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201009023羅馬書12章1-21節

<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SDA聖經注釋馬唐納聖經注釋/網路>

12:1 所以,弟兄們,我以 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 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新》所以勸你們:這是保羅從1至11章所闡明的真理中推出的重要結論。

  《新》神的慈悲:本書大部分是為了顯明此點。

  《新》活祭:與獻祭用的死牲畜成對比,或者「活」是指擁有聖靈的新生命(見6:4)。

  《新》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編者註:新國際版譯作「這是你們以屬靈的行動來敬拜」)這種行動不只是在儀式上,而是知、情、意全都參與。順命的服事就是敬拜。

  《SDA》所以:這裏聯到上述上帝包容一切憐恤,也可能聯到以羅11:32-36爲高潮的前面的整個論述。信徒既然在基督裏因信稱義,被接納爲上帝的兒女,恢了被眷愛和信任的地位,就當過聖潔的生活,與他新的身體相符。保羅在這裏表明,因信稱義,靠恩得救的道理並不鼓勵違背律法,忽視上帝的誡命。反之,稱義而追求成聖的信徒會更加樂意順從,使律法的義成就在他身上(羅8:4)他懷著感激愛主之情,更加熱切地理解和實行上帝的良善、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

  《SDA》慈悲:表示最溫柔的憐憫(見林後1:3),語氣比羅11:31的憐憫更強。保羅以主最溫柔的憐憫作爲順從祂的理由。上帝已顯示這麽大的憐恤,讓祂兒子爲罪人命,寬恕他們的悖逆,他們應當獻身給祂。

  《SDA》勸你們:保羅現在轉而論述因信稱義道理的實際應用,就是他在羅1-11章所詳細解釋的。因信稱義不單指罪的赦免,而且指過新的生活。它既包括稱義,也包括成聖;既包括與上帝和好,也包括生命的改變。上帝的旨意是要使罪人得到完全的恢,以便適合在祂面前生活。

  《SDA》將身體獻上:參路2:22;弗5:27;西1:28。保羅首先呼籲基督徒把身體獻給上帝,然後呼籲他們奉獻心智和屬靈方面的機能(2節)。真正的成聖是要奉獻整個靈、智和體(帖前5:23)。要在靈、智、體方面得到均衡的發展,直到完全恢原先被造時上帝的形(西3:10)。

  《SDA》當作活祭:舊約儀文制度中的祭牲來自宰殺的動物。基督教的祭則來自活人。基督徒要將自己的身心一切獻上奉上帝。

  《SDA》是聖潔的:猶太人是不可以用跛腳、瞎眼或有殘疾的動物來獻祭的(利1:3、10;3:1;22:20;申15:21;17:1;瑪1:8)。一切祭牲均須仔細檢查。如有任何缺點,就不得使用。同樣,基督徒也要將身體的最佳狀況獻上。他們的一切機能均須保持聖潔,否則他們的奉獻不會被上帝所悅納。

  《SDA》是神所喜悅的:(見腓4:18;西3:20;多2:9)。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獨生子賜下拯救罪人。當人轉離自我毀滅的習慣,完全獻身祂時,祂會非常高興。因爲這樣做,他們就能讓上帝成全祂救我們的慈愛旨意,使他們恢到他們被造時的完美狀況。

  《SDA》乃是理所當然的:意爲合理的屬靈的合乎邏輯的。該詞還用在彼前2:2節,意爲屬靈的

  《SDA》事奉:該詞有禮拜的含義,見來9:1;羅9:4。英譯本可能被理解爲恰當的事奉、合理的敬拜。但在希臘文中,這是指涉及心靈和理智的奉,有別外表形式上的奉。基督徒獻身過聖潔的生活就是一種屬靈的奉。他不再獻動物爲祭,而是把自己獻上,作爲一種宗教的責任。彼得曾描述信徒爲聖潔的祭司被建造成爲靈宮,……藉著耶穌基督奉獻上帝所喜悅的靈祭(彼前2:5)。

  認真、虔誠地思想神的慈悲,即從第一至十一章所闡述的,必定引出一個結論,就是我們要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身體代表我們整個人;引伸來說,就是我們的整個生命。

  完全的獻上,是我們理所當然的事奉。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奉,因爲神的兒子既爲我死了,我爲他而活是最起碼的回應。偉大的英國運動員史達德曾說:「耶穌基督是神而竟爲我死,我就沒有什麽不能爲他犧牲的了。」以撒華特所寫的偉大詩歌亦同樣說:「愛既如此奇妙深厚,當得我心我命所有。」

  理所當然的事奉可翻作「靈裏的敬拜」。我們既是信徒也是祭司。我們不是帶著動物祭牲來到神面前,而是呈上屬靈的祭,就是順服的生命。我們可獻給他的還有我們的事奉(羅一五16)、我們的頌(來一三15),以及我們的財物(來一三16)。

12: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 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新》這個世界:與一切屬它的邪惡和敗壞(見加1:4)。

  《新》心意:與道德相關的思想及意志(見1:28)。

  《新》變化:在此是指一個過程,而非單一事件。在耶穌變像的記載中(太17:2-8;可9:28),以及林後3:18中用的也都是這同一個希臘字。

  《新》叫:在上述的靈性改變發生之後。

  《新》神的旨意:神對信徒在今生今世的要求。

  《新》善良:神的旨意會導致基督徒在靈性及道德上成長

  《新》純全:神的旨意不需再有任何改進。

  《新》可喜悅的:是指在神看來,而不一定是就我們的標準來看。

  《SDA》效法:既學別人的樣子,見彼前2:14節。

  《SDA》世界:原文意爲世代(見太13:39;24:3注)。故今世之子(路16:8;20:34)可以譯爲這個世代之子,基督徒不可仿效時尚,如同以前隨從肉體的日子(羅8;12)。反之,他必須因心意更新而完全地改變。

  《SDA》變化:在太17:2;可9:2中,該詞用來描述基督的改變形。在林後3:18中,該詞指信徒變成基督的形。保羅是在說,基督徒不要效仿轉瞬即逝的世俗時尚,而要追求內心深處的改變。成聖既包括在外面擺脫這個世代一切不聖潔的習俗,也包括信徒內心的變化。新約別處把這種變化說成重生(約3:3)(羅6:41113)新造(林後5:17;加6:15)。

