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20120722哥林多前12章31~13章13節



<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聖經注釋/網路>

<第十二章>

12:31 你們要切切地求那更大的恩賜。我現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們。

   《新》要切切地求那更大的恩賜:見12:28;14:1、5、12、39。若按另一譯法(原文譯註:「但你們都非常渴求」),則哥林多人顯然是在藉著運用他們所重視的恩賜,建立自己的地位。

   《新》最妙的道:保羅現在指出運用所有屬靈恩賜的正確方法—愛的方法。他沒有視愛為一種恩賜,愛是聖靈所結的果子(加5:22)。

   《馬》保羅說“你們要切切地求那更大的恩賜”,他是對哥林多整個教會說的,而不是對個別人。在原文,句子的動詞是眾數的。意思是他們成為一個教會,應期望在他們當中有各種能造就人的恩賜。更大的恩賜就是最有用的,而不是引人注目的。所有的恩賜都是聖靈賜下來的,沒有一樣可以被藐視。但恩賜之中,有部分會為身子帶來更大的益處,這是事實。每一個地方教會,都應求主興起有這些恩賜的人。

  我現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們。保羅用這句話來介紹這愛的篇章(林前一三)。意思是單單擁有這些恩賜,不及藉愛心運用這些恩賜的重要。愛是為他人設想,不是為自己。有人從聖靈獲得超乎常人的恩賜,這當然是好事。但如果這人用這恩賜來建立別人的信仰,而不是用來引人注目,就是更美的事了。

  很多人把第十三章分割出來,脫離上文下理,以為這是一插段,目的是要消減第十二和十四章討論方言所造成的緊張氣氛。不過,事情不是這樣。本章是保羅論點的重要和連貫的部分。

  明顯地,濫用方言的恩賜,已在教會內造成紛爭。這些靈恩派人利用恩賜來炫耀自己,造就自己,滿足自己,卻沒有憑愛心行事。他們聚會時公開地說一些他們從來沒有學過的語言,藉此滿足自己;但對其他人來說,要他們呆坐聽著一些不明白的東西。實在是一件苦事。保羅堅持,必須憑著愛心來運用恩賜。愛的目的,是幫助別人,而不是取悅自己。

  又或者那些“非靈恩派人”反應過敏,也沒有憑愛心行事。他們甚至走到極端,指一切方言都是來自魔鬼的。他們講希臘話的舌頭,大概比“靈恩派人”的舌頭更不靈光!他們沒有愛心的表現,可能比濫用方言恩賜的行為更差勁。

  因此,保羅智慧地提醒他們眾人,雙方都要運用愛心。如果他們會以愛心相待的話,問題大致上可以迎刃而解。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將對方逐出教會或實行分裂,而是要有主的愛。


<第十三章>

13:1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新》1~3方言…先知講道…全備的信…賙濟:保羅以四種恩賜為例,指出若非發乎愛心,甚至他們最出色的表現都仍歸徒然。

   《新》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保羅用誇飾語法表示,縱使他不只能講人間各種的語言,甚至能講天使的語言,但若非憑愛心而講,則只是噪音而已。

   《新》愛:此詞的希臘原文是指一種無私的、為他人著想的關愛,並非因為對方可愛,乃是出於順服神的命令,立志去愛的結果,正如基督在十字架上顯明的那種愛(參約13:34-35;約壹3:16)。

   《啟》本節指出一個人即使有說萬種人間方言並天使的語言的本領,要是不能用愛心來說,只是像異教祭祀用的鑼與鈸,嘈鬧一片,毫無意義。

   《馬》一個人就算能說所有的語言,包括世人的和天使的,卻沒有運用這能力來造就別人;那麼,他就不比金屬相碰所發生的刺耳響聲更有益處、更覺美妙的了。根本沒有人能明白的字句,說出來也沒有益處,只是折磨神經的喧鬧聲而已,不能為大家帶來任何好處。方言要翻出來,才可以造就別人。就是這樣,說話的內容也要能造就人方可。天使的話語大概代表典雅的言語,卻並非不為人認識的言語,因為在聖經中,每當天使對人說話時,總是用一般人常用的、容易明白的言語。

