《新》我還要差遣臣僕到你那裏,搜查你的家和你僕人的家:便哈達進一步要求全城都降服在他的勢力之下。
20:7 以色列王召了國中的長老來,對他們說:「請你們看看,這人是怎樣地謀害我,他先差遣人到我這裏來,要我的妻子、兒女,和金銀,我並沒有推辭他。」
《馬》7~12:以色列的長老對這第二個要求很忿怒;求王不要聽從。當便哈達得知以色列人拒絕他的條件,便怒氣上沖。誇口說要將撒馬利亞搜掠得乾乾淨淨,甚至連塵土也不夠每個士兵帶走。亞哈的回答是剛穿上盔甲的士兵,不要像已經打勝仗一樣誇口。這個譏諷挑起了亞蘭王和他的盟軍採取行動。
20:8 長老和百姓對王說:「不要聽從他,也不要應允他。」
20:9 故此,以色列王對便哈達的使者說:「你們告訴我主我王說:王頭一次差遣人向僕人所要的,僕人都依從;但這次所要的,我不能依從。」使者就去回覆便哈達。
《新》這次所要的,我不能依從:亞哈雖然使用退讓的語氣回覆便哈達(「我主我王」、「僕人…」),但他堅拒交出撒馬利亞城。
20:10 便哈達又差遣人去見亞哈說:「撒馬利亞的塵土若夠跟從我的人每人捧一捧的,願神明重重地降罰與我!」
《新》願神明重重地降罰與我:發咒誓所用的套語(見撒上3:17註釋)。
《啟》10~11:便哈達與亞哈的對話極富形象性。便哈達是說,他的兵士只須每人捧一把土,便可將撒馬利亞的土拿光,把城毀滅。亞哈王的回答是:等到打贏了仗,放下了盔甲,再誇口罷。也就是說,尚未決戰沙場,怎知鹿死誰手?
20:11 以色列王說:「你告訴他說,才頂盔貫甲的,休要像摘盔卸甲的誇口。」
《新》才頂盔貫甲的,休要像摘盔卸甲的誇口:與「不要在卵孵化前,就計算你會有幾隻雞」的說法相似。
20:12 便哈達和諸王正在帳幕裏喝酒,聽見這話,就對他臣僕說:「擺隊吧!」他們就擺隊攻城。
20:13 有一個先知來見以色列王亞哈,說:「耶和華如此說:『這一大群人你看見了嗎?今日我必將他們交在你手裏,你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新》你就知道我是耶和華:雖然亞哈在撒馬利亞城面臨危機時,並未求耶和華幫助,但耶和華仍滿有恩典地再次(見18:36-37)向王及百姓顯示祂自己,而且這次是藉著拯救他們來顯示自己。
《啟》這位先知相信即為20:28的那位神人。神施行拯救,繼止旱降雨之後,再次希望亞哈王悔悟,知道祂才是神(比較18:36-37)。
《馬》13~15:這時,耶和華的一個先知來見亞哈,保證他必得勝。神用二百三十二名跟從省長的少年人,以及七千個以色列兵的微小力量,打敗了北方的聯軍。第15節下“以色列的眾兵”,意思是撒馬利亞的所有以色列兵。神選擇用很少數目的少年人開始作戰,更加顯出勝利是出於耶和華,不是靠人的手。
20:14 亞哈說:「藉著誰呢?」他回答說:「耶和華說,藉著跟從省長的少年人。」亞哈說:「要誰率領呢?」他說:「要你親自率領。」
《新》跟從省長的少年人:見16:27註釋。北國省政組織之細節不詳。
20:15 於是亞哈數點跟從省長的少年人,共有二百三十二名,後又數點以色列的眾兵,共有七千名。
《新》共有二百三十二名…共有七千名:並非一大隊軍兵(然而在城受圍時,此數目已屬難能可貴),但這樣的規模大小很合適,正好顯示眼前的勝利出自耶和華,而非由於以色列的軍事優勢(參士7:2)。
--------------------------------------------------------------------------------
<聖經靈修版/網路>
強權者興起,他們將帶來甚麼後果?
20章 到這時南國猶大有兩個善王與兩個惡王。這個國家在敬虔與不敬虔之間搖擺,北國以色列則一連八個都是昏君。神為懲罰南北兩國偏行己路、不肯服從,就容許其他國家強大,成為他們的仇敵。在以後的二百年中,威脅猶大與以色列的三個主要仇敵是:亞蘭、亞述與巴比倫。第一個強大起來的是亞蘭,即時威脅到亞哈與以色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