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20110210馬太福音5章1-12節



<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聖經注釋/網路>


5:1 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


  《新》5:1~7:29:登山寶訓是馬太福音中五大段講章(5至7章;10章;13章;18章;24至25章)的第一段。此段包含三類教訓:(1)八福,即求福之道(5:1-12);(2)倫理訓誡(5:13-20;6:1-7:23);(3)耶穌的倫理教訓與猶太律法傳統的對比(5:21-48)。登山寶訓最後以一個簡短的比喻作為結束,強調依照這些教訓去行的重要(7:24-27),並記述群眾對耶穌說話時所帶之權柄感到希奇(7:28-29)。


  至於登山寶訓究竟是耶穌一次教訓的撮要,或多次教訓的總合,學者有不同意見。馬太可能取用了一篇講章,再加上耶穌其他有關的教訓。馬太福音的登山寶訓,有三十四節經文並未包括在似乎與其平行之路加福音的「平原寶訓」中,而是散布在路加福音其他的段落內。


  登山寶訓對道德和倫理生活之要求甚高,以致有些人棄之不顧,認為這些教訓完全脫離現實,只有在未來的國度內才能實現。然而毫無疑問,耶穌(和馬太)頒布這寶訓,是要所有基督徒以此為生活標準,但祂也知道單靠我們自己的力量不能滿足其中的要求。同時,耶穌偶爾也會用修辭學上的誇張語法來強調祂的重點(如見5:29-30註釋)。


  《新》山:(編者註:新國際版譯作「山坡」)確實地點不詳。可能是加利利西北角那些微斜的山坡,距離迦百農不遠(見路6:20-49註釋)。像舊約律法一樣(出19:3),這新的律法也是在山上頒布的。


  《新》坐下:按當時的風俗,猶太拉比坐著教訓人(見可4:1;9:35;路4:20;5:3;約8:2)。


  《新》門徒:直譯是「學徒」,或「學生」。


  《啟》《馬太福音》5-7章記有耶穌“上了山”向門徒宣講的教訓,故稱“登山寶訓”,為《馬太》所記耶穌五篇較長講道中的第一篇。其餘四篇見10章、13章、18章和24-25章。“登山寶訓”講的是已蒙拯救的人在神的大家庭中生活的原則。對猶太人來說,這是“悔改”的最好解釋(3:2;4:17),也說明了律法的真正精神(5:17、21-22、27-28)。“登山寶訓”所宣示的新生活原則包括:1.肯定舊約律法是基督國度的正式法典(5:19)。2.宣告基督來到世上是要成全律法(5:17),祂注意的不只是外面的行為,也看重裏頭的動機(5:27-28;6:1-6);又取消了過去因為人的硬心而作出的律法上的讓步(5:31-32;比較19:8)。3.確立了公義和完善的標準(5:48),在這標準下,人人都是罪人,遠遠達不到神所定的尺度,人因此不能憑行為得救。4.人雖不能憑守律法得救(羅3:20),今天得救的人也不在律法之下(羅6:14),但摩西的律法與“登山寶訓”都是神所默示的聖經的一部分,“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後3:16-17)。


  《啟》門徒:一詞首次在本書出現,所包括的比十二使徒更廣(《馬太》10章才記載呼召門徒),凡是前來聽道,內心渴求耶穌教訓的人都包括在內。


  《馬》5:1~7:29:把登山寶訓擺在新約的開端不是沒有原因的,寶訓的位置正好顯出其重要性。王在登山寶訓中概括了祂對子民的性格和行爲有何期望。


  這寶訓並非要顯示救恩的計劃,也不是爲教導未得救的人。教訓是針對門徒(五1-2)而寫的,且要作爲憲章,或神權統治下的法則,以管理神的子民。寶訓對於以前、現在和將來的人,即那些認耶穌爲王的人,都是意味深長的。基督在世時,曾經是門徒生活的指引。現在,我們的主雖然在天上掌權,但這寶訓卻適用於凡尊主爲王的信徒。最後,在大災難時期和耶穌在地上掌權時,寶訓要成爲信徒行爲的法則。


  這寶訓有明顯的猶太色彩,例如,五章22節中間接提到公會、祭壇(五23-24)和耶路撒冷(五35)。若認爲這些在加利利的教訓只是單單向從前或將來的以色列民說的,便完全錯誤了,因爲寶訓是針對不同時代認耶穌基督爲王的人說的。


  《馬》1~2:本章以登山寶訓,或說論福的訓誨開始。這些訓誨宣示了基督國民的典範,而一個模範的民所具備的特質,正好與屬世的準則完全迥異。陶恕這樣形容:“不認識登山寶訓的人,把寶訓完全看錯了,然後說:“這便是人的本性。”這正好描述人的光景。”


