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SDA聖經注釋/網路>
11:1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
《新》1~9:從時間上來看,這一段應在10章之前,它解釋了10章各民族分散的主要原因。這段敘述是倒轉型,或滴漏倒數計時結構之文學體裁的一個精美例子。
《新》天下人:洪水之災後所留下的人及其後裔(見11:4、8-9)。
《啟》陷在罪惡中的人類圖謀共建一個可以統治神所造世界的國度,來抗拒神的管治。神的刑罰臨到,打亂了讓他們能共商的媒介,就是共同的語言。
《SDA》這不僅說明全人類都明白同一種語言,而且也不存在方言的差異。語音與詞彙對於全人類來說都是相同的。語言的統一性與血統的統一性是一致的。共同的語言可以極大地促進思想與行動的統一。現代對於語法的比較研究表明所有已爲人知的語言都是相互關聯的,起源於一個共同的原始語言。至於是否有任何已知的語言與原始的語言相像,我們無法回答。變亂口音之前人類所使用的語言很有可能是閃族語系中的某一種,如希伯來語或亞蘭語。變亂口音之前的人名只有用閃族語來解釋才有意義。含有這些人名的記錄《創世記》是由一位閃族的作者用一種閃族語言,即希伯來語寫成的,而且是寫給閃族的讀者的。有可能是摩西將這些人名從一種不爲其讀者所知的原始語言翻譯爲希伯來人名以便使讀者能夠明白其含義。
11:2 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裏。
《SDA》他們……遷移的時候:正如動詞“遷移”(直譯爲“拔出”,如拔出帳棚的木釘)所暗示的,人們在大洪水後的一段時期內過著一種遊牧的生活。亞拉臘的山區不太適合於農業的耕作。另外,那些棄絕上帝的人,不喜歡忠於上帝之人的聖潔生活所作默默的見證。因此,世上出現了善與惡的分化。那些藐視上帝的人便離開了山區。
《SDA》往東邊:從亞拉臘山一直到示拿地,即巴比倫,其遷移的方向一定是東南方向,而不是向西遷移。
《SDA》遇見一片平原:就是一片開闊的地帶。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平原在聖經中經常被稱爲“示拿”(見創10:10節注釋)。在古代,這裏曾是一個肥沃的地區。現今已知最古老的文明,即蘇美爾人的文明,就是在這裏發展起來的。考古學家的挖掘表明這裏在人類歷史的早期曾是一個人口密集的地區。這與《創世記》的記載吻合。這裏是人類第一個試圖永久定居的地方。考古發掘也顯示美索不達米亞南部早期的居民具有極高的文化。蘇美爾人發明了在泥版上書寫文字,修建了結構嚴密的房屋,而且擅長生産珠寶、工具和家用器具。
11:3 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做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
《新》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石頭和灰泥是迦南人所用的建築材料。但是在美索不達米亞石頭很少,所以用土做的磚和石漆來代替(考古學的挖掘證實這點)。
《啟》石漆:就是瀝青。考古學家發現這一帶地方是古代瀝青工業發源地。
《SDA》我們要作磚:巴比倫的沖積平原沒有石頭,但卻有充足的泥土以供做磚。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建築一直是由磚塊砌成的。這正好與擁有大量石頭的亞述國相反。古代和現代的大多數的磚都是曬乾的,但用於公共建築的磚卻是在火中燒成的,以增加其強度。正如聖經和考古所證實的。美索不達米亞早期的定居者採用了這一工藝。
《SDA》拿磚當石頭:摩西爲埃及的希伯來人寫作,那裏擁有宏偉的石碑和公共建築,所以他解釋說巴比倫人用磚是由於石頭缺乏。這一細節,如許多其他的細節一樣,證明《創世記》的歷史和地理記錄的準確性。
《SDA》又拿石漆當灰泥:這是有關巴比倫人建築方法的又一個準確的細節。“石漆”更準確的含義就是瀝青或柏油。美索不達米亞盛産石油和相關産品。在巴比倫附近以及其他地區都有瀝青井。早期的巴比倫建築師發現了瀝青耐久的特性,就在房屋的建造中大量地使用瀝青。瀝青可以將磚塊緊密地粘在一起,以至在拆房時連一塊磚頭也無法整理出來。事實上,人們幾乎無法從使用瀝青的古代廢墟中分離出任何磚頭來。
11:4 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新》我們要…我們的…免得我們:這些人的計畫完全顯出他們的自我中心和驕傲。
《新》塔:典型的美索不達米亞殿塔叫作梯廟,底是四方形,四面有斜坡石階通至塔頂的小神龕。
《新》塔頂通天:28:12描述的可能是一個類似的梯廟。其他美索不達米亞梯廟的名字,表示它們也是用來當作通天的石階:「通天宮」(在拉撒)、「七位導天宮」(在波希帕)、「天地基台宮」(在巴比倫)、「環宇寶山宮」(在亞述)。
