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20120723哥林多前書14章1-19節



<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聖經注釋/網路>

14:1 你們要追求愛,也要切慕屬靈的恩賜,其中更要羨慕的,是作先知講道(原文作:是說預言;下同)。

   《新》1~5:保羅所堅持的基本原則就是,凡在教會所行的,必須叫身體得到造就。這原則正與12:7關乎恩賜的宣告:「是叫人得益處」相吻合,也與愛的原則(13章)相符。在教會中所講的,要叫聽者能夠明白,因此要用日常用語,或者最少要譯成日常用語。由於作先知講道是用聽眾的日常用語來講,因此作先知講道就比說方言更值得渴慕(除非當場有人能翻方言)。

   《新》追求愛…屬靈的恩賜:愛是使屬靈恩賜發生效用的方法。

   《馬》本章明顯承接上一章。基督徒應追求愛,意思是他們要常服事別人。他們也應為教會的緣故熱烈地切慕屬靈的恩賜。當然,恩賜是由聖靈隨祂的意思分配的,同時我們仍可以祈求得著對所屬的本地聚會最有價值的恩賜。因此,保羅認為先知講道的恩賜特別值得切慕。然後,他解釋為什麼先知講道比說方言更有益處。

14:2 那說方言的,原不是對人說,乃是對 神說,因為沒有人聽出來。然而,他在心靈裏卻是講說各樣的奧祕。

   《新》方言:除非有人翻出來,否則講的方言就顯得奧祕莫測,因為聽的人無從明白,只有神才明白。

   《新》他在心靈裏:不是用悟性說出來的(見14:14-17)。

   《馬》如果那說方言的沒有被翻出來,他說的對會眾沒有益處。神明白他所說的話,其他人卻不能,因為所用的言語他們不懂。他可能在談論一些尚未為人知的偉大真理,但卻毫無益處,因為完全不能明白。

14:3 但作先知講道的,是對人說,要造就、安慰、勸勉人。

   《新》作先知講道可以造就人、鼓勵人(12:7)。

   《馬》另一方面,作先知講道的人,是造就、鼓勵、安慰別人。原因是他人運用普及的語言,分別就在這裏。當保羅說,作先知講道的是造就、安慰、勸勉人時,並沒有加以界定說明。他只是說,傳道者運用別人能明白的語言來傳達信息時,就產生這些效果。

14:4 說方言的,是造就自己;作先知講道的,乃是造就教會。

   《新》造就自己:這種造就與悟性無關,因為說者並不明白自己所講的。他個人會在情感方面得到幫助,信心得堅固,對神的愛並獻身的心志更為加強。

   《馬》本節常被用來辯明私人說方言造就自己的做法。但事實上,教會一詞在本章出現了九次(4-5、12、19、23、28、33-34節),給予很有說服力的證據,顯示保羅並非談論信徒在自己密室的靈修生活,而是在教會中運用方言的問題。從上文下理看,保羅不但不是主張說方言造就自己,而且是譴責在教會中運用恩賜卻沒有為別人帶來幫助的事。愛是顧念別人而不是自己。如果能憑愛心運用方言的恩賜,就會為別人而不只是自己帶來益處。

  作先知講道的,乃是造就教會。他不是為自己的利益炫耀所有的恩賜,而是用會眾明白的語言說能建立人的話。

14:5 我願意你們都說方言,更願意你們作先知講道;因為說方言的,若不翻出來,使教會被造就,那作先知講道的,就比他強了。

   《新》願意你們都說方言:如果實行得合宜,保羅並不反對方言。

   《新》若不翻出來:說方言的人若也有翻方言的恩賜,他的方言就與講道一樣有益了,因為人能聽得懂(見14:3)。

   《新》那作先知講道的,就比他強了:他所講的話,人能明白,因此造就了教會,使眾人得益處。

   《馬》保羅沒有輕視說方言的恩賜,因他明白這是聖靈所賜的一樣恩賜。他不能夠也不會輕視任何來自聖靈的東西。他說我願意你們都說方言,意思是否定人自私的企圖,不把恩賜局限於個人或一小撮受優惠的人。他的心願與摩西的差不多:“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受感說話,願耶和華把祂的靈降在他們身上。”(民一一29下)不過,雖然保羅這樣說,他卻知道神的心意不是要所有的信徒同擁有一樣恩賜(參看一二29-30)。