5:2 他就開口教訓他們,說:


5:3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新》虛心:與靈裏驕傲和自滿自足為對比。


  《新》有福了:這個字比「快樂」有更深的意思;快樂只是一種情緒,往往受外在環境所支配。這裏所謂的「福」,是指那些有分於神國之救恩的人所得到的最佳福分和特殊的屬靈喜樂。見詩1:1;啟1:3等註釋。


  《新》天國是他們的:天國不是賺來的。與其說它是回報,不如說是一種賞賜。


  《啟》3~11:所宣告的,是基督應許賜給信靠祂的人的福分。此處一共列舉了九種福分。有的解經家認為第5節是第3節的延伸,因為“承受地土”和得到天國指同一事,而“溫柔的人”與“虛心的人”都是指謙卑受苦的聖徒。第11節是第10節為義受迫害的原則的應用與解釋。因此一般所說的“八福”實際是“七福”,與本書第13章七個比喻,第23章所記的“七禍”等等相映照。


  《馬》虛心是頭一個宣佈的祝福。虛心不是指人的天性,而是人意願的選擇和有操守的品格。這就是說,信徒認識到自己的無助,而倚靠神的全能。他們感到屬靈的需要,可以從主得著供應。天國便是屬於這些人的了。在那裏,自滿並不是美德;而自傲是一種邪惡的品格。


5:4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馬》哀慟的人有福了,他們必得安慰。這種哀慟,不是因爲生命的變幻無常而引起的,而是因著與主耶穌的相交,從而經歷到的傷感。這種傷感是與祂身同感受,爲世上的創傷和罪惡而難過。故此,哀慟不僅包括了爲一己的罪而難過,也包括了爲世界可怕的景況、人們拒絕救主,和那些拒絕神慈愛的人,將來命定的惡果而難過。這些哀慟的人必得安慰,那時“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啓二一4)。信徒今生要爲這一切而哀慟;但不信的人今生所受的哀傷,只是將來永遠哀傷的前奏。


5:5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新》溫柔:這個福分引自詩37:11,所指的與其說是對人的態度,不如說是在神面前的心態,就是謙卑。


  《馬》第三個福是宣佈溫柔的人有福:他們必承受地土。這些人可能本性是善變的、喜怒無常的和粗暴的,可是藉著基督的靈的作工,他們變得溫柔友善(比較太一一29)。謙和是指接受自己卑微的地位。溫柔的人爲自己的緣故溫和友善;縱使他爲神的緣故,或爲保護其他人時,會變得如獅子般猛烈。


  溫柔的人並非現在承受地土;相反,他們會受人苦待,遭人剝削。可是,按字面的解法,當基督在千禧年時掌權作王,世上和平繁盛,他們便在那時承受地土。


5:6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馬》跟著宣佈的福,是給饑渴慕義的人的:這些是應許的滿足。這些人嚮往活出義;他們渴望社會有誠信、正直和公平;他們尋求教會中有實際的聖潔。如布雷德福所寫,他們有“一種渴望。這渴望不能被屬世的事滿足,他們的饑渴非基督填滿不可,要是沒有就寧願死去。”這些人在將來基督的國來到後,便能夠豐豐足足了:因爲正義昭彰,奸惡給摒除棄絕,道德的標準達到最高,這些人就必得飽足。


5:7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馬》在主的國裏,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蒙憐恤。有憐憫的心,是指很能自發和主動地去憐憫別人。從一方面看,這種人能對那些犯了錯事,也應得到懲罰的人施以憐憫,抑制住而不向他們施以懲罰。廣義上看,憐恤是指幫助那些有需要而又無法自己解決問題的人。神赦免我們的罪,免我們應受的懲罰,而且更加藉耶穌基督的救恩顯明對我們的仁愛,這便顯出祂的憐恤了。當我們有憐恤的心,便是效法神了。


  憐恤的人必蒙憐恤。在這裏,耶穌不是指神讓相信祂的罪人得著救恩的那種憐恤;祂的憐恤並非只限於有憐恤心腸的人──祂的憐恤是無價又無條件的賞賜。其實,主在這裏是說基督徒在每天的生活都需要憐恤,同時也是指到將來神按我們所作的工而施的憐恤(林前三12-15)。如果一個人沒有憐恤的心,那人便不會得蒙憐恤;即那人的賞賜會因此而減少。


5:8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 神。


  《新》心:全人的中心,包括思想、意志和感情(見詩4:7註釋)。


  《馬》清心的人有確據,必得見神。一個清心的人的動機是純淨不攙雜別的事物,他的思想聖潔,良心清潔。他們必得見神可從幾方面作解。首先,藉著神的話和聖靈與神交通,清心的人便得見神;第二,他們有時會得著從神而來的超自然異象;第三,當耶穌再來時,他們藉著耶穌便必得見神;第四,他們在永恆裏必得見神。


