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20120805哥林多前書5章1-10節



<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聖經注釋/網路>

5:1 我們原知道,我們這地上的帳棚若拆毀了,必得 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

   《新》我們這地上的帳棚:我們現在的身體(見彼後1:13)。就如帳棚是短暫和脆弱的居所一般,我們的身體也是脆弱、易受傷害、會毀壞的(4:10-12、13)。

   《新》神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穩固的建築物—恆久而非短暫的。這是我們尚未看見的永恆實體中的一項(4:18)。

   《新》不是人手所造:神的工作,因此是完美和恆久的(見來9:11)。

   《馬》使徒保羅在本節談到我們現在這必死的身體,說這是我們在地上的帳棚。帳棚並不是永久的居所,而是客旅隨行的居所。

  他談到死亡時,說是拆毀這帳棚。人死的時候是帳棚被拆毀。身體葬在墳墓裏,信徒的靈魂則歸到主那裏去。

  保羅開始本章時談到他的確據,即他地上的帳棚要拆毀了(由於前一章所提到的受苦),他知道他必得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注意帳棚與房屋的分別。暫時的帳棚拆毀了,卻有一所新的、永存的房屋在天上為信徒預備好了。這是神所造的房屋,意指神是把房屋賜給我們的那一位。

  再者,這房屋並不是人手所造的。保羅為何這樣說?我們現今的身體也不是人手所造的,他為何要強調我們將來榮耀的身體不是人手所造的呢?答案是不是人手所造指「不屬乎這世界」。希伯來書九章11節說得很清楚,經文說:「但現在基督已經來到,作了將來美事的大祭司,經過那更大更全備的帳幕,不是人手所造也不屬乎這世界的。」保羅在本節所說的是,縱然我們現今的身體適合地上的生活,我們將來榮耀的身體卻不屬乎這世界。將來的身體是為天上的生活而特別設計的。

  保羅又指出信徒將來的身體是天上永存的。這身體不再有疾病、腐朽和死亡,而是永遠存在於天家裏。

  本節似乎指到信徒在死去那一刻便從神手中接受這房屋,但事實並非如此。信徒在基督再來迎接祂的教會之前不會得到這榮耀的身體(帖前四13-18)。在信徒身上發生的事是這樣的:信徒離世的時候,靈魂會到基督那裏去,在那裏享受天上的榮耀。他的身體則葬在墳墓裏。主再來時,塵土會從墳墓中起來,然後神把它造成一個新的榮耀的身體,與靈魂再次合一。在離世至基督為聖徒再來的時候之間,信徒可以說是處於一種靈魂與身體分離的狀態。然而這並不表示他不能完全意識到天上各種喜樂和福氣。他是有知覺的!

  結束本節的註釋之前,在此要提到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一句的三種主要解釋:

    1.天堂本身。
    2.死亡與復活之間一種處於中間狀態的身體。
    3.榮耀的身體。

  這房屋不可能是天堂本身,因為經文說那是在天上和「從天上來」(五2)永存的房屋。至於說是處於中間狀態的身體,聖經從來沒有提到這樣一個身體。此外,這不是人手所造的房屋,而是永存於天上的,因此不會是處於中間狀態的。第三個觀點─那房屋是榮耀的復活身體─似是正確的答案。

5:2 我們在這帳棚裏歎息,深想得那從天上來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

   《新》我們在這帳棚裏:(編者註:新國際版在此句前有「現今」二字)當我們等候主再來之際。

   《新》我們…歎息:因我們渴慕得到那將要屬於我們的完美,就是當我們穿上那榮耀屬靈的身體時要得的(參林前15:42-49)。

   《新》得那從天上來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這裏將神為我們所預備永恆的居所,描繪成好像是基督徒所穿上的一件衣服一般。

   《啟》我們在今生肉體中勞苦嘆息,切望住入天上居所的快樂。保羅又用衣服作比喻,說信徒得到靈性的身體有同穿上另一衣服。

   《馬》我們活在現今這必朽壞的身體裏常常歎息,因為這身體限制了、防礙了我們屬靈的生活。我們極渴想得那從天上來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

