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唐納/新約聖經注釋/網路>
3:17 神的旨意若是叫你們因行善受苦,總強如因行惡受苦。
有時,神的旨意是要基督徒受苦;基督徒若有必要受苦的話,就必定是因行善的緣故。但他不應因過失而為自己帶來痛苦,這並沒有什麼可取。
3:18 因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有古卷:受死),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引我們到 神面前。按著肉體說,他被治死;按著靈性說,他復活了。
本章餘下的部分,介紹基督是為義受苦的典型例子,並提醒我們,在他來說,受苦是通往榮耀之路。
他的受苦有六方面值得留意:
(1)他的受苦有贖罪的功效,使罪人因信可以從罪的懲罰中得釋放。
(2)他的受苦有永遠的功效。他一次受死,就永遠解決了罪的問題。救贖的工作已經完成。
(3)他是代替世人受苦的。義的代替不義的受死。「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賽五三6下)。
(4)他的受苦有和解的作用。透過他的死,我們被帶到神面前。那使人與神隔離的因素已經消除。
(5)他所受的苦是很殘暴的。他乃是遭處決而死的。
(6)最後,他的受苦以復活作結。他在第三日從死人中復活。
「按著靈性說他復活了」一句的意思,是指他透過聖靈的大能而復活。
3:19 他藉這靈曾去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裏的靈聽,
本節和20節,是新約聖經中最令人感到費解的經文之一。一方面,這段經文被利用來支持煉獄的教訓,另一方面又被利用來支持所有人都得救的說法;但這些教訓都是不合乎聖經的。然而,在福音派的圈子中,這經文有兩種較受大眾接納的解釋。
第一種解釋認為,基督在受死之後、復活之前,靈魂曾到過陰間,並宣告他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偉大工作。提倡這解釋的人,對於「在監獄裏的靈」到底是指信徒、非信徒,還是二者,意見不一。不過,有一點是頗為眾人所接納的,就是主耶穌並沒有向他們宣講福音。否刖,就牽涉有第二次得救機會的教義,那是聖經從沒有提到的。持這種觀點的人,喜歡將這段經文與以弗所書四章9節一起理解;那裏形容主曾「降在地下」。他們認為那是另一個證據,說明主曾在身軀以外,下到陰間去,宣告他在各各他所成就的勝利。他們也引用使徒信經中的一句話──「降在陰間」。
第二種解釋則認為,彼得所形容的,是挪亞時代的情況。基督的靈,曾藉挪亞向洪水之前不信的世代傳道。當時,他們並不是在身軀以外的靈,而是活生生的人,因不信挪亞的警告,結果遭洪水所滅。因此,他們現在都是在陰間監獄裏的靈。
第二種解釋最能配合這段經文的上文下理,所引起的問題也最少。讓我們逐句研究本節經文。
他藉這靈曾去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裏的靈聽。所說的「這靈」,是指18節末的按著靈性說。這靈應理解為聖靈。一章11節指出「基督的靈」,就是聖靈,曾透過舊約的先知說話。神又在創世記六章3節指出,他的靈,即聖靈,對洪水之前的人已近乎忍無可忍的地步。
「他……曾去傳道」-正如上述,傳道的是基督,不過他是透過挪亞去傳的。彼得後書二章5節將挪亞形容為「傳義道的」。這裏提到基督傳道時,也用了相同的字根。
「給那些如今在監獄裏的靈聽」-他們都是挪亞傳道的對象,是仍活著的男男女女,他們聽見洪水要來的警告,以及凡進入方舟者可得救的應許。可是他們沒有接受警告,結果就給洪水淹沒了。他們現在都離開了肉體,成為在監獄裏的靈,等候最後的審判。
因此,本節經文可以擴充成為:「他(基督)藉這(聖)靈曾(透過挪亞)去傳道給那些(如今)在監獄裏(陰間)的靈聽。」
然而,我們可以根據什麼來假定在監獄裏的靈就是挪亞時代的人呢?答案就在下一節。
3:20 就是那從前在挪亞預備方舟、 神容忍等待的時候,不信從的人。當時進入方舟,藉著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個人。
本節清楚地指出了在監獄裏的靈是誰。他們到底是誰呢?他們是從前……不信從的人。他們在什麼時候不順從呢?就是在挪亞預備方舟,神容忍等待的時候。他們結果怎樣呢?藉著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個人。
我們也應在這裏稍為停頓下來,重溫整卷書信的思想發展。這卷書信寫成之時,信徒正備受逼迫。彼得去信的對象,正因他們的生命與見證而受苦。或許他們會感到疑惑,如果基督徒的信仰是正確的,他們理應得勝,為什麼這時卻要受苦呢?如果基督的信仰是真理,為什麼世上只有這麼一小撮的基督徒?