  他寧願哥林多信徒都作先知講道,因為他們這樣就能彼此造就。但如果他們都說方言又沒有人翻譯,聽眾就不能明白,也不能得益。保羅寧願看見造就人的事。凱理說:“屬靈的心思意念,看重能造就人的事,過於令人驚奇的事。”

  若不翻出來的意思,會指“若不是由說方言的人自行翻出來”,或“若不是由別人翻出來”。

14:6 弟兄們,我到你們那裏去,若只說方言,不用啟示,或知識,或預言,或教訓,給你們講解,我與你們有甚麼益處呢?

   《新》我與你們有甚麼益處呢:說方言對教會是沒有益處的,除非有人翻出來,使教會裏的人能明白、得造就。

   《馬》即使是保羅本人,如果他到哥林多去只說方言,除非他們聽得懂他的話,否則對他們也毫無益處。他們必須能夠領會他說的是啟示和知識,或是預言和教訓。解經家都同意,啟示和知識是關於內心的接收,而預言和教訓則是外在的傳授。保羅在本節經文指出,為了教會得益的緣故,傳講的信息必須是能以明白的。在下面他繼續證明這點。

14:7 就是那有聲無氣的物,或簫,或琴,若發出來的聲音沒有分別,怎能知道所吹所彈的是甚麼呢?

   《新》或簫,或琴:希臘人所熟悉的樂器。

   《新》若發出來的聲音沒有分別:音符需經編排,需有變化,才能組成有意義的曲調,可供人辨認、了解和欣賞,重複而單調的一個音符達不到這目的。

   《啟》7~9:這裏用樂器和軍隊的號角作比喻,來說明傳播信息時,必須讓聽者明白信息的內容。運用方言不能離開這個原則。

   《馬》首先,他用樂器作例子。除非簫或琴發出有分別的音符,否則就沒有人知道所吹所彈的是什麼了。要稱得上是悠揚樂韻,就得包括不同的音符、明確的節拍,並有分量的清脆音色。

14:8 若吹無定的號聲,誰能預備打仗呢?

   《新》號聲…預備打仗:希臘人都熟知作戰信號用的號角聲;猶太人則熟悉所使用山羊角的響聲(民10:9;書6:4、9)。保羅再次強調,發出的音符必須在傳遞某個訊息。

   《馬》吹號角也是這樣。召集軍隊備戰的號聲必須清晰可辨,否則就沒有人能預備打仗了。如果號角手只站起來吹一個長長的單音,就沒有人會因此被提醒了。

14:9 你們也是如此。舌頭若不說容易明白的話,怎能知道所說的是甚麼呢?這就是向空說話了。

   《新》說容易明白的話:用聽眾的日常用語講話,不用方言(除非有翻譯)。

   《馬》人類的舌頭也是如此。除非我們的說話明白清晰,否則就沒有人知道我們在說什麼。這樣的話,我們就好像向空氣說話一樣毫無益處了。(本節的“舌頭”指用來說話的器官,不是指方言。)這裏說的有一個實際的意義,就是教導應該清楚簡單。如果教導是深奧的,令人摸不著頭腦,就不能使他們得益。這樣做也許會令講者受到一些人的欽佩,但卻對神的子民毫無幫助。