  《SDA》察驗:含有考察和接受之意。包括判斷什麽是上帝的旨意,並予以接受和實行兩方面的過程(參羅2:18;弗5:10;腓1:10)。信徒藉著心意更新得以明白上帝要他做的事。他受到啓迪能在邪惡世代所呈現繽紛複雜的途徑中間進行選擇。他不再有肉心,而是有基督的心,所以樂意遵行上帝的旨意,能識別和理解真理(約7:17)。只有聖靈所更新的心才能正確解釋上帝的話。只有蒙賜聖經的聖靈所啓發,才能明白聖經(見約16:13-14;林前2:10-11)。

  《SDA》何爲神的良善:第二節後半部分可以譯爲:可以考察並接受上帝的旨意,以及何爲良善完美,和蒙悅納的。欽定本著重刻劃上帝的秉性,其他譯本則描述祂旨意的內容。他們在意義上相差不大。

  第二,保羅敦促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或如費廉思的意譯:「不要讓周遭的世界塑造你。」我們成爲神國的一分子,便應該揚棄這個世界的方式和生活模樣。

  這裏所說的世界(直譯是世代),指人爲了揚棄神而隨心所欲建立起來的社會或制度。這是個敵對神的國度。這個世界的神和王就是撒(林後四4;約一二31;一四30;一六11)。所有未信主的人都在撒的手下。他用肉體的情、眼目的情和今世的驕傲(約壹二16)來吸引和操縱人。這世界有自己的一套政治、藝術、音樂、宗教、娛樂、思想模式和生活形態,並極力使每一個人效法其文化和風尚。這個世界憎恨那些不願意跟從的人,就如基督和他的跟隨者。

  基督命,將我們從這個世界拯救出來。就我們而論,這個世界已釘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論,我們已釘在十字架上了。信徒愛世界,就是對主全然不忠。任何愛世界的人,都是神的敵人。

  信徒與這個世界的關,不應超過基督與這個世界。然而,信徒奉差遣到世上,見證這個世界的惡行,並宣揚一切相信主耶穌基督的人,都可以得救。我們不單要從世界分別出來,還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即我們的心思意念要跟神在聖經裏所啓示的一樣。這樣我們就能夠經神直接的引導。而且我們會察覺,他的旨意並不是可厭、嚴苛的,而是善良、純全、可喜悅的。

  這裏說出知道神旨意的三個關鍵。第一是把身體獻給主,第二是分別爲聖的生活,第三是更新變化的心思意念。

12:3 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 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新》神所分給:能力既是從神而來,就不該有自命不凡,或自以為義的理由。

  《新》信心的大小:指神所賜給每位信徒的能力,使他們能在教會中完成各樣不同的服事(見12:4-8)。

  《SDA》我憑著所賜給我的恩:保羅憑著擔任使徒的資格宣講上帝的旨意(見羅1:5;15:1516;林前3:10;15:10;加2:9;弗3:278)。

  《SDA》對你們各人:保羅用這句話強調他是對羅馬教會每一個成員說話,不論職務多高,影響有多大。也許保羅擔心羅馬的基督徒落入了哥林多很多信徒一樣的屬靈驕傲的境地(見林前1-5章林後10:13)。保羅是在哥林多寫《羅馬書》的。

  《SDA》說:保羅現在敘說心靈獲得更新和啓迪的實際效果。他先講到獻身和信徒所應有的謙虛和清醒。要正確使用屬靈的恩賜促進教會統一的建設。

  《SDA》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保羅警告人不要對自己估計太高。一個人既要了解自己的強處,也要知道自己的弱點,這樣他就不會擅自去做上帝沒有讓他做的事情。

  《SDA》按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這是各人衡量自己真正的標。未經更新而屬肉體的人會用世俗的標,按照財富地位和學問來衡量自己。他總是想把自己表現得高過自己的真實狀況。但當人有了信心,心靈得到更新以後,信徒就有了識別的能力,了解了自己天賦的實際程度。信心使他有了衡量的新標,使他據此對自己才能的性質和範圍作出確的判斷。他不會估計過高。他認識到自己的信心越大,屬靈的影響力就越大。但這不會給他驕傲提供機會。因爲他的信心越大,就越深刻地認識到自己需要完全依靠上帝。

  《SDA》看得合乎中道:就是客觀,恰如其份的看法。驕傲的心是不可能看得合乎中道的。順服上帝,心靈更新的直接效果就是謙卑。獻身的信徒會認識到,他所擁有的一切屬靈恩賜都是出上帝的恩典,所以他不會對自己作出不恰當的估計。基督徒會以受過啓迪的識別力和冷靜的判斷力評估自己。

  羅憑著他作爲主耶穌的使徒而得賜給他的恩說話。他要處理的,是各種正確和扭曲的思想。

  首先他指出,福音並沒有促使人自高自大的地方。他敦促我們,運用恩賜時必須謙卑。我們決不應高估自己的重要性。我們也不應嫉妒他人。相反,我們應知道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而每一個人都有重要的責任要爲主完成。神所分給我們在基督身體上的位置,我們應感到滿意,並要盡神所賜給我們的力量,運用恩賜。

12:4 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

  《新》4~8:保羅將基督徒比擬為人身上的各種肢體。身子有好些肢體,肢體也各有其用處,為了身子的健康,每個肢體都是不可少的。此處所強調的是:不同事奉中的合一性(見林前12:12-31)。

  《SDA》一個身子:基督徒爲什麽要謙卑和具有良好判斷力的原因是:教會像人的身體一樣,是由功能各異的許多肢體組成的。這些功能都是必要和重要的,但並非所有的機能都得到同樣的光彩。整個團體的健康和進步有賴仁愛合作和互相尊重的精神,每一個人都克盡職守。林前12:12-27充分論述了這個肢體的比喻。

  《SDA》用處:功能行爲方式

  人的身子有好些肢體,但各個肢體都有獨特的作用。各個肢體都要妥當地發揮作用,身體才會健康妥當。

12:5 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裏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

  《新》在基督裏:這是保羅所謂「基督徒合一」的主要關鍵,只有「在基督裏」教會才有合一的可能。真正的合一是建立在屬靈的基礎上(見6:11註釋)。

  《SDA》在基督裏成爲一身:正如人體是由許多肢體構成,多的基督徒也在基督裏成爲一體。是基督把整個信徒的團體組織和聯合起來的。保羅把基督比作身體的頭,所有的肢體都服從祂(弗1:22;4:15-16;西1:18)。基督教會的團結意味著信徒的互相信賴。他們都是屬一個身體,同時他們又彼此相依。保羅就這樣要信徒們全力合作,各司其職,共謀教會的福利。