5:9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 神的兒子。


  《馬》另一個宣佈的福是使人和睦的人:他們必稱爲神的兒子。留心主並非談及那些有和平性情的人,也不是指那些愛好和平的人。他是指那些主動參與,締造和平的人。按本性,人通常都只是以旁觀者心態去看爭鬥。屬神的做法是積極創造和平,即使是受淩辱、被攻擊。


  使人和睦的人被稱爲神的兒子。這不是指怎樣成爲神的兒子──因爲只有接受耶穌基督爲救主(約一12)才可作神的兒子。信徒藉著促進和平,便能顯出他們是神的兒子。將來有一天,神會承認他們爲有神家樣式的人。


5:10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馬》下一個福是說那些受逼迫的人,不是因爲他們犯了錯,他們只是爲義受害的。這些爲義受苦的信徒蒙應允得著天國。他們因著正直誠實,譴責不屬神的世人,並且與世界爲敵。人們憎惡公義的生命,只不過因爲神的義顯出人的不義吧了。


5:11 「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


  《馬》最後的祝福似乎與前一個重複了。其實,二者有一點不同。前一節經文是爲義受的逼迫;而後一節則是因基督受的逼迫。主知道祂的門徒會因爲與祂同行,對祂忠心而受苦待。歷史也證實了這事實:從開始,世界便逼迫、監禁和殺害跟從耶穌的人。


5:12 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


  《馬》爲基督受苦是一種特權,這特權應帶來喜樂。有極大的賞賜正等待那些爲基督受苦的人,他們是過往受苦難的先知的同伴。舊約中那些代表神說話的人把生死置諸度外,堅守神的義。所有效法前人忠心不屈的人,必要在今世歡喜快樂,並且將來也要被高舉。


  登山寶訓描繪基督的國民的模範樣式。留心這裏對義(6節)、和睦(9節)和歡喜快樂(12節)的強調。也許保羅把這章銘記於心,所以他寫道:“因爲神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羅一四17)



-----------------------------------------------------------------------------------------------
<聖經靈修版/網路>


先來看看5至7章的重點……
5-7章 這幾章常稱為“登山寶訓”,因為這是耶穌在靠近迦百農的山坡上教導百姓的講章,很可能是包括了耶穌多次講道的集錄。當中,耶穌表明祂自己對律法的態度,說明世上一切的地位、權力和錢財在祂的國度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衷心的信靠順服。這些講章譴責當時宗教領袖的驕傲和官僚主義,帶他們回想起舊約先知的教訓——衷心的順服比表面的儀禮更重要。


人都喜歡你,你會因此而沾沾自喜嗎?
5:1-2 耶穌已成為街談巷議的人物,很多群眾跟隨祂,每個人都希望見到祂。在這些群眾中與耶穌最親密的就是那些門徒,他們自然會受到試探,覺得自己很重要,與耶穌在一起,不但可以獲得聲望,亦可以有機會得到財富和權力。


  這些群眾再次聚集一起,耶穌對他們講話之前,把門徒拉到一旁,提醒他們與祂在一起時,不要期待得著名聲和財富,卻要準備承受咒罵、飢餓和逼迫。然而,耶穌堅定門徒的信心,他們將會得到報償,但不一定在今世。你跟隨耶穌,可能有許多機會使你變得很受歡迎,假若我們沒有活出耶穌這些教導,就是在利用神來獲得個人的利益。


為神而活,要如耶穌所說的過日子嗎?那就有點……有點……
5:3-5 耶穌一開始講道,就說出好像互相矛盾的話,但屬神的生活方式往往與屬世的生活方式有抵觸。你想為神而活,就必須作好心理準備,說世人看來奇怪的話,做世人看來奇怪的事情:在別人爭取時,你要願意捨棄;在別人憎恨時,你要願意去愛;在別人被凌辱時,你要願意去幫助。放棄自己的權利去服事別人,有一天,你會得到神為你預備的一切。


你有沒有被這“八福”所吸引?你喜歡……
5:3-12 這裡起碼有四個方法來理解這八種福氣:(1)是門徒和所有信徒的倫理法典和道德標準;(2)是天國價值觀和地上價值觀的對比,即是永恆與暫時的對比;(3)是法利賽人的膚淺信仰和基督所期望的真實信仰的對比;(4)表明舊約所期待的,將會在新的國度裡成就。你不能把這些“福分”當作多項選擇題——選取你喜好的,而放棄其他。八福是一個整體,指出跟隨基督的人所應當做的事。