13:2 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

   《新》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保羅再用誇飾語法表達一個人知識之無窮;即使這人的恩賜是擁有無限的知識,若不用愛心去擁有與運用這知識,他就算不得甚麼。

   《新》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擁有確信神能夠解決極大之需要的特殊信心。保羅再次用誇飾語法。

   《啟》先知講道之能雖高過說方言(14:5),若沒有愛也是毫無價值。若是有無窮的知識,又或有耶穌所說的能移山的信心(可11:23),卻不能本乎愛心來用,也是白有。

   《馬》同樣地,某人或會從神那裏得著超凡的啟示。也許他明白從神而來的重大奧祕,就是重要的真理,一直未為人知的,如今卻向他顯明出來。也許他從神得到的,是用超自然方法授予的大量知識。也許他擁有勇敢無雙的信足以移山。但如果他只利用這些奇妙的恩賜來使自己得益,而不是建立基督身子其他肢體,這些恩賜就毫無價值了。擁有恩賜的人也算不得什麼,他對別人毫無助益。

13:3 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

   《新》捨己身叫人焚燒:指在堆起的木材上被燒死的酷刑;很多早期信徒如此殉道。但即使作這種最高的犧牲,若不是發乎愛,仍是徒然。

   《啟》若將全部財產施捨掉,甚至被焚殉道,若出發點不是愛,在神眼中毫無價值;做的人也一無所得。

   《馬》保羅就算將他所有的賙濟窮人,甚至捨己身叫人焚燒;但如果這些英勇的行為不是憑著愛心而作的,那就對他毫無益處了。如果他只是為了引人注目,並享有名聲,那麼他的善行都是毫無價值的。

13:4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新》4~7:從正反兩面論愛。

   《馬》有人說:“本章並非愛的專論,卻與新約聖經中大部分優秀的篇章一樣,與實際的處境有關。”何治指出,哥林多信徒欠缺耐性、不滿、善妒、華而不實、自私、失禮、不顧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多疑,充滿憤恨、吹毛求疵。

  因此,使徒保羅就在這裏對比出真愛的特質。首先,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恆久忍耐就是在受到挑釁時仍堅忍下去。恩慈就是積極的善,努力締造別人的利益。愛是不嫉妒別人,卻因別人得尊榮而高興。愛是不自誇,不張狂。愛心知道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神所賜的,而人完全沒有條件驕傲。甚至連聖靈的恩賜,都是神全權決定如何分配的。所以,不管所得的恩賜是何等引人注目,也不會驕傲,或不可一世。

13:5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新》不做害羞的事:可能影射他們聚會時那種不守秩序的情形(11:18-22)。

   《啟》不計算人的惡:是說人家對不住自己決不放在心上。

   《馬》愛是不作害羞的事。如果一個人真正憑愛心行事,他會是個有禮和體恤別人的人。愛是不會自私地求自己的益處,而是關心可以怎樣幫助別人。愛是不輕易發怒,而是願意忍受別人的輕視和侮辱。愛是不計算人的惡,即是不會斷定別人動機不善,不去懷疑別人的行動。愛是沒有狡詐的。

13:6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新》不喜歡不義:如5章所講的惡事。

   《馬》愛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人的本性中有些卑鄙的傾向,就是喜歡不義的事,尤其是不義的行為能為自己帶來好處。這卻不是愛的精神。愛只喜歡真理的勝利。

13: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馬》凡事包容的意思,可以指愛是凡事以忍耐面對,或是指愛將別人犯的錯失收藏或隱蔽起來。包容一詞可以翻成“掩護”。愛不會毫無必要地將別人的過失公開,縱然在必要時會很堅定地對犯事的人施行合神心意的懲罰。

  愛是凡事相信,即是對別人的行動和事情儘量作出最善意的解釋。愛是凡事盼望,即熱切地期望一切事最終會有最好結果。愛是凡事忍耐,即忍受逼迫或惡待。

13:8 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

   《新》先知講道之能…歸於無有;方言…終必停止;知識…歸於無有:這三樣,按本質都是有限的(13:9),因此終必停止。等那完全的來到後(13:10),這一切就都不再需要了。

