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20130323馬可福音14章27-41節



<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新約聖經注釋/網路>

14:27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都要跌倒了,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

   《馬》27~28:在途中,救主警誡門徒,在前面的時刻,他們都要因作祂的跟隨者而羞恥、驚慌,就如撒迦利亞預言的,牧人被擊打,羊就分散了(亞一三7)。祂卻滿有恩典地堅固他們,應許不會不認他們。在祂從死裏復活後,祂要在加利利等候他們。

14:28 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

14:29 彼得說:「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

   《馬》29~30:彼得對不認主的想法感到憤慨。別人可以,他呢?總不會!耶穌把他的“總不會”改爲“將會”。雞叫兩遍以先,彼得將三次不認救主。

14:30 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就在今天夜裏,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

14:31 彼得卻極力地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眾門徒都是這樣說。

   《馬》彼得喊說:“沒這樣的事!我寧死也不會不認你!”彼得不是唯一誇囗得如此狂妄的人,眾門徒都鹵莽、自信地同作聲明。千萬不要忘記,我們跟門徒沒有分別。我們必須認識自己心裏的怯懦和軟弱。

14:32 他們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坐在這裏,等我禱告。」

   《新》客西馬尼:位於橄欖山山麓的一個花園或果園,是耶穌常喜歡去的地方之一(見路22:39;約18:2)。這個希伯來名字原意是「榨油坊」,即榨橄欖油的地方。

   《馬》黑暗已臨到大地。這是星期四晚上,星期五早晨將至。他們來到一個自成一角的地方,名叫客西馬尼,主耶穌在進囗處撇下門徒中的八位。

14:33 於是帶著彼得、雅各、約翰同去,就驚恐起來,極其難過,

   《啟》請參《約翰》10:17-18。耶穌並不懼怕死亡。客西馬尼園的禱告,是預嘗十字架被父撇棄的經歷(15:34;賽53:10)。祂清楚知道要付的代價,從容就義。

   《馬》33~34:祂帶著彼得、雅各、約翰同去,進到園中。在那裏,祂聖潔的心靈受到重壓,因祂預知自己要成爲我們的贖罪祭。我們無法理解這時刻對祂的意義,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爲罪。祂指示三位門徒在那裏等候警醒。祂就離開他們,稍往前走,獨自到了園中。祂也要獨自上十字架,爲我們的罪承受神可怕的審判。

14:34 對他們說:「我心裏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裏等候,警醒。」

14:35 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倘若可行,便叫那時候過去。」

   《馬》我們既希奇且驚訝,主耶穌竟俯伏在地,向神禱告。祂是否祈求免卻十字架?不是,這是祂降世的目的。首先,祂禱告說,倘若可行,便叫那時候過去。若在受死、埋葬、復活以外,還有方法使罪人得救,求神顯明出來。諸天寂靜無聲,我們的救贖別無他法。

14:36 他說:「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

   《新》阿爸!父啊:生動地表達了與神特別親密的關係。

   《新》這杯:為要完成祂的使命,耶穌從父神手裏接過那代表死亡和神忿怒的苦杯。耶穌所深懼的,並非死亡本身,而是懼怕成為背負全人類罪孽的代死者。見10:38註釋。

   《啟》阿爸:即“父親”,為亞蘭土語。猶太人避諱,不用“阿爸”稱呼神,因為太親暱,有失敬意。但耶穌常用,因祂是神子。

   《啟》杯:指即將臨到耶穌的苦難(10:38;約18:11)。

   《馬》祂又禱告:“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注意,祂稱神爲祂所愛的父,在父凡事都能。問題不是物質上的可能性,而是道義上的。全能的父有否別的公義根據,拯救不敬虔的罪人?諸天寂靜,說明別無他法。神的聖子必須流血,罪人才可從罪中得釋放!

14:37 耶穌回來,見他們睡著了,就對彼得說:「西門,你睡覺嗎?不能警醒片時嗎?