  使徒保羅似乎要在本節把象徵從帳棚轉移至衣服。有解釋說由於保羅是織帳棚的,所以知道與帳棚相似的物料可用作衣服。無論如何,顯然他是渴望得著榮耀的身體。

5:3 倘若穿上,被遇見的時候就不至於赤身了。

   《新》赤身:不再有軀體為衣。這是人死時,他在地上帳棚被拆去後的狀態(見5:8註釋)。

   《啟》本節為上一節的註腳,說明為甚麼切望得到從天上來的房屋。住房屋好比穿上衣服,我們現在的身體雖然短暫、受限制、不完全,今生卻不能沒有它,要靠它與外界維持關係。這身體一旦死去,好比衣服脫去了,要不赤身,必須有天上的衣服穿上。

   《馬》本節中的赤身是什麼意思?是否指一個人未得救,因而在神面前沒有得到公義的遮蓋?是否指一個人雖然得救了,卻在基督審判台前得不到獎賞?是否指一個已得救的人在死亡至復活之間沒有身體,而赤身是指他身體與靈魂的分離?

  筆者認為這是指身體與靈魂的分離或沒有身體。保羅說他的切望並不是死亡及其後那身體靈魂分離的狀態,而是主耶穌基督的再來,到時所有已死的人都得到榮耀的身體。

5:4 我們在這帳棚裏歎息勞苦,並非願意脫下這個,乃是願意穿上那個,好叫這必死的被生命吞滅了。

   《新》這必死的:我們現在必死的身體。

   《新》被生命吞滅:藉著有份於耶穌復活的生命(4:10),我們必死的實體不是被死亡吞滅,而是被生命吞滅。保羅在此如以賽亞一般(見賽25:8;又見林前15:54),把那古舊的觀念—以死亡和墳墓為極大的吞噬者(見詩69:15;箴1:12)的圖畫扭轉過來。

   《馬》我們在第3節的註釋要靠本節來支持。使徒保羅說我們在這現今世上的帳棚裏歎息勞苦,並非願意脫下這個,乃是願意穿上那個,好叫這必死的被生命吞滅了。換句話說,他不是期待死後與被提之間的狀態,那並不是信徒理想的盼望,理想應是被提的時候,信徒要得著一個不會朽壞、不會死亡的身體。

5:5 為此,培植我們的就是 神,他又賜給我們聖靈作憑據(原文是質)。

   《新》神…賜給我們聖靈:從復活和高升的救主澆灌下來的聖靈,把基督救贖工作的功能,運行在信徒心裏,使基督復活的大能,成為信徒日常的體驗(參4:14、16),且保證他們最終都將全然更新,變成基督榮耀身體的樣式(腓3:21)。

   《馬》為此培植我們的就是神,祂的目的是我們的身體得贖。這是祂為我們而設立榮耀計畫的高峰。現今我們是靈魂得贖,但到時我們的身體也同樣得贖。試想想─神創造我們時已有了這目標─榮耀的狀態─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

  我們怎樣能夠肯定我們必得著榮耀的身體?答案是祂又賜給我們聖靈作憑據。正如前文已解釋的,每位信徒都有聖靈的內住,是要證明神給所有信徒的應許都要實現。祂是那將要成就之事的憑據。聖靈本身是一個憑據,證明神既已賜給我們一部分,將來我們必得著全部。

5:6 所以,我們時常坦然無懼,並且曉得我們住在身內,便與主相離。

   《新》住在身內…與主相離:仍住在我們地上的帳棚內(5:1);然而這不是說在我們每日的人生旅途中,沒有主屬靈的同在。

   《啟》6~7:信徒既有這美好的盼望,決不會喪膽(4:1),反而信心倍增,毫無懼怕,因為這盼望有聖靈作憑據(5節)。我們今天住在肉體中,好像寄居的旅客暫時離開家;但有主的靈與我們同在,隨時幫助我們走這世上的旅程(約14:16)。

   《馬》就是這些美事的確據叫保羅時常坦然無懼。他知道他仍是住在身內,便是與主相離。這並不是保羅看為理想的狀況,但若是他能在這裏服事基督,叫神的子民得幫助,他仍是願意的。

5:7 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

   《馬》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足以證明我們是與主相離。我們從沒有用肉眼凝望過主。我們只是憑信心見過祂。我們仍是住在身內,生命就不比親眼見主那麼親密了。

5:8 我們坦然無懼,是更願意離開身體與主同住。

   《新》離開身體與主同住:指基督徒死後,不再住在這「地上的帳棚」(5:1)裏的情況。這是在死亡與復活之間的狀態,並且似乎是一個沒有身體的狀態。但信徒沒有因而落在一個被遺忘了的光景中,因為信徒死後是與主同在,這比現今在肉體中的生命更可貴(參腓1:23)。

