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20100331希伯來書13章18-25節

<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新約聖經注釋/網路>

13:18 請你們為我們禱告,因我們自覺良心無虧,願意凡事按正道而行。

  作者結束這書信時,要求讀者爲他禱告。從本節的下半部分推想,作者很可能曾經受到抨擊。我們大可以猜想抨擊他的人就是那些引誘衆人以舊約方式敬拜的人。他申辯說,不管人對他有任何指責,他是良心無虧的,他的動機也純正。

13:19 我更求你們為我禱告,使我快些回到你們那裏去。

  《新》快些回到你們那裏去:作者的身分與身在何處我們並不知道,但「回到」二字顯出:因某種原因,作者可能因當前的服事工作,只好延期訪問他的讀者們。從13:23清楚得知他並未被囚禁。

  《啟》作者為誰和在何處寫此信,本書都無清楚說明。從本節可知他因事不能立刻回到讀者當中,而這些讀者是他有責任牧養的人。

13:20 但願賜平安的 神,就是那憑永約之血、使群羊的大牧人我主耶穌從死裏復活的 神,

  《新》20~21:以本段祝福作為本書的結論十分合適。

  《新》賜平安的神:這是祝福時常用來稱呼神的名稱(見羅15:33;16:20;腓4:9;帖前5:23)。

  《新》永約:指新立之約(見8:8-12註釋)。耶利米在31:31所稱為「新約」的,在32:40稱為「永遠的約」(亦見賽55:3;及註釋;61:8)。關於立約之血,見10:29註釋。

  《新》大牧人:如見詩23篇;賽40:11;結34:11-16、23;37:24;約10:2-3、11、14、27;彼前2:25;5:4。

  《啟》永約:即新約。參8:8-12。耶利米預告新約時稱之為永遠的約(耶32:40)。

  他作出一段極美麗的祝福──與民數記六章24至26節;哥林多後書十三章14節;猶大書24至25節並列。祝福的源頭是賜平安的神。前面已經說過,舊約的聖徒在良心上從來沒有得著完全的平安。但在新約下,我們與神相和(羅五1),並得著神的平安(腓四7)。本節再解釋,這平安是基督工作的成果。神使我們的主耶穌從死裏活,證明他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果效,足以一次解決罪的問題。

  基督是好牧人,他爲羊命(約一11)。他是大牧人,成就了救贖工作,從死裏活(來一三20)。他是牧長,要回來獎賞他的人(彼前五4)。在詩篇二十二篇,我們看見他是好牧人;在詩篇二十三篇,他是大牧人;而在二十四篇,他是牧長。

  他是根據那永遠的約從死裏活的。鄔斯特對這句話有這樣的解釋:

  新約被稱爲永約,是與前約相比;前約是短暫的。在這永約下,爲罪人受死的彌賽亞從死人中活。如果他沒有從死人中活,就不能按麥基洗德的等次作大祭司了。有罪的人需要一個活著的祭司使他們這些相信主的罪人可以得生命,而不是一個只能償還罪價但要死的祭司。因此,新約所給予的祭司,是那位將自己當作祭物獻上,而又從死人中活的。

13:21 在各樣善事上成全你們,叫你們遵行他的旨意;又藉著耶穌基督在你們心裏行他所喜悅的事。願榮耀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在第20節開始的禱告,是希望聖徒能得到裝備,在各樣善事上遵行神的旨意。在這裏,人神之間有一個很美妙的配合。神在各樣善事上裝備我們。神又在我們心裏行他所喜悅的事。他是藉著耶穌基督成就這事的。然後,我們遵行他的旨意。換句話說,他賜給我們行他旨意的意願,又賜我們力量行他的旨意,然後我們遵行他的旨意;他則給我們獎賞。

  這禱告結束時,承認耶穌基督是配得榮耀……直到永永遠遠。

13:22 弟兄們,我略略寫信給你們,望你們聽我勸勉的話。

  《新》略略:這是比較而言,若要充分解釋基督的超越性,則必然是長篇論述。

  《新》勸勉的話:本書主題是強調基督徒要繼續長大成熟,不可跌倒離開基督。

  《啟》本信很長,作者說的略略也可譯為,大概和他打算就更美這個主題要寫的論文比較而說的(參5:11;9:5)。有的解經家說,略略指的是本章所說的各項勸勉的話

  作者催促讀者留心他在本書中所說勸勉的話,就是放棄只看重儀式的宗教,要以純淨的動機緊靠基督。

  他說只是略略地寫了這信。誠然這是事實,因爲關利未制度下的種種禮儀,並這些禮儀的意義如何在基督身上得以成全,可以寫的還多著呢。

13:23 你們該知道,我們的兄弟提摩太已經釋放了;他若快來,我必同他去見你們。

  《新》提摩太已經釋放了:本書受信人熟知提摩太,因此作者特地報告他剛從獄中得釋。

  《啟》提摩太當為受信的團體十分熟悉的人。這時已經出獄,可能在外佈道未回。作者不清楚他的行蹤,只說他若快來,會同他一起去見受信的眾人。

  這裏提到我們的兄弟提摩太已經釋放了,許多人便以此證明本書的作者是保羅。此外,作者表示他打算與提摩太一同有遠行,更加顯示作者可能是保羅了。不過,我們既不能肯定,就只好存疑了。

13:24 請你們問引導你們的諸位和眾聖徒安。從意大利來的人也問你們安。

  《新》引導你們的諸位:13:17所提及的人。

  《新》從意大利來的人:這並非說本書是寫給或寫自意大利,作者只是在傳達某些意大利信徒的安。

  《啟》引導你們的:像7和17節一樣,指他們的領袖。

  《啟》從意大利來的人:可知此信不是在意大利寫的,但受信人可能居意大利某處。

  作者向所有的基督徒領袖和衆聖徒問安。我們不應忽視新約書信中信徒彼此之間的問安,並應學習在日常生活上實踐。

13:25 願恩惠常與你們眾人同在。阿們!

  《啟》此信以祈禱結束。基督徒有神恩惠常偕。

  這卷談到新約的書信,以恩惠的祝願作結,至爲合適:願恩惠常與你們衆人同在。這新約是無條件的、白白施恩的約。這約向世人宣告神藉著主耶穌基督犧牲的工作,向不配的罪人施予無限的恩惠。阿們。


-----------------------------------------------------------------------------------------------

<聖經靈修版/網路>

禱告可不只是一串言語而已……
13:18-19 作者非常重視禱告的需要。基督徒領袖特別容易被別人批評,在成功時驕傲;在失敗時沮喪,撒但也常常破壞他們為神所做的工,他們實在很需要我們的代禱!你會經常為誰禱告呢?