   《新》西門:見1:16註釋。耶穌特別點出西門,也許是因他曾大膽地誇口說,他絕不會背棄耶穌(見14:29-31)。

   《馬》37~40:祂回到三位門徒那裏,見他們睡著了──這是給人墮落天性的可悲評語。耶穌警惕彼得,不要在這重要時刻睡覺。彼得剛剛誇囗自己至死不渝,現在竟不能警醒片時。人若不能禱告片時,就不大可能在龐大壓力時,抵受試探。不論他如何熱心,也必須承認肉體的脆弱。

14:38 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

   《新》入了迷惑:被試探攻擊。此處的試探,是指面臨可怕之威脅時,他們會淪於不忠誠。

   《新》心靈固然願意:當人的心靈部分受神管轄時,它會與人的軟弱對抗。這句話是引自詩51:12(「樂意的靈」)。

14:39 耶穌又去禱告,說的話還是與先前一樣,

14:40 又來見他們睡著了,因為他們的眼睛甚是困倦;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

14:41 第三次來,對他們說:「現在你們仍然睡覺安歇吧(吧:或譯嗎?)!夠了,時候到了。看哪,人子被賣在罪人手裏了。

   《啟》現在你們仍然睡覺安歇吧:也可以譯為“你們還在睡覺安歇嗎?”,是一句微帶責備的問話。

   《馬》主耶穌三次回來,都見他們睡著了,祂就說:“現在你們仍然睡覺安歇吧。夠了,時候到了。看哪,人子被賣在罪人手裏了。”


-------------------------------------------------------------
<聖經靈修版/網路>

耶穌也受死亡的威脅嗎?祂死了,撒但豈不威風?
14:27 在耶穌被釘死這件事上,撒但似乎佔了上風,不過我們遲一點就會發現,其實神一直在掌權,甚至祂兒子的死也是在祂的控制之下,撒但並沒有得到任何勝利。

若我是門徒,我的反應可能更激烈……
14:27-31 這是耶穌在同一晚第二次預言門徒會不認祂和背棄祂(參路22:31-34;約13:36-38),這可能是門徒強烈反應的原因(14:31)。

耶穌為甚麼這樣禱告呢?難道祂想逃避?
14:35-36 耶穌是不是想逃避自己的使命呢?耶穌說出內心的感受,卻沒有抗拒神的旨意,祂重申要遵行神的旨意。祂的禱告突出祂將要忍受的是比死亡更加可怕的痛苦,因為祂要承擔全人類的罪惡。這「杯」指在十字架上與父神分開的悲痛(參來5:7-9)。無罪的神子承擔了我們的罪孽,與神隔絕片刻,使我們得救!

不從自己的意思,難;只從神的意思,更難?
14:36 耶穌禱告時,知道遵行父神旨意要付出代價,也明白將要受甚麼苦。祂不想忍受這種可怕的經歷,然而,祂禱告說:「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要得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也要付出代價。你獻身與神付出了甚麼代價呢?甘心付出這代價,到最後就能得到有永恆價值的東西。

試探來到,如何抵抗?
14:38 面對重大壓力時,我們會變得脆弱,即使心靈願意順服,也很容易被試探所勝。耶穌給我們作了榜樣,教導我們如何抵抗試探:(1)向神祈禱(14:35);(2)找愛我們的人和朋友支持(14:33,37,40-41);(3)專注在神給我們的旨意上(14:36)。



20130322馬可福音14章12-26節



<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新約聖經注釋/網路>

14:12 除酵節的第一天,就是宰逾越羊羔的那一天,門徒對耶穌說:「你吃逾越節的筵席要我們往哪裏去預備呢?」

   《新》除酵節的第一天:一般來說,這是指尼散月第十五日(見14:1註釋)。然而,下面一句話說,「就是宰逾越羊羔的那一天」,卻清楚說明它是指尼散月第十四日,因為逾越節的羔羊是在這一天宰殺的(出12:6)。有時人稱整個為期八天的慶典為除酵節;有證據顯示,尼散月的第十四天也可不嚴格地被稱為「除酵節的第一天」。

   《馬》12~16:雖然確實時間次序不詳,但有可能是逾越節那週的星期四。門徒那時不曉得,這次是古往今來的逾越節的成全和高峰。他們請主指示守逾越節的地方。耶穌就打發他們進耶路撒冷,找一個男人拿著一瓶水──這是罕見的,因爲拿水瓶的通常是女人。這人必帶他們到一個家庭,他們要叫家主指示他們客房的所在,夫子與門徒好在那裏吃逾越節的筵席。

  主這樣揀選和吩咐,實在奇妙。祂的作爲顯出祂是人和財産的權能統治者。一個有回應的心把他們和他們的所有,任由主使用,也是奇妙的。祂能隨時、隨意在我們生命中找著房間,對我們來說是件美事!

