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2009年4月7日每日讀經進度

進度:使徒行傳237-47

<馬唐納/新約聖經注釋/網路>

2:37 眾人聽見這話,覺得扎心,就對彼得和其餘的使徒說:「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

  有力的是聖靈叫人知罪的能力,聽眾有即時的回應。彼得沒有發出邀請或呼籲,他們便喊叫說:「我們當怎樣行?」深刻的罪咎感促使他們發出這個問題。現在,他們曉得他們殺害的這位耶穌是神的愛子!這耶穌已從死裏復活,現已在天上被高舉。既是這樣,這群帶罪的兇手怎能逃避審判呢?

2:38 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

  彼得的答案是他們必須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他們的罪得赦。首先,他們要悔改,承認自己的罪,走到神的那一邊,否定自己。

  然後,他們受洗,叫他們的罪得赦(或以致他們的罪得赦)。驟眼看來,這節經文似乎是用洗禮說明救恩,而很多人堅持認為經文顯然就是這個意思。基於下列原因,這一種闡釋是不可能成立的:

  1.新約聖經數十段經文說明救恩在於相信主耶穌基督(例如:約一12,三1636,六47;徒一六31;羅一○9)。沒有一兩節經文能有確據,跟這無可推諉的見證產生矛盾。

  2.在十架上的那個犯人,沒有受洗,仍獲得救恩的確據(路二三43)

  3.聖經沒有記載救主曾給任何人施洗。假如必要受洗才得救恩,這就是一樣令人費解的遺漏了。

  4.使徒保羅感謝神,因他只曾替一小撮哥林多人施洗──假如受洗具備獲得救恩的好處,那麼感謝的原因就很奇怪了(林前一1416)

  我們必須注意,只有猶太人曾經受命要為罪得赦而受洗(參看徒二二16)。我們相信這個事實正是瞭解這段經文的訣竅。以色列民把榮耀的主釘在十字架上。猶太眾民喊叫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孩子身上。」(太二七25)因此,彌賽亞受死的罪就歸到以色列民身上。

  現在,這群猶太人中,有些開始醒悟自己的過錯。藉著悔改,他們向神認罪。藉著相信主耶穌是救主,他們得以重生,過犯得以永遠赦免。藉著眾人面前受水禮,他們得以脫離釘死主的那民,與主同證。因此,受浸是外在的記號,標誌著他們抗拒基督的罪(以及一切的過犯),一併洗淨。浸禮使他們脫離猶太人的立場,把他們放在基督的立場上。然而,浸禮不能拯救他們。惟有相信基督,才能叫他們得救。人的教導若與此不同,就是教導另一個福音,是要被咒詛的(加一89)

  雷歷對叫罪得赦的洗禮作了另一個解釋:

  受洗不是為了罪可以得到赦免,因為在新約每一處地方顯示,罪得赦是相信基督的結果,而不是受洗的結果。因為罪得赦,所以受洗。「叫」字的希臘文介詞是eis,(for,可譯作「因」),不單在這裏有「因為」這個意思,在馬太福音十二章41節也有這個意思。在該段經文,其意義只能是「因為(而不是為了)尼尼微人聽了約拿所傳的,就悔改了。」悔改為這群在五旬節聚集的人帶來赦罪,又因為罪得著赦免了,所以才要求他們受洗。

  彼得向他們保證,如果他們悔改,受洗,就領受所賜的聖靈。若要堅持這個次序在今時今日應用到我們身上,就誤解了神在早期教會的管治做法。正如伯克爾曾精警地指出,使徒行傳中有四個群體的信徒。在每一群人,他們接受聖靈的先後次序都有所不同。

  在使徒行傳二章38節這裏,我們讀到有關猶太人的基督徒。對他們來說,次序是這樣的:

  1.悔改

  2.受水的洗

  3.接受聖靈

  撒瑪利亞人的歸主記載在使徒行傳八章1417節。在那裏,我們看見以下事情發生:

  1.他們相信。

  2.他們在水裏受洗。

  3.使徒為他們祈禱。

  4.使徒按手在他們身上。

  5.他們接受聖靈。

  在使徒行傳十章4448節看見外邦人悔改。留意這裏的次序:

  1.相信

  2.接受聖靈

  3.受水的洗

  最後一群信徒是施洗約翰的門徒(徒一九17)

  1.他們相信。

  2.他們再受洗。

  3.使徒保羅按手在他們身上。

  4.他們接受聖靈。

  這是不是指在使徒行傳中,有四種得救的方法呢?當然不是。得救在過往、現在、將來都是根據相信主。然而,適逢使徒行傳期間的轉接期,神用不同的方式帶出與接受聖靈有關的事情;他明白個中原因,但沒有向我們揭示其原委。

  那麼,今天,是那一種模式應用在我們身上呢?由於以色列全國抗拒彌賽亞,他們放棄了所有本來已握在手中的特權。今天,神呼召一群外邦人,歸在他的名下(徒一五14)。所以,今天的次序可見於使徒行傳第十章:

  1.相信

  2.接受聖靈

  3.受水的洗

  我們相信這個次序適用在今天每個人身上,猶太人也好,外邦人也好。初聽來看似武斷。可能有人會問:「在什麼時候,使徒行傳二章38節的次序不再適用於猶太人;而使徒行傳十章4448節的次序又在那個時候開始呢?」當然沒有確實的日期。但使徒行傳勾畫了一段漸進的轉變期,從起初福音臨到猶太人中,至猶太人反復拒絕福音,到福音臨到外邦人。及至使徒行傳書末,大致上以色列國已被放在一旁。由於不信,這國放棄作神揀選之民的特權。在教會時代,這國被視為與外邦列國同等,而神為外邦人定下的秩序(徒一○4448)便開始實行了。