在各樣事上成全神的旨意——各樣?!
13:21 這節經文帶出基督的受死和復活兩個重要的結果:祂在我們的內心動工,使我們成為合乎祂旨意的人;裝備我們去做神喜悅的事。讓神先改變你的內心,然後使用你去幫助其他人。

13:23 聖經沒有關於提摩太下監的記載,但在這裡卻知道他已經獲釋了(參提前2章人物介紹)。

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你可領會作者的心?
13:24-25 作者呼籲基督徒邁向成熟,雖然這封信是寫給第一世紀的基督徒的,卻對當今任何年齡或背景的基督徒都適用。在基督裡成熟,就是讓基督成為我們信仰的開始和目標。要邁向成熟,我們必須以基督為生命的中心,不倚賴宗教禮儀,也不在罪惡中墮落,更不信靠自己,不讓任何事物使我們與基督分隔,因為基督滿有能力,超越一切。

2010年3月31日靈修小品

靈命日糧

寬恕之美

「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路加福音15章20節)

  起初這只是賴瑞與瑪莉的收藏,到後來卻變成了一個傳福音的機會。在過去的10年中,他們收集了一些藝術作品,這些作品都是根據路加福音15章中浪子的故事創作的。其中包括荷蘭畫家林布蘭(Rembrandt)的畫和其他藝術家的各種作品。

  他們想和別人分享他們的收藏,所以把這些作品放在當地一間大學展覽;賴瑞說:「藝術家們激勵了我們,我們希望他們的作品也會激勵他人。」

  當我參觀展覽時,我被浪子的深切需要所感動,他誠實的懺悔和其父親美麗的寬恕被表現在各種藝術作品上:繪畫、蝕刻、雕刻、玻璃製品、素描和絹印。

  我們都曾經像這個故事中的兒子,看重自己的生命計畫,過於他父親為他所計畫的。我們也曾逃避我們的天父(羅馬書3章10-12節),但若我們浪子回頭,祂必定歡迎我們。

  當你呼求天父:「父親!我得罪了⋯⋯」(路加福音15章18節),你也可以在祂的臉上看到寬恕之美。如果你偏離祂,趕快回家並經歷祂的愛。AMC

主啊,我現在承認我有罪,
並接受你的恩典;
轉變我的生活,並幫助我成長,
直到我見祢的面。Hess

當上帝寬恕,祂除去罪並使靈魂甦醒。




-----------------------------------------------------------------------------------------------靈修靜思

居安思危

走的日子多了,已經過了禁食的節期,行船又危險,保羅就勸眾人說:「眾位,我看這次行船,不但貨物和船要受傷損,大遭破壞,連我們的性命也難保。」但百夫長信從掌船的船主,不信從保羅所說的。(徒廿七9至11)

  船因風暴已在海上誤了多日,又過了「禁食的節期」,就是「贖罪日」,所謂「行船跑馬三分險」,愈多時間留在海上,危險愈大。按保羅之見,繼續航行,會很不利,最重要是人命關天,故有意要求停航,可惜百夫長不肯。

  為何保羅與百夫長同坐一條船,卻有兩樣不同看法呢?關鍵是百夫長只按眼前的環境作判斷,加上專家的意見,及大多數人的意願,繼續航行就不會影響進度;而保羅卻以人命安危為重,人命比是否會影響航行進度更重要。

  人若看重生命的安危,也會早為生命作出安排;但能居安思危的人實在不多,以致面對生命終結時,便對死亡產生恐懼。然而主耶穌已為人類開了出路,祂說:「我來了是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盼望我們也早為身邊人的生命著緊,不要讓他們到了生命的盡頭時才知道有一條永生平安的路。         ~楊鳳儀




-----------------------------------------------------------------------------------------------生命的改造/知信行網上團契

心的改造:清心,愛慕,敬畏
情願照你的話成就

經文:路加福音一26-38

  「你要懷孕生子」這事對馬利亞來說,真是為難。「我沒有出嫁,怎麼有這事呢。」若你是馬利亞,也許你還會有這樣的回應:「天父,我怕約瑟會不信我!我懷疑社會是否會接納我?未信的人會否因我絆倒?信徒會相信這是出於你的作為嗎?況且,未婚懷孕這事似違反道德常理!?天父,還是不用這方法吧!」

  神的意念非同人的意念,有時祂為要達成一項真理,祂確實會作出一些超越了人的智慧所能想像和分析的事情。馬利亞的出路並非靠理性邏輯,而在於她對神話語的單純信靠,認信神的應許與大能。因此她順服地接受這蒙福的揀選:「情願照你的話成就」。

  今天很多信徒在遇到某些超理性或經驗的問題時,很容易就否定、抗拒。其實我們當認真與神對話,若認清是出於神,就當存敬畏順服的心,讓神的旨意行在我們裡面。



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20100330希伯來書13章1-17節

<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新約聖經注釋/網路>

13:1 你們務要常存弟兄相愛的心。

  《啟》這一章包括了不少教訓。第一個是本節所講的弟兄相愛的心,不分種族、膚色,在主基督的新關係裏互敬互愛。

  這是希伯來書中談到實踐的部分,作者鼓勵信徒培養六樣的德行。首先是弟兄相愛的心。所有真正的信徒,彼此之間應有主內一家的關,並且要在言語和行爲上體現這關(約壹三18)。

13:2 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

  《新》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如亞伯拉罕(創18章),基甸(士6章)與瑪挪亞(士13章)所作的一樣。

  《啟》其次是用愛心接待客旅。當日基督徒外出旅行,一般居停旅舍藏污納垢,不宜住宿,需要信徒家庭接待。此處客旅因與天使相提並論,當指基督徒客旅,但可以包括非信徒在內,因為作者顯然把接待當作基督徒對人的一種責任。接待了天使用的是亞伯拉罕款待兩位不速之客的事蹟(創18-19節);基甸和瑪挪亞也有此經歷(士6、13章)。這裏的教訓是用對待天使的熱心和愛心來接待客旅。亞伯拉罕因接待遠客蒙神賜福,我們不是圖這福分,乃是要與人分享基督的愛。主耶穌說過,這樣的人可以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預備的國(太25:34-40)。

  作者鼓勵讀者殷勤接待客旅。這裏可能是指逃避逼迫的信徒,他們難以找到食物和棲身之所;接待他們當然是有危險的。本節也許只是一般的鼓勵,勸勉讀者接待任何有需要的信徒。

  若接待客旅時,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那是足以叫人躍躍欲試的!這當然是指亞伯拉罕的經,他曾接待三個人,原來他們是神的使者(創一八1~15)。縱使我們從來沒有在家裏接待過真正的天使,但我們或會接待一些人,他們的來到就是一個祝福,他們對我們一家的影響,也許有永的果效。

13:3 你們要記念被捆綁的人,好像與他們同受捆綁;也要記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內。

  《新》要記念被捆綁的人遭苦害的人:見10:32-34;林前12:26。

  《啟》第三是記念在監獄中為主受苦的信徒和因信仰而遭苦害的人。他們與社會隔開,容易為人忘懷。

  第三個鼓勵,關顧念遭監禁的信徒。意思差不多可以肯定是指那些因著爲基督作見證而遭受監禁的人。他們需要食物、禦寒衣物、精神食糧和鼓勵。其信徒所面對的試探,可能是避開與被捆綁的人爲伍,以免受到牽連。他們應謹記,探訪被捆綁的人,就等探訪基督。