“福”,不就是單指快樂嗎?
5:3-12 “福”不單是快樂,更指在神國度裡幸福和令人羡慕的狀態。福氣不是確保我們歡笑、愉快或得到地上的財寶。對於耶穌而言,“福”就是經驗盼望和喜樂,不受外在環境影響。不論要付上甚麼代價,跟隨耶穌,你就可以找到真正的快樂——盼望與喜樂。


照耶穌所言,天國的價值觀與世界的一定大有不同……
5:3-12 耶穌宣告:“天國近了”(4:17),人們會很自然地問:“我怎樣做才有資格進天國呢?”耶穌告訴我們天國與地上的國是不同的:在天國裡,財富和權力都不重要,天國子民帶著與世人不同的心態去追求不同的福分和得著。你現在的心態是與世界的自私、驕傲和渴求權勢心態一樣,還是反映出你生命的王耶穌的謙卑和自我犧牲呢?


受逼迫也要歡喜快樂?實在太難為了吧……
5:11-12 耶穌說當我們受逼迫時要喜樂,因為逼迫可以:(1)使我們不再注目於地上的報償;(2)清除膚淺的信仰;(3)強化我們的信心;(4)使我們在其中持守的態度成為效法我們的人的好榜樣。當我們知道最偉大的先知以利亞、耶利米、但以理都曾受過迫害,我們就可以得到安慰。現在我們受迫害正表示我們有忠誠的信心,神要賞賜那些忠誠的人,讓他們進到祂永恆的國度裡,在那裡就再沒有迫害了。






2011年2月10日靈修小品

靈命日糧


起立喝采


「就說:『我看見天開了,人子站在上帝的右邊。』」(使徒行傳7章56節)


  蘇珊.波爾成年後大部分時間,除了與她暱稱小石頭的貓相伴之外,就是照顧年邁的母親,另外她也在教會唱詩。她絕非長得像超級名歌星的樣子。她參加英國才藝選秀節目,她站在臺上,還未開口唱歌之前,因為其貌不揚而受到觀眾的嘲笑。雖然面對不友善的群眾,蘇珊仍無畏地唱出美麗的歌聲,結果獲得觀眾起立熱烈地鼓掌喝采。


  在初代教會時,司提反面對充滿敵意的群眾(使徒行傳6-7章)。宗教權威人士聽取假見證,控訴他說褻瀆的話(使徒行傳6章13節)。司提反用上帝話語和真理來回應,再次堅定他在基督裡的信心。他最後說:「我看見天開了,人子站在上帝的右邊。」(7章56節)後來,群眾就用石頭丟他(58節)。當時,耶穌正從天上觀看,祂歡迎司提反回家。


  大多數基督徒不會面對這樣大的敵意。然而在壓力臨到時,我們都需要「靠主站立得穩」(腓立比書4章1節)。不管別人如何禁止或反對,我們都要大膽地為主開口。在地上為主大聲做見證,不見得總是贏得群眾的喜歡。然而,最重要的是主在天上的肯定。JBS


興起興起為耶穌,爭戰不會久長,
今日雖有干戈聲,明日凱歌高唱;
忠心奮勇得勝者,必得生命冠冕,
並與榮耀大君王,掌權直到永遠。Duffield




若你面對反對,也許正顯示出你做對了。






-----------------------------------------------------------------------------------------------
靈修靜思


我還怕誰呢?


耶和華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還怕誰呢?(詩廿七1)


  念高中時聽過一位牧師說:「基督徒懷著喜樂和希望瞻望未來,無須恐懼、沮喪、失望。」他舉了一個實例,令我多年不忘:「有一位少女搭乘巴士,關門時因不小心,手臂被夾斷了。她嚇呆了,在送往醫院途中就斷氣死了。醫生的診斷是:她手臂受傷原本並無生命危險,只是因為太害怕,結果給活活嚇死了……。」


  現今許多人都生活在恐懼的桎梏之下。心理學家發現病人最大的難題就是恐懼:怕自己會發狂,怕自己會自殺,怕孤獨,怕得憂鬱症,怕得老人癡呆症,怕患上癌症,怕天災人禍,怕死……。每個人都成了「驚弓之民」!


  歷世歷代以來,在困苦、試探、試煉和危機中,神總是把勇氣和安慰放在那些愛祂的人心中。各種困難都會使人心中產生恐懼,人需要神的幫助和安慰。聖經就是神的話,你若翻開聖經,必能隨時找到神搭救信靠祂的人的應許。基督徒跟不信主的人最大的分別是,我們因神的應許,心中篤定,在盼望和喜樂中瞻望未來,無須恐懼,無須沮喪,無須失望。      ~ 周慈美(作者是基督教文字工作者)




經頭腦





數獨遊戲



Free sudoku by SudokuPuzz


DIY手工飾品教學( 2/2新增手機吊飾教學)


2/2新增項目:
Hello Kitty手機吊飾
小天使手機吊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