《新》名:在舊約聖經裏,名也代表名譽和威望(「偉人」就是「有名的人」,直譯作「有名字的人」,6:4)。反叛神的人聚在巴別(見11:9註釋),以漠視神的方式聯合起來,從事一項龐大的人為工程,要建造一偉績,讓自己凌駕在神的創造之上(參10:8-12;撒下18:18)。
《啟》考古學家在亞述、巴比倫遺址中,發現很多古代人用來集會的廟塔(ziggurats),高若山丘,分多層建築,有階梯可登。巴別塔和這類廟塔可能是同型建築物,不過巴別塔一定比它們高大得多。按古巴比倫文字(亞甲文),“巴別”原意為“神的門”,因為人建這座塔是要“塔頂通天”。
《SDA》我們要建造一座城:該隱修建了第一座城(創4:17),他可能是想躲避上帝所爲他設定的遊牧生活。上帝最初的計劃是要人類住滿全地並耕種田地(見創1:28)。城市的建造與此計劃對立。人口的集中總會鼓勵懶惰、放蕩和其他罪惡。城市一直都是犯罪的溫床。因爲在這種環境中,撒但所遇到的抵抗是小的,不像在較小的社會群體中,人們的生活與大自然有著密切的接觸。上帝曾告訴挪亞要生養衆多,遍滿全地(創9:1)。但人們出於對未知危險的恐懼,就想造一座城,希望在裏面得到安全。他們故意忘記了真正的安全只來自於對上帝的信靠與順從。迅速加增的挪亞後裔一定很快就偏離了對真神的崇拜。他們畏懼他們的惡行會再次招致災難,便想尋求庇護。
《SDA》一座塔:這會給城中的居民帶來所渴望的安全感。這樣一座城堡將保護他們不受攻擊,而且他們相信這也會使他們躲避另一次的洪水(其實上帝已經應許不會再有這樣的洪水了)。洪水淹沒了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但並沒有達到“通天”的高度。因此,人們推想如果人們能夠建立起一座比山還高的建築物的話,那麽他們就可以逃脫上帝的任何作爲了。考古發掘顯示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早期居民曾建立許多塔狀的神廟用於各種偶像崇拜。
《SDA》爲要傳揚我們的名:巴別塔本要成爲一座紀念其建築者之智慧與技能的豐碑。爲要給自己揚名,人們甘願忍受苦難、危險和艱辛。想要出名的慾望顯然是人們建塔的動機之一,而對此建築的自豪感又能使人們在完成其他不聖潔的計劃中保持團結。根據上帝的旨意,人類應當藉著真宗教團結在一起。當偶像崇拜和多神論破壞了這一屬靈的內心聯結時。他們不僅失去了宗教的團結,也失去了弟兄相愛的精神。像巴別塔這樣的一個工程,想用外在的工具來保存所失去的內在團結,是永遠也不可能成功的。顯然的,只有那些棄絕上帝的人參與了這些活動。
11:5 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SDA》耶和華降臨:這一降臨與在西奈山不同。在西奈山,耶和華以一個看得見的標記來顯示祂的臨格(見出19:20;34:5;民11:25等)。這裏只是用人類的語言說明人類所做的一切,永遠也躲不過上帝的眼睛。當人們想要建造高塔擡舉自己時,上帝便來查看並摧毀他們邪惡的計劃。
《SDA》所建造的:原文暗示著該工程已快竣工。“世人”意思就是“人的兒子們”。這是一種泛指,用來指所有,或者至少是絕大多數不再效忠於上帝的人都參與了這項工程。
11:6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做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
《新》如今…以後:(編者註:新國際版譯作「如果…那麼」)如果全人類聯合起來,要狂傲地掌握自己的命運,並自我中心地左右歷史,那麼他們背叛神的程度不知要狂妄到何種程度。人會用自己的國度取代並擯棄神的國度。
《SDA》巴別塔象徵著懷疑上帝的話語,反抗祂的旨意。它要作爲背道的紀念碑和反叛祂的一座堡壘。這只是想要控制世界的邪惡總計劃的第一步。需要採取及時堅決的行動,警告人類說上帝的不喜悅和反對他們邪惡的計劃。這樣人類便可以確知上帝與人類的交往並不是不講理的,也不是出於一時的衝動。聖經說祂是進行認真考慮的。祂進行干涉的原因也說清楚了。
《SDA》若不是上帝在歷史中經常實施約束,人類一切的邪惡企圖都將實現,而社會就會徹底腐敗了。當今社會的相對有序是因爲上帝的約束大能。撒但的能力肯定是有限的(見伯1:12;2:6;啓7:1)。
11:7 我們下去,在那裏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
《新》我們:(編者註:新國際版譯作「來吧!我們」)從上而來之神用「來吧!我們」這句話,反擊從下而來狂傲人的「來吧!我們」(11:4)。
《新》言語彼此不通:缺乏共通的言語,就不可能合作(見11:8)。
《SDA》我們下去:代詞“我們”的使用暗示著神格中至少有兩位參與了這次活動(見創1:26)。