  信徒應同情那些遭苦害的人;再一次,意思肯定是指那些遭受逼迫的基督徒。讀者不可有一種意向,就是回避因同情心而帶來的危險。對我們,應用本節,可包括同情所有受苦的聖徒。我們應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內,因此也有可能遭受同樣的苦害。

13:4 婚姻,人人都當尊重,床也不可污穢;因為苟合行淫的人, 神必要審判。

  《啟》第四是有關婚姻的。在異教社會中,道德標準不高,尊重婚姻制度是合宜的教訓。今天,淫亂的事無日無之,猶應記取此教訓。苟合行淫的神必審判,因為婚姻制度乃神所設立(創2:24)。

  婚姻,人人都當尊重。在罪進入世界之前,神已經引進婚姻,這也是他對人類聖潔的心意。禁主義者視婚娶爲不潔的,部分基督徒則以其爲笑柄和嘲諷的對象。這些態度都爲聖經所禁止

  已經結婚的人,應忠他們的誓言,並確保床也不可污穢。雖然現代人在這方面隨便放任,然而在婚姻範圍以外的性關始終是罪。奸淫並不是病態,而是罪惡。而且對這罪,神必要審判。沒有任何一樣不道德的行爲,是可以逍遙法外的。犯罪的人除非因基督流血而得赦免,否則神要用永的火來懲罰他。

13:5 你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為足;因為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

  《啟》5~6:第五是應謹防物質的引誘。貪財為萬惡之根(提前6:10)。這裏教人不可對錢財有貪愛,把錢財當作人生的目標來膜拜;應該知足(腓4:11)。須知神一定會看顧我們。所引經文見《申命記》31:6,根據《七十士譯本》。作者又引《詩篇》118篇的話,用詩人自己的經歷,證明有神幫助我們,一點不用害怕。

  第六樣要培養的德行,就是知足。擁護猶太教的人,他們經常說:我們有聖所、祭司、獻祭,有優美的禮儀。你們有什麽?作者在這裏安靜地告訴信徒:你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爲足。這也是筆者所要說的!基督徒所擁有的,與猶太教所給予最好的東西比較,簡直是天淵之別──基督徒有什麽理由不知足呢?他們已經有了基督,更夫何求呢?

  貪愛錢財,會嚴重地妨礙信徒成長。一塊銀幣已足以蓋著我們的眼睛,使我們盲目,貪愛錢財足以破壞我們與神的關,阻礙我們的靈命長進。

  一個人最大的財富,是擁有那作出這應許的一位: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在希臘文裏,如果用上兩個或以上的否定句式,就是表達強烈的否定意思。(這與英語的結構相反,在英語裏,兩個否定句表達正面的意思。)本節的結構帶有極強烈的強調語氣:句子用了五個否定句式來表示基督不會離棄屬他的人!

13:6 所以我們可以放膽說:主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

  詩篇一百一十八篇6節是屬基督的人一個信心的認信:主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麽樣呢?在基督裏,我們有完全的安穩、保護和平安。

13:7 從前引導你們、傳 神之道給你們的人,你們要想念他們,效法他們的信心,留心看他們為人的結局。

  《新》留心看他們為人的結局:這可能表示這些可資效法的領袖現已去世。

  《啟》本節至9節是關於信仰生活的教訓。1.尊敬教會中的領袖。本節所講的領袖或已去世,但他們既傳神道,又有信心行為的好榜樣,應該記念、效法。2.記得耶穌基督乃永不改變的。古代信心偉人和這些領袖雖已去世,他們的信心和今天需要的信心是一樣的。對永不改變的基督應有永不改變的信心。3.勿為怪異的教訓所引誘。這些違背基督信仰的人的教訓對人無益,不可跟從。作者特別提到飲食,這些教訓可能與猶太教飲食的禁忌有關。

  作者指示讀者們要想念他們的領袖,就是傳神之道給他們、在信仰上的教師。他們爲人的結局是怎樣的呢?他們沒有返回利未的制度去,而是執著他們所承認的道,堅持到底。他們中間有部分會爲基督的緣故殉道。信徒應效法他們的信心,這信心使他們忠基督和他的道理,並讓神管理生活的每一個環節。我們蒙召肩負各樣不 同的事奉,但都一同蒙召過信心的生活。

13:8 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

  《新》耶穌基督是一樣的:論到基督不改變的屬性,無疑地與前一節經文有關。從前那些可資效法的領袖,其信心之本質就是建立在不變的基督身上。

  《新》昨日:可能指基督在世的日子,那時有目擊證人看到祂(2:3)。

  《新》今日:從前目擊證人所見的基督仍是一樣,他們論到祂的事也仍是真實的。

  《新》一直到永遠:永遠都是真實的。若回到次等的亞倫祭司職任與獻祭(見5至10章),就是降低了祂的絕對崇高性,損毀福音的根基。

  本節與上一節的關並不明顯。或許,最簡單的理解是看作這些領袖的教訓、目標和信仰的總結。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這就是他們的教訓之精要。他們信仰的基礎,就是認定耶穌就是基督(彌賽亞),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

13:9 你們不要被那諸般怪異的教訓勾引了去;因為人心靠恩得堅固才是好的,並不是靠飲食。那在飲食上專心的從來沒有得著益處。

  《新》不是靠飲食:如遵行律法主義的猶太派基督徒所教導的人。舊的摩西等次已在十字架上廢去,絕不可讓它重振。

  然後是警告信徒防備從假師傅律法主義的教訓。遵奉猶太教禮儀的人認爲,聖潔與否在乎外在的禮儀,例如敬拜的儀式和潔淨的食物。實情卻是聖潔靠恩而得,並非靠律法。將食物分辨爲潔淨或不潔的律法,其制定的目的,是要讓人在宗教儀式上達到潔淨。然而,這與內裏的聖潔是兩回事。一個人在宗教儀式上潔淨了,內心卻可能仍充滿憎恨和虛僞。只有神的恩典能夠激勵、策動信徒過聖潔的生活。救主爲我們的罪受死,我們若愛他,就能在今世自守、公義、敬虔度日(多二12)。畢竟,縱使飲食的規定繁複無窮,也不能使奉行的人得益處。

13:10 我們有一祭壇,上面的祭物是那些在帳幕中供職的人不可同吃的。

  《新》我們有一祭壇:可能指十字架,它代表整個亞倫祭司職任的結束,已為麥基洗德的等次所取代,基督是惟一照麥基洗德等次所立的獨特祭司。

  《新》不可同吃的:祭司們不可以吃贖罪日的祭物,但我們可以藉著信心從靈裏接受基督(見約6:48-58),來享用我們的祭物。換句話說,我們比舊約的祭司擁有更高的權利。

  《啟》祭壇:很可能指十字架,為基督徒所專有。基督是我們永遠的大祭司。在亞倫祭司制度下,贖罪日所獻的祭肉,祭司不可以同吃(利6:30),但基督在十架釘死的祭,我們卻可以同享(用信心接受基督之意)。

  我們不可錯失我們有一祭壇這句話所顯出的勝利。在猶太教徒不斷嘲諷下,這是基督徒有力的回答。我們的祭壇就是基督,因此,包括所有在他裏面所賜的福氣。與利未制度有關的人,不可享受基督信仰裏更大的福氣。他們必須先悔改,並相信主耶穌基督爲他們唯一的主和救主。