  基督的身子也是這樣。這身子是合一的(一身);有肢體上的差異(許多),但卻是互相倚靠的(互相聯絡作肢體)。我們所有的恩賜,並不是爲了造福自己或炫耀自己,而是爲要使身子得益。沒有任何恩賜足以獨當一面,也沒有任何恩賜可有可無。當我們曉得這一切時,就會看得合乎中道了(一二3)。

12:6 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預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

  《新》就當說:人不應當有否認此恩賜存在,或拒絕使用這種恩賜的假謙卑。

  《新》照著信心的程度:可能與12:3「信心的大小」(見該節註釋)所指的是同一件事。

  《SDA》按我們所得的恩賜:(見羅1:11;5:15-16;6:23;11:29;林前7:7;12:4928)。這些恩賜是聖靈賜給信徒的特殊能力,來爲教會服務的。這些看上去與生俱來的才能實爲聖靈所賜予增強和潔淨的。這些屬靈的恩賜是按照上帝的旨意授予的。領受的人沒有理由驕傲。他們力量和影響的增加不在他們自己。

  《SDA》各有不同:保羅按照所得的恩賜,被任命爲使徒(見羅12:3)。其他的信徒也按照所得的恩賜被任命爲先知教師行神醫病的等(林前12;28)。根據上帝的恩典,基督教會的成員被授予各種屬靈的能力,以滿足弟兄姐妹的不同需要,把福音傳給各國各方各民。保羅在林前12章詳細論述這個話題(見該處注釋)。

  《SDA》或說預言:在聖經中指受聖靈感動說話,不限預言將來的事。先知可以說到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事(見結7:1;路1:76-77;徒15;32;林前14:1324-25)。

  《SDA》照著信心的程度:程度一詞僅在新約此處出現。在希臘之中,這是一個數學術語。這句話與第三節中照著上帝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相對應。一個基督徒心意更新(2節),有了適宜的判斷力(三節)以後,就會恰如其份地評估自己的能力,虛心而積極地用這些才能爲上帝服務。上帝賜予這些恩賜正是爲此用的(見羅12:3注釋)。

  保羅開始就一些恩賜的運用作出指示。他並沒有論及所有恩賜,只舉例解說,而不是詳盡無遺。

  「照著所賜給我們的恩典,我們各有不同的恩賜。」(聖經新譯本)換句話說,神的恩典將不同的恩賜分配給不同的人。神賜下所需的力量或能力,使我們能運用所擁有的恩賜。因此,我們有責任妥善地運用這些由神賜下的能力,做好管家。

  有說預言恩賜的,就當照著他們的信心的程度說預言,說預言的先知是神的發言人,將神的話宣告出來。預言可以是關將來的事,但不是必然的。何治指出,初期教會的先知「在神的靈直接的推動下,說出從神而來的、與教義真理有關的話;或與當時的使命有關,或與將來的事有關,視當時的處境而定。」他們所作的工,在新約聖經中被保存下來。今天,不再有由神啓示、經先知述說的新道理,附加在基督徒的整體真理上,因爲真道在昔日已一次過交付聖徒了(參看猶3)。因此,今天的先知只是宣講聖經啓示出來的神的心意。史特朗說:

  現代所有真正的先知預言,都只是複述基督的信息而已,就是宣講、闡述已在聖經上啓示的真理。

  我們當中凡有說預言恩賜的,都應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意思可以是「照著信仰的則或規範」,即照著聖經啓示出來的基督信仰道理來說預言;也可以是指「照著我們信心的程度」,即照著神給我們的信心的程度來說預言。大部分聖經版本有「我們」這字眼,但原文卻沒有。

12:7 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

  《新》作執事:指針對基督身體或其任一肢體的需要所做的任何服事。

  《SDA》執事:該詞在新約中所指基督教會中所有的服務工作(見徒1:1725;20:24;21:19;羅11:13;林前12:5;林後3:8-9;4:1;5:18;6:3;11:8;弗4:12;提前1:12;提後4:511)。有時特指供應物資照顧肉身需要(徒6:1;11:29譯爲供給;徒12:25;羅15:31;林前16:15;林後8:4;9:112-13)。

  《SDA》就當:蒙召作執事的,應當全心投入。不可輕看照料教會物質需要的工作。它同說預言是一樣重要的。在使徒的時代,只有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才能從事天天的供給(徒6:13)。可見這項工作在屬靈上是多麽重要。

  《SDA》或作教導的:在林前12:28中,教師排在使徒和先知之後。他的工作是講授教導宣揚上帝所啓示的真理,並將之運用生活之中。他的特長是思維敏捷,擅講解。亞波羅就是因這些特長而大有能力(見徒18:24-28)。蒙上帝恩召擔任教師的人不可抱怨自己當不上使徒和先知。也不可覺得自己的工作不夠體面,不夠重要。根據上帝對教會的旨意,上帝的靈安排每一位信徒擔任最適合他的工作。所以,信靠基督領導教會的基督徒教師,要全心投入教學工作。保羅還對提摩太說過(提前5:17),傳道教導人的長老,配受加倍的敬奉

  執事是一個統稱,指爲主而作的事奉。這並不等神職人員的職銜、職務或作用(雖然這是現今普遍的用法)。有執事恩賜的人,擁有一個人的心。他尋求事奉的機會,並掌握那機會。

  作教導的能解釋神的話語,並能觸及聽者的心靈。無論我們得著什麽恩賜,我們都應全心專一地加以運用。

12:8 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

  《新》作勸化的:以振奮、鼓舞的言語來激發他人,去完成有價值的工作。教師經常要發揮這種功能,在教導時,他是在告訴信徒該作甚麼;在勸化時,則是幫助信徒實際去作。

  《新》施捨的:捐出自己的財物,也可能是協助分配他人所捐贈的。

  《新》就當殷勤:(編者註:新國際版譯作「他就當殷勤治理」)這可能是指長老。以弗所教會此時大約已有長老(見徒20:17;帖前5:12;提前5:17)。

  《新》憐憫人:照顧病患、窮人與老人。

  《新》甘心:服事有需要的人應該是快樂的事,而非苦差事。

  《SDA》作勸化的:勸勉鼓勵安慰(參羅15:5;林後8:4;腓2:1)。教導主要針對思維勸化則主要針對心靈。有些人特別能鼓勵人行動,並在人痛苦時安慰他。應當謙卑而認真地運用這一恩賜。見太5:4注。

  《SDA》施捨的:奉獻分享人的財物(參路3:11;弗4:28)。保羅現在從專職的恩賜轉向其他較爲普通的恩賜。早期有許多信徒因接受基督教而陷貧困,需要同道的慷慨支援(見徒2:44-45;羅15:26;林前16:1;加2:10)。