14:13 耶穌就打發兩個門徒,對他們說:「你們進城去,必有人拿著一瓶水迎面而來,你們就跟著他。

   《新》兩個門徒:彼得和約翰(路22:8)。

   《新》人拿著一瓶水:(編者註:新國際版譯作「有個男人拿著一瓶水」)此人很容易被認出來,因為通常只有女人才拿水瓶。

   《啟》按習俗只有婦人才拿水瓶,此男人拿著水瓶,甚易辨認。

14:14 他進哪家去,你們就對那家的主人說:『夫子說:客房在哪裏?我與門徒好在那裏吃逾越節的筵席。』

   《新》客房在哪裏:根據猶太人的風俗,任何住在耶路撒冷的人,若有適用的房間,就會應朝聖者的要求,提供給他作慶祝逾越節之用。看來耶穌已與屋主事先有安排。

14:15 他必指給你們擺設整齊的一間大樓,你們就在那裏為我們預備。」

   《新》預備:這包括晚餐用的食物:無酵餅、酒、苦菜、調味汁和羊肉。

14:16 門徒出去,進了城,所遇見的正如耶穌所說的。他們就預備了逾越節的筵席。

14:17 到了晚上,耶穌和十二個門徒都來了。

   《新》到了晚上:受難週的禮拜四黃昏。

   《啟》主耶穌在逾越節晚上的工作與遭遇:1.和門徒吃逾越節的筵席;2.為門徒洗腳(約13:1-20);3.指出猶大出賣祂(14:18-21)4.猶大退席(約13:30-38);5.設立聖餐(14:22-25);6.在樓房向門徒講話(約14章);7.往客西馬尼園途中講話(約15-16章);8.為門徒代禱(約17章);9.在客西馬尼園禱告(14:26、32-42);10.被捕(14:43-50)。

   《馬》17~21:那個晚上,耶穌和十二個門徒都來了,到那擺設整齊的大樓。他們安坐下,正吃的時候,耶穌指出門徒中間有一個人要賣祂。他們都知道,自己本性有邪惡的傾向,誠實不信任自己,一個一個地問,那人是否自己。耶穌就透露,出賣祂的,是那個同祂將餅蘸在肉汁裏的人,也就是主蘸了一點餅給他的那一個。耶穌說人子要照著預言進到死地,但那賣祂的人結局更慘。事實上,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

14:18 他們坐席正吃的時候,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與我同吃的人要賣我了。」

   《新》坐席正吃的時候:起初逾越節的晚餐是站著吃的(出12:11),但在耶穌的時代,當時的風俗是斜臥著吃。

14:19 他們就憂愁起來,一個一個地問他說:「是我嗎?」

14:20 耶穌對他們說:「是十二個門徒中同我蘸手在盤子裏的那個人。

   《啟》逾越節筵席上有一個共同的盤子,裏面盛有酸醋,供蘸苦菜吃。耶穌說“同我蘸手在盤子裏”並不是說耶穌與賣祂的當時一同蘸手在盤子裏,而是說,賣祂的人是一個與大家的關係很親密的人,吃飯時共蘸一盤。祂沒有當場指出賣祂的猶大的名字,只加強祂在18節所說的話。

14:21 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經上指著他所寫的;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

   《新》正如將上指著他所寫的:無疑,耶穌心目中是指賽53章有關「受苦之義僕」的那段經文。

14:22 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了福,就擘開,遞給他們,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

   《新》新約聖經有四段關於主的晚餐的記載(太26:26-28;可14:22-24;路22:19-20;林前11:23-25)。馬太與馬可的記載很相似,而路加和保羅也有相同之處。這四處記載都提到耶穌拿起餅來,祝謝或祝福後,擘開並說「這是我的身體」,拿起杯來,然後解釋血和約的關係。只是保羅和路加記載耶穌命令門徒繼續守這晚餐。

   《新》這是我的身體:餅代表祂的身體,為他們捨的(見路22:19;林前11:24)。

   《啟》耶穌為教會設立聖餐(14:22-25)。聖餐和逾越節筵席(14:12-21)不同。聖餐為基督所設立,是逾越節所預表的救主贖罪一事的應驗(參林前5:7-8)。

   《馬》22~25:猶大吃過了餅,就在夜間出去(約一三30)。然後耶穌設立我們所知的主的晚餐。筵席的意義可用以下三個詞,美麗地概述出來:(1)祂拿起──自己的人性;(2)祂擘開──祂將在十字架上被擘開;(3)祂遞給──祂把自己賜給我們。

