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3 到了一個地方名叫各各他,意思就是「髑髏地」。
《啟》各各他:是亞蘭文,意為“髑髏地”。其地可能在耶路撒冷城外一個形同髑髏頭的小丘上。
《馬》各各他是亞蘭文,意思“髑髏”。加略山是英語化的拉丁文音譯,希臘文是Kranion。也許這地方的形狀像髑髏,又或者這是行刑之地,所以便取了這個名。各各他的地點現在已經不能確定。
《丁》33~34:各各他據推測是郊外一個固定處死犯人的地方,位於一個百姓聚集之處,所以在這裡用釘十字架的酷刑處死犯人最能起殺一儆百的效果。聖墓教堂(希律時期位於耶路撒冷城牆外面)看來最像是各各他的原址,當然至今尚不能肯定。用苦膽(據馬可說是“沒藥”)調和的酒一般看作是可以減輕被釘痛苦的一種麻醉性飲料,散合俊(Sanhedrin43a)告訴我們,耶路撒冷的才德婦人們曾拿此種飲料給將死的犯人喝(這是受箴言三十一6-7的啟示而作出的行為)。若確如上述,則耶穌拒喝可能表示祂決心要完全清醒地經受一切祂所必須經受的。不管怎樣,在馬太看來,這句話的主要意義在於它和詩篇六十九21的關係(特別是這裡也用了七十士譯本的苦膽,而沒用“沒藥”,在下面第48節還要重複這句話。詩篇第六十九篇與第二十二篇的話在耶穌受難的整個故事中一再強調,表明耶穌正是那兩篇中所說的“受苦難的義人”。
27:34 兵丁拿苦膽調和的酒給耶穌喝。他嘗了,就不肯喝。
《新》苦膽調和:據傳統記載,耶路撒冷的婦女依照慣例,會提供這種麻醉劑給被釘十字架的犯人。但耶穌拒飲,因為祂要至終保持全然清醒(27:50)。
《啟》用苦膽調和的酒是一種能麻木掉痛楚的飲料。耶穌不受,寧願擔當痛苦。
《馬》兵丁在耶穌被釘之前,給祂喝苦膽調和的酒。這種給犯人喝的酒,作用就如鴉片劑。耶穌拒絕喝,因爲必須承擔人類所有的罪債,不能減輕自己的痛苦,也不能麻醉自己的知覺。
27:35 他們既將他釘在十字架上,就拈鬮分他的衣服,
《新》拈鬮:約19:23-24有更確切的解釋。
《馬》馬太平淡而簡要地描述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事。他沒有刻意把事情戲劇化,沒有製造煽情的新聞,也沒有詳細披露令人不安的細節。他只是扼要地寫出真相:他們……將祂釘在十字架上。可是,這幾個字背後含有的深遠意思,永存不滅。
正如詩篇二十二篇18節所預言,兵丁拈鬮分祂的衣服,奪去祂無縫的袍子。這些東西便是祂在地上的全部財産了。鄧尼說:“這世上唯一完美的生命,便是主的生命。祂一無所有,離去的時候什麽都沒有留下,連身穿的衣服也沒有。”
《丁》35~36:一般來說,遭處決的犯人的私物都歸給掌刑的劊子手。但就連這件平凡的事,馬太也看出是詩篇二十二18的應驗。第46節耶穌在十字架上發出的喊叫,首先引起我們想到的無疑也是這篇詩篇,此外還有幾處的回應也都包含在這段記述中,如:39、43節等。士兵的職責就是要看守這些被處死的犯人,當然是為了防止任何騷亂的發生和有什麼解救行動;對馬太來說,強調士兵的看守之所以重要,是要為第54節的驚歎鋪排,使這段記述達到一個神學的高潮。
27:36 又坐在那裏看守他。
《馬》這些兵丁正是世上小人物的代表。他們顯然不了解歷史。否則,他們絕不會坐在那裏看守,反而會跪下敬拜耶穌。
27:37 在他頭以上安一個牌子,寫著他的罪狀,說:「這是猶太人的王耶穌。」
《馬》他們在基督的頭以上安了一個牌子。這是猶太人的王耶穌。四福音所用的字眼並不一樣。馬可這樣寫:“猶太人的王。”(可一五26)路加這樣寫:“這是猶太人的王。”(路二三38)約翰則這樣寫:“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約一九19)祭司長抗議說牌子上不可以記述事實,只可寫被告所認的罪狀。可是,彼拉多的權力駁回他們。所有人都清楚看見牌子上所寫,因爲用了希伯來、羅馬和希臘的文字(約一九19-22)。