14:10 世上的聲音或者甚多,卻沒有一樣是無意思的。

   《新》世上的聲音或者甚多:有人根據在14:10-11所講的,推斷12至14章中所謂的方言,乃是指未學習過的外國語。

   《啟》10~11:語言如果達不到傳達的效果,反會成為人與人之間的障礙。方言如果不能為人了解,它對教會就一點用處也沒有。

   《馬》保羅再舉出另一個例子,說明他正在闡述的真理。他提到甚多的世上的聲音。這裏的話題範圍超越人類的語言,也包括其他受造物的溝通方法。或許保羅想到不同種類的雀鳥的啼聲,並走獸的嗚叫。我們都知道,雀鳥在交配、遷徙、餵哺時,會發出不同的啼聲。此外,動物面臨危險時也會發出警告的嗚叫。保羅只想指出,一切聲音都有明確的意思。沒有一樣是無意思的。每一種聲音都是用來傳達一個明確的信息。

14:11 我若不明白那聲音的意思,這說話的人必以我為化外之人,我也以他為化外之人。

   《馬》人類的語言也是一樣。一個人說話時,要發聲清晰,否則就沒有人能夠明白。他只是在重複講毫無意思的噪音而已。最教人懊惱的,莫過於試圖與人溝通,但他卻不懂你的語言。

14:12 你們也是如此,既是切慕屬靈的恩賜,就當求多得造就教會的恩賜。

   《新》當求多得造就教會的恩賜:這是本章裏的基本原則。

   《馬》這樣看來,哥林多信徒對屬靈的恩賜的切慕,應以教會得造就為依歸。莫法特將本節翻譯為:“以教會得造就,作為你切慕優勝於人的目的。”要注意,保羅從沒有阻止他們切慕屬靈恩賜,而是致力引導、指示他們,好使他們運用恩賜時,達到最高的目標。

14:13 所以那說方言的,就當求著能翻出來。

   《馬》若有人說方言,他就應求著能翻出來。意思也可以指他應求有人能翻出來。一個人同時擁有說方言和翻方言的恩賜,這是可能的事,但卻是例外且非必然的。從人體的類比來看,不同的肢體應有不同的功用。

14:14 我若用方言禱告,是我的靈禱告,但我的悟性沒有果效。

   《新》悟性沒有果效:說方言或用方言禱告時,其言語非出於人的心思。

   《啟》14~15:說方言,因為是聖靈直接的工作,不經人的頭腦運用語言去分析,所以頭腦並沒有發生作用。神卻願意人的禱告和感謝出自頭腦也發自心靈(16-19節)。

   《馬》當一個人在教會聚會時禱告說方言,這是他的靈禱告。意思是他感覺到自己在說話,縱使不是用慣常的語言。但他的悟性沒有果效,意思是不能為任何人帶來益處。會眾不知道他在說什麼。本章19節的注釋會作解釋,我們將我的悟性解作為“其他人對我的理解”。

14:15 這卻怎麼樣呢?我要用靈禱告,也要用悟性禱告;我要用靈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

   《新》15~17禱告…歌唱…祝謝…說「阿們」…感謝:這是舊約(代上16:36;尼5:13;8:6;詩104:33;136:1;148:1)和新約(羅11:36;弗5:18-20)敬拜的要素。「阿們」意即「實在如此」或「誠心所願」,信徒用來表示認同所聽見的話(參加1:5)。故此,方言的信息務要翻出來。

   《新》用靈禱告…用悟性禱告…用靈歌唱…用悟性歌唱:可能是指保羅有時在靈裏用方言禱告和歌唱;有時則用悟性、用自己的語言禱告和歌唱。也有人認為,保羅在此是要表示他想同時用靈性和悟性來禱告及歌唱的意願。

   《馬》這卻怎麼樣呢?很簡單:保羅不但用靈禱告,而且也用別人可以理解的方式禱告。這就是也要用悟性禱告的意思。並不是說他用自己的悟性禱告,而是用有助他人理解的方式去禱告。同樣地,他會用靈歌唱,也要用別人能明白的方式歌唱。

14:16 不然,你用靈祝謝,那在座不通方言的人,既然不明白你的話,怎能在你感謝的時候說「阿們」呢?

