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聖經注釋/網路>
20:1 耶和華曉諭約書亞說:
《新》1~9:在各支派土地分配好之後,耶和華接著頒佈行政法則(見13:1-32註釋),開始設立基本的政府制度,特別是一個地區法院的系統,處理應判死刑的殺人罪行。這樣就可將這類最具煽動性的案件,從地方司法單位轉移,並防止輕易且不公正的審判。若將殺人案件交在家屬手中判決,必會導致這種司法裁決的偏頗,並可能引起不止歇的血仇紛爭。所指定的逃城均為分給利未人的城市,在這些城裏的人照理應更加知曉並遵行摩西的律法。
《啟》地業分定,又設立處理殺人罪的審訊制度,使各族的人不得私自處理殺人犯,必須交由會眾審判,犯罪者可以暫時在逃城中棲身,等候審訊。不過逃城只保護非蓄意殺人犯。《申命記》19章詳細規定可在逃城中避難的人的資格。
《馬》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以後,下一步就是預留六座“逃城”。這些城邑散布在應許之地全境,約旦河的兩邊各有三座,使誤殺人的可逃離報血仇的(那報血仇的通常是被殺者的親屬,試圖爲死者報仇。)因爲他是無心地殺了別人,他就可以逃往一座逃城,得享安全,等候公平的裁決。利未人負責管理逃城,以確保神公平與公義的原則得以實現。如果那殺人的能逃往逃城,那裏便是他的避難所;等到那時的大祭司死了,他才可以安全地回到他所屬的城邑。
20:2 「你吩咐以色列人說:你們要照著我藉摩西所曉諭你們的,為自己設立逃城,
20:3 使那無心而誤殺人的,可以逃到那裏。這些城可以作你們逃避報血仇人的地方。
《新》報血仇人:也可譯作「至近的親屬」(得3:9「至近的親屬及救贖者」),或「救贖主」(詩19:14)。報血仇的人是至近親屬,他有為親人刻意報仇的責任(見利24:17;民35:16-28)。
20:4 那殺人的要逃到這些城中的一座城,站在城門口,將他的事情說給城內的長老們聽。他們就把他收進城裏,給他地方,使他住在他們中間。
《新》城門口:傳統行審判之處,長老在此坐庭審訊(見得4:1及註釋;又見伯29:7)。
20:5 若是報血仇的追了他來,長老不可將他交在報血仇的手裏;因為他是素無仇恨,無心殺了人的。
20:6 他要住在那城裏,站在會眾面前聽審判,等到那時的大祭司死了,殺人的才可以回到本城本家,就是他所逃出來的那城。」
《新》會眾:由城內成年男子組成。在長老面前的審判中(20:4),他們所擔任的職責不明,但可能是在審判中作證人,以確定審判公平進行(祕密法庭的敗壞是惡名昭彰的)。
《新》等到:(編者註:新國際版將這節譯作「他要住在那城裏,等到他站在會眾面前聽審判,並等到那時的大祭司死了…」)或作「或等到」。
《新》大祭司死了:見民35:25-28。大祭司的死可能帶來贖罪或特赦的效果。
20:7 於是,以色列人在拿弗他利山地分定加利利的基低斯;在以法蓮山地分定示劍;在猶大山地分定基列亞巴(基列亞巴就是希伯崙);
《新》分定…基低斯:希伯來文雙關語的應用:「將分別為聖(之城)分別為聖」(編者註:「基低斯」是「分別為聖」之意)。在約旦河西的另兩座城已與「為聖」有關:示劍,見8:30-35及註釋;創12:6-7;希伯崙,見創23:2;49:29-32。這些城市的地理分布相當重要:一在北部,一在中部,一在南部(見20:8,所列在外約旦的逃城次序與此正好相反:先是在南部的比悉,然後是在中部的拉末,最後是在北部的哥蘭)。
《啟》7~9:這六個逃城也是摩西生前所指定,都在分給利未人的城邑中(參民35:9)。
六座逃城位置分佈平均,在約旦河東、河西二地,北部、中部與南部都有設立。六座逃城所在分屬六個不同支派分得的土地:哥蘭(瑪拿西支派)、拉末(迦得支派)、比悉(呂便支派)、基低斯(拿弗他利支派;參21:32)、示劍(以法蓮支派)、希伯崙(猶大支派)。逃城都是各支派撥給了利未人的城邑,由利未人管理(21章)。
20:8 又在約旦河外耶利哥東,從呂便支派中,在曠野的平原,設立比悉;從迦得支派中設立基列的拉末;從瑪拿西支派中設立巴珊的哥蘭。
20:9 這都是為以色列眾人和在他們中間寄居的外人所分定的城邑,使誤殺人的都可以逃到那裏,不死在報血仇人的手中,等他站在會眾面前聽審判。
《新》寄居的外人:證明寄居以色列的外人也同樣享有受保護的權利(參利19:33-34;申10:18-19)。
------------------------------------------------------------------------------------------------
<聖經靈修版/網路>
神很重視設立“逃城”之事,為甚麼?