《丁》寫成的罪狀(或稱罪名牌)通常是在犯人被押往刑場時由人在他前邊舉著,或是掛在犯人的脖子上,然後安在十字架上,以起殺一儆百之作用。猶太人的王在這裡自然是諷刺的,是對那些要作解放者的人們發出的警告;不過馬太無疑是希望他的讀者能透過表面的諷刺去理解,耶穌是透過祂的死而作王這一似非而是的事實。在祂頭上說明耶穌的十字架是傳統的十字形的,不是常用的丁字形的。
27:38 當時,有兩個強盜和他同釘十字架,一個在右邊,一個在左邊。
《馬》無罪的神兒子左右有兩個強盜和祂同釘十字架。這不是因爲以賽亞在七百年前預言,說祂會與罪犯同釘嗎(賽五三12)?起初,兩個強盜都侮辱、謾罵耶穌(44節),可是其中一個後來悔過,剛好來得及得救;幾個小時後,他便與基督同在樂園了(路二三42-43)。
《丁》強盜一詞(lestes)在二十六55和約翰福音十八40談巴拉巴時都用過,可用來指江湖盜匪(路十30;林後十一26),而約瑟夫則用它來指搞政治動亂的人們(如巴拉巴之類),因此這兩個人與其說是一般的盜匪,不如說更像政治暴亂犯(當然給耶穌加的罪名也是一樣)。這樣一來,耶穌竟被當為三個“奮銳黨徒”式的暴亂者之一而死去,可這恰恰是祂在傳道期間多次要劃清關係的那一種人,真是一大諷刺。馬太寫這節時,心中一定想到了以賽亞書五十三12的話:“祂被列在罪犯之中”。
27:39 從那裏經過的人譏誚他,搖著頭,說:
《馬》39~40:如果十字架反映了神的愛,它也同樣反映了人的敗壞。
旁觀者停步,不過譏笑這位牧人,因爲祂爲羊捨命:“你這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可以救自己吧。你如果是神的兒子,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
不信之人的理性說話是:“讓我們看見神蹟,我們才信。”
自由主義者的囗吻是:“從十字架上下來吧。換句話說,除去十字架的罪名,我們便會信你。”
卜威廉曾說:“他們說如果耶穌從十字架上下來,他們便會相信了。但我們相信,是因爲祂堅持留在十字架上。”
《丁》39~40:譏誚並搖頭是另一個取自詩篇第二十二篇的片語,這次是該篇的第7節,若說它來自耶利米哀歌二15,就更明顯了。不信神的人在神的子民處於危難之時出來盡其譏誚之能事,在舊約中已屢見不鮮。這次諷刺和譏誚所針對的是,耶穌發出的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威嚇。是不是公會審訊時有關這條罪狀的消息(見二十六61注釋)已洩露出去,被旁觀的群眾聽到了呢?還是人們已普遍相信,這就是耶穌自己宣佈的目標,因而就這樣為祂設立了罪名呢?不過這裡還有一處也回應了公會的審訊,那就是神的兒子的稱號(見二十六63注釋)。在這裡稱耶穌為神的兒子自然有譏諷的意味,但若細看整個片語“你如果是神的兒子”,便知這與四3、6,撒但試探耶穌所用的邪惡語言完全相同。這次,耶穌本可以與上次一樣,利用祂的特殊身分,以躲避祂的使命所帶給祂的嚴峻後果。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中已經經歷過這個試探並拒絕了,現在人們所說的也不過如此。而且,若從反面來解釋這些過路人的辛辣語言,則正是因為祂是神的兒子,始終以父的旨意為準,所以才不從十字架上下來。這樣難領悟的真理,譏誚祂的猶太同胞不認識,反而是外邦士兵們承認了(54節)。
27:40 「你這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可以救自己吧!你如果是 神的兒子,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
27:41 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也是這樣戲弄他,說:
