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

20110402馬太福音21章18-22節

<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聖經注釋/網路>

21:18 早晨回城的時候,他餓了,

   《新》18~22:見21:12-17註釋;這是馬太濃縮記述的另一例。馬可(11:12-14、20-25)把耶穌咒詛無花果樹事件放在禮拜一早上,而門徒發現無花果樹凋謝則是禮拜二早上的事。在馬太的記述中,無花果樹一經耶穌咒詛之後就凋謝了,強調審判的即時性。有關這件事的神學意義,見可11:14註釋。

   《馬》18~19:早晨回到耶路撒冷城,主走到一棵無花果樹前,想摘取果實充饑。祂找不著什麽果實,不過有葉子,於是便說:“從今以後,你永不結果子。”那無花果樹就立刻枯乾了。

  馬可福音記述那時並非收無花果樹的時候(可一一12-14)。那麽,救主責備無花果樹不結果豈不是無理取鬧,不可理喻?我們知道主定不會無理取鬧,那麽,祂爲什麽這樣說呢?

  聖地出産的無花果樹結的果子是可吃的,在葉子長出前便早結出來。這是農産品收成的先兆。如果這棵無花果樹沒有早結的果子,那麽到收成時便沒有無花果果子了。

  這是基督宣告咒詛而非祝福的唯一神蹟─無花果樹要毀壞,而非恢復生命。有人認爲主這樣做十分殘忍,很難理解。其實,這些人並不認識基督的位格。祂是神,是宇宙萬物的主宰。祂一些做法令我們感到神秘莫測,但我們必須認定祂所作的全都正確無誤。就這件事說,主知道那無花果樹是永遠不會結果子,而耶穌就彷彿是個農人,要從園中拔除這棵不結果的樹。

  即使人們批評我們的主咒詛無花果樹,這些人也承認這件事其實是一種象徵。救主藉此解釋耶路撒冷的人剛給祂的哄動歡迎。無花果樹如葡萄樹和橄欖樹一樣,都代表以色列國。耶穌來到以色列,滿城都是葉子─囗稱承認祂是主,然而卻沒有爲神結出果子來。耶穌多麽渴望從以色列國中得著果子。

  因爲沒有早結的果子,所以祂知道不信的百姓將來也不會結果子,於是便咒詛無花果樹。這件事預先讓人們看見以色列國在主後七十年要面臨的審判。

  我們必須謹記,雖然不信的以色列永不結果,但仍有少部分餘下的人在被提後要回轉投靠彌賽亞。他們要在大災難和千禧年時爲主結果子。雖然本節經文的主要解釋是與以色列國有關,但卻適用於歷世歷代只管高談闊論,而不務實際的人。

21:19 看見路旁有一棵無花果樹,就走到跟前,在樹上找不著甚麼,不過有葉子,就對樹說:「從今以後,你永不結果子。」那無花果樹就立刻枯乾了。

   《啟》逾越節舉行的時期在今天的受難節左近,介乎陽曆三月與四月。無花果樹在正常情況下,長葉子時也會長出果子,但果子成熟要到六月。早成熟的也有。耶穌看見葉子卻未見到果子,借咒詛樹來警告以色列人不肯悔改會受到懲罰;也藉以彰顯祂的權能。

21:20 門徒看見了,便希奇說:「無花果樹怎麼立刻枯乾了呢?」

   《馬》20~22:門徒看見無花果樹突然枯萎,無不驚訝。主告訴他們只要有信心,他們可以行更大的神蹟。例如,他們可以對著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裏。”山便聽從他們的吩咐。“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著。”

  我們必須參考聖經其他部分,來解釋這節關於禱告蒙應允的經文。這裏的應許似乎是無條件的,但第22節並不是指基督徒可以想要什麼,便可求得什麼。他必須按聖經定下的原則祈禱,方能得著應許。

21:21 耶穌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無花果樹上所行的事,就是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裏!』也必成就。

21:22 你們禱告,無論求甚麼,只要信,就必得著。」




-------------------------------------------------------------------------------------------
<聖經靈修版/網路>

我是一棵怎樣的樹?不會如那棵無花果樹吧……
21:19 為甚麼耶穌咒詛這棵無花果樹呢?這不是一個毫無意義、亂發脾氣的舉動,乃是一個以行動來表達的比喻。耶穌的憤怒是針對沒有實質的宗教,正如這棵無花果樹遠看很茂盛,但近前來察看卻沒有果實;聖殿的外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裡面的獻祭活動卻極為膚淺,人們都不是真誠地敬拜神(參21:43)。假若你只有表面的信心,卻沒有實際的行動,就像這棵枯乾的無花果樹一樣。真實信心的意思就是為神的國度結出果子來。(有關無花果樹的資料,請參可11:13-26的註釋。)