   《馬》本節足以清楚證明,上述的詮釋是正確的。如果保羅用靈祝謝,而不是用其他人可以理解的說話祝謝;那麼,凡不明白他說話的人又怎能在結束時說“阿們”呢?

  那在座不通方言的人指坐在聽眾席的人,他不曉得講者正在運用的語言。本節不經意地認可在教會公開聚會時要善用“阿們”。

14:17 你感謝的固然是好,無奈不能造就別人。

   《馬》誠然,一個人可以用外國語言來感謝神;但如果其他人根本不明白他在說什麼的話,就不能從中得造就了。

14:18 我感謝 神,我說方言比你們眾人還多。

   《馬》很明顯,保羅有能力說方言比他們眾人還多。我們知道保羅懂得數種語言;不過,這裏指他有說方言的恩賜。

14:19 但在教會中,寧可用悟性說五句教導人的話,強如說萬句方言。

   《新》在教會中:有些人相信方言的恩賜若用於私禱中則毋需翻譯。他們根據14:18(見14:14)和本節所講「在教會中」的比較得此結論。

   《啟》寧可在教會中說五句大家聽得懂的話,好過說萬句人家無法明白的方言。

   《馬》雖然他有這麼高超的語言能力,但保羅說他寧可用悟性,即令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說五句教導人的話,強如說萬句方言。他完全沒有興趣用恩賜來炫耀自己。他的主要目的是要幫助神的百姓。因此他決意當他說話時,所運用的方式是要能令其他人明白的。

  悟性在原文文法上屬客觀所有格。這不是指我所能明白的事物,而是當我說話時其他人能明白的。

  何治指出,從經文的上文下理看,所指的不是保羅能理解自己用方言所說的話,而是別人能理解他所說的話:

  如果說保羅感謝神,他比別人多得說方言的恩賜,這恩賜能令他說一些連他自己也不明白的語言,而根據他的原則,運用這恩賜其實不能叫自己或任何人得益的。這樣的假設實不足信。本節同樣清楚表明說方言不是指在說話時頭腦不清醒。至於這恩賜的本質的總體道理,必須只能與本段經文的意思一致。保羅指出,雖然他比哥林多信徒懂得更多外語,但他寧願用他的悟性,就是別人能明白的方式講五句話,總強過用眾人不明白的語言講一萬句話。在教會聚會時,我寧可說話教導人(katecheo)道理(加六6)。這展示用悟性說話的意思,就是用說話的方式傳遞教訓。


-------------------------------------------------------------------------
<聖經靈修版/網路>

先知講道不只是預測未來,那他做甚麼呢?
14:1 先知講道可能真的包括了對未來事件的預告,但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將神的信息傳給人,包括提供屬靈的意見、警告、改正的建議及鼓勵。

人能說方言是有恩賜的表現,哥林多教會為何擔心?
14:2 哥林多教會非常關注“說方言”的問題,因為它引起了敬拜中的混亂。無疑說方言是聖靈賜下的恩賜之一,但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卻以它作為靈性高超的標誌,失去了促進教會合一的意義。正確運用恩賜來幫助信徒,才是有益的。我們切不可按自己的喜好來亂用恩賜。

保羅對這說方言的事情有一些意見,且聽聽……
14:2-25 保羅就說方言的問題提出了以下的看法:(1)它是神賜下的屬靈恩賜(14:2);(2)儘管它不是我們信仰所必須的,但也是很有價值的恩賜(12:28-31);(3)相對於先知和教導的恩賜,它較為次要(14:4)。雖然保羅自己也說方言,他強調的只是先知講道,因為它對全教會都有好處;而說方言基本上只是為說的人帶來益處。公開敬拜必須用眾人都能夠明白的語言進行,造就全教會。

