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聖經注釋/網路>
7:12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新》此條「金律」在猶太教的拉比教訓、印度教、佛教和儒學中都有,但全是以消極方式表達。它也在希臘及羅馬的倫理教訓中以不同形式出現。耶穌卻是以積極方式將之表達。
《啟》這是行事為人的著名金律,是天父的子女都應該信守的道德規範。祂給了我們豐盛的生命,必須在生活中表現出來,主動的去愛人、幫助人。和中國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比較,可以看出這條金律的積極利他精神。
《馬》我們可以立刻把這節與上一節連繫起來:由於我們的父把好東西給我們,我們應當效法祂,善待別人。要察驗我們所作是否對別人有益,可以把自己代入對方,想想自己是否願意接受這樣的對待。在耶穌時代至少一百年前,希列拉比發表過“金律”(指本節經文)的負面說法。可是,耶穌卻以正面的用語講述這種規律,一反被動的規範,而變成積極主動地熱愛這種待人接物的態度。基督信仰不是一味的戒除罪惡;乃是積極正面地行善。
耶穌說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即是說它簡括了摩西律法中的道德教訓和以色列先知的著作。舊約要求的義成就在得救的信徒身上,他們是靠聖靈行事的(羅八4)。如果世人都遵守這節的教導,國際關係、國家政治、家庭生活和教會生活便會出現很大的改變。
------------------------------------------------------------------------------------------------
<聖經靈修版/網路>
我們都努力地對人好,是為了受稱讚?是為了……
7:12 許多人消極地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耶穌卻積極地提出“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把這金科玉律變得更有意義。要制止不去傷害別人並不算困難,但要主動地為他人做好事就困難得多了,耶穌這黃金律正面地建基於良善和憐憫上,就是神每天向我們顯明的性情。想想你今天可以怎樣行出良善和憐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