   《啟》先知講道之能與說方言的恩賜,以及哥林多人引以自傲的知識,都是短暫的表現,唯有愛永存。

   《馬》保羅既描繪了實踐愛的恩賜者的特性,現在要說出愛的永恆,對比其他恩賜的短暫。愛是永不止息。愛會在永恆裏仍存留下去,我們會繼續愛主和彼此相愛。然而,其他恩賜卻只有短暫的意義。

   本節至13節的解釋主要有兩個。一是傳統的觀點,認為先知講道、說方言和知識的恩賜,會在信徒進入永恆時終止。另一觀點認為這些恩賜已經終止了,是在聖經正典完成時終止的。為了闡明這兩種觀點,下文特將本節至12節意譯出來,分別命題為《在永恆裏》和《完成的正典》。

在永恆裏

  愛是永不止息。相反,今世的先知講道之能,在神的子民歸回天家後便止息。現今雖有知識的恩賜,但當我們最終得享榮耀時,知識也就停止了。(當保羅說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時,決不是指在天家那裏不再有知識。他必定是指知識的恩賜而言,因為到時神的真理將透過超自然的途徑傳送。)

13:9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

   《馬》在今生,我們的知識始終都是有限的,先知講道也是如此。聖經中有很多事情是我們並不明白的,神權能安排裏有不少的奧祕,不是我們能完全瞭解的。

13:10 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

   《新》完全:此詞希臘原文有「終局」、「應驗」、「完全」、「成熟」等義。按上下文看,此處是指有限與完全的對比。有人以為此節經文是說基督再來,有人以為是說基督徒的死,也有人以為是指教會成熟(或建立)(見13:11之例),更有人以為是指新約正典完成之時。從13:12來看,保羅在此似乎是講到基督再來。

   《馬》等那完全的來到,即當我們在永恆的世界裏達到完全的地步時,有限的知識和有限的先知講道恩賜便會歸於無有了。

13:11 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

   《馬》此生好比孩提時期,我們的說話、心思、意念,都是十分有限和不成熟的。在天上時,好比完全長大的成人。那時,就會把孩子的事丟棄了。

13:12 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原文是如同猜謎),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新》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由磨亮的金屬鏡子(一般是銅製的)反映出來的影像,多是模糊的(參雅1:23),與在天堂直接並清楚地見到主成對比。

   《新》全知道…主知道:基督徒將要按一個有限的受造者所能知道的最完全程度,來認識主,好像基督全然、無限地認識基督徒一樣,但此事須待主再來始實現。

   《馬》只要我們尚在世上,所見的事物都是黯淡不清的,就好像是對著模糊的鏡子看一樣。相比之下,在天上好比面對面一般,即不會有阻隔,使視線模糊。我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我們知道的,就與主知道我們的一樣,即知道得更完全了。即使在天上,我們永不會有完全的知識。只有神是全知的。然而,比起現今,我們所知的範圍會大得多。

完成的正典

  愛是永不止息。雖然尚有先知講道之能(在保羅的時代),但當新約聖經的最後一卷完成時,這種直接啟示的需要就終止了。說方言之能在保羅的時代仍然有用,但到了聖經的六十卷書相繼完成後,這些異能也必歸於無有,因為毋須靠它們來證實使徒與先知的講道(來二3-4)。有關神真理的知識,是神賜給使徒和先知的;但當整套的基督教教義一次交付給聖徙後,這也就停止了。

  我們,即眾使徒,現在所知道的有限(意思是我們仍在接收從神那裏直接啟示的知識),我們所作的先知講道也有限(因為我們只能夠將所接受的部分的啟示表達出來)。

  但等那完全的來到,即當新約聖經的最後一卷書完成了,正典圓滿編成時,真理片刻局部的啟示便會停止,宣揚這真理的工作也終會歸於無有。神整全的道既己存在,就不再需要這些局部的啟示了。