《馬》41~44: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不禁異囗同聲,呼喊說:“祂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他們這句說話是辱罵耶穌;我們用這番話反過來撰讚美詩:
祂不能救自己,十架上的祂必然要死;否則,不能有憐憫,敗壞罪人無法靠近;神兒子基督必要流血,好叫罪人從罪中得自由。~麥藍伯
這話一點不錯:主必然要死,我們才得享自由。我們不能救其他人,因爲我們也要尋求救恩。
宗教領袖取笑耶穌自稱救主,是以色列的王,是神的兒子;連強盜也一同咒罵祂。宗教領袖全都犯了詆毀神的罪。
《丁》41~43:在這裡又像在二十六57一樣,把猶太宗教領袖的各種職稱又全部羅列出來(二十六至二十七章基本不提文士),這是為了突出猶太教全體官方人士對耶穌的全面否定和拒絕。他們竟膽敢使用以色列的王這一寶貴的稱號來嘲諷他們拒絕相信的人,又用神的兒子這一稱號來奚落祂。不過,在這種奚落和嘲諷中另含有微妙的意義:在《所羅門智慧書》(WisdomofSolomon)2:10-20裡,我們可以讀到那惡者惡待“誠實的可憐人”的故事,那裡有同樣諷刺的話:“如果這個公義的人是神的兒子,神就會伸手救祂脫離敵人的魔爪”。神的僕人遭受逼迫的主題在這裡又多了一個猶太人的例子。不過,第43節的話實際上更直接地回應了詩篇第二十二篇,這次是第8節,可能也正是啟示所羅門寫出智慧書那段話的章節吧。
27:42 「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他是以色列的王,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我們就信他。
27:43 他倚靠 神, 神若喜悅他,現在可以救他;因為他曾說:『我是 神的兒子。』」
27:44 那和他同釘的強盜也是這樣地譏誚他。
《丁》除了猶太宗教領袖和過路人之外,連猶太罪犯也參與了這場戲弄。這樣,耶穌被祂的族人的擯棄就完全了。
27:45 從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
《新》從午正到申初:從正午到下午三時。
《馬》祂所嘗透的一切苦難、侮辱,都比不上此時此刻所面對的。從午正到申初(從正午到下午三時正),不僅巴勒斯坦遍地都黑暗了,祂聖潔的靈魂同樣暗淡無光。這時,祂正苦苦承受我們眾罪的咒詛,這種咒詛根本非筆墨所能形容。主三小時的折騰,把我們從地獄、從神對我們的罪所發的義怒中釋放出來。我們只模糊不清的看見,根本不明白爲何祂要爲我們的罪擔當神的義怒。我們只知道祂著實在這三小時替我們償還罪價,買贖我們,完成了唯一救贖我們的工作。
《丁》直到申初耶穌有整整三個小時是活著釘在十字架上的。這段時間遍地都處在黑暗之中。逾越節逢望日,不可能出現日蝕,那麼可能是因為起了沙暴,或是烏雲籠罩;照馬太的意思,最合適的解釋莫過於,這是神不喜悅的直接信號,正如阿摩司書八9所示。遍地表示事件發生在某個地區,如第51節的地震,並非像 RSV編註所建議的,是一次全球性的大崩裂。這裡可能是有意重複出埃及記十22的話,即神要使“埃及遍地”黑暗。
27:46 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著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 神!我的 神!為甚麼離棄我?」
《新》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這是一句混合了亞蘭文和希伯來文的話,馬太已為讀者繙譯了(見可15:34註釋)。
《啟》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這是痛苦到極的呼喊,耶穌一身擔當全人類的罪孽,但沒有絲毫灰心與失望。這句話引自《詩篇》22:1,詩裏洋溢信心和勝利的歡笑。《馬太》記的是希伯來和亞蘭文混合讀法,“以利”是希伯來文“我的神”;《馬可》15:34記的是亞蘭文讀法。