  《SDA》誠實:真誠單純時指慷慨(見林後8:2;9:1113)。施財産給別人應當抱著單純而不是複雜的動機來做(參弗6:5西3:22)。不可以有炫耀和自私的目的。這種誠實和慷慨也是聖靈的恩賜。正確使用財富,需要有聖靈的引導(見太6:3;19:21)

  《SDA》治理:排在前面的。該詞在新約中指任何處在有權力有影響的位置上的人,不論是在教會中(帖前5:12;提前5:17),還是在家中(提前3:4-512),這是一種治理事的恩賜。

  《SDA》殷勤:該詞在其他地方還譯作急忙(可6:25;路1:39)殷勤(林後7:11;8:16)。擔任領導的人需要精力和熱情。這些優點是聖靈的恩賜。得到這些優點的基督徒應當全心投入指定給他的工作。

  《SDA》憐憫的人:在這一系列的恩賜中間,保羅顯然對施財物和善舉作了區分。他在這裏可能特指憐憫人的種種方式,如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雅1:27)醫好傷心的人(賽61:1參路4:18)探訪有病和在監獄中的人(太25:363944)。

  《SDA》甘心:該詞原文新約中僅在此出現。不過其形容詞形式出現在林後9:7捐得樂意的人,是上帝所喜愛的。不管他是安慰傷心的人,還是幫助受苦的人,憐憫人的人都應該表顯出他是甘心樂意這樣做的。高興而做的善行要比勉強而做可貴得多。。

  勸化的恩賜能夠激勵聖徒,去克制自己不幹任何惡事,並努力長進,爲基督過更聖潔的生活和有更好的事奉。

  是神所賜的條件,使人喜愛、體察他人的需要,予以援助。他應誠實地施

  治理的恩賜,與地方教會長老(可能包括執事)的工作差不多是不可分割的。長老是靈魂牧長的副手,他們站在群羊之前,謹慎並殷勤地領導他們。

  憐憫是超自然的能力和才幹,可以幫助憂傷的人。有這種恩賜的人,應甘心地運用恩賜。當然,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施憐憫,並且甘心樂意。

12:9 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

  《新》愛人:指基督徒對基督徒弟兄姊妹的愛,可能也指對他人的愛。

  《新》不可虛假:指真正的愛,非偽裝的。按前段經文著重社會關懷看來,保羅此處所說的愛不僅是一種情感,也是有行動的愛。

  《啟》愛最容易落入虛偽中,故愛不可只在口頭上,應在行為上有真愛的表現。參《林後》6:6《彼前》1:22。

  《SDA》愛人:(見太5:44;林前13:1注)。保羅討論了正確運用各種特殊恩賜的問題以後,接著指教信徒運用最大的恩賜和一切真基督教的基本原則愛。正如同在林前12和13章裏一樣,保羅用愛來總結有關屬靈的討論。

  《SDA》不可虛假:不虛僞真誠。只有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的愛才是真正的愛(林前13:6)。

  《SDA》厭惡:該詞原文新約中僅在此出現,意爲討厭某物而離開它。真正的愛決不包庇他人的惡,不管他是多麽親近。愛的目標始終是主持正義,與邪惡作鬥爭。以利對悖逆兒子的愛缺乏這種真誠性。如果他的愛是真誠的。就會糾正兒子的罪惡傾向。但是聖經記錄了盲目溺愛,而非真愛的不幸後果(見利10:1-2;撒上3:13;4:1118-22)。

  《SDA》親近:即接近(見太19:5;徒8:29)。

  保羅繼而列出一些要培養的品格,是每個基督徒與其基督徒和未信的人相處時所應有的。

  愛人不可虛假,不應戴著面具,卻要真實、誠懇和不矯揉造作。

  我們應厭惡各種類的惡,並親近每一樣的善。這裏惡大概是指各種沒有愛心、懷著惡意和憎恨的心態和行爲。相反,善是指各種因超自然的愛而有的表現。

12:10 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

  《新》愛弟兄:指在神家中的愛。

  《新》恭敬人要彼此推讓:只有被聖靈更新的心(見12:2)才能如此(見腓2:3)。

  《啟》信徒對主內的人應像對家裏人一樣關懷愛護。各人應看別人比自己強,處處謙遜,明白神給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值得自己學習。參《腓立比書》2:3。

  《SDA》愛弟兄:該詞表述基督教會成員之間的親密關(見該詞用與帖前4:9;來13:1;彼前1:22;彼後1:7)。保羅的意思是,信徒對弟兄的愛,應有一種親人之間特別溫暖的感情。

  《SDA》彼此親熱:該詞表達親人之間非常溫暖的愛。正好用來描述基督教會裏的弟兄情誼。信徒們應當彼此親熱,就同胞的兄弟姐妹(參可3:35)。

  《SDA》推讓:希臘原文意爲走在前面爲領導。恭敬人,要彼此推讓有好幾種解釋。如互相爭著尊敬別人互相尊敬等。腓2:3有類似的論述,有助這節經文的正確解釋。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真正愛心的結果是不求自己的榮耀和地位,而是甘心尊重別人。凡以真愛爲動機的基督徒必樂意尊重別人,而不是受別人尊重。沒有人爲自己圖得榮譽,人人都樂對同道表現恭敬。

  在與其信徒的關上,我們應以親切的感情來表達我們的愛,而不是漠不關心或常規的接納而已。

  我們應在意別人是否得到尊崇,多自己。

12:11 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裏火熱,常常服事主。

  《新》心裏火熱:直譯作「在靈裏火熱」。如果此處的「靈」字是指「聖靈」,則意思是指聖靈所帶來的火熱。

  《SDA》懶惰:該詞在七十士譯本的箴言中經常出現(見箴20:4章)。在主耶穌論才幹的比喻中,這個詞用來指惡人(太25:26)。

  《SDA》殷勤:見本章8節。保羅在這裏不是指世俗的事務,而是屬靈的熱情和活力。基督徒不可時冷時熱,而當全心全意事奉上帝(西3:23)。這種久的熱情是基督徒真愛的結果,因爲是基督的愛激勵著祂的門徒(林後5:13-14)。在上帝的國裏,沒有懶漢的位置。他們缺乏熱情,表明他們自私和沒有愛。他們沒有受到基督之愛和犧牲的充分感召,全力以赴地與主一同從罪惡的狂瀾中拯救罪人。