  餅代表祂所獻上的身體,杯代表祂所流的血。祂用血立了新約。祂再不享受節期的歡樂,直到祂回到地上,設立祂的國。

14:23 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他們都喝了。

   《新》祝謝了:英文「聖餐」(Eucharist)一詞即源於這裏所用希臘文「祝謝」一詞。

14:24 耶穌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的。

   《新》我立約的血:這杯代表耶穌的血,這血又代表祂傾倒出來的生命(就是祂的死)。神在這新的約裏為祂子民的承諾,只能藉著耶穌代贖之死才得成就(見耶31:31-34;來8:8-12;又見路22:20註釋)。

14:25 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 神的國裏喝新的那日子。」

14:26 他們唱了詩,就出來,往橄欖山去。

   《馬》那時候,他們唱詩──大概是那偉大的讚美詩──詩篇一百一十三至一百一十八篇。唱罷,就出耶路撒冷,過了汲淪溪,往橄欖山去。


-----------------------------------------------------------
<聖經靈修版/網路>

耶穌和門徒也預備過節……
14:13-15 耶穌打發的那兩個門徒是彼得和約翰(參路22:8)。當時很多房子都有很大的閣樓,有時屋內和屋外也有樓梯。逾越節筵席的預備工作包括擺設桌子、預備羊羔、無酵餅、醬料及其他過節食品和飲料。

「是我嗎?」我有在生活中否定耶穌嗎?
14:19 要出賣耶穌的猶大也與其他人同席,他決意要出賣耶穌,卻虛偽地與其他人共進晚餐。我們很容易會因猶大的所作所為而憤怒或感到震驚。不過,一方面說要向基督獻身,另一方面卻在生活上否認祂,這也等於出賣基督。不順服祂,就是否定祂的愛;不信任祂,就是否定祂的真理;拒絕祂的權威,就是否定祂的神性。你是否言行一致?若你言行不一,就要改變自己的心思,以免犯下嚴重的錯誤。

蘸手在盤子裡是甚麼習慣?
14:20 吃飯時,猶太人習慣把共用的盤子放在桌子中央,盤子裡面盛上果醬,他們就拿餅或肉蘸著吃。

今天我們仍守聖餐,因為……
14:22-25 馬可記錄了聖餐的起源。今天我們在主日敬拜中仍然守這個禮儀。耶穌與門徒一同分享筵席、唱詩歌、讀聖經、祈禱,接著,就是逾越節筵席中兩個傳統的部分:擘餅和喝酒。耶穌給餅和酒賦予新的意義,就是祂的身體和血,以解釋祂將要在十字架上成就的事的意義(參林前11:23-29)。

耶穌立約的血是為我流出,那有何作用?
14:24 耶穌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使神與人所立的新約正式生效。活在舊約下的人藉動物祭牲的血使罪得赦(參出24:6-8);但是,耶穌是神無瑕疵的羔羊,只一次獻在壇上,人的罪就此藉祂永遠得赦。祂是所有罪愆的最後祭品,祂的血為神和人之間立下新約。現在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藉著耶穌到神那裡去,並且有十足的把握,知道祂會垂聽我們,拯救我們脫離罪惡。

他們唱了甚麼詩?
14:26 他們唱的是猶太人傳統在逾越節筵席上唱的詩歌(參詩115-118)。



20130321馬可福音14章1-11節



<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新約聖經注釋/網路>

14:1 過兩天是逾越節,又是除酵節,祭司長和文士想法子怎麼用詭計捉拿耶穌,殺他。

   《新》逾越節:猶太節期,記念當年主的使者越過希伯來人的家庭,未像對待埃及人那樣,殺死他們家中的長子(見出12:13、23、27)。守此節期要用的羊或羊羔,要在尼散月(三至四月)第十四日宰殺,並在同一天日落和午夜之間吃逾越節的晚餐。由於猶太人的一天是由日落開始計算,逾越節就是在尼散月第十五日。

   《新》除酵節:這個節期緊接逾越節,為期七天(見出12:15-20;23:15;34:18;申16:1-8)。

   《啟》以色列人一年有三個大節:逾越節、五旬節和住棚節。十二歲以上男丁在這三個節期都要上耶路撒冷守節(利23章;申16章)。逾越節記念以色列人蒙神拯救出埃及,在一年之始的尼散月(正月)十四日舉行,即陽曆三至四月間。接著便是七天的除酵節。各地來的敬虔猶太人這時群集耶城。