《馬》約在下午三時,祂大聲喊著說:“我的神!我的神!爲什麼離棄我?”答案在詩篇二十二篇3節:“……你是聖潔的,是用以色列的讚美爲寶座的。”因爲祂是聖潔的,不能看罪人爲無罪。相反,神一定要懲治罪。耶穌沒有罪,卻親自替我們承擔了一切罪。當神這位審判官俯視我們,看見無罪的代罪者背負了我們一切的罪,便離開祂這位愛子。耶穌的心深感這次的隔離。
《丁》大聲喊(anaboao,新約中使用此詞的唯一之處)是個表達強烈感情,或向神發出呼求的語氣很重的字。
27:47 站在那裏的人,有的聽見就說:「這個人呼叫以利亞呢!」
《馬》當耶穌喊著:“以利!以利……”,站在那裏的人,有的說祂在呼叫以利亞。不知道他們是真的把名字混淆了,還是在譏諷耶穌而已。
《丁》以利亞是猶太末世盼望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對這點可看十一14;十七3、10-13等處。
27:48 內中有一個人趕緊跑去,拿海絨蘸滿了醋,綁在葦子上,送給他喝。
《啟》這事應驗了《詩篇》69:21的話。
《丁》48~49:拿醋給耶穌喝是詩篇六十九21另一次回應(見前面34節注釋)。這裡指的必是一種摻了水的酒醋“波斯卡”,人們得以把它馬上拿來,是因為“它是供勞工和士兵解渴用的一種普通冷飲”(Blinzler,p.255),這裡是那些看守十字架的衛兵們留著自用的。所以,這次給耶穌醋喝是一種善意的表現,而其餘的人則提出反對,他們譏諷地說,既然耶穌已經呼求,若該得救,應由以利亞來解救祂。
27:49 其餘的人說:「且等著,看以利亞來救他不來。」
《馬》一般人的態度是旁觀靜待,看以利亞會否成就猶太人古時的話──來主持公義。然而這不是以利亞到來的時候(瑪四5),耶穌在這刻必須受死。
27:50 耶穌又大聲喊叫,氣就斷了。
《馬》耶穌又大聲喊叫,然後氣就斷了。大聲喊叫表示祂死時有力氣,而非軟弱地死。祂氣就斷了,可見祂的死與別不同。我們死,是因爲我們不能掌握生命,自必會死的;但祂死,卻是祂甘願選擇的。祂豈不曾說:“……我將命捨去,好再取回來,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柄捨了,也有權柄取回來……”(約一○17-18)嗎?
《丁》在本節耶穌仍像在第46節中一樣大聲喊叫,說明祂還有相當大的力氣,馬太用了一個不尋常的表達形式──交出了自己的靈魂,表明這是耶穌自動自願的行為(在路二十三46表現得更為清楚)。馬可和路加都用了同樣的說法(即“氣就斷了”),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靈魂在這裡指的是耶穌肉身的“魂”(即祂的生命),與聖靈毫不相關。馬太並未說明這次的“喊叫”是像約翰福音十九30所描寫的勝利的喊叫──“成了”呢,抑或仍像第46節那樣的痛苦的喊叫;無論如何,希臘動詞krazo(“呼求”、“呼籲”)的使用再一次令我們想起詩篇二十二2、5、24等節中七十士譯本也曾使用這個動詞。
27:51 忽然,殿裏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地也震動,磐石也崩裂,
《新》幔子:把聖所和至聖所隔開的內幔。幔子撕裂,表明基督使信徒可以直接來到神的面前(見來9:1-14;10:14-22)。
《啟》在聖殿內層,有幔子隔開聖所和至聖所(出26:31-35;40:21)。幔子預表基督的身體。幔子的裂開表徵神為我們開了“又新又活的路”(來10:20)。人從此進到神面前,不用靠祭物和祭司,只須倚靠基督(來9:1-8)。
幔子由上到下裂開,不是人力所能為。地震表示神的審判和震怒。
《馬》祂死亡的時刻到了。那時厚重的幔帳被那無形之手在殿裏從上到下裂爲兩半。幔子本是用來隔住神所居住的至聖所,除了大祭司以外,誰都不能進去。只有一個人可以進到至聖所,但他也只可以一年進去一天。