  《SDA》心裏:保羅這裏可能指聖靈感動之下的心。勤勞獻身的信徒會感到履行基督徒的職責,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苦差使,而是一件令人高興,充滿活力的事情。他心裏火熱,急要到任何可以行善的地方去。他效法基督,深愛墮落的人類,從服務同胞中得到最大的滿足。他主一樣,獲得別人所不知道的供養,因爲他的食物就是遵行差他來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約4:32-34)。

  《SDA》火熱:原文意爲煮沸。徒18:25說亞波羅火熱。熱心的基督徒始終對上帝的聖工保持高度的興趣。他的熱心使他在人面前極有能力(徒18:2528),並從上帝那裏獲得力量。

  《SDA》服事主:信徒若認識到,不論他從事什麽服務工作,他都使給主作的,不是給人作的(西3:23-24;參弗6:5-8)。他心中自然就産生了熱情。

12:12 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

  《新》在指望中要喜樂:基督徒盼望的確定性,正是他喜樂的原因(見5:5;又見8:16-25;彼前1:3-9)。

  《新》忍耐:存著勝利在望的心態忍耐這是每個基督徒都該有的態度,因患難是他不可避免的經歷(見約16:33)。

  《新》禱告要恆切:不可只在困難時禱告,在任何時候都要藉著禱告與神保持交通(見路18:1;帖前5:17)。

  《啟》信徒的盼望何等確切,內心那能不喜樂。可是世上憂患在所難免(約16:33),我們因為滿懷希望,所以能忍耐致勝,克服萬般苦難,也不懼迫害。我們不但在困難中應禱告,也應隨時隨地禱告與神交通,這是保羅自己得勝的經驗(參1:9-10;帖前5:17)。

  《SDA》在指望中要喜樂:本節三條勸戒言簡意賅。保羅在本章8節中提出要甘心。在羅5:2中他講到歡歡喜喜盼望上帝的榮耀。羅8:20-25解釋了作爲歡樂理由的基督徒的盼望。這種盼望能使基督徒透過眼前的黑暗和困難看到那看不見的永事物(林後4:17-18)。林前13:7指出,盼望其他許多基督徒的美德一樣,來源愛心這個基本的美德。愛是凡是盼望

  《SDA》忍耐:(見羅5:3注)。前一節所說的熱心不久遭遇反對和困難。但基督徒面前有上帝榮耀的盼望,所以他既不埋怨上帝,也不怨恨迫害他的人。管有種種試煉,他仍堅守崗位。基督就是這種忍耐的完美範例。祂在更困難的環境下,忍受的痛苦遠超過祂的門徒日後所經受的。在保羅所處的教會困難時期,特別需要忍耐的美德。使徒切身體會到爲基督的緣故所要遭遇的苦難是很嚴厲的(見羅8:35;林後1:4;帖前1:6;3:3-7;帖後1:4-6)。林前13:7也指出了愛心和忍耐的聯。愛是凡是忍耐

  《SDA》恆切:堅持不懈。該詞在別處譯爲伺候(可3:9;徒10:7)

  不管我們現在的境況怎樣,都應該並可以在指望中喜樂,盼望我們的救主來臨,我們的身體得贖,並得永遠的榮耀。保羅勸勉我們在患難中要忍耐,在患難中勇敢地支持下去。這種克勝一切的忍耐,能將痛苦化爲榮耀。我們禱告要切。在禱告中,我們作成神的工並取得勝利。禱告使我們生活有力,心裏平安。我們奉主耶穌的名禱告,在這身體內與全能者靠近。因此,如果我們忽略禱告,就是損害自己了。

12:13 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地款待。

  《新》聖徒要幫補:基督徒對所有人都有社會責任,對信徒尤其如此(見加6:10)。

  《SDA》聖徒:信徒一家的人,應受到特別的關照(加6:10)。

  《SDA》幫補:原意爲參予分享。參該詞原文用羅15:27;腓4:15;提前5:22;來13:16;彼前4:13。保羅的意思是,基督徒應當體諒同道的困難,把他們的缺乏當成自己的缺乏,並樂意幫助不幸的人。這不僅僅是一種補助,而是愛心原則的具體應用(羅12:9)。保羅曾身體力行,時常籌款幫助困難的信徒(見羅15:25-26;林前16:1;林後8:1-7;9:2-5;加2:10)。

  《SDA》一味地:原文意爲追隨。參該詞原文用林前14:1;帖前5:15;來12:14;彼前3:11。該詞的含義似乎是:基督徒不僅要款待客人,而且要熱情款待。

  《SDA》款待:原文意爲愛客人招待客人。好客素來被認爲是基督徒的重要美德之一(見提前3:2;多1:8;來13:2;彼前4:9),當時許多信徒到處流浪,遭受迫害,所以這一點更顯重要。許多基督徒被趕離家園,不得不棲身同道家中(見徒8:1;26:1)。信徒彼此款待主要是由分布廣泛的早期基督徒團結在一起的凝聚力。

  有需要的聖徒彼彼皆是失業的、那些要支付大筆醫藥費的人、在偏遠之地工作但遭人遺忘的傳道人和宣教士,以及生計匱乏的老年人。真正的肢體生活,就是與有需要的人分享恩澤。

  費廉思說:「不可吝嗇食物、供應和住宿,不給有需要的人。」款待客人是一門失傳的藝術。我們不願意接待路過的基督徒,理由是房子太小了。或許我們不想增添麻煩或不便。我們忘記了,接待神的兒女,就等接待主自己。我們的家應該伯大尼的家,是耶穌愛造訪的。

12:14 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

  《新》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保羅是在重複太5:44與路6:28中耶穌的教訓。

  《啟》這是主基督的教導,要為逼迫我們的人祝福(太5:44;路6:28)。保羅重申此教訓。

  《SDA》逼迫:原文爲惡意的追隨,本章13節譯爲一味地。基督徒要一味地款待弟兄,祝福逼迫(追逐)他們的惡人。保羅的這個觀點在本章17-21節中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基督徒有責任愛他的仇敵,以善勝惡。只有心意經聖靈更新,愛人沒有虛假的信徒,才能履行這個義務。

  保羅呼籲我們要仁慈對待逼迫我們的人,而不是以牙還牙。要以善意回報歹毒和傷害,非有屬神的生命不可。我們天性的反應是咒詛和報

12:15 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

  《新》哀者同哀,與樂者同樂,乃是基督徒的特權與責任。

  《SDA》與喜樂的人要同樂:在任何環境下所表顯的同情,乃是真實愛心的確鑿證據。本節所提到的兩種同情,前者較難理解。同情傷心的人似乎較爲容易和自然一些,但是只有高尚的人才會以別人的成功和喜樂爲樂。與這些美德相反的是嫉妒別人的幸運,對別人的不幸卻幸災樂禍。這種自私的表現是未悔改之心的自然傾向。在林前12:26-27中保羅把教友之間的同情比作肢體之間的體諒。耶穌曾在拉撒路的墓前哀哭同情(約11:35)。連最不配的罪人得救,祂也要高興(見路15:5-71023-2432;猶24)。

