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SDA聖經注釋/網路>
13:1 亞伯蘭帶著他的妻子與羅得,並一切所有的,都從埃及上南地去。
《啟》亞伯蘭對神的信心遇到又一次的考驗。他的地位與利益都受到挑戰。伯特利與艾的水草已不足供給他和羅得的牛羊的需要(6節),他們的牧人開始相爭(7節)。亞伯蘭用寬大的胸懷與滿懷信心的遠見處理了這爭執,永除後患。他讓羅得選擇眼前見得到的一切,包括誘人的約旦河整個平原。他不在乎這些,他的信心的眼睛已看見比這更美更永久的家鄉(來11章)。
《SDA》出於上帝的憐憫,亞伯蘭帶著妻子、家人和家産安全地從埃及回來。聖經這裏提到羅得和亞伯蘭一起回來,是爲接下來要講的有關羅得與他叔叔的關係作鋪墊。他們第一個目的地就是巴勒斯坦的南地,即尼革,包括從南部的加低斯巴尼亞直到該地的主要城市別是巴以北的地區(見創12:9)。
13:2 亞伯蘭的金、銀、牲畜極多。
《新》極多:亞伯蘭離開埃及時,比他去時更富有—正如後來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也是滿載埃及人的財寶而去(出3:22;12:36)。
《SDA》亞伯蘭在去埃及之前就很富有,其財産在回來的時候得到了很大的增加。這都是因法老的慷慨大方。聖經第一次提到金銀作爲貴重的金屬,擁有金銀標誌著一個人的富有。亞伯蘭在離開美索不達米亞時可能就有銀子,因爲那裏盛産這種金屬。但金子很可能是他到了埃及之後才獲得的。埃及是古代最富有的採金大國。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亞細亞的統治者幾乎在他們的每一封書信當中都向法老要金子。人們普遍相信“在埃及金子就像石頭一樣多”。1920年代在比布羅斯發現的的一些腓尼基統治者的陵墓裏,有許多來自公元前十九和十八世紀埃及國王的珍貴禮品。亞伯蘭從法老所領受的禮物可能包括精美的器皿、盒子、裝飾品以及其他奢侈品。
13:3 他從南地漸漸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間,就是從前支搭帳棚的地方,
《SDA》亞伯蘭穿過南地回到了伯特利的附近。他以前曾經在這裏安營居住過。“漸漸”表明他不是直接從埃及經過南地來到伯特利,而是從一個草場到另一個草場逐步前進的旅行,前往伯特利(見創12:8)。
13:4 也是他起先築壇的地方;他又在那裏求告耶和華的名。
《新》他…求告耶和華的名:與他以前在同一地點所作的一樣(見12:8)。
《SDA》摩西強調亞伯蘭回到了一個他曾經舉行過公衆聚會的地方。伯特利一直是他心所愛慕的地方,因爲在那裏有他與耶和華親密交往的聖潔回憶。他也可能期望鄰近的居民會樂意聆聽並甘心順服他的話語,他們一定還記得他早些時候在那裏寄居的生活。每一處亞伯蘭安營的地方都有一座壇作爲標記,無定所的迦南人得以藉此認識真神,並在亞伯蘭離去之後到這裏來敬拜祂。在選擇住所時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築壇的地方”。
13:5 與亞伯蘭同行的羅得也有牛群、羊群、帳棚。
13:6 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
《新》那地容不下他們:牲畜是他們財產的大部分,伯特利和艾附近地區沒有足夠的水及草地,來餵養如此大的牲畜群(見13:10;26:17-22;36:7)。
《SDA》叔叔的興盛超過了侄子。他拉家族唯一的其他成員羅得順從了上帝命令而來到了迦南,分享了上帝應許賜予亞伯蘭的福氣。正如古代文獻所描繪的那樣,迦南的山區樹木繁茂,且已被迦南人所佔據,所以可供牧養新來者大群牲畜的永久牧場極爲缺乏。
13:7 當時,迦南人與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
《新》比利洗人:可能指一些住在農村而非住在城市中的人。
《SDA》草場的缺乏,以及有時水源的缺乏導致了亞伯蘭的牧人與羅得的牧人之間的爭吵。雙方的牧人自然都願意看到自己主人的財産增多。
《SDA》迦南人與比利洗人:在其他的經文中,比利洗人和迦南人也有一併提及的(見創34:30;士1:4-5),還有與其他先祖時代居住在迦南的各民族一起被列舉的(創15:19-21;出3:8、17;23:23等)。許多的聖經注釋家曾認爲比利洗人是鄉村居民(希伯來語perazi的意思就是“開闊地的居民”,斯9:19)與居住在城市的迦南人不同。比利洗人與巴勒斯坦其他民族的關係不確定,因爲他們既未被列入創10章的列國表,也未在非聖經文獻中出現過。