希伯來書讓我們知道幔子代表耶穌的身體。幔子的破裂表示主肉身的死亡。藉著祂的死,我們便可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祂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祂的身體”(來一○19-20)。現在,即使最卑微的信徒,也可以在任何時候,藉著禱告和讚美來到神的面前。然而,讓我們永遠不要忘記,我們得享這分權利,是全靠主爲我們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耶穌的寶血。
神兒子的死同樣使自然界産生極大的變化──非動物的受造物彷彿爲創造者深感哀痛。那時發生了地震,磐石也崩裂,墳墓也開了。
《丁》殿裡的幔子(可能是進入“至聖所”的那幅幔子,不過從公會進入聖所的入口處也有一幅幔子)裂為兩半,固然可能是地震的原因,但人們無疑認為這一現象象徵著:通向神的路因著耶穌的死而打開了。這個現象的另一象徵便是神對陳舊的敬拜制度的宣判,若按耶穌關於聖殿將要被毀的話來理解,幔子的撕裂也可被看作是西元七十年大事件的預兆。加上從上到下的字樣是為了顯示這是神的手而不是人的手所為,表示神親自將祂的殿貶為世俗之所。
27:52 墳墓也開了,已睡聖徒的身體多有起來的。
《新》52~53:這事只有馬太福音記載,也許是象徵基督藉著祂在十字架上的救贖大工戰勝了死亡。
《啟》聖徒復活的奇蹟說明:基督復活粉碎了死亡的權勢。祂成了“從死裏首先復生”的(林前15:20;西1:18;啟1:5)。聖徒的墳墓雖在耶穌斷氣的時候裂開,但要等到主復活後,聖徒才出來,帶著原有的或者榮耀的身體向許多人顯現。基督復活了,信祂的人也必復活(約11:25)。
《馬》52~53:我們要注意,耶穌復活以後,墳墓中的聖徒方出來,進了耶路撒冷城,向許多人顯現。聖經沒有說明這些復活的聖徒再死一次,還是與主耶穌同往天上去了。
27:53 到耶穌復活以後,他們從墳墓裏出來,進了聖城,向許多人顯現。
27:54 百夫長和一同看守耶穌的人看見地震並所經歷的事,就極其害怕,說:「這真是 神的兒子了!」
《新》神的兒子:(原文譯註:新國際版譯法與和合本同,有「獨一兒子」的意思,或作「一個神的兒子」)。我們不能肯定,百夫長是否在此宣告願完全相信耶穌而成為一基督徒,或他只是說,既然天上諸神如此明顯地為這個被法律判決的受害者伸冤,耶穌必定是特別蒙這些神明恩寵的人(見原文譯註)。但從猶太人所表露對耶穌的嘲笑來看(27:40),馬太似乎有意表達第一種解釋。見路23:47註釋。
《啟》不信真神的百夫長一定為耶穌死時天為之黑,地為之震的事所震駭,承認祂真為神子(參可15:69註)。
《馬》自然界奇妙的震動,使羅馬的百夫長和他的下屬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希臘文在神的兒子前面沒有定冠詞,但字詞的次序使它帶有特定的意思)。百夫長的意思是什麼?他們是全然承認耶穌基督是主和救主,還是認爲耶穌與眾不同而已?我們不能確定。百夫長的話顯示一種懼怕的感覺;他們明白到大自然的搖動與耶穌的死有些關連,而不是與其餘兩個同被釘的人有關。
《丁》極其害怕(參十七6)是面對神大能的顯現時所產生的正常反應(參九8;二十八5中的“害怕”──原為同一動詞),他們的由衷之言,與門徒在十四33中面對神的大能而感到害怕時所產生的反應極為相似(參十四33)。第40和43節裡,神的兒子之名用於戲弄和譏誚,而現在已名實相符了。
27:55 有好些婦女在那裏,遠遠地觀看;她們是從加利利跟隨耶穌來服事他的。
《馬》55~56:這裏特別提到幾位曾經服侍主、跟隨耶穌從加利利到耶路撒冷的婦人。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並有西庇太的妻子撒羅米,都在那裏。這些婦人深深愛戴耶穌,這份愛使她們無懼地站在那裏,發出獨特的光輝。她們留在現場,與基督同在,但其他男門徒卻爲自己的安危拔足逃跑。