如果別人聽不明,我就寧放棄自己的好處——這是保羅的意見,你的呢?
14:5-12 保羅指出,以聽眾的語言來傳講信息會更有效果,更能造就人。世界上有許多種語言(14:10),講不同語言的人很難互相溝通,講方言也是這樣。雖然這個恩賜對於許多人在個人敬拜時很有幫助,但只有加上翻譯,才對會眾有幫助。所以保羅說,他寧願講五句聽眾可以明白的話,勝過講萬句他們不明白的方言(14:19)。

講方言,也可以使別人得到造就,只要……
14:13-20 如果有人擁有講方言的恩賜,他應該同樣祈求翻譯方言的恩賜,以至他可以告訴別人他講的是甚麼。這樣,全教會就可以藉這個恩賜而得到造就。

我用感情感受神,他用理性理解神,保羅說用靈、用悟性,是指甚麼呢?
14:15 祈禱和唱詩都會涉及思想和心靈。當我們唱詩時,應該思想歌詞的意思;而祈禱向神傾訴我們的感情時,也不應關閉我們思想的能力。真正的基督教不是單有理性或單有感情的。(參弗1:17-18;腓1:9-11;西1:9)



2012年7月23日靈修小品



靈命日糧

困難時刻

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章33節

  如果你從沒聽過墨菲定律,你大概也經歷過:「如果任何事可能會出錯,通常就真的會出錯。」

  墨菲的格言使我想到耶穌和門徒分享過的一個原則:「在世上你們有苦難」(約翰福音16章33節)。換句話說,可以確定的是:我們遲早都會遭遇苦難。這種人生並不是上帝一開始所計畫的,但是,當人類在伊甸園裡,第一次屈服於撒但的引誘時,世界上的所有人事物都陷入罪的泥沼中。從此,世界便遭受破壞、陷入混亂。

  顯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會遭遇苦難,平安好像和我們無緣。有趣的是,當耶穌警告門徒人生會有苦難的同時,祂也承諾會賜平安。祂甚至還說:「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章33節)。「勝了」指的是已經發生的事,而且有著永遠的效果。耶穌以祂的死和復活勝過了這個墮落的世界,而且無論我們會面臨多少苦難,祂都將會持續幫助我們勝過。

  所以,即使我們在這個墮落的世界會有苦難,但有個好消息是在苦難之時,我們可以倚靠耶穌得平安。JS

親愛的主,感謝祢總是與我們同在。
當苦難來臨時,
求祢賜下主同在的平安
再次更新我們的靈。阿們。

縱有苦難壓頂時,能在主裡得平安。




-----------------------------------------------------------------------------------------------------
靈修靜思

天父的愛

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路十五20)

  一個年輕人神情憂傷地坐在長途巴士上,快到一小鎮時,焦慮地往窗外張望。旁邊好心老婦有禮貌地詢問,得知他今早才出獄。他生長在貧窮家庭,父母卻是奉公守法的老實人,他為自己犯罪入獄,使家人蒙羞感到愧疚。

  在他受刑期間由於路途遙遠,家人未曾去探監。在他出獄前三個月,他寫信回家,道出他的痛悔,請家人若接納他,給他機會重新出發,就在家門口的果樹上綁一個白蝴蝶結。當巴士經過家門,他見到記號就會下車;否則就留在巴士上,遠走他鄉,從此在他們的生活中消失。車近家門時,老婦人含淚驚喜地說:「滿樹都是白蝴蝶結!」

  這讓我想到路加福音十五章的「浪子回頭」。浪子在外放蕩,花盡了他那一份家產後,替人放豬,想吃豬食充饑。後來他悔改,回到父親家中,老父抱他,親他,給他穿袍子戴戒指,為他殺牛犢,擺筵席。

  神就是愛,祂以永遠的愛來愛我們,當我們軟弱跌倒,只要肯悔改、回轉,一直在等待著的天父要接納我們,擁抱我們。      ~娃柔




經頭腦





數獨遊戲



Free sudoku by SudokuPuzz


DIY手工飾品教學( 2/2新增手機吊飾教學)


2/2新增項目:
Hello Kitty手機吊飾
小天使手機吊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