13:8 亞伯蘭就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原文是弟兄)。
《新》骨肉:(編者註:新國際版譯作「弟兄」)在聖經中親戚常以弟兄相稱。
《SDA》牧人之間的爭吵可能反映了羅得的態度和品行。亞伯蘭急於扭轉在他與侄子之間的不和與敵意,提出了將他們的牛羊分開的建議,作爲解決問題的方案。考慮到羅得是他的晚輩,而且整個國土都被應許賜予亞伯蘭,因此他在對羅得的態度上表現出了真正寬大的胸懷。在這件事上所表現出來的心靈的高尚,與他最近在埃及所表現出來品格的弱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亞伯蘭證實了自己是一個與人和睦的人。
《SDA》我們是骨肉(原文是弟兄):亞伯蘭意識到他與羅得之間的不和與紛爭將給周圍的民族帶來極其有害的影響。沒有什麽事情能比兩家不斷的紛爭更會使上帝向迦南各民族傳福音的計劃受挫的了。雖然亞伯蘭是長輩,但他並沒有倚老賣老。他稱羅得爲“弟兄”,是要保證他侄子和他具有平等的地位和待遇。他試圖消除羅得對其叔叔動機的誠實性所可能抱有的任何懷疑。
13:9 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
《新》一貫很大方的亞伯蘭,給他年輕的姪子機會,去選擇他想要的地。除了神賜給他,他自己並不求財富(見14:22-24)。
《SDA》儘管亞伯蘭是整個國土指定的主人,他卻將自己的利益置於羅得的利益之下,表現出了真正的謙卑。他允許羅得想要多少土地就佔有多少土地。亞伯蘭爲了和平而放棄了他自己的權利,但卻因此而獲得了我們對他最高的敬仰。他表現出了一種慷慨的精神,一種心胸的高貴,一種值得仿效的品格。否則,他就會遵循那些主宰人們交往的自私原則了。但是一個屬靈的人必要按照更高尚的原則而生活,必將越過今世暫時的利益而仰望那永恆的報償。亞伯蘭藉著抵制撒旦在他與其侄子之間製造不和與紛爭的企圖而做到了這一點。
13:10 羅得舉目看見約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
《新》平原:希伯來字如同繪圖式地將約旦河流域這一帶的橢圓形地勢描畫了出來。
《新》耶和華…滅所多瑪、蛾摩拉:特別見18:16-19:29。這兩個城名以後成為眾所周知,專門形容人在罪大惡極及神對罪惡的懲罰。考古學已經證實,在被大災禍毀滅以前,這塊現今位於死海東面及東南面的乾旱地(見10:19註釋),原有很充分的淡水供應,也有許多人居住。
《新》像埃及地:因為有豐富及可靠的淡水供應(見12:10註釋),埃及最夠資格與伊甸園的理想情況相比(見2:10)。
《SDA》約旦河的全平原:羅得不像他的叔叔那麽高尚。他立即利用了這一提議。他在腦海中搜索了他所知道的整個疆域。他注意到約旦河的全平原具有良好的灌溉系統。這裏古時被稱爲基迦珥,現今被稱爲歌珥(el-Ghor)。在美索不達米亞,河流和溝渠使土地變得極其肥沃,羅得作爲一個美索不達米亞的公民不可能不將他所來到的相對貧瘠的山區與其先前的故鄉加以比較。他想,既然亞伯蘭勸他來到迦南,就要保證他定居下來。
《SDA》巴勒斯坦的西部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河流。唯一重要的河流就是約旦河,其大多數的支流都發源於東方。約旦河發源於前黎巴嫩山脈,經從前的呼勒湖。此湖位於上加利利,比海平面約高出2米。從那裏開始,該河的海拔急劇下降,在呼勒湖南部16公里處流入加利利海,這裏的海拔爲-210米。從加利利海到死海的直線距離爲105公里,但約旦河卻蜿蜒淌流了321公里才流入死海,這裏的海拔爲-388米。整個約旦河谷深深地埋藏於巴勒斯坦西部的山區和約旦河東的高原之間。這裏整年具有熱帶氣候,而且土地也比較肥沃。
《SDA》所多瑪、蛾摩拉:所多瑪和蛾摩拉這兩座城市首次與羅得的命運聯繫在了一起。這些城市似乎坐落在死海的南部。死海在亞伯蘭的時代要比現在小得多(見創14:3和19:24-25)。因此,這些城市所在的河谷可能也包括在摩西所說的“約旦河的全平原”之中。在第12節中,這裏被簡稱爲“平原”。
《SDA》如同耶和華的園子:肥沃的約旦河谷佈滿了熱帶的植被。似乎可以與摩西所聽說的久已失去的伊甸園,以及羅得和亞伯蘭新近離開的肥沃的尼羅河三角洲相媲美。
13:11 於是羅得選擇約旦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離了。
《啟》羅得為平原和城邑所吸引,一點也不念亞伯蘭所提到的“骨肉”之情,要了約旦河全平原。可是這眼前的富裕後來變成了罪惡之源(13節),羅得日趨孤立,陷在異族的仇視中(14:12;19章)。亞伯蘭因著信反得到了極大難比的福分。