《丁》55~56:路加福音八1-3提到幾位婦女中包括抹大拉的馬利亞,她在加利利一直照顧著耶穌的門徒,所以他們都是耶穌始終不渝的追隨者。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可能就是耶穌的生母(見十三55以得知耶穌兄弟們的名字),可是“那個馬利亞”(二十七61;二十八1)的提法又不像是在說耶穌的母親,而且馬可福音十五40更指出她的兒子是“小雅各”,也是耶穌十二門徒中的一員(以此稱呼表示與西庇太的兒子雅各並非同一人),那麼他就不是耶穌的兄弟雅各了,因為耶穌的兄弟雅各當時還不是門徒,是後來才成為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的。
27:56 內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並有西庇太兩個兒子的母親。
-----------------------------------------------------------------------------------------
<聖經靈修版/網路>
那個耶穌釘十字架的地方,竟有這許多名字……
27:33 各各他是亞蘭文的音譯,希臘文為加略山,意為髑髏地。得名的由來很多:(1)山坡形似死人頭蓋骨;(2)這是個刑場,散布著死人頭骨,以死人頭骨為名,象徵死亡。
那麼痛,如果是我,我一定會喝了那些酒,耶穌卻……
27:34 酒混膽汁是可以作為麻醉劑的,所以這些酒可以幫助耶穌減輕痛苦,但祂拒絕了,祂在神智清醒的情況下忍受痛苦。
看那些士兵,竟在那裡拈鬮……
27:35 士兵習慣均分被釘死的人的衣服。這些士兵拈鬮分了耶穌的衣服,正應驗了大衛的預言(參詩22篇)。
耶穌之死有多沉重?看那大自然的變化……
27:45 使遍地漆黑一片的是神。耶穌的朋友和仇敵被黑暗包圍著,好像陷入沉寂裡,大自然見證了耶穌之死的沉重。這黑暗是眼見的,但也有屬靈的意義。
我實在不明白,耶穌既知自己會復活,為何仍那麼痛苦?
27:46 耶穌並不是在質問神,而是在引用詩篇來表達祂所感受到的深刻強烈的苦楚。祂承擔了全人類的罪惡而要與祂的父神分隔,這就是祂在園中向神祈禱時,最懼怕的事,求神拿去的苦杯(26:39)。肉身的強烈痛苦是很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在靈上與神分隔,耶穌忍受這雙重的死亡,使我們不必再與神永遠隔絕。
耶穌那樣說,祂不是在叫以利亞吧……
27:47 那些旁觀者誤解了耶穌說的話,以為祂正在呼叫以利亞,因為以利亞不曾經歷死亡就升到天上(參王下2:11),他們以為以利亞會再次回來,將他們從大災難中拯救出來(參瑪4:5)。在每年的逾越節晚飯席上,每一個家庭都會給以利亞留個位置,期望他再來。另外,亞蘭文的神字“以羅伊”與“以利亞”的音有點相近,故有此誤會(參可15:34)。
耶穌死了——忽然,幔子裂成兩半!通往神的路應該沒有阻隔才是,可我今天卻……
27:51 聖殿有三個主要的部分:外院,聖所——只有祭司才可以進去,至聖所——只有大祭司每年一次為全體百姓的罪獻贖罪祭時,才可以進去(參利16章)。耶穌死的時候,分隔聖所和至聖所的幔子裂成兩半,象徵神和人之間的阻隔已經除去了,現在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地到神那裡,因為基督的祭已經為我們贖了罪(參來9:1-24;10:19-22)。
連在世人看為最軟弱的事上——死亡,耶穌也帶出了祂的大能……
27:52-53 基督的死起碼帶來了四件神蹟奇事:黑暗,聖殿中的幔子裂開,地震,死人從墳墓中復活。因此,耶穌的死不可能不引起人們的注意,每一個人都知道有些重要的事情發生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