彼得指著主耶穌,來回答第一個問題。基督也曾為義受苦,甚至被殺害。但神使他復活,並使他在天上得榮耀(參看22節)。榮耀之路,必經受苦的幽谷。
然後,彼得提到挪亞。這位忠心的傳道者,花了一百二十年的時間,警告當時的人說神即將用洪水毀滅世界。然而,他所得到的回應,是恥笑和拒絕。神拯救了他和他的一家,免受洪水淹沒,證明他是正確的。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果我們是對的,為什麼會這樣勢孤力弱?」彼得回答說:「曾經有一個時候,世上只有八個人是對的,而其餘的人都錯了!」人類歷史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大多數的人都沒有站在正確的一邊。真正的信徒通常都只是一小撮餘剩的人;因此,縱使得救的一群只屬小數,但信心仍不應動搖。在挪亞的日子,只有八個信徒;今天的信徒已是數以百萬計。
本節末這樣說:藉著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個人。他們不是靠著水得救,而是藉著水得救。洪水並不是他們的拯救者,洪水是審判;神帶領他們平安地經過這洪水的審判。
如果要正確地理解這句話及隨後的一節經文,我們就要先明白方舟與洪水的象徵意義。洪水說明了神的審判。方舟則是唯一得救的途徑。當洪水湧到時,只有在方舟內的人可以得救;所有在外面的都滅亡了。因此,基督是唯一的拯救;凡在基督裏的,就安穩如在神的手裏。那些在基督以外的,則徹底地失喪了。
這洪水並不是得救的途徑,因為一切在洪水中的都被溺斃了。方舟才是避難所。這方舟經過了審判的洪水,完全承受了風暴的衝擊。那些在方舟內的人,一滴洪水也沒有沾上。同樣地,因我們犯罪的緣故,基督承受了神忿怒的審判。凡在基督裏的人,就不被定罪受審(約五24)
方舟之下是洪水,雨水又打在方舟之上;方舟的四周都是水。然而方舟卻盛載著這幾位有信心的乘客,經過洪水,平安抵達新世界。同樣地,那些相信救主的,就得蒙帶領,經過死亡與幽暗,平安地到達復活及新生之境。
3:21 這水所表明的洗禮,現在藉著耶穌基督復活也拯救你們;這洗禮本不在乎除掉肉體的污穢,只求在 神面前有無虧的良心。
這水所表明的洗禮,現在……也拯救你們。到這裏,我們又再一次要面對困難與爭議了!提倡透過洗禮得救的人,與否定洗禮有任何拯救能力的人,在本節上爭論不休。
基於下列的原因,本節的意思,不可能是指我們透過水禮的儀式而得救:
1.我們的得救若是透過水禮,拯救我們的就不是主耶穌,而是水了。可是,他說:「我就是道路。」(約一四6)
2.這也表示基督的死是枉然的。如果人可以藉著水而得救,主耶穌又何必受死呢?