20:1-6 這個新民族在新土地上扎根,從此需要一個新的政府。神在多年前就告訴摩西,新政府將來要怎樣治理百姓。進入迦南地以後,神所命定的工作之中,有一項是要選定幾座“逃城”。這些城邑散布在應許之地全境,目的是防止有不公平的事,尤其是報仇的事隨便發生。譬如有人誤殺了人,他就可以逃往一座逃城,得享安全,等候公平的裁決。利未人負責管理逃城,以確保神公平與公義的原則得以實現(逃城的詳情,請參民35:6;35:11-28的注釋)。
20:1 耶和華曉諭約書亞說:
《新》1~9:在各支派土地分配好之後,耶和華接著頒佈行政法則(見13:1-32註釋),開始設立基本的政府制度,特別是一個地區法院的系統,處理應判死刑的殺人罪行。這樣就可將這類最具煽動性的案件,從地方司法單位轉移,並防止輕易且不公正的審判。若將殺人案件交在家屬手中判決,必會導致這種司法裁決的偏頗,並可能引起不止歇的血仇紛爭。所指定的逃城均為分給利未人的城市,在這些城裏的人照理應更加知曉並遵行摩西的律法。
《啟》地業分定,又設立處理殺人罪的審訊制度,使各族的人不得私自處理殺人犯,必須交由會眾審判,犯罪者可以暫時在逃城中棲身,等候審訊。不過逃城只保護非蓄意殺人犯。《申命記》19章詳細規定可在逃城中避難的人的資格。
《馬》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以後,下一步就是預留六座“逃城”。這些城邑散布在應許之地全境,約旦河的兩邊各有三座,使誤殺人的可逃離報血仇的(那報血仇的通常是被殺者的親屬,試圖爲死者報仇。)因爲他是無心地殺了別人,他就可以逃往一座逃城,得享安全,等候公平的裁決。利未人負責管理逃城,以確保神公平與公義的原則得以實現。如果那殺人的能逃往逃城,那裏便是他的避難所;等到那時的大祭司死了,他才可以安全地回到他所屬的城邑。
20:2 「你吩咐以色列人說:你們要照著我藉摩西所曉諭你們的,為自己設立逃城,
20:3 使那無心而誤殺人的,可以逃到那裏。這些城可以作你們逃避報血仇人的地方。
《新》報血仇人:也可譯作「至近的親屬」(得3:9「至近的親屬及救贖者」),或「救贖主」(詩19:14)。報血仇的人是至近親屬,他有為親人刻意報仇的責任(見利24:17;民35:16-28)。
20:4 那殺人的要逃到這些城中的一座城,站在城門口,將他的事情說給城內的長老們聽。他們就把他收進城裏,給他地方,使他住在他們中間。
《新》城門口:傳統行審判之處,長老在此坐庭審訊(見得4:1及註釋;又見伯29:7)。
20:5 若是報血仇的追了他來,長老不可將他交在報血仇的手裏;因為他是素無仇恨,無心殺了人的。
20:6 他要住在那城裏,站在會眾面前聽審判,等到那時的大祭司死了,殺人的才可以回到本城本家,就是他所逃出來的那城。」
《新》會眾:由城內成年男子組成。在長老面前的審判中(20:4),他們所擔任的職責不明,但可能是在審判中作證人,以確定審判公平進行(祕密法庭的敗壞是惡名昭彰的)。
《新》等到:(編者註:新國際版將這節譯作「他要住在那城裏,等到他站在會眾面前聽審判,並等到那時的大祭司死了…」)或作「或等到」。
《新》大祭司死了:見民35:25-28。大祭司的死可能帶來贖罪或特赦的效果。
20:7 於是,以色列人在拿弗他利山地分定加利利的基低斯;在以法蓮山地分定示劍;在猶大山地分定基列亞巴(基列亞巴就是希伯崙);
《新》分定…基低斯:希伯來文雙關語的應用:「將分別為聖(之城)分別為聖」(編者註:「基低斯」是「分別為聖」之意)。在約旦河西的另兩座城已與「為聖」有關:示劍,見8:30-35及註釋;創12:6-7;希伯崙,見創23:2;49:29-32。這些城市的地理分布相當重要:一在北部,一在中部,一在南部(見20:8,所列在外約旦的逃城次序與此正好相反:先是在南部的比悉,然後是在中部的拉末,最後是在北部的哥蘭)。
《啟》7~9:這六個逃城也是摩西生前所指定,都在分給利未人的城邑中(參民35:9)。
六座逃城位置分佈平均,在約旦河東、河西二地,北部、中部與南部都有設立。六座逃城所在分屬六個不同支派分得的土地:哥蘭(瑪拿西支派)、拉末(迦得支派)、比悉(呂便支派)、基低斯(拿弗他利支派;參21:32)、示劍(以法蓮支派)、希伯崙(猶大支派)。逃城都是各支派撥給了利未人的城邑,由利未人管理(21章)。
20:8 又在約旦河外耶利哥東,從呂便支派中,在曠野的平原,設立比悉;從迦得支派中設立基列的拉末;從瑪拿西支派中設立巴珊的哥蘭。
20:9 這都是為以色列眾人和在他們中間寄居的外人所分定的城邑,使誤殺人的都可以逃到那裏,不死在報血仇人的手中,等他站在會眾面前聽審判。
《新》寄居的外人:證明寄居以色列的外人也同樣享有受保護的權利(參利19:33-34;申10:18-19)。
------------------------------------------------------------------------------------------------
<聖經靈修版/網路>
神很重視設立“逃城”之事,為甚麼?
20:1-6 這個新民族在新土地上扎根,從此需要一個新的政府。神在多年前就告訴摩西,新政府將來要怎樣治理百姓。進入迦南地以後,神所命定的工作之中,有一項是要選定幾座“逃城”。這些城邑散布在應許之地全境,目的是防止有不公平的事,尤其是報仇的事隨便發生。譬如有人誤殺了人,他就可以逃往一座逃城,得享安全,等候公平的裁決。利未人負責管理逃城,以確保神公平與公義的原則得以實現(逃城的詳情,請參民35:6;35:11-28的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