13:11 原來牲畜的血被大祭司帶入聖所作贖罪祭;牲畜的身子被燒在營外。

  《啟》11~13:依舊約贖罪日獻祭的例,祭牲的血可以帶入聖所,但祭牲的屍體必須搬到以色列人結營之地以外去焚燒掉。祭牲的身體因此和贖罪祭無關。耶穌基督是身體連血都獻在十字架上,釘死的地點在城門外(約19:20、42)。基督要救贖祂的子民,使之分別為聖,去到城外便有了相當重要的意義,可以和諸般怪異的教訓分別出來,所以說我們也當出到營外就了他去,與祂一同受苦。

  獻祭規定,要宰殺一些牲畜,祭牲的血會由大祭司帶入至聖所作贖罪祭。牲畜的身子則會被帶到營外燒了。營外指圍繞會幕之外欄以外的地方。

13:12 所以,耶穌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聖,也就在城門外受苦。

  《新》耶穌也就在城門外受苦:基督死在耶路撒冷城外,如同被獻祭之牲畜的身子必須挪放在以色列人營外,用來代表挪去罪一樣。

  在營外焚燒的牲畜只是預表;主耶穌才是預表的真。耶穌就在耶路撒冷城牆以外被釘死。他是在有組織的猶太教陣營之外,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聖。

13:13 這樣,我們也當出到營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

  《新》出到營外,就了他去:呼籲脫離猶太教歸向基督。因祂在城外死於凌辱之下,所以讀者們也當願意遭受凌辱,斷然離開猶太教,歸向基督。

  《啟》營:猶太主義。以色列人在曠野時,營內營外界限分明,百姓犯罪才被趕出營外(例:民12:14)。

  對這書信的早期讀者來說,本節的應用是:他們與猶太教的關應有清楚的了斷。他們應一次放棄在聖殿的種種祭祀,而前來領受基督所完成的工作,作爲他們完備的獻祭。

  對我們來說,本節的應用也類似:今天的營,就是教人靠行爲、品格、禮儀或條文得救的整個宗教體系。這是現代教會的體系,其中有按人意定立的神職制度,輔助敬拜的物品,以及種種禮儀的裝飾。這是腐化的基督教界,就是沒有基督的教會。主耶穌既在營外,我們也當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辱。

13:14 我們在這裏本沒有常存的城,乃是尋求那將來的城。

  那些在聖殿裏供奉的人來說,耶路撒冷是珍如瑰寶的。從地理上來說,這城是他們的中心。基督徒在地上卻沒有這樣的城;他們心所念的,是在天上的城,就是新耶路撒冷,那裏滿有羔羊的榮耀。

13:15 我們應當靠著耶穌,常常以頌讚為祭獻給 神,這就是那承認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

  《新》以頌讚為祭:此處的「祭」是喻意用法,用來表示獻上給神(見羅12:1;腓4:18)。用牲畜獻祭的事現已廢止。

  《啟》獻牲畜的祭已經廢除,信徒應常常以頌讚為祭。

  《啟》嘴唇的果子:見《何西阿書》14:2:我們就把嘴唇的祭代替牛犢獻上。從果子可以看樹;言為心聲,從口裏發出的可以看出人的心。心裏承認主的必常常發出頌讚來(羅10:9;腓2:11)。

  在新約聖經中,所有信徒都是祭司。他們是聖潔的祭司,都能進入神的聖所去敬拜(彼前二5);他們也是君尊的祭司,到世人當中作見證(彼前二9)。信徒作祭司所獻的祭,最少有三種。第一,將他自己獻上爲祭(羅一二1)。本節所提到的是第二種:以頌爲祭,透過主耶穌向神獻的。我們一切的美和禱告,都是透過他來到神面前的;我們的大祭司,將一切不純的雜質除去,並加上他自己的純美。

  以頌爲祭就是那承認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神唯一接受的敬拜,是得贖之人嘴唇所發出的頌

13:16 只是不可忘記行善和捐輸的事,因為這樣的祭是 神所喜悅的。

  第三種祭就是奉獻我們的財物。我們要用所有的物質資源來行善,並與有需要的人分享。這樣的奉獻生活是神所喜悅的。這與爲自己屯積的做法相反。

13:17 你們要依從那些引導你們的,且要順服;因他們為你們的靈魂時刻警醒,好像那將來交帳的人。你們要使他們交的時候有快樂,不致憂愁;若憂愁就與你們無益了。

  《新》那些引導你們的:指目前的領袖,與13:7已去世的先前領袖們有別。

  《新》且要順服:這個命令並非容許獨裁式的領導(見約叁9-10),但整本新約聖經都教訓我們要尊重教會內的權威、秩序與管教。

  《啟》那些引導你們的:指受信人團體中現在的領袖。信徒對領袖應依從順服,而領袖也有應盡的責任,就是時刻照顧信徒的靈性需要,他們所行所為要在主面前交代。

  在第7和8節,作者訓示讀者應記念他們以往的領袖。在這裏,作者則教導讀者依從他們現今的領袖。這應該是指地方教會的長老。他們在會衆之中,是神的代表。神賜他們權柄,信徒應順服這權柄。長老作爲牧者,爲群羊的靈魂時刻儆醒。他們將來要向神交帳。交帳的時候,他們可能會感到快樂,也會感到憂愁,視乎由他們領導的人靈命長進的程度。他們若是憂憂愁愁地交帳,所受照顧的聖徒就要失去獎賞了。因此,尊重神所定下的權力次序,對每一個人都有好處。


-----------------------------------------------------------------------------------------------

<聖經靈修版/網路>

相愛原是用行動表明的,人說,那作者所說的你都同意、都做了?
13:1-5 真實的愛可以帶來明確的行動:(1)以仁慈接待旅客(13:2);(2)同情被囚禁和遭遇苦難的人(13:3);(3)尊重婚約(13:4);(4)以自己所有為滿足(13:5)。你的愛夠深嗎?它可以叫你殷勤好客、富同情心、忠誠和知足嗎?

