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聖經注釋/網路>
1:6 她就與兩個兒婦起身,要從摩押地歸回;因為她在摩押地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
《新》要…歸回:空空的拿俄米要歸回那再度變滿了的應許之地。
《新》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書中有好幾處認定是神在掌管世事(本節;1:13、21;2:20;4:12-15)。
《新》糧食:伯利恆(「糧倉」)又有糧食了。
《馬》6~15:聽到家鄉有糧食的消息後,拿俄米決定返回猶大地。她的兩個兒婦初時與她同行,但是她催促她們返回娘家,因爲她再沒有兒子可作她們的丈夫,於是俄珥巴與婆婆親嘴而別,回鄉去了。拿俄米在這裏說“我還能生子作你們的丈夫嗎?”所涉及的是一種叔娶寡嫂的制度,即死者的兄弟對於寡婦所應承擔的義務(參申二五5-10)。這項律法保障了寡婦不爲貧窮所困擾,同時也使死者的族系能得以延續。然而,對拿俄米來說,她沒有別的兒子可供路得和俄珥巴婚配,所以拿俄米就勸她們留在故鄉,再尋找合適的丈夫,這也是她們的權利。俄珥巴同意了,但路得卻爲了照顧拿俄米而情願放棄這種保障自己和生兒育女的機會。
留意這三個寡婦的不同態度:拿俄米成爲一個憂傷的寡婦,她被神的審判奪去丈夫和家庭,也失去了地上的快樂。俄珥巴聽到婆婆的憂傷說話,知道她只能作一個寡婦後,便選擇最簡單和方便的解決方法。路得卻是一個堅定的寡婦,即便拿俄米打激她,路得仍是要跟隨拿俄米。當她選擇跟隨拿俄米開始新生活時,她知道這並非易事,貧窮和艱苦正等著她們。她們已失去生活依靠,而路得亦要與家人和所愛的人分離。
1:7 於是她和兩個兒婦起行離開所住的地方,要回猶大地去。
《新》所住的地方:就是摩押地。
1:8 拿俄米對兩個兒婦說:「你們各人回娘家去吧。願耶和華恩待你們,像你們恩待已死的人與我一樣!
《新》回…去吧:孤苦的拿俄米力勸她的媳婦回摩押娘家去(本節;1:11-12、15),因她不能再給她們甚麼。
《新》恩待:見2:20;3:10(「恩」)。
《啟》拿俄米:是個有信心的女子,她決定回到家鄉,因為神眷顧祂的百姓;同時相信神也會“恩待”她的媳婦。
《啟》恩待:在聖經常用來表示與人立約的神永不改變的慈愛(出15:13),這慈愛普及全人類。
1:9 願耶和華使你們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於是拿俄米與她們親嘴。她們就放聲而哭,
《啟》在新夫家中得平安:即是得著個好歸宿之意。按當時習俗,一個女人的丈夫若死了,可以選擇留在夫家或先返父家另嫁。路得選擇了前者,俄珥巴幾經勸諭才選了後者。從二人都願意隨拿俄米一同回去,可以看見當日希伯來人的理想賢婦:終身從夫,生死不離。
1:10 說:「不然,我們必與你一同回你本國去。」
1:11 拿俄米說:「我女兒們哪,回去吧!為何要跟我去呢?我還能生子作你們的丈夫嗎?