   《馬》本節重拾第6節的思想,並把它完結。保羅既看見那擺在他前面的有福盼望,便坦然無懼。並且他能夠說,他是更願意離開身體與主同住。他有著貝納德稱為「思天家病」的症狀。

  本節好像跟保羅前一句話相矛盾。在前數節,他一直期待著榮耀的身體,但現在他說他更願意離開身體與主同住,即是他更願意處於死後和被提之間的身體靈魂的分離狀態。

  這裏並沒有矛盾。基督徒有三種可能的狀態,只是有一個是他們最喜歡的。他們有現今在世肉身之內的生命;有死後與主再來之間靈魂與肉體分離的狀態但靈與魂可以有意識地享受與基督同在;最後,是救恩的高峰,主耶穌再來時,我們要得著榮耀的身體。保羅在這段經文中指出,第一階段是好的,第二階段比第一階段更好,而第三階段最好。

5:9 所以,無論是住在身內,離開身外,我們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悅。

   《新》無論是住在身內,離開身外:無論當祂再來時,我們是仍活著或已經離世。

   《馬》信徒應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悅。雖然人的救恩不在乎行為,但將來所得的賞賜則與他對主是否忠誠有直接的關係。信徒應常常謹記,得救在乎信心,賞賜在乎行為。他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卻不在乎行為,但得救以後,他們應努力行善,這樣便可得著賞賜。

  留意保羅無論是住在身內,還是離開身外,都盼望得主的喜悅,意思是他在世的事奉,是為了討主喜悅,無論他仍在世上,還是站在基督的審判台前。

5:10 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

   《新》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這裏所指的審訊與稱義無關。基督徒已因信基督而永遠及全然地得以稱義,這裏所論的是我們成為基督徒後所做的事情(參林前3:11-15)。

   《新》按著本身所行的:雖然我們的身體日漸衰殘,但我們仍得為我們肉身的行動負責任。非基督徒同樣有道德上的責任,且要接受神的審判(見羅2:5、16),但保羅這裏所論的是信徒。

   《馬》我們要討主喜悅的一個動機是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事實上,我們不單是站在那裏,更是要顯露出來。新英語聖經準確地說:「我們眾人都要在基督的審判台前,把我們的生命揭露展示出來。」我們坐在醫生的診療室裏是一回事,接受他的X光線檢查又是很不同的另一回事。在基督台前,我們服事基督的生命將要如實地展示出來。到時要審查的不單是事奉的量,還有事奉的質,甚至是激勵我們去事奉的動機。

  雖然悔改後,我們仍會犯罪,影響我們的事奉,但在這嚴肅的時刻,基督不會審判信徒的罪。這些罪的審判已在二千年前進行了,當時主耶穌背負著我們的罪,被釘在十字架上。祂已為我們完全還清了罪債,因此神不會再審判那些罪(約五24)。在基督台前要受審的是我們對主的事奉。那審判並不關乎得救與否;得救已是一個確定的事實。到時的判決是關乎我們得到或失去賞賜。



------------------------------------------------------------------------------------------
<聖經靈修版/網路>

地上的帳棚,保羅的比喻真好,只是“帳棚”豈不會被拆去?我又去哪兒?
5:1-10 保羅把我們的肉身(地上的帳棚),和將來復活的身體(“神所造的,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作一對比。保羅清楚地表明我們現在的身體使我們歎息,但當我們死後,卻不是沒有身體,我們將會有新的軀體,使我們永恆的生命更加完美。

  保羅說這些話,是因為哥林多教會受希臘文化影響,許多信徒都對身體復活這個教義感到難以接受。希臘人不相信身體復活,他們多數認為死後便只有靈魂,在生前靈魂是被囚在肉身之內的,死亡使靈魂得釋放。所以沒有不能朽壞的身體,但靈魂卻是永恆的。但是聖經教導我們,身體與靈魂不是永遠分開的。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15章46至58節更詳盡地描述了復活後的身體情況。我們復活的身體仍有可辨認的特點和性情,並且有了基督的救贖之後,變得比我們想象的更好。聖經沒有說明全部的情況,不過我們知道那是完美,沒有疾病痛苦的身體(參腓3:21;啟21:4)。

