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聖經注釋/網路>
1:1 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
《新》第三年:按照巴比倫計算其君王統治年代的方式,約雅敬第三年就是主前六○五年,因他作王的第一整年是從他六○八年即位後新年的第一天開始。但按照猶大的計算方式,即位的那年就算掌權的第一年。此處應是約雅敬在位的第四年(耶25:1;46:2)。
《馬》1~7:事件發生在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宮中,這是緊接著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尼布甲尼撒攻打下耶路撒冷被巴比倫擊敗的事件後。尼布甲尼撒命令一些猶太的年少人預備好服侍他,是通曉各樣學問和知識的作聰明知識之士。這些年少人中有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和亞撒利雅。他們的迦勒底名字是伯提沙撒、沙得拉、米煞和亞伯尼歌。
他們預備所要做的事,包括食用王的佳餚膳食,飲用王喝的酒。這些食物大概包括不潔的肉(根據舊約律法的規定),又或者與拜偶像有關。
第1節和耶利米書二十五章1節好像有些不一致。這裏說,尼布甲尼撒在約雅敬王在位第三年攻佔耶路撒冷。但耶利米書那段經文說,約雅敬第四年就是尼布甲尼撒王元年。這可能是猶太人和巴比倫人的計算方法不同所致。
1:2 主將猶大王約雅敬,並 神殿中器皿的幾分交付他手。他就把這器皿帶到示拿地,收入他神的廟裏,放在他神的庫中。
《新》帶到:猶大被擄到巴比倫,是因他們在守約、守安息年及偶像崇拜的事上,背逆了神的話(見利25:1-7;26:27-35;代下36:14-21)。第一次被擄(主前六○五年)的人中包括但以理,第二次被擄(五九七年)的人中包括以西結。第三次被擄發生在五八六年,那年巴比倫摧毀了耶路撒冷及聖殿。
《啟》示拿地:為巴比倫國所在地,有的譯本即作“巴比倫”。
1:3 王吩咐太監長亞施毗拿,從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貴冑中帶進幾個人來,
《啟》太監:亦作“官長”(王下20:18),是在御前服侍的宦官。
1:4 就是年少沒有殘疾、相貌俊美、通達各樣學問、知識聰明俱備、足能侍立在王宮裏的,要教他們迦勒底的文字言語。
《新》迦勒底的文字言語:(編者註:「文字言語」新國際版譯作「語言文學」)包括以蘇美及亞甲的楔形文字寫成的古典文學;楔形文字是一種複雜的、由音節組成的書寫系統。但在種族繁多的巴比倫,常用來溝通的語言是亞蘭文,是用較易學的字母書寫(見2:4)。
《啟》教他們迦勒底的文字言語:巴比倫人訓練一班猶太青年到朝中服務,以贏得被擄的猶太的民心,歸順朝廷。所用手段包括:1.給他們取巴比倫的名字,建立歸屬感;2.給三年訓練;3.學習巴比倫的語文,包括甚難拼寫的古代蘇默和亞喀得楔形文字,和當時通用如易拼寫的亞蘭文;4.享用上好的飲食。但是但以理和三友雖入選,卻拒絕酒肉,寧可進素食,遵守律法不食不潔淨或祭過偶像的食物。他們這種嚴謹的態度,當和猶大國因違背律法而受被擄刑罰有關,寧死不願重蹈覆轍。
1:5 王派定將自己所用的膳和所飲的酒,每日賜他們一分,養他們三年。滿了三年,好叫他們在王面前侍立。
1:6 他們中間有猶大族的人: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