古孟嘗君有食客三千,今我們可沒有這麼大的地方,好客?怎樣做才好?
13:2 聖經中提到三位人物曾在不知不覺間接待了天使:(1)亞伯拉罕(參創18:1-19),(2)基甸(參士6:11-24),(3)瑪挪亞(參士13:2-23)。有些人認為自己的家居不夠寬敞、不夠美觀,不肯接待客人,但是即使你只住一間小屋子,只有一張桌子、兩把椅子,仍然有人樂意到這樣的地方做客人。教會肢體中,有誰想跟你一同吃飯?你認識的單身人士中,是否可以和你喝茶聊天?你的家居是否可以為在旅途中的宣教士提供所需?好客之道,其實就在使別人覺得舒服自然,像在自己家中一樣。

今天的人眼中多只看到自己,是嗎?也許是,也許不是,你說呢?
13:3 我們要同情那些被囚禁的人,特別是為信仰而被囚禁的基督徒,當然也不止於基督徒,那些為真理、公義被囚的人也需要我們關懷。耶穌曾說過,真正跟隨祂的人,會代表祂去探訪那些在牢中的人(參太25:36)。

知足人常樂,知足心常愜——但有時只想比知足多一點點,也不可以?
13:5 怎樣才能學會知足呢?生活簡樸,不渴望得到更多;與人分享自己的豐足,不為自己囤積更多財富;欣賞自己所擁有的,不埋怨自己所沒有的。從神的供應中看出神的愛,知道金錢財物都會過去(參腓4:11;約壹2:17)。

知足,聽起來蠻好的,只是根本不太足,還可以知足?
13:5-6 當我們知道神會供應我們的需要時,就會知足。今天有些基督徒變得物質主義,認為神不能照顧他們,或起碼神不能按他們所想的方式去照顧他們。缺乏安全感可能會導致人貪愛錢財,不論人是富或貧。惟一的解救辦法,就是信靠神必會供應我們一切的所需。

是誰,是誰帶你走在真道上的?你,忘了嗎?你看到有很多人如當年的你一樣嗎?
13:7 你成為基督徒應歸功於那些教導你的人。他們將時間花在你身上,教導你基督徒的生活原則、福音真理。所以你也應以他們為榜樣,將所信的傳給別人,把生命投資在傳福音、服事和教導別人上。

人世多變,誰作嚮導最安舒?
13:8 好領袖多方面幫助我們,但我們仍需牢記,必須專心仰望基督,祂是我們最終的領導,祂不像世上的領導人,祂永不改變。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我們只可以信靠這位永不改變的主。

諸般怪異充斥世界,你不覺得?
13:9 經文很明顯地反映出當時的讀者中有些人認為,遵守舊約的祭祀律法和儀式對救恩是非常重要的,可是,這些律法卻無法戰勝個人的邪惡思想和慾念(參西2:23)。律法可以影響行為,卻不能改變人的內心,只有當聖靈住在人的心裡,人的行為才會開始不斷地改變。

就了祂去,好!我去——怎麼去法?
13:13 猶太基督徒被不相信耶穌是彌賽亞的同胞譏笑和迫害,希伯來書大部分篇幅都教導他們,基督比祭祀禮儀更偉大。現在作者再指出他的論點:我們有需要到營外去,跟基督一同受苦。到營外去,就是不潔淨的意思,在出埃及的那段日子,在禮儀上不潔淨的人要居住在營外,但耶穌為他們的緣故,甘願在耶路撒冷城門外,忍受恥辱和不潔,這時猶太基督徒亦應該公開宣告,忠於基督,勝過其他一切,立志不論將來要受甚麼苦,都要跟隨祂,從昔日的傳統、禮儀中抽出身來,轉而為主而活。有甚麼東西阻礙我們完全效忠耶穌基督呢?

尋求將來的城——我要做的可多了……
13:14 我們現有的東西和所處的世界都是短暫的,所以,我們不應被世界所吸引,只有與神的關係和事奉才是永遠長存的。不要積財寶在地上,應當把財寶積在天上(參太6:19-21)。

當獻甚麼祭才最恰當呢?
13:15-16 當時的猶太基督徒因對彌賽亞的見證,認耶穌就是猶太民族等候多時的彌賽亞,而不能跟其他猶太人一同敬拜。其實,他們應將讚美和事奉當為獻祭,這是可以隨時隨地獻的祭(參何14:2)。今天的讚美祭,也包括感謝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將這福音傳給別人。縱然其他人未必會留意我們的善行,但要知道,神特別悅納對別人的恩慈和分享。

順服,很難的功課啊,你,完成了多少?
13:17 教會領袖的責任就是幫助信徒在基督裡邁向成熟,而信徒的合作,則可以大大減輕他們的負擔。你的表現是否可以幫你教會的領袖滿心歡喜地向神交代呢?

2010年3月30日靈修小品

靈命日糧

我的國度?

「只要心裏尊主基督為聖。」(彼得前書3章15節)

  在1977年,15歲的凱文.鮑格(Kevin Baugh)和一個十幾歲的朋友為了好玩,決定建立自己的國家。他們畫了幅地圖,締造了米洛斯帝共和國,他們又設計了紙幣,並製作了一面國旗。今天,鮑格繼續維持著他的微型國家,動機和原來一樣──只為了好玩。芝加哥論壇報記者科琳(Colleen Mastony)參觀他在內華達沙漠裡五千多平方米的王國,鮑格向她保證,他仍然繳納美國的稅,正是他所謂的「外國援助。」

  「這是開玩笑,」鮑格承認:「我這樣做是為了享受擁有自己的國家的樂趣。」

  我們之中並沒有很多人會創造自己的國家,但我們的心就是一個國度,並由我們決定由誰來統治。使徒彼得寫道:「只要心裏尊主基督為聖」(彼得前書3章15節)。「尊主為聖」亦即讓基督成為我們的主,或生命的主宰。

  每個人都有想控制自己生命的渴望,哪怕是很小的範圍,我們都希望在那裏能有絕對的自由,不用遵行上帝的旨意。

  然而,唯有讓基督掌管我們的心,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DCM

讓我選擇祢的路,
老我決不再升起;
降服基督冠冕前,
求祂統治和掌管。Christiansen

讓基督掌管我們的內心,我們將行在祂的旨意中。




-----------------------------------------------------------------------------------------------靈修靜思

平安

一連多日,船行得慢,慬僅來到革尼土的對面。因為被風攔阻,就著革哩底背風岸,從撒摩尼對面行過。我們沿岸行走,僅僅來到一個地方,名叫佳澳;離那裡不遠,有拉西亞城。(徒廿七7至8)

  保羅這一條船行得很慢,又遇到風的攔阻,要小心翼翼靠岸而行。

  人生的際遇有時也像行船,許多事情意想不到,有時以為萬事俱備,很快馬到功成,卻又不知何因而拖延了;有時日子感到過得很平淡很慢,卻又突然遇上風,雖不至於是暴風,卻阻礙了前進。若在同一時間遇上種種意想不到的事,有時會令人感到迷茫心焦;然而若有神的同在,便能夠在平靜安穩中,一站過一站。

  保羅的人生因緊緊依靠主,無論是平淡或是遇風浪,也能釋然度過。

  主啊!我願意緊緊依靠祢面對我的人生,無論是平淡或是風浪,有祢的同在,使我可以用平靜安穩的心度過。阿們!         ~楊鳳儀




-----------------------------------------------------------------------------------------------生命的改造/知信行網上團契

心的改造:清心,愛慕,敬畏
審判必忽然臨到

我又看見另有一位天使飛在空中,有永遠的福音要傳給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國、各族、各方、各民。他大聲說:「應當敬畏 神,將榮耀歸給祂!因祂施行審判的時候已經到了。應當敬拜那創造天地海和眾水泉源的。」(啟示錄十四6-7)

  天使飛翔在空中,大聲疾呼!今天竟然無人聽見!無人領會!無人重視!無人戰競!

  他說甚麼?