《新》生子作你們的丈夫:拿俄米暗指以色列為兄立嗣的律法(申25:5-6;見創38:8;申25:5-7等註釋;又見可12:18-23),這律法是為保護寡婦並保證家系可以延續。
《啟》拿俄米說自己不能再生子作她們的丈夫,是照以色列人“弟續兄孀”的律法說的(申25:5-10)。她自己年紀已大,也不能再嫁。
1:12 我女兒們哪,回去吧!我年紀老邁,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說,我還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
《新》我年紀老邁:拿俄米不可能再生兒子;連她的子宮也已空了。
1:13 你們豈能等著他們長大呢?你們豈能等著他們不嫁別人呢?我女兒們哪,不要這樣。我為你們的緣故甚是愁苦,因為耶和華伸手攻擊我。」
《啟》拿俄米的兩個媳婦年紀尚輕,仍可再嫁,但她自己則孤苦伶仃,完全無望。她的苦比媳婦更甚;也非年輕如她們所能承擔。她自己不幸,卻連累到兩個媳婦,心中實在難過。
1:14 兩個兒婦又放聲而哭,俄珥巴與婆婆親嘴而別,只是路得捨不得拿俄米。
《新》俄珥巴的離去更顯出路得對她孤苦的婆婆忠貞與無私的摯愛。
1:15 拿俄米說:「看哪,你嫂子已經回她本國和她所拜的神那裏去了,你也跟著你嫂子回去吧!」
《新》她…的神:摩押人所拜的主要神祇是基抹。
《啟》她所拜的神:指摩押人的神基抹。
1:16 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裏去,我也往那裏去;你在哪裏住宿,我也在那裏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 神就是我的 神。
《新》這一段忠信誠摯的告白,顯明路得真正的品格。她對拿俄米的委身是徹底的,因為除了分擔拿俄米的孤苦外,無他利可圖。有關類似的誠摯告白見撒下15:21。
《馬》16~17:不過,路得……不願離開拿俄米。在舊約聖經裏,這是一個最可貴的外邦人故事,路得表現出一個全然獻身的生命(對於拿俄米)。她選擇拿俄米的最終地方、她的住處、她的國(或作百姓)、她的神,甚至她埋葬之地。
1:17 你在哪裏死,我也在那裏死,也葬在那裏。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
《新》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見撒上3:17註釋。路得身為外邦人,卻奉以色列神的名發誓委身於拿俄米,這就等於認祂為自己的神(見1:16)。
1:18 拿俄米見路得定意要跟隨自己去,就不再勸她了。
《馬》18~22:當拿俄米和路得返回伯利恆的時候,正是農作物初熟的日子(象徵征基督的復活),要開始動手割大麥。再次看見拿俄米,合城的人都驚訝,熱烈地叫她的名字問安。她對他們說:“不要叫我拿俄米(甜的意思),要叫我瑪拉(就是苦的意思)。因爲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她滿滿的出去(她有丈夫和兒子),但耶和華使她空空的回來(無兒子又變成寡婦)。我們也一樣,當我們背離主,走上背道的路;耶和華讓便我們一無所有,有時更要受痛苦的懲罰。
1:19 於是二人同行,來到伯利恆。她們到了伯利恆,合城的人就都驚訝。婦女們說:「這是拿俄米嗎?」
1:20 拿俄米對他們說:「不要叫我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瑪拉(就是苦的意思),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
《新》拿俄米…瑪拉:在古代近東,人的名字往往能描述其人。
1:21 我滿滿地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這樣,你們為何還叫我拿俄米呢?」
《新》滿滿…空空:這兩詞點出故事的主題-空空的拿俄米將會怎樣再度變成滿滿的。
1:22 拿俄米和她兒婦摩押女子路得,從摩押地回來到伯利恆,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
《新》摩押女子路得:作者數度提醒讀者,路得是一個外邦人,屬於受鄙視的民族(2:2、6、21;4:5、10;見2:10)。
《新》正是…的時候:拿俄米與路得抵達伯利恆的時候,適逢這重被補滿之地開始收割之際-這預示拿俄米會再被充滿。作者提到收割大麥,也是為下一個發生在禾場上的主要情節鋪路。
《新》割:古代迦南在四月及五月收割莊稼(先收大麥,數週後再收小麥;見2:23)。收割的步驟如下:(1)用鐮刀割取成熟挺立的禾稼(申16:9;23:25;耶50:16;珥3:13)-通常由男人割取;(2)紮禾成捆-通常是婦女的工作;(3)拾穗,即撿拾掉落的禾稼(2:7);(4)運禾捆至打穀場-常用驢,有時用車(摩2:13);(5)打穀,將穀子與禾稭分開-通常用牛踹踏(申25:4;何10:11),但有時用有齒的打穀機(賽41:15;摩1:3)或車輪(賽28:28;「碌碡」新國際版譯作「打穀車的車輪」);(6)簸揚-用叉子(耶15:7;「簸箕」新國際版譯作「簸穀叉」)將禾穀拋到空中,讓風(通常在下午風會吹幾小時)把禾稭與糠皮吹走(詩1:4),留下穀子在揚穀者腳前;(7)篩穀(摩9:9),以便除去剩餘雜物;(8)裝袋以便運輸及儲藏(創42至44章)。打穀與簸揚穀的打穀場,是堅硬、平坦、寬闊之地,地面是磐石或黏土,並且經仔細選擇,座落於通風之處,通常是村子東邊-即順風的方向。
《啟》動手割大麥的時候:在逾越節之後。收割季節一共七週,自陽曆四月中旬至六月中旬。
--------------------------------------------------------------------------------------------
<聖經靈修版/網路>
孤身一人,依靠盡失仍以他人為重!人真是可以這樣無私?很難相信啊,我就……
1:8-9 在古代,寡婦是極為悲慘的,她們被社會遺棄,幾乎處於貧困不堪的境地。因此,在神的律法中特別規定,與死者有最近血緣關係的親屬應負起承擔照顧遺孀的義務。但是,在摩押地拿俄米沒有親屬,而且她也不知道在以色列的親屬是否還活著。
即使在這樣的絕境中,拿俄米仍表現出了無私的愛。儘管她自己打定主意獨自返回以色列故地,卻極力勸路得和俄珥巴留在摩押地,重新開始她們的生活;對於她來說,這決定是十分困難的。我們也應該像拿俄米一樣,首先考慮他人的需要,而不僅僅只是想到自己。拿俄米的經歷表明,當你無私地處事待人時,他人也會受到感染而樂意以你為榜樣。
這句話代表了甚麼意思?就算她真可以有孩子,那孩子也不能作他們的丈夫啊!