《新》但以理:「神是(我的)審判者」之意。
《新》哈拿尼雅:「耶和華顯恩惠」之意。
《新》米沙利:「誰像神那樣呢」之意。
《新》亞撒利雅:「耶和華幫助」之意。
1:7 太監長給他們起名:稱但以理為伯提沙撒,稱哈拿尼雅為沙得拉,稱米沙利為米煞,稱亞撒利雅為亞伯尼歌。
《新》伯提沙撒:巴比倫文大概是「彼勒(即瑪爾杜克,巴比倫人的主神),保護他性命」之意。
《新》沙得拉:大概是「亞古(蘇美人的月神)的命令」之意。
《新》米煞:大概是「誰像亞古那樣呢」之意。
《新》亞伯尼歌:「尼歌或尼波(即拿步,巴比倫神)的僕人」之意。
------------------------------------------------------------------------------
<聖經靈修版/網路>
飄流異地,落泊他鄉,是因為人世間仍有兵災戰禍……
1:1-2 但以理出生於約西亞時代中期(參王下22、23章),在猶大改革圖新中長大。他可能聽說過耶利米,在本書裡也提到那位先知(參9:2)。公元前609年,約西亞王在一場與埃及的戰爭中被殺。之後,猶大國又回復昔日與神背道而馳的生活。
公元前605年,尼布甲尼撒作巴比倫王。同年九月,他率兵入侵巴勒斯坦,圍攻耶路撒冷,猶大淪為他的附庸國。為了顯示其權威,尼布甲尼撒將許多耶路撒冷的能人智士和漂亮女子擄到巴比倫。但以理便是其中一員。
侵略者統治異國的手段,無非是為了鞏固一己的權勢……
1:1-2 當時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稱霸世界,攻佔各國,所向披靡,令人聞風喪膽。每當他征服一個國家,都把戰敗國中的富人和才智之士擄回巴比倫,讓當地的窮人隨意分佔戰敗國的土地,此後平靜度日(參王下24:14)。這做法使戰敗國的人民對巴比倫王朝忠心臣服,同時確保有穩定的人才來管理巴比倫王朝。
為甚麼神會容許祂的子民陷身於茫茫的黑夜之中?神仍掌管一切嗎?
1:2 神有時會讓祂自己的工作受挫。在這例子中,巴比倫人侵入耶路撒冷的聖殿,將殿內用來敬拜神的器皿掠奪到他們的神廟裡,來供養彼勒(也稱瑪爾杜克,是巴比倫眾神之首)。愛主之人定會為此深感失望。當教會遭受破壞、分裂,因財政困難而關閉,或因醜聞而聲譽受損時,我們會感到沮喪不已。我們雖然不知道神為甚麼會允許祂的教會遭遇這些災難,但正如那些目睹聖殿遭褻瀆的猶大人一樣,我們定要相信神仍掌管著一切,並看護那些信靠祂的人。
屬神的人擁有面對一切環境變幻的氣質,我的生命也能同樣面對一切變遷嗎?
1:4 巴比倫人的日常用語是亞蘭語,而學術用語則是既古老又複雜的巴比倫語(即迦勒底語)。這些猶大青年學習的科目有數學、天文學、歷史、科學和魔術。他們不僅天資聰穎,還嚴以律己,加上有正直的氣節,使他們能很快地適應新環境。
今天信徒面對的最嚴峻考驗,豈不正是世俗的同化嗎?
1:7 為了使但以理和他的三個同伴同化並融入巴比倫社會,尼布甲尼撒為他們改了名字。在希伯來語中,但以理是“神是我的審判者”的意思,他被改名為伯提沙撒,意為“彼勒保護他的生命”(彼勒是巴比倫眾神之首)。哈拿尼雅是“主彰顯恩典”的意思,他的新名字沙得拉意為“在阿古的統帥下”(阿古是巴比倫的月神)。米沙利意為“誰像神?”,他的新名米煞的大意是“誰像阿古?”。亞撒利亞在希伯來語中解作“主助我”,而他的新名亞伯尼歌則意為“尼歌的僕人”(尼歌,或稱尼伯拿布,是學習與寫作之神)。尼布甲尼撒企圖令這幾個青年人背棄自己的神而效忠巴比倫的眾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