3.實際上,這樣做並不奏效。很多人雖然已經過水禮,但他們其後的生活表現證明,他們並未重生得救。
本節也並非表示,我們要透過相信和水禮才得救。
1.若要加上水禮才可得救,救主在十字架上所做的工作就不圓滿了。根據這種見解,當主說:「成了」之時,實情卻並非所說,因為在救贖工作上,還須加上水禮。
2.如果人必須受洗才可以得救,那麼,為何主從沒有親自給任何人施洗呢?約翰福音四章1至2節說明,耶穌並沒有親自替跟隨他的人施洗,乃是他的門徒施洗。
3.使徒保羅感謝神,為的是他很少替哥林多的信徒施洗(林前一14~16)。如果洗禮是得救的必須條件,這位福音的使者竟會作出這種感謝,就確實令人大惑不解了!保羅確曾替部分信徒施洗,顯示他有將洗禮的道理教導信徒;但他只是替一小撮人施洗,證明他並不認為水禮是得救的必須條件。
4.那個在十字架上悔罪的強盜,雖然並沒有受洗,基督卻肯定表示他要與主同在樂園了(路二三43)。
5.於凱撒利亞得救的外邦人,在相信的時候,就有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徒一零44),證明他們是屬基督的(羅八9下)。他們受了聖靈(即已經得救)之後才受洗(47~48節)。由此可見,水禮並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他們是先得救,然後在水中受洗的。
6.在新約聖經中,經常與水禮並提的,是死亡而不是屬靈的新生。
7.新約聖經有差不多一百五十處經文教導說,救恩是單憑相信而得的。雖然有兩三節經文似是指出水禮是得救的必要條件,但不足以推翻這教訓。
因此,當我們讀第21節:……洗禮,現在……也拯救你們時,並非指我們所受的水禮,而是指基督所經歷的死亡的洗禮,以及我們在這洗禮中與他聯合。
這洗禮本不在乎除掉肉體的污穢。念這書信的猶太基督徒,對舊約聖經的儀式上的敬拜很熟悉;這些儀式能夠提供外面的潔淨,卻不能夠使祭司或百姓在面對罪的時候,有一個無虧的良心。彼得所說的洗禮,並不是指肉體上或儀式上的潔淨。水誠然能夠清洗身體上的污垢,但卻不能使我們在神面前有無虧的良心。只有親自與基督的死、埋葬、復活聯合,我們才可以在神面前有無虧的良心。
只求在神面前有無虧的良心。隨之而來的問題自然是:「我在神面前怎樣才算為義?我當怎樣才能夠在他面前有無虧的良心?」答案就是彼得一直所說的洗禮──即基督在各各他所受的死亡的洗禮,以及人親自接受他所成就這洗禮的功效。因基督的死,罪的問題便一筆勾銷了。
藉著耶穌基督復活。我怎樣知道神已經感到滿意?我知道,因為神已經使基督從死人中復活了。無虧的良心,與耶穌基督復活是不可分割、息息相關的。這復活告訴我們,神對他兒子所完成的救贖工作感到完全滿意。如果基督沒有復活,我們就永遠無法肯定我們的罪已被清除了。他的死,或許跟一般人無異。然而,復活的基督是我們絕對的確據,我們的罪價,已經全數在神面前償還了。
正如聖詩作者戴雅各所寫:「我們的良心有平安,那是永不會消失的:在於高天寶座上的羔羊。」
因此,這……洗禮,現在藉著耶穌基督復活也拯救你們;……只求在神面前有無虧的良心。我可以享有無虧的良心,完全是基於主耶穌的死、埋葬和復活。次序如下:
1.基督為我在各各他受死亡的洗禮。
2.當我相信他,以他為主為救主時,我在靈裏就與他的死、埋葬、復活聯合了。
3.既知道他已復活,我就可以有無虧的良心。
4.透過水禮,我在形式上表達了我在靈裏所經歷的釋放。
3:22 耶穌已經進入天堂,在 神的右邊;眾天使和有權柄的,並有能力的,都服從了他。
耶穌已經進入天堂,在神的右邊;眾天使和有權柄的,並有能力的,都服從了他。主耶穌基督不單從死人中復活,更進了天堂,回到他原本居住的地方。他今天就在那裏,並不是看不見,沒有形質的靈體,而是一個永活的人子,有榮耀的軀體。這軀體永遠帶著他在各各他受苦所留下的傷痕──清楚而又永遠地表徵著他對我們的愛。