   《馬》1~2:現在是重大一週的星期三。過兩天是逾越節,隨後是七天的無酵節。宗教領袖決心要除滅耶穌,卻不想在節期內動手,因爲仍有許多人視耶穌爲先知。

  雖然祭司長和文士決定不在當節的日子殺祂,但神的安排卻支配著他們,神的逾越節羊羔就在那時候被殺(參看太二六2)。

14:2 只是說:「當節的日子不可,恐怕百姓生亂。」

   《新》當節的日子不可:在逾越節和為期一週的除酵節期間,耶路撒冷的人口會由五萬驟增至數十萬,面對城內這麼多且容易被激動的群眾,拘捕耶穌實乃太冒險之舉。

14:3 耶穌在伯大尼長大痲瘋的西門家裏坐席的時候,有一個女人拿著一玉瓶至貴的真哪噠香膏來,打破玉瓶,把膏澆在耶穌的頭上。

   《新》3~9:在約翰福音中,這件事發生於受難週之前(見約12:1)。馬太和馬可把這件事記在這裏,可能是要將宗教領袖們對耶穌的恨惡,以及猶大的賣主,拿來與這位用油膏抹耶穌的女人之愛心及專誠作一對比。

   《新》坐席:(編者註:新國際版譯作「在桌旁斜臥」)這是吃筵席者慣用的姿態。

   《新》一個女人:我們從約翰福音得知(約12:3),她是馬利亞,馬大和拉撒路的姊妹。

   《新》玉瓶:一個密封的長頸瓶子,使用前將頸打破,內中所盛載的膏油,夠一次用。

   《新》哪噠:一種香料,是從主要出產於印度的某植物根部提煉出來的香油製成。

   《新》把膏澆在耶穌的頭上:用油膏頭是宴會上常見的風俗(見詩23:5;路7:46)。這個女人的舉動,表明她對耶穌的專誠至深。

   《啟》哪噠香膏:是從一種東印度稀有植物的根莖提煉出來的芬芳油膏,甚為昂貴。瓶子是原封的,打破瓶頸之後便不能回復原狀,也不能再作同樣用途。

   《馬》大概長大痲瘋的西門感激病得醫治,於是尊崇救主,設宴款待。一位沒有提到名字的女人(可能是伯大尼的馬利亞,約一二3),毫不吝嗇把一玉瓶極貴的香膏,膏耶穌的頭。她對主的愛極大。

14:4 有幾個人心中很不喜悅,說:「何用這樣枉費香膏呢?

   《新》有幾個人:馬太指出這些人就是門徒(太26:8),而約翰特別點出是加略人猶大(約12:4-5)。

   《馬》4~5:有幾個賓客,以此爲大大的枉費,又指她鹵莽、揮霍。她爲何不賣了香膏,賙濟窮人(三十多兩銀子,相等於一年的工資)?把人生中的一年獻給主,人們已覺得枉費。若把一生獻給主,他們豈不更覺枉費?

14:5 這香膏可以賣三十多兩銀子賙濟窮人。」他們就向那女人生氣。

   《新》賙濟窮人:猶太人的一個風俗是在逾越節晚上送禮物給窮人(見約13:29)。

   《啟》三十兩銀子為當時的三百個銀圓,等於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資。

14:6 耶穌說:「由她吧!為甚麼難為她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

   《馬》6~8:耶穌責備他們低聲埋怨。其實女人找著了黃金機會,向救主獻上貢物。他們若要關懷窮人,常常都可予以援手,因爲常有窮人和他們同在;但主將要受死、被埋葬。這女人想在她還有能力時,顯出她的心意。因爲她不一定能在祂死後,作這事在祂身上,於是便趁祂活著時,向祂顯出她的愛。

14:7 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要向他們行善隨時都可以;只是你們不常有我。

   《新》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這並非表示耶穌不關心窮人,其實耶穌常常惦念窮人的需要(見太6:2-4;路4:18;6:20;14:13、21;18:22;約13:29)。

14:8 她所做的,是盡她所能的;她是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我身上。

   《新》是為我安葬的事:猶太人的習俗,是用香油膏抹死人的屍體以備安葬(見16:1)。耶穌似乎預期自己將會像罪犯一樣被處死;因為只有在那種情況下,才無膏抹屍體之禮儀。