  異能恩賜乃是與教會的孩提時期相關的。恩賜並不幼稚,是聖靈所賜,必要的恩賜。但一旦神整全的啟示能夠從聖經揭示出來,就不再需要這些異能的恩賜,可以放置一旁了。孩子一詞,在這裏指一個尚未有充分語言能力的嬰孩。

  我們如今(使徒時代)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我們(眾使徒)當中沒有任何一人得著神完整的啟示;各人只是得著部分,就像拼謎面一樣。當聖經的正典完成後,就能除封不清楚的地方,窺其全豹了。如今,我們的知識(即眾使徒和先知)有限。然而,當新約經最後的一卷完成後,我們的知識便會前所未有地達到更完全更深入的程度了。

13:13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新》常存:從今直到永遠。

   《新》其中最大的是愛:因為神就是愛(約壹4:8),且將祂的愛傳達給我們(約壹4:10),又命令我們彼此相愛(約13:34-35)。愛超過一切恩賜,因為愛比一切更持久。等到人們熱衷追求的一切恩賜都變得無用時,神和祂所救贖之民所思所行的最高原則,仍將是愛。

   《馬》信、望與愛,是凱理所說“代表基督信仰的主要道德準則”。這些屬靈的美德比屬靈的恩賜更重要,且更存留久遠。簡言之,聖靈的果子比聖靈的恩賜更重要。

  這些美德之中,最大的是愛,因為對其他人最有用。愛並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別人為中心。

  在結束本章之前,還要提出幾點。上文曾提到,有關第8至12節的詮釋,其中廣為人接納的說法,就是經節對比今世與永恆的情況。

  但很多虔誠的基督徒卻支持完成的正典的詮釋,相信異能恩賜的作用,是要在神的真道尚未完全定稿成書之前,確立眾使徒的教訓。因此,當新約聖經完成後,就不需要這些奇能的恩賜了。後者的觀點誠是值得認真考慮,卻又難以確切地證實的。即使我們相信異能恩賜在使徒時代結束時已大致上終止了,但我們仍不能斷言,就是在今天神有意的話,也不能再運用這些恩賜了。不論我們支持那一套詮釋方法,那不變的教訓是,聖靈的恩賜是有限和短暫的,而聖靈的果子卻是永恆並更優秀的。如果我們實踐愛,就能夠避免誤用恩賜,並因濫用恩賜而造成的爭鬥和紛爭了。


-----------------------------------------------------------------------------
<聖經靈修版/網路>

<第十二章>

我的恩賜是我的,我得稱讚理當的,不是嗎?
12:31 對基督的身體有更多好處的恩賜,就是更大的恩賜。保羅已清楚地指出沒有一種恩賜比其他恩賜更重要的,但他現在鼓勵信徒善用神所賜的恩賜。你的恩賜不是你個人的成就;它們是為了服事神,促進教會的屬靈成長而賜下的。


<第十三章>

甚麼是愛?尋尋覓覓找不到;如何實踐愛?今人尚在努力學,你找到、學好了沒有?
13-14章 在第12章,保羅清楚地說明哥林多教會在使用恩賜時缺乏愛。在第13章他解釋愛的真諦。然後在第14章指出如何實踐愛。在教會中,愛比任何恩賜都更重要。倘若缺少了愛,再大的信心和行異能的能力都算不得甚麼。是愛使我們的行動和恩賜變得有意義。雖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恩賜,但人人卻都可以擁有愛。

我愛人,也願被愛,不望回報的愛,在哪兒?
13:4-7 我們所處的社會,常常把愛與慾混淆。與慾念不同,神的愛是向外的,是為別人的好處的,而非向內為自己的。愛是不自私的。這樣的愛並不是自然而有的。只有神幫助我們剔除慾念和本性,我們才可以不計回報地愛別人。我們愈像基督,就愈能愛別人。

其實神可以不給我們恩賜,沒有也沒關係,為何要賜下?
13:10 神賜我們恩賜,為要我們建立、服事及鞏固別的信徒。恩賜是為教會而設的。在永恆的國度裡,我們會變得完全,並將在神的面前;到那時一切的恩賜都沒有用處了,因此它們都將歸於無有。