  他說:「施行審判的時候已經到了!恩典時代結束,神的審判來臨了!」你以為神的審判不這麼快來到嗎?所以你仍吃喝嫁娶,在宴樂中度日!你仍貪愛世界!

  然而,有一天,你必定後悔,那日子如賊一樣忽然來臨!在你睡夢的時候,審判就來到了。

  看見審判快要來到的人,必儆醒謹守,敬畏神,遠離惡行!因為他們不只看見審判,更看見審判之主、公義的神!祂是輕慢不得的!

  在那天,哀哭的會變為喜樂,貧窮的要變為富足!但那些世上喜樂的要哀哭切齒,富足的要變為一無所有!

  要忍耐等候,不要因惡人而心懷不平!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20100329希伯來書12章14-29節

<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新約聖經注釋/網路>

12:14 你們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並要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

  《啟》修直道路的屬靈意義在這裏得到說明,就是追求與眾人和睦(參羅12:18)和追求聖潔。神要求我們聖潔,才可以和祂有交通(能見主)。

  基督徒每時刻都要追求與衆人和睦。當逼迫之風極盛,有人叛離信仰,志氣消時,這勸勉益形重要。因爲在這些時候,信徒很容易因沮喪與恐懼,而向最接近和最親密的人發情緒。

  我們應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這裏所指的聖潔是什麽意思呢?要回答這問題,我們應想起新約聖經提到信徒的聖潔,至少有三個不同的方面。

  首先,信徒在信主時,在身分上就成爲聖潔的;他從這個世界分別出來歸神(林前一2;六11)。由與基督的聯合,他便永遠成聖。馬丁路德說:我的聖潔存在天上,正是這個意思。每當提到我們在神面前的身分時,基督就成了我們的聖潔。

  此外,就是實質上的成聖(帖前四3;五23)。這是我們應該每天致力達到的。我們應與任何形式的邪惡分開。這種聖潔應是漸進的,即是說,我們應不斷成長,愈來愈主耶穌。

  最後,就是完全的成聖。信徒往天家去的時候便得著完全的成聖。那時候,他可以永遠擺脫罪惡。他的舊人會被除去,他的現狀與身分得著完全的吻合。

  那麽,我們應追求那一種聖潔呢?明顯地,我們應追求實質上的成聖。我們毋須追求身分上的成聖,因爲我們重生時,已自動成聖了。我們也不會追求完全的成聖,因爲我們見主面時自會到達這地步。然而,要達到實質上的或漸進的成聖,我們必須順服且合作。信徒要不斷追求這方面的聖潔,就證明我們此生並不能完全達到在實際上完全成聖的地步。

  鄔斯特說:

  這勸勉是給那些脫離了聖殿敬拜禮儀,經重生的猶太人的;他們持守聖徒的生活,堅執著新信仰,使那些同樣脫離了聖殿敬拜禮儀、接觸到新約的真理。但尚未重生得救的猶太人,得鼓勵相信接受彌賽亞作他們的大祭司,而不會重返利未制度下那些沒有意義的禮儀條文去。作者警告這些真正經重生的猶太人,指出軟弱的基督徒生命,會驅使未重生得救的猶太人遠離真道。

  不過,還有一個問題要解決!沒有實質上的成聖,我們就真的不能見主嗎?是的,在某程度上確是如此;然而,這並不表示我們是憑著過聖潔的生活,來換取得見神的權利。這經節的意思,是內裏的新生命,必須有實質上的聖潔爲佐證。信徒若不是愈來愈聖潔的話,他就是未得救的了。當聖靈進入一個人的生命,這個人就會過著分別爲聖的生活,顯出有聖靈的內住。這是必然的因果關;接受了基督的人,內裏就有生命泉水在湧流。

12:15 又要謹慎,恐怕有人失了 神的恩;恐怕有毒根生出來擾亂你們,因此叫眾人沾染污穢;

  《新》失了神的恩:「達不到」或「未能抓住」神的恩典。2:1-4與6:4-8描述此種情形。

  《新》毒根:驕傲、憎恨、鬥爭,或其他任何傷害別人的事。

  《啟》神的恩就是神的恩典和這恩典給人的一切好處。信徒失敗的地方是有這恩典卻不去得到它。字原文有不去得到的意思。本書2:1-4和6:4-8便是好例證。這裏提到失去神恩的一種結果,是生出毒根(參申29:17-20)。樹木的根苦,結的果子也苦。人心若有毒根,這根會生長繁殖,結出仇恨、驕傲、競爭等惡果,讓整個團體、教會發生問題,受到污染。

  跟著的兩節經文似乎提醒我們要避免四樣明顯的罪。不過,從上文下理看來,這是針對離道反教的警告,所說的四樣罪都與此有關。

  首先,離道反教就是失了神的恩。這人的外表言談都個基督徒,他也承認自己是基督徒,但他從來沒有重生得救。他雖然已十分接近救主,卻從來沒有接受他;他與救主的距離既是這樣的接近,卻又是這樣的遙遠。

  離道反教是因有毒根生出來。這人與主的關破裂了,並否定基督的信仰。他的叛離會傳染開去。其人因他的怨懣、疑惑、否定而受沾染。

12:16 恐怕有淫亂的,有貪戀世俗如以掃的,他因一點食物把自己長子的名分賣了。

  《新》貪戀世俗如以掃:見創25:29-34。他不了解真正有價值的事物,他的人生觀是不敬虔的(參腓3:18-19)。他「輕看了他長子的名分」(創25:34),認為果腹之物比長子名分更有價值。

  《啟》16~17:這毒根的惡果還有淫亂貪戀世俗淫亂非指男女肉體關係,而是指對神的心不專一。以掃二罪俱犯,既出讓神所賜的長子的福氣,又貪戀口腹的享受(創25:33;參雅4:1)。以掃號哭切求,不過要得回失去的名分,並未悔罪,反惡心頓生,要殺弟弟雅各(創27:41)。他被棄於長子福分之外,可見失去神恩會得到甚麼結果。我們若遇逼迫,犧牲正道以圖苟安,情形也相若。

  離道反教與放縱私有密切關。自稱爲基督徒的人,也會在道德上犯嚴重的罪。他拒絕認罪,反而歸咎主,並因此而叛離。彼得後書二章10、14、18節和猶大書8、16、18節將離道反教和性罪行相提並論。

  最後,離道反教就是漠視信仰,以掃是一例。他不珍惜長子名分,情願用這名分來交換一時的囗腹之

12:17 後來想要承受父所祝的福,竟被棄絕,雖然號哭切求,卻得不著門路使他父親的心意回轉。這是你們知道的。

  《新》所祝的福:指長子名分的福。本書讀者正想在信仰上妥協,好從逼迫中得釋放。但是,出賣屬靈的長子名分來交換今世暫時的安逸,會使他們失去基督的福分。

  《新》被棄絕:因他只是為他的損失後悔,並非為他的罪悔改(創27章,特別是41節)。他的憂愁不是「依著神的意思憂愁」而「生出懊悔來以致得救」,乃是「世俗的憂愁」就「叫人死」(林後7:10)。

