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SDA聖經注釋/網路>
4:1 你們住撒馬利亞山如巴珊母牛的啊,當聽我的話!你們欺負貧寒的,壓碎窮乏的,對家主說:拿酒來,我們喝吧!
《新》巴珊母牛:此處是直接對上階層的婦女講話,作者將她們比作古時迦南品種特優的牛,這些牛放在外約旦北部草原上,受到悉心的照料(參詩22:12;結39:18)。至於這種比喻法是有意侮辱,還是諷刺性的奉承,不得而知。
《啟》本章是先知向以色列國所發出的第二篇信息(3:1註)。
《啟》巴珊:是以色列國在約旦河東牧羊富庶之地,盛產牛羊。
《啟》巴珊的母牛:諷喻以色列人中欺侮貧民的中年富婆,肥胖如母牛。
《SDA》巴珊:位於非利士東北部,約旦河東。以其富饒的牧場和龐大的畜群聞名(見申32:14;詩22:12;結39:18)。牧人阿摩司在這裏使用醒目的對比手法是很自然的(見摩1:1注釋)。
《SDA》當聽我的話:見摩3:1注釋。關于第二個信息的主旨,見摩4:12注釋。
《SDA》欺負貧寒:可能寓指這些奢侈的女人,爲了獲得奢侈和放蕩的資財,藉著他們的丈夫實施暴力和欺騙。如亞哈和他的妻子耶洗別(見王上21:1-16)。
4:2 主耶和華指著自己的聖潔起誓說:日子快到,人必用鉤子將你們鉤去,用魚鉤將你們餘剩的鉤去。
《新》主耶和華…起誓說:強調情勢的嚴重性,及事件發生的必然性。
《新》指著自己的聖潔:與以色列的罪行作對比,提醒他們,若他們像神那樣信守所立之約,他們將會是何等聖潔的人(出19:6)。
《新》鉤子:按亞述人的石刻浮雕,他們是用末端繫有鉤子的繩索鉤住戰俘的鼻子或下脣,拖著他們走(參王下19:28;代下33:11;結19:4、9;哈1:15)。希伯來文此字事實上可能指繩索。
《SDA》指著自己的聖潔:在此上帝憑著祂自己的聖潔發誓,要懲罰以色列的不聖潔。上帝的本性絕不永遠寬容罪孽(見賽6:3、5)。
《SDA》人:有文本作“他”,可能指敵人,就是上帝懲罰的工具。“鈎子”和“魚鈎”指以色列人將在敵人面前無能爲力,遭到囚虜和毀滅,就像魚被鈎住一樣(見耶16:16;哈1:14-15、17)。魚被鈎住是痛苦的,掙扎會更加痛苦。
4:3 你們各人必從破口直往前行,投入哈門。這是耶和華說的。
《新》哈門:似乎是一地名,但此外別無可考。
《啟》破口:攻城時在城牆上突破的缺口;被俘的人不經城門,而是從破口上拋出去(看王下17:5)。
《啟》哈門:為一地方名,位置不詳。
《SDA》從破口:正如牛從破口迅速穿過圍牆,以色列在撒馬利亞失陷時,也像牲口那樣沮喪絕望地逃亡。他們會拼命逃跑,要麽從最近的破口逃脫,要麽被抓獲。
《SDA》哈門:有文本作“宮殿”,希伯來語是harmon,含義不明。七十士譯本爲“你們將被抛棄在熱曼山上,這是耶和華說的”。這似乎是指被擄之地。
4:4 以色列人哪,任你們往伯特利去犯罪,到吉甲加增罪過;每日早晨獻上你們的祭物,每三日奉上你們的十分之一。
《新》4~5:諷刺語氣。
《新》伯特利…吉甲: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城鎮,提醒人記念神對人的幫助(參創35:1-15;書4:20-24)。在阿摩司的時代,此二城也是大眾喜歡去的崇拜聖地(5:5;參何4:15;9:15;12:11)。
《新》每三日:希伯來文「日」字有時解作「年」。
《新》十分之一:似乎是指每三年一次特別的什一奉獻(參申14:28;26:12)。