我們的主乃是在神的右邊,這位置代表了:
1.能力:右手一般都比左手強壯,因而叫人聯想起能力(太二六64)。
2.尊榮:基督被「高舉在神的右邊」(徒二33,五31)。
3.安息:基督既已作完了工,「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來一3;也參看八1,一○12)。這安息是因滿足愜意的緣故,並不是要從疲勞中恢復過來。
4.代求:保羅指出,基督現今在神的右邊,替我們祈求(羅八34)。
5.超越:「……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邊,遠超過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連來世的也都超過了。」(弗一20~21)
6.統治:在希伯來書一章13節,父神對聖子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彼得前書三章22節所強調的,正是統治權:「……在神的右邊;眾天使和有權柄的,並有能力的,都服從了他。」。眾天使和有權柄的,並有能力的,無疑是包括在天上各階級的靈體。他們全都聽從復活及得榮耀的基督的差使。
這就是我們的主因行善而受苦的經歷。世人拒絕他,不管是他在降世之前透過挪亞所作的見證,還是他以人子的身分第一次降臨的時候。他在各各他接受死亡的洗禮。然而,神叫他從死人中復活過來,並使他得榮耀,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邊。在神永恆的旨意裏,榮耀之先是受苦。
這教訓不但適用於彼得原來的讀者,也適用於我們。我們若因行善而遭遇反對甚至逼迫,也不用沮喪,因為救主在世上時也有同樣的經歷,我們不配比他受較好的對待。神既應許,我們若與主一同受苦,就必定和他一同得榮耀,這樣我們便應因此得安慰(羅八17)。再者,現在的受苦,與將來我們要得的榮耀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羅八18)。現在的苦楚是輕微而又短暫的;那榮耀卻是永恆的、極重無比的(林後四17)。
<聖經靈修版/網路>
這句話很難解,監獄裡的靈已很難明白,再加上這個傳道……
3:18-20 “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裡的靈聽”的意思較難明白,解經家有不同的說法,最傳統的解釋認為基督在死和復活之間,向舊約時代那些等候救贖的信徒宣告神的救恩。馬太記載耶穌死時,有許多已死去的聖徒復活過來,到耶穌復活後,他們從墳墓裡出來,向人顯現(參太27:52-53)。另一些解經家認為這段經文是指基督的靈曾藉著挪亞,向那些被罪拘禁在地獄裡的靈魂傳道。也有些學者堅持,基督落到陰間,向那些在挪亞時代已被拘禁的墮落天使宣告祂的得勝和作出最後的審判(參彼後2:4)。無論如何,這段經文顯明基督的福音不會受到限制,過去怎樣被傳揚,今天也一樣被傳揚。不但向活人傳講,也向死人傳講。神給每個人都有機會親近祂,卻不代表今生拒絕基督的人再有機會悔改。
人說這水禮不只是一個儀式……
3:21 洗禮表示我們與基督一致,祂將我們從罪惡中拯救出來,賜給我們新生命。我們得救並非靠洗禮這個儀式,而是靠相信基督的死和復活。洗禮象徵信徒心裡面的轉變(參羅6:3-5;加3:27;西2:12)。藉著洗禮,信徒表明自己與耶穌基督一致。彼得的讀者即使在逼迫的壓力下,也永不回頭。公開受洗使他們對信仰更堅定,不會在試探中否認信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