  後來以掃後悔失去了長子雙分的産業,但卻已經後悔莫及了。他的父親不能反悔所作的祝福。

  離道反教者的情況也一樣。他毫不重視屬靈的價值。他爲了逃避辱罵、苦難或殉道,不惜否定基督。這樣的人,是不能使他重新悔改的。他可能會後悔,卻不會敬虔地悔改。

12:18 你們原不是來到那能摸的山;此山有火焰、密雲、黑暗、暴風、

  《新》18~21:這些經文描述在西奈山頒賜律法時的可畏情形(見出19:10-25;申4:11-12;5:22-26),這段描述的焦點在於舊約能摸的山、法令、恐怖的警告與嚴厲的懲罰。但信徒在耶穌基督裏擁有的並非如此嚇人的約,也不應考慮回到那舊的約裏。

  《啟》18~22:那能摸的山指西奈山,是神頒律法給以色列人的地方(看出19-20章)。頒賜時場面嚴肅,令人生畏(18-21節)。這裏用西奈山比喻律法帶給人的恐懼,與錫安山所代表的恩典福音恰成對照(22節)。錫安山是基督見神的地方,稱之為天上的耶路撒冷(參啟21章)。這千萬的天使服役的靈,在那裏服事神。

  那些打算重新守律法的人,應回想神頒律法時的情境何等可怕,並應從中吸取屬靈教訓。頒律法的地點是確實的、可觸摸的西山;當時整座山有火焰,並被幽暗籠罩著,所有的東西都模糊不清,朦朧昏暗,而且周圍還刮著暴風。

12:19 角聲與說話的聲音。那些聽見這聲音的,都求不要再向他們說話;

  除了這些大自然的混亂景象外,還有可怕的超自然現象。那裏有角聲,並有說話的聲音,使人感到不寒而栗,聽到的人都求不要再向他們說話了。

12:20 因為他們當不起所命他們的話,說:「靠近這山的,即便是走獸,也要用石頭打死。」

  神下了諭旨:靠近這山的,即便是走獸,也要用石頭打死。這諭旨使百姓完全喪失了勇氣。他們明白,如果連無知無意的走獸也要被處死,那麽,對明白這個警告的人來說,更是必死無疑了。

12:21 所見的極其可怕,甚至摩西說:「我甚是恐懼戰兢。」

  整個場面極其可怕,令人生畏,連摩西也感到恐懼戰兢。這一切把律法的性質和作用清楚地表明出來,又把神公義的要求和對罪的忿怒啓示出來。律法的功用,不是要使人認識救恩,而是要使人認識罪。律法說明,由罪的緣故,人神之間有一度鴻溝。律法的任務是定罪,帶來幽暗沮喪。

12:22 你們乃是來到錫安山,永生 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裏有千萬的天使,

  《新》錫安山:不是指地理上的錫安山(耶路撒冷,或其東南部分),乃是指天上的城邑,神和與神同住的人之所在(見11:10、13-16;13:14;腓3:20)。舊約頒賜時的環境(12:18-21)與新約的特徵(12:22-24)指明兩約間徹底的到照,並以此作根據,向那仍想回歸猶太教的人再一次提出警告與勸勉。

  律法有的是西山,信心有的卻是錫安山。這屬天的山象恩典的所有祝福──藉著基督耶穌的救贖工作歸給我們的一切祝福。

  律法有在地上的耶路撒冷,但信心卻有在天上的京城。永生神的城邑是在天上的,是有根有基的城,神是這城的設計者兼建造者。

  我們進到神面前時,就是來到莊嚴的大會中。首先,那裏有千萬的天使。他們雖然沒有犯罪,卻不能與我們一起歌頌,因爲他們並不知道救恩所帶來的喜樂

12:23 有名錄在天上諸長子之會所共聚的總會,有審判眾人的 神和被成全之義人的靈魂,

  《新》諸長子之會:這是泛指組成教會的信徒:(1)不可能指天使,因剛剛提過(10:22);(2)此「長子」不可能指基督(雖然祂被稱為長子,1:6;羅8:29;西1:15-18;啟1:5),因此處的希臘文是複數;(3)他們的名錄在天上,使我們想起這些人是贖民(見啟3:5;13:8;17:8;20:12;21:27)。「長子」的名稱表示他們有特權與基督同作後嗣,基督是最高的長子與那「承受萬有的」(1:2)。

  《新》審判眾人的神:見4:13;羅14:10-12;林前3:10-15;林後5:10;啟20:11-15。

  《新》被成全之義人的靈魂:一般來說,這是指在基督誕生前的信徒,例如亞伯(11:4)與挪亞(11:7)。他們被稱為「靈魂」,因為他們正在等候身體復活;他們被稱為「義人」,因為神算他們的信心為義,如同祂算亞伯拉罕為義一樣(見羅4:3)。然而,實質的稱義並未成就,直到基督藉著死在十字架上才成就(見11:40;羅3:24-26;4:23-25)。

  然後我們來參加有名錄在天上諸長子之會。他們是教會的一分子,是基督的身體和新婦;他們都是在五旬節聖靈降臨以後離世的信徒,現正享受主的同在。有一天,他們的身體要從墳墓裏活,得著榮耀的模樣,並與自己的靈合一。這正是他們所期待的一天。

我們憑信心看見審判衆人的神。他不再藏在幽暗後;在信心的眼中,他的榮耀是超越的。

  舊約的聖徒也在那裏,因爲那裏有被成全之義人的靈魂。他們因信得稱爲義,並且純全無瑕,因爲基督所成就的功,也歸到他們的帳上。他們都在等候那一天,墳墓要交出自古以來受其管轄的人,那時他們都要得著榮耀的身體。

12:24 並新約的中保耶穌,以及所灑的血;這血所說的比亞伯的血所說的更美。

  《新》新約的中保:見7:22;8:6及註釋;8:13;9:15;提前2:5。

  《新》比亞伯的血所說的更美:亞伯的血呼求的是正義與報應(見創4:10註釋),而耶穌流在十字架上的血卻說到赦免與和好(9:12;10:19;西1:20;約壹1:7)。

  《啟》亞伯的血自地裏發出聲音,哀求神為他伸冤(創4:10);耶穌在十架所流的血發出的聲音是神慈愛赦罪的呼聲,要人與神和好,恢復人與神的和諧關係(9:12;西1:20)。

  新約的中保耶穌也在那裏。耶穌這位新約的中保,與舊約的中保摩西有所不同。摩西作爲中間人,只是從神那裏接受律法,然後頒給以色列民。他是中間人,是百姓的代表,他向神獻祭使約生效。

  基督是新約的中保,意義深遠得多。主耶穌必須先受死,神才可以按公義制定這新約。他用自己的血使這約得以成立,並自己作萬人的贖價(提前二6)。

  己命使屬他的人得以承受新約的各樣福氣。他以自己的永生,保證屬他的人必得享這些福氣。他現今在神的右邊工作,確保屬他的人可以在仇視他們的世界裏,得享這些福氣。這一切都是他作爲中保的工作。

  主耶穌身負各各他的傷痕,現今被提升到神的右邊,爲王爲救主了。

  最後,那裏有中保耶穌所灑的血;這血所說的,比亞伯的血所說的更美。基督升天後,把他在十字架流血所成就的一切呈獻給神。這裏不是說他確實將血帶到天上去,而是指這血所成就的功績已在聖所中得到承認。戴雅各再一次用詩句來表達真理:

  他的寶血灑在那裏,在寶座上又在四周,他的傷痕在天上宣告,救恩工作已經成就。

  聖經將他的寶血,與亞伯的血作比較。不管我們將後者理解爲亞伯所獻祭牲的血,還是亞伯遭該隱殺害時所流的血,基督的血都比亞伯所說的更美。亞伯之祭牲的血說:暫時蒙遮蓋;基督的血則說:永遠得赦免。亞伯自己的血高呼:伸冤報仇;基督的血宣稱:憐憫、饒恕、和好

12:25 你們總要謹慎,不可棄絕那向你們說話的。因為,那些棄絕在地上警戒他們的尚且不能逃罪,何況我們違背那從天上警戒我們的呢?