《SDA》往伯特利去:阿摩司現在用反語叫以色列表現他們偶像崇拜、罪上加罪的熱心(見王上18:25-27)。這裏特別提到伯特利,因爲這是他們崇拜偶像的主要地點(見摩3:14注釋)。
《SDA》每日早晨:以色列人在拜偶像的時候,表面上繼續小心保持與正統利未人崇拜的相似性。阿摩司所諷刺的,可能不是日常的崇祀(見民28:3-4),而是以色列人個人的獻祭,不必每天獻上的。那些無恥地違犯最簡單的道德責任的人,往往在這方面表現出極大的宗教熱情,盡崇拜之能事。但宗教熱情本身,不足以證明真實的虔誠。這種外表的宗教儀式和禮節,往往用來彌補內心公義的缺乏,以安撫良心。按照預言,阿摩司時代的這種罪與基督復臨前的時代特別吻合(見提後3:1、5)。犯罪以後用宗教儀式來補贖,要比釘死肉體並與罪分離容易。這會把犯罪者誘入危險的滿足感之中。
《SDA》三日:有文本作“三年”。七十士譯本也是“每三日”。阿摩司在這裏用誇張的手法諷刺百姓每隔三天帶來十分之一。即使以色列人“每日早晨”“獻上祭物”,“每三日”“奉上十分之一”,如果內心沒有變化,表現出真正的悔改,那就一無所獲,只能增加背叛上帝的罪。
4:5 任你們獻有酵的感謝祭,把甘心祭宣傳報告給眾人,因為是你們所喜愛的。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新》有酵的:獻祭時燒有酵餅是絕對禁止的(見利6:17;7:12)。此處,阿摩司或是斥責以色列明知故犯,違背律法,或是概括地指出他們以不當的祭物獻給神。有酵餅可與平安祭一同獻上(見利7:13)。
《新》你們所喜愛的:他們僅喜愛宗教禮儀及形式,卻不喜愛神所看為好的—良善、憐憫、仁慈、公義(見5:15;賽5:7;61:8;何6:6;彌6:8)。
《SDA》獻:直譯是“在煙中獻上(祭物)”。
《SDA》有酵的:律法規定,火烤的素祭裏不可用酵(見利6:17;7:12;見利2:11;23:6注釋)。如果要獻上有酵之餅,就不可放在祭壇上燒烤,而要留下一個給供職的祭司,剩餘的在獻素祭時吃掉(見利7:13-14)。先知在這裏再次使用反語斥責百姓違法的熱情,不但在祭壇上烤有酵的餅,而且爲了顯示自己慷慨,把其他用途的物品藉著火獻上。
《SDA》宣傳報告:見摩3:9注釋。先知的信息繼續使用反語。阿摩司時代百姓,顯然像基督時代的法利賽人一樣(見太6:2),向同胞自誇奉獻是出於自願的,而不是被迫的。
《SDA》你們所喜愛的:你們喜歡這樣的行爲方式。以色列人錯誤地認爲宗教在於外表正統的崇拜形式,忘記了“聽命勝於獻祭”(撒上15:22)。
4:6 我使你們在一切城中牙齒乾淨,在你們各處糧食缺乏,你們仍不歸向我。這是耶和華說的。
《新》6~11:以往,神曾藉自然災害來教訓和警誡祂的百姓,但他們很快就忘了(參申28:22、39-40、42、48、56-57)。
《新》我:此處所發生的並非只是自然災害,而是神自己的作為(3:6)。
《啟》牙齒乾淨:饑荒中沒有食物可吃。
《SDA》牙齒乾淨:直譯是“牙齒光禿”,表示饑荒,與下面的“糧食缺乏”平行。饑荒是墮落的結果,這一點百姓並非沒有得到警告(見利26:14-20;申28:47-48)。但他們沒有被這些警告所震撼。
《SDA》仍:注意該詞在摩4章中出現五次(第6、8-11節)。上帝已讓饑荒,乾旱,蟲災,瘟疫和災禍臨到,以色列“仍”不肯轉向真神。當上帝的警告失去效果時,就會進行懲罰。然而這些痛苦也沒有産生良好的效果,所以在這幾節裏五次出現這樣的疊句:“你們仍不歸向我,這是耶和華說的”(第6、8-11節)。