有天我將見主面,今天的問題就不用怕了,為甚麼?是因……
13:12 保羅略略提及將來,讓我們盼望有一日當我們與神面對面時,都會變得完全。這個真理可以增強我們的信心——今日我們雖然沒有一切問題的答案,但將來我們會有。有一日我們會親眼見到基督,並且能夠從神的角度來看一切。

關心,行善,事奉,皆好啊;但若沒有愛,就都——只是我的愛何等的自私,我的愛……
13:13 由於哥林多城道德敗壞,因此愛已成為混亂、含意不清的術語。今日人們仍然不明白愛的真義。愛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操,是神的屬性之一(參約壹4:8)。愛促使我們無私地服事別人,信心是神的信息的基礎和內容,盼望是我們生活的中心和態度,而愛則是行動。當信心與盼望都並存時,你便可以真正地愛別人,因為你已知道神如何愛你。



2012年7月22日靈修小品



靈命日糧

禱告環繞

弟兄們……勸你們與我一同竭力,為我祈求上帝。—羅馬書15章30節

  我的朋友梅麗莎9歲的女兒西妮在醫院裡接受化療和骨髓移植。在這期間,我做了一個夢。在夢中,西妮和她的父母住在位於醫院中心的一間病房。病房的周圍環繞著其他的房間。當西妮接受治療時,西妮的親朋好友就一直在這些房間裡不停地禱告。

  在現實生活中,家人和朋友並不能這麼靠近西妮的病房,但從屬靈層面上來說,他們的禱告和關愛都一直圍繞在西妮身旁。

  使徒保羅似乎也渴望被禱告環繞。在他寫給教會的很多書信裡,他要求大家在禱告中記念他(哥林多後書1章11節;以弗所書6章18-20節;歌羅西書4章2-4節;腓利門書1章22節)。在保羅寫給住在羅馬的基督徒的信裡,他這麼說:「弟兄們……勸你們與我一同竭力,為我祈求上帝」(羅馬書15章30節)。保羅知道沒有來自上帝的力量,他就無法有效地做上帝的事工。

  聖經告訴我們,耶穌也為我們禱告(約翰福音17章20節;希伯來書7章25節),聖靈也按照上帝的旨意為我們禱告(羅馬書8章27節)。被禱告環繞著是多麼令人安慰啊!AMC

將你最愛交給主,
圍繞他們勤禱告;
無人比主能給予,
更多幫助和關照。D.De Haan

被聖靈感動的禱告,大有力量。




-----------------------------------------------------------------------------------------
靈修靜思

天父的心

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路十五7)

  友人送我一件單層外套,款式大方色調柔和,便於攜帶,夏天在冷氣房內穿著更感溫暖舒適,是我喜愛及常穿的一件衣裳。

  一天晚禱會後回家途中,走了幾個街口覺得熱了,就將外套脫下橫掛在皮包上,一路走回家。次日要出門時才發現外套不見了,想起可能掉落在回家的路上,於是著急地循原路走了一遍,卻遍尋不著,心中悵然若失。

  我們都有遺失東西的經驗,雖然不是貴重物品,但東西在身邊,用慣,又有感情,若是遺失,心中會有不捨及失落感。失去一件外衣,讓我如此思念不捨,何況是人寶貴的靈魂呢?

  耶穌在路加福音十五章,講到「失羊的比喻」,有個人撇下99隻羊,去尋找那迷失的一隻,找著了就扛在肩上,回到家裡與朋友鄰舍一同歡喜。何況是一個罪人悔改,天父會何等歡喜!讓我們體會天父愛世人的心,尋找迷羊,廣傳福音,把迷羊帶回天父的羊圈。      ~娃柔




經頭腦





數獨遊戲



Free sudoku by SudokuPuzz


DIY手工飾品教學( 2/2新增手機吊飾教學)


2/2新增項目:
Hello Kitty手機吊飾
小天使手機吊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