我們有這聖靈作憑據,應該放心才是,只是我……
5:5 聖靈住在我們裡面,使我們確信神將會在我們復活時賜我們永恆的新身體(1:22)。這個盼望帶給我們無限的勇氣和忍耐,好面對生命中一切可能發生的事。

死亡好像毒鉤,教人不敢挨近——好可怕啊,你怕嗎?
5:6-8 保羅不懼怕死亡,因他相信將要與基督永遠同在。當然,我們面對不可知的將來仍會焦慮,失去了所愛的人也會傷心難過。但我們若相信耶穌基督,就可以同得保羅的盼望,和相信將來必與基督同享永生。

恩典既是白白的賜予,那我就不用再做甚麼了……
5:9-10 雖然永生是神因祂的恩惠而白白賜給人的禮物(參弗2:8-9),但我們仍要面對基督的審判。這次審判是要按照我們的生活給我們不同的賞賜。神的恩典並沒有容許我們不忠心和不順服,所有基督徒都要為自己的生命向神交賬(參太16:27;羅14:10-12;林前3:10-15)。



20120804哥林多後書4章7-18節



<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聖經注釋/網路>

4:7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 神,不是出於我們。

   《新》這寶貝:福音。

   《新》瓦器:把寶貝藏在瓦器中,在以前是常有的事。這些瓦器沒有甚麼價值,也不美觀,所以不會引起人對它本身及其中所珍藏之物的注意。保羅用這些瓦器來比喻自己的脆弱和不配。

   《新》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人全然的不足反顯出神全然的充足,這觀念滲透在整卷書中。

   《啟》這寶貝:就是基督榮耀福音的光。

   《啟》瓦器:指使徒。在哥林多的市場上,用陶土製的瓦燈十分便宜,也容易打破,但只要能透光使用得著。是那光讓卑微的器皿成為有用;是福音改變人的能力,使無用的使徒成為有用。神的能力在軟弱的人身上顯得完全。

   《馬》論述了講明福音信息的責任後,使徒保羅在此想到受託傳揚這奇妙福音的人。經文中的寶貝是指榮耀的福音信息。另一方面,瓦器是指人脆弱的身體。兩者有著極大的對照。福音像一顆美鑽,每一個角度都閃爍著光芒。細想這樣一顆美鑽竟然交託給如此脆弱易碎的瓦器!

  神為何把這寶貝放在瓦器裏?答案是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神不希望人使用人類的方法,而是用祂自己偉大的能力。因此祂刻意把福音信息交託給軟弱,並且常是不標致的人。所有讚美和榮耀必須歸給創造主而不是受造物。

  朱偉慈說:若瓦器奪去寶貝的榮耀,首飾盒比其上的珠寶更引人注目,那必定是出了岔子。若圖畫比畫框次要,若宴會中的器皿取代了食物,那便是一個錯誤的用意。若「優越的能力」是出自我們,而不是出於神,我們的基督徒事奉便有危險。這等超卓是短暫的,如草一樣瞬間便枯毀,被遺忘。

  保羅寫本節的時候,顯然正想著士師記第七章的事件。士師記記載基甸的軍隊只帶備號角、空瓶和瓶內藏著的火把。軍隊見了暗號,便要吹角,並打破手中的瓶。瓶子打破後,火把的光便照亮,嚇倒敵人。敵人以為基甸有一大隊軍隊,而不是只有三百人。保羅要指出的是,正如在基甸的事件裏,惟有軍隊把瓶子打破,光才會照耀出來;在福音來說,道理也一樣。只有當這人的工具被打破,服從主,福音才得以透過我們照得光亮。

4:8 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至失望;

   《馬》使徒保羅隨即解釋說,由於珍寶放在瓦器裏,看來好像是打敗了,但另一方面卻是永恆的勝利。外表看來脆弱的,但實際上卻有不能比擬的力量。他說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意思是他長期受到敵人和困難的扼制,但卻不完全受阻,仍可自由傳講信息。

  心裏作難,卻不至失望。保羅從人的觀點看,常不能知道他所遇到的困難可有什麼解決方法,然而主從不讓他失望。保羅從來不朝著沒有出路的死胡同走。

4:9 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

   《馬》遭遇逼迫,卻不被丟棄。有時,他感到敵人已在門外,但主從不丟棄他,使他落在敵人手中。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意思是保羅多次被打至重傷,但主總是把他扶起,並帶著榮耀的福音信息離去。