  《啟》那向你們說話的指神。在地上和在天上的警戒,地方雖不同,聲音則一。但接到天上警戒的,因為啟示大,擔負的責任也大。人若違背,更難逃罪(2:3)。

  第十二章結尾的幾節經文,將神在西山的啓示,與他在基督裏並藉著基督所揭開的啓示作一個比較。基督信仰有無與倫比的福氣和榮耀,不容掉以輕心。神還在說話,向世人發出邀請,情真義切;棄絕他的,都要滅亡。

  任何人不聽從神透過律法說的話,都會受到應得的懲罰。人蒙受的益處愈大,責任也就愈大。神在基督裏將最完善圓滿的啓示表明出來。神現今透過福音從天上說話,棄絕他的話的人比觸犯律法的人,承擔更大的責任,要逃罪是不可能的事。

12:26 當時他的聲音震動了地,但如今他應許說:「再一次我不單要震動地,還要震動天。」

  在西山,神發聲使地震動。但將來當他說話時,他的聲音更要使天震動。先知哈該實際上已預言這事:過不多時我必再一次震動天地、滄海與旱地。(該二6)

  這一次震動的發生時間,是由聖徒被提直至基督的國結束。在基督降臨作王之前,天地間的自然界要發生大災禍。星宿會被挪移離開軌道,引發滔天巨變。然後,在基督千禧年國度結束之時,大地、星際宇宙及大氣宇宙,都要在高溫中銷毀(彼後三10~12)。

12:27 這再一次的話,是指明被震動的,就是受造之物都要挪去,使那不被震動的常存。

  《新》再一次:指基督再來時,末日的大變動。

  《新》不被震動的:神的國(12:28)。

  神說再一次的時候,他預定這天地最終會完全被挪去。人以爲眼可見、手可摸和可把弄的才是真實的,看不見的都不真實;但事情的發生把這樣的神話打破。當神完成這篩選、震動的步驟後,只有那些真實的才可以常存。

12:28 所以我們既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就當感恩,照 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 神。

  《新》照神所喜悅的事奉神:(編者註:新國際版譯作「敬拜神」)見約4:19-24;羅12:1。

  將焦點放在可見的、實質的猶太教儀式的人,他們正在拿著一些會被震破的東西。真信徒卻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單這一事已足以令我們對神産生熱切的崇敬景仰。我們應該用虔誠、敬畏的心,不斷地美他。

12:29 因為我們的 神乃是烈火。

  一切棄絕神的話的人,神乃是烈火。甚至是屬他的人,他的聖潔和公義既是那樣的高超,他們就應該對他存最崇高的敬意和尊崇。


-----------------------------------------------------------------------------------------------

<聖經靈修版/網路>

明明是不太喜歡他,還要與他和睦,我……
12:14 讀者對預備人敬拜的潔淨禮儀應該非常熟識,也知道要進入聖殿,人必須聖潔潔淨。罪惡常常攔阻我們到神那裡去,所以,我們要見神,便必須除去生活中的罪(參詩24:3-4)。聖潔與和睦有關連,先與神有正確的關係,我們才能與其他的信徒建立良好的關係,雖然我們不一定能喜歡所有的信徒,但要效法基督就必須追求與眾人和睦。

怨恨?我不會這樣嚴重的,頂多是……哎,我……
12:15 正如一粒小種子可以長成一棵大樹一樣,我們心裡所出現的苦毒,可以影響最深交的基督徒友誼。當我們讓失望轉化成不滿,又或將過去的傷痛積壓在心上時,就會生出苦毒的根來,引致嫉妒、紛爭和邪惡。但是,若聖靈充滿了我們的生命,就能治愈帶來苦毒的傷口,我們便不會再有怨恨了。

懊悔,有時候真的於事無補,你有這樣的感覺嗎?
12:16-17 以掃的故事說明了錯誤和罪惡有時會帶來深遠的影響(參創25:29-34;27:36),即使悔改和寬恕也不一定能除去罪的惡果。你所作的決定是基於現在的慾望,或是你長遠的需要?應當先衡量可能產生的長遠影響,才作出決定和行動。

在西奈與錫安面見神,前後之別在哪兒?
12:18-24 以色列人在西奈山與神會面時是何等的驚恐,在錫安山與神見面時卻是何等的喜樂,這真是一個強烈的對比!耶穌所帶來的改變,是何等的大!基督降世之前,神看似遙不可及,叫人恐懼;但基督降世後,神藉基督歡迎我們到祂面前來,不要輕忽神的邀請啊!

天上的耶路撒冷,好像遙不可及……
12:22 作為基督徒,我們現在已是天上的耶路撒冷的一分子了,基督掌管我們的生命,聖靈常與我們同在,我們也可以與信徒甜蜜地分享、相交。(有關全備和最終的賞賜和天家的情況,請參啟21章。)

世界終會被毀,我們今天的指望……
12:27-29 這個世界最後會被徹底毀滅,只有神的國永遠長存。跟隨基督的人在神國裡都有分,不必怕搖撼、震動,或火燒。若我們對將來缺乏信心,這數節經文可以幫助我們重建信心,不論發生甚麼事情,我們的將來都是建立在永不摧毀的穩固根基上。不要將信心放在那些會摧毀的事物上,應當將生命建立在基督和祂那永不動搖的國度裡(參太7:24-29)。

烈火,我們的神原是這樣的,還有……
12:29 蠟蠋的小火燄跟森林大火中那咆哮般的火舌實在無法比擬,我們甚至無法靠近火場,縱然有最先進的滅火設備,火勢也常非人力所能控制。同樣,神也不在我們的控制之下,我們不能認為通過祈禱可以強迫祂做甚麼事。然而,祂是充滿憐憫的神,祂把我們從罪和死亡中拯救出來。所有無價值和充滿罪惡的東西都會被神震怒之火焚燒乾淨,只有美好的、奉獻給神的和公義能夠存留。

經頭腦





數獨遊戲



Free sudoku by SudokuPuzz


DIY手工飾品教學( 2/2新增手機吊飾教學)


2/2新增項目:
Hello Kitty手機吊飾
小天使手機吊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