14:9 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做的,以為記念。」

   《馬》香膏的馨香傳至我們的世代。耶穌說,她要在全世界蒙記念。她確實藉著福音書的記載,蒙了記念。

14:10 十二門徒之中,有一個加略人猶大去見祭司長,要把耶穌交給他們。

   《新》祭司長:見8:31註釋。他們抓住了一個意料不到的機會,雖然他們曾定意不在守節期間捉拿耶穌(見14:2)。

   《啟》猶大出賣耶穌出諸對金錢的貪心(14:11;太26:15),也可能是對權力的貪求。耶穌不要屬世的權柄,沒有成為猶太民族政治上的革命領袖,可能教他十分失望。耶穌被捕後,猶大後悔所作,自縊而死,死前且承認耶穌無辜(太27:3-5);但他始終沒有公開承認耶穌是神。

   《馬》10~11:那女人以救主爲無價之寶,猶大卻輕看祂。雖然猶大與主耶穌同生活最少一年,從祂得著的,沒有不是恩慈,但他現在卻偷偷地找祭司長,承諾把神的兒子交在他們手裏。他們欣然答應,又給他出賣主的報酬。他要做的,是履行承諾。

14:11 他們聽見就歡喜,又應許給他銀子;他就尋思如何得便把耶穌交給他們。

   《新》銀子:三十塊錢(見14:2)。


-------------------------------------------------------------
<聖經靈修版/網路>

你知道逾越節的故事嗎?
14:1 逾越節是以色列人記念神讓祖先得自由的日子。那天晚上,神的使者越過有羊羔的血為記號的房子,把其他房子中的長子殺掉(參12章)。逾越節後,是連續七日的無酵節。無酵節是以色列人記念祖先急忙逃離埃及時沒時間用酵來發麵的節期。過節期間,猶太人聚集一起吃一頓特別的筵席,有羊羔、酒、苦菜和無酵餅,後來整個星期都稱為逾越節。

14:3 伯大尼位於橄欖山東面的斜坡上,耶路撒冷則在西面。耶穌的朋友拉撒路、馬利亞和馬大三姐弟都住在這個城裡。他們當時也在一起吃晚餐(參約11:2)。用香膏抹耶穌腳的女人就是馬利亞(參約12:1-3)。

奇怪了,這件事在不同的福音書中,記載的次序有所不同……
14:3-9 馬太和馬可記載這件事是緊接著最後晚餐前發生的,但約翰卻把這件事放在最後晚餐前一星期,剛好在耶穌光榮地進入耶路撒冷之前。我們要知道福音書的作者介紹耶穌的生平,不是完全按照事件發生的準確日期、時序編排的。他們寫作的目的是要準確地傳達耶穌的信息。馬利亞完全的奉獻和猶大的叛變實在是一個強烈的對比。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為了突出這點,就在其後記載了猶大賣主。

他們的不悅,是因為……我會嗎?
14:4-5 馬可寫「有些人」不高興,約翰則特別指明這人是猶大(參約12:4)。猶大不是關心窮人,只是貪心。他替耶穌管錢,常中飽私囊(參約12:6)。他當然想賣掉這瓶名貴的香膏,所得的錢也就歸他保管了。

馬利亞的行為是浪費嗎?
14:6-7 耶穌不是說我們應該忽視窮人,更不是說對他們漠不關心是對的(參太6:2-4;路6:20-21;14:13,21;18:22)。祂是在稱讚馬利亞對祂無私的敬拜。敬拜基督的精義,是以最大的愛來愛祂、尊敬祂、向祂獻身,並願意為祂奉上最寶貴的東西。

猶大為權?猶大為錢?……
14:10 猶大為甚麼出賣耶穌?猶大也像其他門徒一樣,期望耶穌能發動一次政治叛亂,推翻羅馬政權。作為管錢的,猶大也像其他門徒一樣,深信自己在耶穌的新政府中能佔重要的位置(10:35-37)。不過,馬利亞把一瓶價值相當於一年薪水的香膏澆在耶穌頭上時,竟得到耶穌的稱讚;而當他出言表示不滿時,卻受到耶穌的質問。猶大終於認識到耶穌並沒有政治野心。如果他繼續跟隨耶穌,就得不到金錢和地位。於是他把心一橫,去見祭司長,密謀出賣耶穌,以換取宗教領袖的金錢和歡心。



經頭腦





數獨遊戲



Free sudoku by SudokuPuzz


DIY手工飾品教學( 2/2新增手機吊飾教學)


2/2新增項目:
Hello Kitty手機吊飾
小天使手機吊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