  《聖經新釋》把第8節和本節改寫為:「被包圍,但不至寸步難行;不知如何是好,但不至完全絕望;遭人迫害,但沒有為神所丟棄;常常跌倒,但從沒有給打敗。」

  我們也許感到疑惑,主為何容許祂的僕人遭遇這樣的試驗和試煉。我們會認為主若使保羅事事順利,他會服事得更好。但這段經文所說的卻相反。按著祂奇妙的智慧,祂認為讓僕人受疾病、痛苦、患難、逼迫、困難、危難之苦,是合宜的。這一切都為要打破瓶子,讓福音的光照耀得更明亮。

4:10 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

   《新》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保羅為福音的緣故,常受苦難和逼迫,這使他如「瓦器」般軟弱的人性(4:7)暴露無遺,不過藉此他也分擔了基督的苦難(見1:5;羅8:17;腓3:10;西1:24)。

   《馬》神僕人的生命常帶著死。就像主耶穌活在世上時,常遭遇患難和逼迫,因此那些跟隨祂腳蹤的人,也會受到相同的待遇。但那並不表示戰敗。那是得勝的道路。我們每天受死,別人便得蒙賜福。

  惟有這樣,耶穌的生命才能在我們身上彰顯。耶穌的生並不單指祂在世上作為人的生命,也指祂現今在天上作為高升之神子的生命。基督的肉身今天不再在世上,世人怎可看到基督的生命呢?答案是當我們基督徒在事奉中受苦,基督的生命就得以顯明在我們身上。

4:11 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

   《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指基督復活的生命和大能。再一次(見4:7註釋),人的軟弱成為神大能誇勝的機會,而每天的「死」反顯出每天復活生命的奇妙(見1:9)。

   《馬》這個從死得生的觀念在本節中延續。這是我們得以存在的最深奧的原則。我們所吃的肉類是因有牲畜之死,而我們賴此肉得以存活。在屬靈的範圍裏也一樣。「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籽。」教會愈受逼迫、患難、擊打、追捕,基督信仰就愈得以廣傳。

  然而,我們很難接受這現實。當神的僕人受迫害,我們一般會看這等事情為悲劇。實際上,那是神正常的處理手法,而不是一件例外的事件。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是神所用的方法,為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

4:12 這樣看來,死是在我們身上發動,生卻在你們身上發動。

   《啟》受苦的經歷是信徒都會有的,但保羅為基督的緣故受的分外多。他寧可天天面對死亡,因為越肯為基督受苦,福音工作便越興旺,教會和信徒也越蒙福昌盛(參1:6及註)。

   《馬》保羅在此概括他上述的言論,提醒哥林多信徒,他們得以生,是因為他長期受苦害。保羅為了能帶著福音到哥林多去,要忍受難以言喻的困難。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他們信靠了主耶穌,並得著永恆的生命。保羅肉身受苦和蒙受損失,對其他人來說卻是屬靈的得著。羅伯遜說:「他的死,是叫那些他所服侍的人得益處。」

  每當患病,我們總會向主呼求,求祂把我們從病痛中救拔出來,好能事奉祂。也許我們有時應為生命中的患難,並為疾病中的榮耀感謝神,因為在那時基督的能力要臨到我們的身上。

4:13 但我們既有信心,正如經上記著說:「我因信,所以如此說話。」我們也信,所以也說話。

   《新》我因信,所以如此說話:信心帶來見證,因此保羅努力不倦,四處奔跑,把福音信息傳給他人。

   《馬》使徒保羅一直談到我們這個受託傳福音的器皿是軟弱易碎的。那麼,他的態度是怎樣的?他是否受挫、失望、沮喪?答案是「不」。信心使他能繼續傳揚福音,因為他知道在困苦的背後有難以言喻的榮耀。

  在詩篇一百一十六篇10節,詩人說:「我因信,所以如此說話。」詩人信靠主,因此他所說的是出自他那深藏心底的信。保羅說他也是如此。他上述的講論是出自與詩人相同的信心的靈。保羅說:「我們也信,所以也說話。」

  保羅所遭遇的患難和逼迫沒有使他閉囗。那裏有真誠的信心,那裏就有信心的表達。信心怎能沉默不語?