《SDA》羅得被約旦河谷的美麗和富饒所吸引,毫無顧忌地選擇它作爲他未來的家園。羅得被利己的心所驅使,被個人的慾望和世俗利益的前景所吸引,作出了一生中最危險的決定。這一決定導致他經歷一系列的不幸的,危及到了他的生命、心靈和家庭。羅得和他的家人離開留在伯特利的亞伯蘭,起身往東遷移。
13:12 亞伯蘭住在迦南地,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
《新》羅得…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羅得既明知所多瑪人罪大惡極(見13:13),卻仍移近他們居住,他是故意玩火,容自己去受試探。留意亞伯蘭的行動,如何與此成對比(13:18)。
《SDA》羅得想要在緊鄰約旦河谷的城市居住,並且希望分享那些城市的財富。這與他的叔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亞伯蘭一生都過著流浪的生活(見來11:9)。羅得的經驗對於每個試圖選擇屬世夥伴和爲了世俗利益而放棄永恆幸福的基督徒來說都是一個深刻的教訓。他首先“舉目看見”,然後他做出了“選擇”。他離開了死海北部的約旦河谷,漸漸地向所多瑪挪移帳棚,最終挪進了該城(見創14:12;19:1)。雖然他自己是個義人,但他致命的決定意味著他將失去幾乎一切心愛之物。
13:13 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
《SDA》顯然,當羅得在那裏安家時,他所選擇爲鄰的人已經非常邪惡了。最大程度的墮落往往發生在那些生活在最富饒之土地,並且享受先進文明之優越性的人當中。這正是人類忘恩負義的本性。上帝的恩典在哪裏最豐富地賜予,那裏的人們往往最先忘記祂(見何4:7;10:1)。這是富裕給人們帶來的一大道德危險。人們對今世的事物過於滿足,根本不覺得需要上帝。
13:14 羅得離別亞伯蘭以後,耶和華對亞伯蘭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
《新》你舉目…觀看:見申34:1-4。羅得和亞伯蘭是一個對比的好例子。羅得按自私的眼光去看,便貪戀那地;亞伯蘭按神的指示去看,便蒙神賜福。
《啟》神起初給亞伯蘭的應許之地是沒有劃定界限的。人的信心有多大,便能取用多大。神要他舉目向四周觀看,答應他凡他見到的可以走遍,可以取得(17節)。他相信,神便和他立約,把“從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幼發拉底河)之地”全賜給他了。
《SDA》這是上帝第四次直接與先祖對話。這四次分別標誌了在他人生中的一個危機。上帝顯然認可了羅得與亞伯蘭的分離。祂再次吩咐亞伯蘭環顧這片土地。所有的這一切都將屬於他和他的後裔。“你舉目”的神聖命令使亞伯蘭想起了羅得,因爲他最近也曾“舉目看見約旦河的全平原”(第10節)。雖然羅得選擇了這地看起來最美好的部分,但上帝卻告訴亞伯蘭說將來這些都將屬於他的後代。
13:15 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
《SDA》上帝的應許是不變的。只要亞伯蘭的後裔將永遠生活於上帝面前,迦南將永遠是他們的家園。這一應許起初是針對亞伯蘭肉身的後代說的,結果卻賜予了他屬靈的真後裔,就是信心之家的成員(見加3:29)。因此這一應許並不排除亞伯蘭不信的後裔從迦南地驅逐出去的可能性。
13:16 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後裔。
《新》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一個明喻(古代近東的人常用),形容亞伯蘭後裔之多(見28:14;代下1:9;又見民23:10)。類似的詞句:「如同天上的星」和「海邊的沙」(22:17)。
《SDA》這是對先前應許的重複,就是亞伯蘭將成爲一個“大國”之父(創12:2)。該應許是用富有東方色彩的形象來表達的。亞伯蘭的後裔在這裏被比作地上的塵沙那樣多,後來又比作天上的衆星(創15:5)。
13:17 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
《新》走遍這地:視察或治理這地,表示領受神所應許的所有權。
13:18 亞伯蘭就搬了帳棚,來到希伯崙幔利的橡樹那裏居住,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