  對別人的事産生同感共嗚,就是能設身處地去體會別人的感受和情感。我們天性傾向妒忌那些在福樂中的人,又忽視那些哀慟的人。神的心意卻要我們與周遭的人分享快樂,分擔憂傷。

12:16 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人:或譯事)。不要自以為聰明。

  《SDA》要彼此同心:每一個基督徒都應體諒同道的感情和願望,與他們同心同德(見羅15:5;林後13:11;腓2:2;4:2)。基督徒之間應始終彌漫著來自共同目標和盼望的和諧氣氛。

  《SDA》不要志氣高大:不可自高(羅11:20)目中無人不自誇,不張狂(林前13:4)。只要有人心高氣傲,就不可能繼續愛的和諧,因爲存在個人的野心驕傲和輕視別人。

  《SDA》俯就:該動詞還出現在加2:13,和彼後3:17中,指隨波逐流屈從等。

  《SDA》卑微的人:希臘原文既能指卑微的人,也能指卑微的事。表示卑微的希臘原文在新約別處均是指人,所以保羅在這裏不可能指卑微的責任或任務。不管他指什麽,重點在卑微

  《SDA》早期教會的信徒大多是窮人。少數富有的信徒就有可能看不起卑微的弟兄(見雅2:1-9)。信徒若缺乏愛心和同情,就不可能彼此同心。所以基督徒要以耶穌的心爲心。祂雖是神,卻沒有志氣高大反倒虛己,取了奴的形,以便與有罪卑微的人類交往,幫助他們得救(腓2:5-8)。上帝的兒子既然願意爲愛墮落的人類而屈尊,感恩的基督徒豈不更當謙卑地與同胞交往。見雅1:9,10注。

  《SDA》不要自以爲聰明:(參羅11:25注)。這種驕傲的看法是與基督的愛相違的,因爲它看不起別人的意見,甚至蔑視上帝的勸勉。所以以賽亞警告說:禍哉!那些自以爲有智慧,自看爲通達的人(賽5:21;參箴3:7)。凡心意更新的基督徒不會自以爲有超人的水平和見解,而不接受別人的意見。相反,他會憑著愛心和謙卑之情尊重同道的見解,敞開心懷,虛心受教。他樂意承認自己的局限和不足,而向別人學習。

  要彼此同心不是指在無關宏旨的事上也要意見一致。這是指關上的和諧,多在思想上的統一。

  我們總不可以諂上欺下,對卑微的人和對有財有勢的人要同樣友善。一位著名的基督徒曾應邀到一個地方去講道。當地教會的領袖來飛機場接他。有一輛豪華轎車駛來,要接他到一間豪華酒店去。他問道:「你們通常由誰來接待講員的?」他們說是一對老夫婦,居住附近一所樸實的房子。他是說:「我倒希望到那裏去留宿。」

  保羅再次提醒信徒,不可自以爲聰明。如果我們明白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領受回來的,就不會驕傲自大了。

12:17 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

  《新》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可能是反映箴3:4的七十士譯本(舊約聖經的希臘文譯本)譯文。基督徒的行為絕不可違背福音的崇高道德標準,否則必會招致非信徒的輕視,並使福音遭受毀謗(見林後8:21;提前3:7)。

  《SDA》不要以惡報惡:這條原則見太5:38-48注。愛心是以德報怨,努力給別人帶來福氣,而不是毀滅(見羅12:14;林前13:5-6;帖前5:15;彼前3:9)。

  《SDA》留心去作:意爲事先想到

  《SDA》眾人以爲美的事:原文意爲好事高尚的事正確的事。保羅可能引用了七十士譯本的箴3:3。爲了消除敵意,基督徒務要慎重考慮自己的行爲,使他的坦誠義舉不僅在上帝面前無可指責,在人眼中也看爲美。一個未普及之事業的追隨者,爲了使別人信服他所傳信息的真實和優越,必須始終注意自己的行爲無可指責。他們決不可給懷疑和攻擊有可乘之機。凡希望自己的光照在人前,讓別人看見他們的好行爲就歸榮耀天父的基督徒,決不可從事會令人起疑心的活動,使自己和整個基督教的名聲受損。

  《SDA》在責任和良心的要求面前,保羅從來不怕遭人反對。但他在這裏勸戒基督徒要謹慎行事,不可無端引起別人的敵意。這不僅出愛心,而且出實用的目的。我們不可能既在勸服人,同時又在別人作對。

  以惡報惡是世人一般的處事方式。世人認爲,對人還以顔色,以牙還牙,人都罪有應得。但這種喜的心態不應出現在得贖的人生命中。相反,面對惡待和傷害,信徒應有正直可敬的行爲,在其情況也一樣。留心去作的意思是爲他人著想或謹慎行事。

12:18 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

  《新》若是能行與眾人和睦:耶穌曾宣告說,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太5:9),基督徒也要盡己所能與眾人培養和睦的關係。

  《SDA》盡力:本節顯然與上節聯在一起。就基督而言,祂要盡力維持和睦。但有時堅持原則會引起別人的反對,所以保羅加了一句若是能行。保羅自己就經常處在鬥爭之中。他的人生表明不可能始終維持和平。在撒旦掌權的世界中,基督的戰士不要指望凡事平安。但是基督徒要注意:任何時候都不可因他的過錯而破壞和睦。

  基督徒不應煽風點火、挑啓爭端。人的好鬥和怒氣,都不能成就神的義。我們應喜愛、締造並維護和平。當我們開罪了別人,或別人開罪了我們,便應鍥而不地尋求和睦,務要解決問題。

12:19 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或譯:讓人發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SDA》不要自己伸冤:原文語序爲:不要仇,親愛的。

  《SDA》聽憑主怒:因爲伸冤在我,我必報應聽憑意爲讓上帝來發怒伸冤。基督徒永遠不要設法報那些虧負他們的人。要把這件事交給上帝。只有全智大愛完美無暇的上帝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對作惡的人進行公正的處罰。保羅在弗4:27中闡述了這個勸戒的用語和理念。他說,如果我們自己伸冤,就會給魔鬼留地步。充滿報念頭的人使撒有機會煽起苦毒和怨恨之情,而我們本應培育聖靈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和忍耐的(加5:22)。