4:14 自己知道那叫主耶穌復活的,也必叫我們與耶穌一同復活,並且叫我們與你們一同站在他面前。

   《馬》我們若感到奇怪,保羅為何當遭遇危險,甚至性命堪虞,信心也不動搖。答案就在本節。這是他能無懼地傳講基督信息的秘竅。他知道生存並不是一切。他知道所有信徒都有復活的確據。那叫主耶穌復活的神,也必叫使徒保羅與耶穌一同復活,並且叫他與哥林多信徒一同站在神面前。

4:15 凡事都是為你們,好叫恩惠因人多越發加增,感謝格外顯多,以致榮耀歸與 神。

   《啟》使徒甘願受苦傳揚福音,是為了教會和信徒的益處,好讓神臨到保羅身上的恩典能臨到越來越多的人;他們的感謝隨之增加,叫神因此得榮耀。

   《馬》既深信自己必然復活,使徒保羅便願意忍受各種困難。他知道這等受苦有雙重的結果。受苦使哥林多信徒多得恩惠,因而感謝格外顯多,以致榮耀歸與神。這兩個動機激勵保羅放膽說話和行事。他關心的是神的榮耀和信徒蒙賜福。

  保羅知道他受苦愈多,神的恩惠就更豐富地賜給別人。得救的人愈多,向神獻上的感謝就更多。感謝愈多,神所得的榮耀也愈多。

  《當代聖經》的意譯似乎捕捉到本節的神髓:我們所遭受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們,好使更多的人蒙恩,又獻上感謝,感謝愈加增,歸與上帝的榮耀也就愈多了。

4:16 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

   《新》所以不們不喪膽:重述4:1之言,中間的段落解釋保羅何以仍存喜樂之心,本章餘下的經節則總結他已述說的論點。

   《新》毀壞:因著他所受的苦難。

   《新》新:因內心燃著耶穌復活的生命不滅的火焰。再者,這內裏的更新勝過那外在的毀壞,至終連死亡本身也勝過了。

   《馬》保羅在上文解釋他為何願意忍受各種痛苦和危險,原因就是他面前有復活的盼望。所以他不喪膽。雖然一方面肉體不斷衰壞,但另一方面靈裏卻不斷更新,使他能在各種逆境中繼續下去。

  外體的毀壞已毋須加以解釋或說明。這情況在我們身體上是明顯的!而保羅在此感到喜樂,是因為神每天為他的事奉加添力量。因此,正如義大利雕刻家米開蘭基羅所說:「大理石愈虧損,雕像就愈顯出美態。」

  艾朗賽解釋說:科學家告訴我們,物質的身體每七年便經歷一次完全的改變…然而,我們仍自覺是同一個人。我們的個性年復一年,並不會改變,那將要來的更大的改變也一樣。這生命好像那尚在幼蟲階段的蝴蝶一樣。

4:17 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新》至暫至輕的苦楚:從永恆的角度觀看,基督徒所遇到的困難,無論大小,都不再顯得那麼重要。

   《新》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相比之下,那永恆的榮耀,遠遠大過今生所受的一切苦難(參羅8:18)。

   《馬》讀過使徒保羅所忍受那可怕的苦難之後,我們也許不能理解,為何保羅稱這為至輕的苦楚。從某個意義來說,這些苦楚並不輕,相反是痛苦和殘酷的。

  解釋就是這在於保羅所作的比較。這些苦難本身可能是沉重的,但與面前那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比較時,就是至暫至輕的。此外,這至輕的苦楚也是至暫的,而榮耀卻是永遠的。我們從現世的苦楚所學到的功課,會為那將要來的世代帶來豐碩的果實。

  莫爾赫觀察到:「我們在世時有一點喜樂進入我們的心,到那時我們卻要進入喜樂裏去。在這裏只是三數點滴,在那裏卻是大海汪洋。」

  正如馬爾舒指出,本節中有一個金字塔,它不但不會叫爬山者感到疲累,反會為他的靈帶來難以言喻的安息和舒泰。

4:18 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

   《新》所見的…所不見的:今生的經歷和環境,常帶來痛苦和困惑,這是基督徒可見的;但這些只不過是這行將過去的墮落世代演變中的景象,因此是暫時和易逝的。只定睛在這些可見的事上,常會使我們沮喪(4:1、16)。相反的,那不可見的實體雖然眼見不到,卻是同樣的真實(參來11:1、7、26-27),而且是永恆和不會朽壞的。因此,我們理該仰望神,把眼睛轉離今世各種不持久的景象(見腓3:20;來12:2)。