《新》希伯崙:基列亞巴(見23:2註釋)。
《新》幔利:因亞伯蘭盟友之一(見14:13)而得名。
《啟》希伯崙:意為“聯合”,是亞伯蘭活動中心。此城在耶路撒冷以南30餘公里,位於迦南地的南部。希伯崙又名“幔利”(23:19)、“基列亞巴”(23:2);幔利是當時一個著名人物(14:13),聖經上常用“幔利的橡樹”來指這個地方。亞伯蘭後來在希伯崙買地葬妻(23:1-3),成了亞伯蘭家族的祖墳地(49:29-32)。以撒、雅各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希伯崙(37-45章)。
《SDA》幔利的橡樹:亞伯蘭順從上帝的引領,再次搬了帳棚。如果他完全相信上帝的話語,就會逐漸走遍迦南。亞伯蘭最終在希伯侖附近的一個樹林支搭他的帳棚。希伯來文`elone採用複數形式,表明有許多大樹的存在。這片樹林屬於亞摩利人的酋長幔利。他後來成爲了亞伯蘭的朋友和同盟者(創14:13、24)。
《SDA》希伯崙:希伯崙城位於耶路撒冷以南35公里的地方,在前往別是巴的路上。這是一座極其古老的城市,比埃及的瑣安城(泰尼斯)還要早七年建成(民13:22)。但人們不曉得埃及的泰尼斯建造的年代,所以《民數記》所表述的年份我們也無從確定。希伯崙這個名字是後來才用的。在先祖時代,該城被稱爲基列亞巴,或亞巴之城(見創23:2;書14:15)。這是聖經作者爲使讀者更易於理解其故事而採用當時代地名的幾個實例之一。
《SDA》爲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正如早先在示劍(創12:7)和伯特利(創12:8)那樣,亞伯蘭又築了一座壇。每座爲記念真神所修築的祭壇都表達了對祂恩惠的感激和對祂原則的忠心。亞伯蘭的鄰居亞摩利人與赫人,成爲了他的朋友(創14:13、24;23:7-17)。這可能是由於他對他們有益的影響。也有可能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上帝賜福於他的事實,感到他們可以與他分享這種福氣(見創12:3)。他們的心中一定感悟到亞伯蘭所崇拜和侍奉的上帝的確是真神,是天地的創造主。亞伯蘭藉著訓誡和榜樣所做的見證絕對是有果效的。
-----------------------------------------------------------------------------------------------
<聖經靈修版/網路>
家庭糾紛最難化解,亞伯蘭立下了一個怎樣的榜樣?
13:5-9 亞伯蘭面對與侄兒羅得可能發生的衝突,採取主動去解決這一場紛爭。他雖然年長,有選擇的優先權,卻讓羅得先選,即使會吃虧,也不在乎。亞伯蘭的榜樣教導我們如何處理家庭糾紛:(1)採取主動去化解衝突;(2)即使會吃虧,也先滿足別人的要求;(3)把家庭和睦放在個人慾望之上。
若人與人之間出現爭執與紛爭時,我會怎樣面對?
13:7-8 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周圍都有許多對他們懷有敵意的人,他們本應團結一致才是。可惜,他們竟讓小小的嫉妒分裂了。今天也會有同樣情況,撒但在基督徒周圍動工,使之發生爭執。
在信徒之間的競爭、爭論、不和,會造成三方面的損害:(1)損毀人類美好關係的基礎——友好、信任、和睦;(2)阻礙人朝重要目標前進;(3)使人以自我為中心,不以愛為中心。耶穌明白爭執在弟兄中間的破壞性,所以祂在被出賣被捆綁之前的最後禱告中,為信徒祈求合一(參約17:21)。
人作選擇會以眼前看為最好的作決定。我的選擇標準……
13:10-11 從羅得的選擇中我們可看出他的性格。他揀選那地最好的部分,儘管這意味著他住得靠近因罪惡而聲名狼藉的所多瑪。他貪婪,只想自己得到最好的,不考慮叔父亞伯蘭的需要和公平的問題。人生充滿了選擇,我們也可以揀選最好的東西,而不理會別人的感受和需要。不過這樣會產生許多問題,羅得的一生就是明顯的例子。由此可以看到,我們若不照著神的指示來選擇,就只會作出錯誤的決定。
世俗事情可以毀滅信心,但人又不可以離世獨立,如何可以建立謹守而不隨流的生活?
13:12 羅得首先挑選美好的草場和充足的水源,這似乎是明智的,但他沒有看到邪惡的所多瑪會帶來試探,且足以毀滅他的家庭。你有沒有選擇住在“所多瑪”,或者在那裡工作?即使你以為自己意志堅強,能夠抵抗試探,但你的家人卻未必可以。若神吩咐我們去接觸“所多瑪”之人時,我們就必須謹守,不要與他們同流合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