  《SDA》經上記著:經文引自申32:35參來10:30。在《申命記》中,這是對上帝子民的警告。在希伯來書中,這是針對背道的。但在這裏保羅引用這句話安慰遭受不公正迫害的上帝子民。到了一定的時候,上帝就會爲他們伸冤,上帝的選民晝夜呼籲祂,祂豈不終久給他們伸冤嗎?(路18:7;參申32:40-43:帖後1:6-10啓6:9-11)。

  《SDA》伸冤:原文指報仇懲處(參徒7:24;林後7:12;彼前2:14)。這裏指上帝伸張正義,不含個人仇的概念,完全公正地對待各方。在上帝伸冤的日子,惡人要承受他們自願悖逆的必然後果。他們悖逆的生活置自己不同上帝和諧的位置,上帝的顯現對他們猶如烈火(帖後1:6-10;啓6:15-17)。

  我們要拒絕因別人開罪我們而生的報傾向。聽憑主怒一句,可以指讓神爲你伸冤,也可以指用不反抗的精神順服地忍受下去。不過,根據下半節看來,前者的解釋似較合適應站開,讓神的怒對付惡人好了。他會在適當的時間,用合適方式報應人。藍斯基寫道:

  對作惡的人施以公正的報應,其實神早已安排好了。他們沒有一個可以逃脫。每一個案子都有完全公正的判決,並要妥善地執行。如果我們插手,都是極放肆冒昧的。

12:20 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新》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對仇敵行善(12:21),而不求報復,這可能會導致仇敵悔改(見箴25:22註釋)。

  《SDA》炭火:見箴25:22注。仁慈是基督徒對付敵人最好的手段。新舊約聖經所說把炭火推在敵人頭上指的是愛的舉動,而不是怨恨。箴言25:22最後的話,保羅沒有引用:耶和華也必賞賜你。即報賞你對敵人的善行。以下的話總結了本節的含義:你不可爲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基督信仰不但不提倡反抗,還著重積極地行善。我們不是用暴力手段消滅仇敵,而是以愛折服他們。仇敵若餓了我們就給他吃,又給水解渴;這樣做就是將點著了的炭火堆在他的頭上。如果以爲這種堆炭火的手法殘酷,只是大家沒有正確地認識這種習語的表達方式。將炭火堆在人的頭上,就是不尋常地以仁慈回應這人的敵意,使他感到羞愧。

12:21 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啟》本節為信徒待人接物的教訓的總結,人應積極地去以善勝惡。

  《SDA》你不可爲惡所勝:實施仇是軟弱而不是剛強的表現。凡是發脾氣,放棄基督徒仁愛自制原則的人必遭失敗。但是凡抑制報的念頭,把所受的委屈變成表顯仁慈之機會的人,必能戰勝自我和邪惡的勢力。這種行爲不僅更加高尚而且更有效果,能使敵意消除,還能贏得人心(參箴15:1)。上帝並沒有對罪人實施他們早就該受的懲處,而是用仁愛和憐恤征服他們。是上帝的恩慈寬容和忍耐引人悔改(羅2:4)。

  達秘這樣解釋上半節經文:「如果我的臭脾氣使你也發起脾氣來,你就已經爲惡所勝了。」

  偉大的黑人科學家喀特歐曾說:「我決不讓自己懷恨別人,因爲這會把我的一生毀掉。」一個信徒決不可容惡勝過他。

  反要以善勝惡。基督信仰的教導,特色在不停留在負面的禁戒,而是進而提出正面的鼓勵。善可以勝惡。這是我們應該多用的武器。

  史坦頓痛恨林肯。他曾謔說,大家何須到非洲去找大猩猩,大猩猩的始祖就在美國伊利諾州的斯普林菲爾德。後來,林肯委派史坦頓爲南北戰爭時期的軍政大臣,看他爲最合適的人選。林肯遭刺殺後,史坦頓稱許他爲人類最偉大的領袖。愛得勝了!


-----------------------------------------------------------------------------------------------

<聖經靈修版/網路>

一句你很熟悉的經文,其中意思又是否你熟悉且常行出來的呢?
12:1 當人按著神的律法,獻上祭牲時,祭司將祭牲宰殺,切成塊,然後燒在祭壇上。祭牲是重要的,但是一顆順服的心更加重要(參撒上15:22;詩40:6;摩5:21-24)。神希望我們呈獻的不是祭牲,而是把自己當作活祭獻上。每天撇下個人的慾望來跟隨祂,把所有力量和資源都奉獻給祂,信靠祂的引領。我們應當為此而感恩,這樣做全因祂赦免了我們的罪。

如果我可以每天更新,如果我可以明白神意旨,如果……也許有更多如果,你做到了多少?
12:1-2 神對祂的兒女有一個最完善、最美好的計劃。祂希望我們成為新人,心意更新,並且榮耀祂、順服祂。祂所希望的,對我們都是最好的,祂也已賜下愛子,使我們可以得著新的生命,所以,我們照理應當喜悅地將自己當作活祭獻給祂。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就不做其上的事;至於心意更新……
12:2 這個世界的行為與習俗,絕大部分是自私且腐敗的,所以聰明的基督徒都不應該效法。但是我們拒絕和世界妥協,卻不單是局限在行為和習俗上,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方面。所以,這一節也可以翻譯為不要向世界妥協,要更新改變你的思想。一個脫離了世俗行為的人,仍然可以是一個自私、貪婪、驕傲、頑固和狂妄的人。惟有我們的思想被聖靈更新、改造和重新建立之後,我們才得著真正的更新(參8:5)。

有些人妄自菲薄,有些人自視過高,如何可以不卑不亢?在基督裡的人是……
12:3 正確地估計自己是極其重要的,因為有些人過於輕視自己,有些則過高地估計自己。一個準確的自我評價必須基於對自我價值的認識,這是指在基督裡的身分。離開了基督,在永恆之中我們就所值無幾;但是在基督裡,我們就價值連城,而且有事奉的能力。倘若你只從世界的成功標準來評價自己,就看不到你在神眼中的真正價值了。

我們都很歡喜,因為我們都有不同的才能;但不能獨佔鰲頭,有甚麼好?其實……
12:4-5 保羅以身體各部分不同的功能來教導信徒應當怎樣一起工作生活。正如人的肢體在腦的指揮下運作,信徒也當在基督的權能和指揮下一起工作。(參林前12:12-31;弗4:1-16)