   《啟》人在世間所受的苦難和日漸毀壞的外體,都是看得見的,是暫時的物質界的事物。若把眼光放在這些東西上面,難保不失望、喪膽。若能注視內在的我所屬的永遠且不能毀壞的屬天的居所,今生的苦楚便算不得甚麼(5:1;西3:1-4)。

   《馬》本節中的見不單是指肉眼所見,更指人視某一件事為重要的觀念。至於那所見的事,並不是人存在的目標。此處說所見的事主要指保羅所面對的困難、試煉和痛苦。這些只是保羅事工中偶發的事;而保羅的大目標是那不見的,可能包括基督的榮耀,信徒所蒙的祝福,和基督忠心的僕人在基督台前要接受的獎賞。

  朱偉慈評論說:第一種看見是視力,第二種看見是洞察力。第一種視力是屬血氣的,第二種視力是屬靈的。第一種辨識所需要的是智力,第二種辨識所需要的是信心…在新舊約聖經中,視力與洞察力的對比不斷出現在我們面前。聖經各處都教導我們要認識前者的貧弱與缺乏,以及後者的豐富和寬廣。


-------------------------------------------------------------------------------
<聖經靈修版/網路>

人真的喜歡誇耀自己?但我是真的做得好,也算誇耀——誰叫我做得好?這……
4:7 神將極其珍貴的救恩信息交託給人,雖然人是軟弱的,並且容易犯錯。不過保羅所著重的並不是那個會朽壞的器皿,而是其中的寶貝——神的能力在我們裡面。雖然我們是軟弱的,但神卻使用我們去傳揚福音,並且賜我們能力完成工作。因為我們知道能力不是出於我們的,而是出於神的,所以我們不能驕傲,並且每日都要與神保持接觸,因為祂是我們能力的泉源。我們的責任是要讓別人從我們身上看見神。

四面受敵,心裡作難,遭逼迫也不至絕望?這保羅所持守的究竟是甚麼?若換了是我……
4:8-12 保羅提醒我們,儘管我們已到了窮途末路,也不至絕望。我們這個會朽壞的身體,雖受罪惡和痛苦所害,但神從來沒有撇棄我們。因為基督已勝過死亡,使我們得到永生。所有的危險、羞辱及試探,都印證了基督在我們身上的能力,以及祂與我們同在。

任遭患難不後退——保羅一生專注,我怕我自己……
4:15-18 保羅傳揚福音時,面對不少痛苦、試煉和患難,但他知道這一切都會過去,他會得著神的安慰和賞賜。當我們遭遇患難時,很容易只見痛苦而忘記最終的目標。但正如運動員專注比賽的終點線,因而忘卻艱辛,我們也應該注目藉信心而得的獎賞和永恆的喜樂。不管此生我們會碰上甚麼,當一切痛苦和困擾都成為過去時,我們必定可以得享永生。

心累,頭重,可以放棄嗎?心意日更新?保羅行,我也想知道如何可以……
4:16 我們很容易灰心,在工作上遭遇的各樣麻煩,很容易使我們想放下一切抽身而去。但保羅沒有在逼迫中放棄,反倒經歷從聖靈而來的心裡的力量(參弗3:16)。不要讓疲倦、痛苦或批評迫使你離開崗位,卻要不斷更新你對基督的愛。不要因著今日的痛苦而放棄永恆的賞賜,你的軟弱正好讓基督復活的大能每時每刻幫助你。

小小苦楚等於激勵——唱歌而已;我受的苦,真的有意義?
4:17 我們的苦楚不應使我們的信心軟弱或灰心失望,倒應在痛苦中發現其中的意義。困難和人的限制給我們幾方面的好處:(1)提醒我們基督曾為我們受苦;(2)使我們免於驕傲;(3)使我們的目光超越短暫的此生;(4)使我們能在人前見證信仰;(5)使神有機會證明祂的大能。所以,你可以把你的煩惱看為機會!



經頭腦





數獨遊戲



Free sudoku by SudokuPuzz


DIY手工飾品教學( 2/2新增手機吊飾教學)


2/2新增項目:
Hello Kitty手機吊飾
小天使手機吊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