《SDA》變亂他們的口音:上帝不想再次毀滅人類。人類的罪惡還沒有達到洪水以前的程度。上帝決定在他們達到那種地步之前及時加以制止。上帝要藉著變亂他們的口音,迫使他們彼此分離,從而阻止人類未來的聯合行動。每一個群體或許還會追求邪惡的道路,但將整個社會分割爲許多群體將阻止人類對上帝一致的反抗。自從人類在巴別被分散之後,許多野心勃勃的人們曾一次又一次地試圖扭轉上帝叫人分散的這一旨意,但從未有人獲得過成功。足智多謀的領袖有時曾成功地迫使許多國家構成一個人爲的聯盟。但只有當上帝榮耀的國度建立時,蒙救贖的萬國才會真正聯合在一起,並且說同一種語言。
《SDA》言語彼此不通:並不是說每個人都不明白他任何同伴的話語。如果是這樣,社會就不可能存在了。當時出現了許多的部落群體。每個群體都有他們自己的語言。這就是世界衆多語言和方言的起源。這些方言迄今約有三千多種。
《SDA》語言的分化雖然是人類尋求政治經濟合作的一大障礙,但卻絕不會成爲上帝的聖工得勝的障礙。五旬節時說方言的恩賜就是克服這一困難的手段之一(見徒2:5-12)。民族的差異既不會阻礙上帝的兒女在信仰與行爲上的合一,也不會影響祂永恆目標的推進。上帝的話語被譯爲了列國的語言,具有相同信仰的弟兄姊妹們雖然有種族和語言的差異,但對耶穌的愛和對真理的忠誠把他們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信仰的關係所帶來的聯合,比擁有一種共同的語言要堅固得多。世界在教會的合一當中,將看到其信息之純潔和能力的可靠憑據(見約17:21)。
11:8 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裏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新》分散:見11:4;9:19。神因為人那反叛性的狂傲之心,而將人分散。人再強大的勢力也不能長期與神對抗。
《SDA》使他們從那裏分散:人在順境中不願主動去做的事,現在要被迫去做了。聽不懂對方的話導致了誤解、懷疑和分裂。那些有共同語言的人組成了自己的小團體。這節經文說明巴別的建造者廣泛地分散,導致人類很快就在世界的大多數地區出現了。許多地方的證據證明人類在洪水後較短的時期內便在這些地方出現了。考古學的發現表明美索不達米亞的谷地是第一個發展獨特文明的地點。類似的文明很快出現在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安納托利亞、印度、中國和其他地區。所有的證據都證實聖經神秘的話語:“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裏分散在全地上”。
11:9 因為耶和華在那裏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
《新》變亂:在此所用的希伯來字balal,發音與「巴別」接近。「巴別」是「巴比倫」一字的希伯來文字根。
《新》巴別:這字源於亞甲文,意思是「見神的門路」(雅各的梯子也類似地被稱為「天的門」;見28:17)。
《啟》巴別:原文為“變亂”一字的諧音。
《SDA》巴別:用雙關的手法,希伯來人把城市的名稱巴別,動詞balal(變亂)聯繫起來。但對於巴比倫人來說,他們城市的名稱源於一個希伯來詞彙,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事。古巴比倫人的文獻將Bab-ilu或Bab-ilanu解釋爲“神港”或“神門”。但這種含義很可能是次要的,其名稱最初來源於巴比倫語的動詞babalu(“分散”或“消失”之義)。巴比倫人可能不願意因這個名稱使他們想起當初建造不光彩結局,於是發明了一種解釋,使其成爲bab(“港”)和ilu(“神”)的複合詞(見創10:10節注釋)。
-----------------------------------------------------------------------------------------------
<聖經靈修版/網路>
自古以來,人類總是用各種的方法宣揚自己的成就。就個人而言,我也在做同樣的事情嗎?
11:3-4 巴別塔很可能是一座美索不達米亞的古廟,與當時巴比倫的建築相似,形狀像金字塔,四邊有樓梯和斜坡,長寬均約九十公尺,是全城市的焦點。這段經文中記載的人為自己的偉大建造這座紀念塔,並要世人都看見它。
以各種成就取代神是現代人的巴別塔,在我的生命中,有甚麼“巴別塔”沒有?
11:4 巴別塔是人類偉大的成就、世界的奇蹟,但它只是紀念人類自己,而不是紀念神。我們可能也會為自己樹立一些標記,如貴重的衣飾、華麗的房子、名貴的汽車、偉大的工作等等,叫別人留意我們的成就。這些事本身也許並不錯,但我們以這些東西來肯定自己的身分和價值時,它們就會取代了神在我們生命中的位置。我們在許多方面都可以自由發展,卻不能以自己來代替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