明明已交給祂,一隻手卻仍抓住一角不放,我不相信神可以幫助我嗎?
21:21 許多人奇怪耶穌說:人若有信心,不疑惑,就可以把山移去。耶穌當然不是鼓勵祂的門徒,利用祈禱來表演“移山”的異能,只是要指出門徒(也包括我們)缺乏信心。你正面對怎樣的山呢?你把它交託給神沒有?你的信心有多強呢?

耶穌這樣說,那我豈不是祈求甚麼都可以得到?
21:22 這裡並不是保證只要我們向耶穌祈求並相信,就可以得到我們想要得到的一切,神不會應允那些會傷害我們或別人的祈求,及那些違反祂的本性和意願的事情。耶穌的話並不是一張“空白支票”。我們的祈禱必須與神國度的原則一致,我們的信心越強,我們的祈禱就越能符合神的旨意,神亦會很樂意應允這些禱告。

2011年4月2日靈修小品

靈命日糧

滿有憐憫

「這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於是有許多人歸服了主。」(使徒行傳11章24節)

  在科羅拉多卡森堡擔任總指揮官的兩年之中,陸軍少將馬可.葛拉罕以他待人接物的方式而贏得美名、受人愛戴。一個美國陸軍同僚說:「我從未遇過這麼一位將軍,他滿有憐憫,且在乎士兵及他們家人的福利。」馬可將軍的一個兒子死於自殺,另一個兒子在軍事行動中喪生。在這之後,馬可和他的妻子卡蘿便致力幫助士兵及其家庭,協助他們面對兵役中的壓力、憂鬱和失喪。

  在使徒行傳中,有位基督的跟隨者以對他人的關懷聞名。他的名字是約瑟,但在初期教會,使徒稱他為巴拿巴──勸慰子。當其他人質疑剛信主的掃羅信仰有多真誠時,是巴拿巴為他擔保(使徒行傳9章26-27節)。之後,巴拿巴帶掃羅從大數去教導安提阿的信徒(11章25-26節)。那稱為馬可的約翰在先前的宣教旅程中途退出後,也是巴拿巴願意再給他一次機會(15章36-38節)。

  憐憫,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行動,也該是我們日日事奉所應有的心態(歌羅西書3章12節)。藉著上帝的恩典,盼望我們能夠成為眾所周知,滿有憐憫的人。DCM

求主賜我憐憫心,
幫助世間悲苦人;

告訴他們基督愛,

會使靈魂得慰藉。Sper

真實的憐憫,是有行動的愛。




------------------------------------------------------------------------------------------
靈修靜思

潘金福的饒恕

你們要饒恕人,就必蒙饒恕。(路六37)

  饒恕使人的心靈得釋放。主怎樣饒恕我們,我們也要怎樣饒恕得罪我們的人。30多年前的越戰,對當時只有九歲的潘金福有一段永遠難忘的回憶:在1972年6月8日,她所住的村子被美軍飛機空襲,炸彈使整片地區陷入火海,她全身被燒傷,赤裸著驚惶失措,嚎啕大哭地奔離村莊。這幅戰火餘生,失魂落魄的情景,被美聯社記者鄔尼克拍下刊登,轟動全球,大家對這位越南小女孩寄予無限同情。

  潘金福以後挺過了17次手術,終於活下來。而更了不起的,是1996年這位劫後餘生的女子,受邀往華盛頓陣亡將士紀念碑發表演說。她說:「如果我今天碰見30多年前,當日在美國軍機上投彈的駕駛員,我會饒恕他。」會後,出乎意外,一位滿頭白髮的美國人站在潘女士面前,說:「我很抱歉,我就是當天投彈的飛行員。妳能饒恕我嗎?」潘女士說:「我會原諒你,因為我是基督徒。」潘金福已把昔日所受的傷害化作積極的動力,到處遊說,呼籲世界和平,而且她是「金福國際基金會」(International Kim Foundation)的主席,向戰爭受害者伸出援手。      ~李雅華






經頭腦





數獨遊戲



Free sudoku by SudokuPuzz


DIY手工飾品教學( 2/2新增手機吊飾教學)


2/2新增項目:
Hello Kitty手機吊飾
小天使手機吊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