恩賜神所賜,自己本沒有,當如何運用?看你所擁有的……
12:4-8 神給我們各人恩賜,好建立祂的教會。為了更有效地運用恩賜,我們必須:(1)知道各樣的恩賜和能力都是來自神的。(2)明白並非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恩賜。(3)知道自己是誰,能在哪一個方面做得最好。(4)奉獻自己的恩賜來服事神,而非謀求個人的成功。(5)不做任何保留,要將恩賜全然獻上。

只要我信心大一些,就可以得到更多恩賜,我要多一點……
12:6 神的恩賜在性質、能力和效果上都有分別,這是按著祂的智慧和恩典,而不是按照我們個人的信心來定的。信心的大小(12:3)是指神會賜給所需要的適合的能力,讓每個人來承擔自己的責任。我們不能靠自己的努力和意志來激發更多的信心,因而產生更多得力的教師和僕人。這些都是神賜予教會的禮物,祂依照自己的旨意賜下信心和能力,我們的責任是忠心地遵照神所託付的去服事別人。

先知也許不是預知未來的人——那豈不名不符實?
12:6 在聖經中的先知未必都是預知未來的人,因為先知也經常傳講神的信息。(參林前14:1-3)

如果我的恩賜不止這一個就好了,擁有多些不是更好嗎?
12:6-8 看看這裡所列出的,想一想甚麼人可以擁有這些恩賜。先知要有膽量,勇於發言;執事需要忠誠;教師要有清晰的頭腦;勸導的要知道如何打動人心;捐助者需要慷慨有信心;領袖要有行政的頭腦;安慰者則在別人有需要的時候願意關懷他們。上述所提到的所有恩賜,不可能由一個人完全擁有。一個堅持己見的先知不一定是個好的勸戒者,慷慨的捐助者也可能不是稱職的管理人員。你如果已經知道自己的恩賜,就要思想該怎麼樣使用這些恩賜來興旺教會,與此同時還要時刻提醒自己,個人的恩賜不可能獨力承擔整個教會的工作。應當為其他人擁有跟你不同的恩賜而感恩,以你之長補他之短,並且甘心情願地讓他之長來補己之短,這樣你們就能一起建造教會了。

愛人不可虛假?愛是要付出的,其情也可以假?我就不會——也許不會……
12:9 一般人都知道怎樣裝出愛人的樣子,比如說話溫柔些,不傷害別人的感情,照顧他人的利益等等。有時候我們也會假裝為情所動,例如聽到別人的需要時我們可能同情憐憫;碰到不公義的事情,會義憤填胸。但是神吩咐我們要真摯地愛,這是超越了表面或禮貌上的愛。真正的愛是要為別人的好處付上自己的代價,如時間、金錢、個人的參與等等。單獨一個人永不可能擁有足夠的資源去愛整個社區,只有教會能夠這樣做。所以我們既要關心個別人的需要,也要關注整個社群的需要,整個教會的信徒要一同攜手,奉主的名去愛眾人。

對人好不求回報,恭敬人不帶別意,只因為愛;可是我主,我心好像不是如此單純……
12:10 我們有兩種恭敬人的方式。一種是懷有利己動機的,譬如恭敬老闆,為的是希望他能給我們更多回報;恭敬僱員,為的是希望他們勤奮工作;恭敬財主,希望他能夠對我們的事業有幫助;恭敬有權勢能力的人,是希望攀附他們,不與他們為敵。但是神要我們恭敬人的方式,是要我們懷有愛心。基督徒要恭敬別人,因為他們也是按神的形像被造的,他們也是在基督裡的兄弟姊妹,對教會也能作出獨特的貢獻。神要求我們恭敬人的方式,對你來說是不是比較困難?是不是跟你競爭的天性不合?為甚麼不嘗試真誠恭敬地對人呢?

要一味地款待,但我沒有華麗的家,沒有充足的供應,我想我不能接待人……
12:13 基督徒的款待跟社會上的應酬不同。世上公認的待客之道是作主人的要把家中收拾整齊,飲食供應充足和豐富,招待舒適周到。但是基督徒的款待重點卻在於客人的需要上,例如休息的地方、營養充足的飲食、聆聽的耳朵、彼此的接納等等,而不是單純在物質方面顧全主人的面子。所以一個普通的房間,簡單的飯菜,甚至客人也要幫忙家務等等,都算作是適宜款待的環境。所以不要以太累、太忙或太窮為藉口,拒絕款待別人。

活在愛中活出主愛,愛可愛的人有何難?愛你之仇敵嘛……
12:17-21 這幾節總結了基督徒生活的重點。如果我們學效基督愛我們的榜樣,就會願意饒恕別人。如果我們經歷過神的恩典(是我們不配得的),就會期望跟別人分享。向仇敵表示你的善意吧!這並不是說你要接納他的錯誤行為,只是表示你願意接納、饒恕並愛他個人,就好像基督愛我們這等罪人一樣。

我的心就是不舒服,幹嘛要我饒恕他,明是他不對,還要祝福他?我……
12:19-21 現代人很容易就訴諸法律,為的是要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保羅的勸告還有甚麼意義嗎別人傷害了你,保羅說不要以他應得的回報他,卻要良善地待他。但是我們為甚麼要饒恕我們的敵人呢?因為:(1)只有饒恕才能打破冤冤相報的循環,化冤仇為和好。(2)只有饒恕可使敵人感到心中有愧,以至改變他的錯誤行為。(3)想一想,冤冤相報對你有甚麼好處仇恨別人,自己豈不是同樣痛苦?即使你的敵人始終無法悔改,除去對他的仇恨,對自己而言也是一個釋放,因為去掉了心中苦毒的感覺。

張開了口,說不出口,說我原諒你怎麼跟說我愛你一樣困難,怎辦好?
12:19-21 饒恕除了是一種態度外,更是一個行動。當你覺得難以饒恕那曾經傷害過你的人時,試試一些仁慈的行動。比如,表示願意跟他重修彼此的關係,或幫他一個忙,送他一份小禮物,對他微笑等等。很多時候,你會發現這些正確的行動會讓你進入一種平和的感覺之中。

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是說我對仇敵好,就叫他感到如火在頭上般痛苦嗎?還是……
12:20 把炭火堆在頭上是甚麼意思呢?這是指埃及的一個古老傳統,把燒著的木炭放在頭上,這代表一個公開悔改的行動。保羅引用這句格言,提醒我們應當善待敵人,使他感到羞愧而悔改。消除敵人的最佳方法是使他成為你的朋友。

經頭腦





數獨遊戲



Free sudoku by SudokuPuzz


DIY手工飾品教學( 2/2新增手機吊飾教學)


2/2新增項目:
Hello Kitty手機吊飾
小天使手機吊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