4:7 在收割的前三月,我使雨停止,不降在你們那裏;我降雨在這城,不降雨在那城;這塊地有雨,那塊地無雨;無雨的就枯乾了。
《新》7~8:收割前三個月不下雨,必使莊稼歉收。
《SDA》前三月:收獲之前三個月沒有下雨,將會大面積的歉收。
《SDA》我降雨在這城:說明乾旱不是出於自然的規則,而是出於上帝。它的出現是上帝所安排所的。
4:8 這樣,兩三城的人湊到一城去找水,卻喝不足;你們仍不歸向我。這是耶和華說的。
《SDA》兩三城:因爲不下雨而極度缺水,所以要走很多路才能得到水。
《SDA》湊到:直譯是“動搖”或“不安地移動”。指百姓極度乾渴的狀況。
4:9 我以旱風、霉爛攻擊你們,你們園中許多菜蔬、葡萄樹、無花果樹、橄欖樹都被剪蟲所吃;你們仍不歸向我。這是耶和華說的。
《新》剪蟲:(編者註:新國際版譯作「蝗蟲」)參7:1;珥1:4。
《SDA》旱風:見申28:22;王上8:37;該2:17。要麽植物遭遇蟲害,要麽因灼熱的東風而造成枯乾(見賽27:8;結17:10;見耶4:11注釋)。
《SDA》霉爛:據認爲是蟲害,使莊稼變黃,不結顆粒。
《SDA》剪蟲:有人認爲是一種蝗蟲(見珥1:4注釋),也有人認爲是毛蟲。
4:10 我降瘟疫在你們中間,像在埃及一樣;用刀殺戮你們的少年人,使你們的馬匹被擄掠,營中屍首的臭氣撲鼻;你們仍不歸向我。這是耶和華說的。
《SDA》像在埃及:即依照這個尼羅河國家受打擊的方式(見出9:8-11;賽10:24、26;結32:15)。
《SDA》你們的少年人:可能指以色列人在與亞蘭人交戰中遭到重創(見王下6:24-25;8:7-12;13:3、7、22)。
《SDA》營中屍首的臭氣:可能指沒有埋葬的屍體所造成的瘟疫。七十士譯本爲“我在對你生氣時燒了你的營房”。
4:11 我傾覆你們中間的城邑,如同我從前傾覆所多瑪、蛾摩拉一樣,使你們好像從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你們仍不歸向我。這是耶和華說的。
《新》所多瑪…蛾摩拉:徹底毀滅的例子,神對這兩城的審判(見創19:24-25),已被人用作成語(參申29:23;賽1:9;13:19;耶49:18;50:40;番2:9)。
《新》從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是因靠神的恩典才得救(參亞3:2)。
《啟》從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靠神的恩典才得到拯救的餘民(參亞3:2)。
《SDA》傾覆:希伯來語是haphak,曾用來描述所多瑪和蛾摩拉的毀滅(見創19:24-25;申29:23;耶20:16)。把以色列的厄運與所多瑪和蛾摩拉的毀滅相比,說明他們的罪惡之大,以及所遭致的懲罰(見賽1:9-10)。
《SDA》像從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寓指倖免於難。因爲“柴”是從火匆匆抽出的,故已燒了一部分(見亞3:2;林前3:15;猶1:23)。
4:12 以色列啊,我必向你如此行;以色列啊,我既這樣行,你當預備迎見你的 神。
《新》你當預備迎見你的神:以色列雖要被亞述人所打敗,向亞述屈膝,但他們必將親見那位曾在西奈山上與她立約、現在卻被她大大得罪了的神。