1:11 拿俄米在這裡說“我還能生子作你們的丈夫嗎﹖”所涉及的是一種叔娶寡嫂的制度,即死者的兄弟對於寡婦所應承擔的義務(參申25:5-10)。這項律法保障了寡婦不為貧窮所困擾,同時也使死者的族系能得以延續。然而,對拿俄米來說,她沒有別的兒子可供路得和俄珥巴婚配,所以拿俄米就勸她們留在故鄉,再尋找合適的丈夫,這也是她們的權利。俄珥巴同意了,但路得卻為了照顧拿俄米而情願放棄這種保障自己和生兒育女的機會。
“你的神就是我的神”!外邦女子路得對神的信心何其大!我可有將神看作“我的神”?
1:16 路得是摩押女子,但這並不妨礙她對真神的敬拜,更不影響神對她的接納與祝福,可見神不是單單愛以色列人。神之所以選擇猶太人,是想通過他們使其他民族得以認識神,這已由耶穌基督在猶太民族中誕生實現了。整個世界都可通過耶穌基督來認識神。“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徒10:35)神接受所有敬拜祂的人,神的看顧並不因人的種族、性別和國度而異。神的公義在路得記裡得到了十分完美的體現。雖然路得所在的民族常遭以色列人鄙視,但由於她的虔誠而得到神的恩典,並成為大衛王的曾祖母和耶穌的嫡系祖先。任何人都不要因自己的種族、性別和國籍等原因,而感到不配事奉神,萬能的神能利用各種環境和途徑建造祂的國度。
在苦難中就只嘗到“苦”,人之常情;在信仰中,苦難背後,其實是——
1:20-21 拿俄米經歷了諸多磨難。她離開以色列時,有丈夫和兒子的陪伴,充滿著希望和安全感;之後卻喪夫,窮困地返回故鄉。她為自己改名字,正反映了她內心深處的苦楚和悲痛。雖然她並不以公開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痛苦來拒絕神,但她似乎忘卻了,那與神、與路得間的親密關係也是她所擁有的巨大財富。當你面臨痛苦時,神期待你誠實地禱告。千萬不要忽視在神與你的這種關係中,神所給予你的愛、力量和資源,也不要讓苦痛和失望使你錯失通向光明的良機。
拿俄米和路得從摩押返回伯利恆,只是為了她們的方便嗎?還是神別有計劃?
1:22 伯利恆位於耶路撒冷西南部約八公里處,為肥沃的田野和茂密的橄欖林所環抱,物產十分豐富,故也稱為糧食之鄉。
路得和拿俄米返回伯利恆顯然是神計劃的一部分。因為大衛要出生在伯利恆城(參撒上16:1)。而且,就像先知彌迦曾預示過的(參彌5:2),耶穌基督將會降生在那裡。這種遷移不僅僅是為了拿俄米和路得的方便,也是要應驗聖經中的預言。
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該是怡人的時節吧?
1:22 以色列的氣候十分溫和,每年有兩次收獲期,分別在春季和秋季。春季以收獲大麥為主。就在這充滿著希望和豐盛的日子裡,路得和拿俄米回到了伯利恆。伯利恆是個農莊,由於正值收割期,田地裡到處都有遺落的麥穗。這些散落的麥穗拾起來可當糧食(參2:2註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