《SDA》以色列啊:懲罰的嚴厲,引起了百姓悔改的一線希望。上帝在採取極端措施之前,千方百計地挽救我們。如果我們不認識祂的恩惠,祂就降下懲罰。其目的不是毀滅,而是爲了讓犯罪的人認識上帝並悔改。所以上帝的懲罰既表明祂的忿怒,也表明祂的恩典。
《SDA》你當預備迎見:先知的信息實際上是,“要爲上帝將來的審判做好準備”。那些聽從呼喚而悔改的人會得到饒恕,並確保在上帝可怕懲罰的日子受祂保佑。七十士譯本爲:“以色列啊,準備求告你的上帝”。對於這樣準備的人,上帝一定做好仁慈的安排,才讓人預備迎見祂。
《SDA》這一節表達了阿摩司第二個信息的主旨(見第1節注釋)。上帝警告以色列,他們即將面臨審判。既然這樣,他們就要做好準備。
4:13 那創山、造風、將心意指示人、使晨光變為幽暗、腳踏在地之高處的,他的名是耶和華萬軍之神。
《新》見5:8-9註釋。這位有如此大能和權柄的神,可輕而易舉地執行祂在4:12所宣告的審判。
《SDA》那創山:爲了給懲罰的警告加強語氣,先知強調了上帝的大能和無限的知識。
《SDA》腳踏在:這裏用人的方式和行爲描述上帝的大能和威嚴。創造主統治著萬物。地的至高處也受祂的完全控制(見申32:13;33:29;彌1:3)。眾先知們認識到自然法則的運作都是爲上帝服務的。
《SDA》萬軍之神:因爲上帝控制著萬物,《舊約》的作家常稱祂是“萬軍之耶和華”(見耶7:3注釋)。阿摩司尤其是這樣認定他的創造主,所以他多次使用“萬軍之耶和華”的稱號(見摩3:13;5:14-16、27;6:8、14;9:5)。阿摩司以博大的胸懷想到上帝是在萬有之上,不單是以色列的上帝,而且是全宇宙的主宰。
-----------------------------------------------------------------------------------------------
<聖經靈修版/網路>
欺負弱小,滿足私慾,這些婦人真要不得!我們或不至於此,但對於物質,我們的態度是……
4:1 以色列富有的婦人被叫作“巴珊母牛”,是嬌生慣養、受人阿諛奉承、吃盡山珍海味的一群(參詩22:12)。她們自私自利,為求滿足一己窮奢極侈的生活,就催逼丈夫壓迫那些無依無靠的貧寒人。我們也要切忌瘋狂地追求物質享受,要避免剝削別人又得罪神。
4:3 “哈門”也譯為“宮殿”或“欺壓之山”。
先知阿摩司也真是,竟叫百姓去犯罪?真不明白……
4:4 阿摩司用諷刺的口擧,邀請百姓到伯特利和吉甲去犯罪,反正他們在此兩地所敬拜的已非耶和華神,而是別的偶像。伯特利是神與雅各重立亞伯拉罕之約的地方(參創28:10-22)。如今,伯特利成了北國的宗教中心,耶羅波安更把偶像安置於此,使百姓不再回南國的耶路撒冷去敬拜神了(參王上12:26-29)。吉甲是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時第一個駐紮的地方(參書4:19)。在此,約書亞重立耶和華的約和割禮,百姓在此慶祝逾越節(參書5:2-11);掃羅也是在吉甲被膏立為以色列第一個王的(參撒上11:15)。
你當預備迎見你的神!我,我,我怕呀……
4:6-13 無論神用何種方法(藉饑荒、旱風、霉爛、蝗蟲、瘟疫或戰爭)警告百姓,他們都置之不理。以色列人既然沒有接受神的提醒,就要在審判之中面對神。他們這種態度維持不了多久,就要面對那位自己所拒絕、不肯服從的神,就是那位吩咐他們照顧貧寒者的神。那日,我們每一個都要面對神,向神交賬。你是否已作好準備面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