2:39 因為這應許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並一切在遠方的人,就是主─我們 神所召來的。」

  隨後,彼得提醒他們聖靈的應許是給他們和他們的兒女(猶太人),並一切在遠方的人(外邦人),甚至是凡神所召來的。

  那些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的人,現在可以確實相信,只要他們信靠主,必有恩典臨到他們和他們的子孫身上。

  這節經文常給人錯誤引用,認為兒女有信主的父母,就自然享有這約的特權,獲得救恩。

  司布真一針見血地對此說作出回應:

  神的教會豈不知道「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嗎?「誰能使潔淨之物出於污穢之中呢?」人生下來便沾染本性的不潔,不能傳遞平安。新約明明有話告訴我們,神的兒女不是「從血氣生,不是從情欲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

  有一重點要留意,這應許不單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亦給一切在遠方的人,就是主我們神所召來的。這福音廣開大門,邀請一切人都來。

2:40 彼得還用許多話作見證,勸勉他們說:「你們當救自己脫離這彎曲的世代。」

  彼得的信息不是都記載在本章內,而餘下信息的要點是猶太人聽眾必須救自己脫離這個彎曲悖謬,拒絕、殺害主耶穌的世代。藉著接受耶穌作他們的彌賽亞和救主,並藉著基督徒的洗禮,公開見證斷絕與這個犯罪的以色列國的關係,他們便可以得救。

2:41 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

  百姓中有很多人希望受洗,證明自己領受彼得的話如同主的話。

  那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假如聖靈工作的最佳明證是靈魂歸主,那麼毫無疑問,彼得的講道正是這類無疑。主耶穌的話提醒這個加利利漁夫:「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四19)也許,還要加上救主的一句話:「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並且要作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裏去。」(約一四12)

  小心察看初信人數的記錄──「約」有三千個靈魂,具有啟發意義。每一個主的僕人要同樣小心地列出所謂決志人數。

2:42 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證明信心的真實性在於持守。這些歸主的人藉著在各方面恆心持守,見證他們的稱信是真實的:


  1.持守使徒的教訓:這是指使徒受聖靈感動而作出的教訓,初時以囗頭形式傳講教訓,現在則保存在新約聖經裏。

  2.彼此交接:另一樣新生命的見證就是初信主的人渴望與神的百姓相聚,與他們分享彼此共嗚的東西。他們沒有與世界隔離,但與神親近的感覺,並與其他基督徒有相交的樂趣。

  3.擘餅:這個見於新約的名詞是指主的晚餐,或普通的進餐。要定斷這個名詞在各種不同情況的意思,得靠該段經文的意義。這裏明顯是指主的晚餐,因為大概毋須宣說他們要恆心地進餐。從使徒行傳二章7節,我們知道早期的基督徒習慣在一個星期的頭一天擘餅。早期的教會,設有愛筵跟著主的晚餐,以表達聖徒彼此之間的愛。但是,陋習漸漸出現,「屬神之愛」(agape)或愛筵因而中斷了。

  4.禱告:這是早期教會第四個主要的學習。祈禱表達完全倚靠主作敬拜、引導、保守和事奉。

2:43 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

  敬畏的感覺顯在眾人中間。聖靈的大能是那麼實在,使人心安靜、順服。他們看見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心靈便充滿了詫異。奇事是非凡的事,激發起驚歎與詫異。神蹟也是非凡的事,專為傳送指示而設。一件非凡的事可以是奇事,也可以是神蹟。

2:44 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

2:45 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

  4445:信徒聚會,沒有間斷,並且持守凡物公用的信念。神的愛是那麼偉大,廣澆在人心上,人不看自己(原文作「他們」)的財產(原文作「東西」)為自己擁有的(徒四32)。每當在相交中的信徒有真正所需用的(或作需要),他們便變賣個人的財產,分發收益。因此,他們中間人人平等。

  信徒中間彰顯了心靈和利益上的合一。一種完全的愛產生屬神的愛的感覺,吞沒墮落光景天生的自私。他們聚集在一起是那種把自己所有的,獻給公家,卻不是受任何律法或外在的規限約束(這些條例只會完全糟蹋他們的一切)。他們醒覺到全都是屬乎基督,而基督也屬於每一個人,屬於所有人。他賜下的祝福,令人富足,沒有任何東西會減少。他們供給愈多,得著也愈多:他們「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

  今天很多人爭拗,認為我們毋須跟著早期信徒,持守執行這個做法。有人甚至非常贊同,我們不可愛鄰舍過於愛我們自己。但這樣分享個人全部財產家業的做法,是被聖靈充滿必然產生的生命果子。有人曾說:「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不能忍受別人擁有太少,而同時自己擁有太多。」

2:46 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

  這節經文說出五旬節在信仰生活和家庭生活所起的功效。

  信仰生活方面,我們必須謹記這群最早歸主的是猶太人。雖然教會已建立了,但是他們與猶太聖殿的關係並沒有立即中斷。脫掉猶太教屍衣的過程貫穿整個使徒行傳時期。所以信徒仍然出席殿裏的事奉,他們在那裏聽到有人朗讀和解釋舊約。此外,他們當然會在家裏聚會,第42節正列述聚會的功用。

  至於他們的家庭生活,我們讀到他們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我們可以清楚看出這裏說擘餅,是指日常食飯。救恩的喜樂傾倒至生活每個小節,用榮耀的光輝鍍上金邊。

2:47 讚美 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生命變成一首讚美的詩歌,一首感恩讚美詩。因為那些人已從黑暗勢力釋放出來,被遷進神愛子的國度。

  起初,信徒得眾民的喜愛,但情況並不持久。基督信仰的本質不免會攪動人心的憎恨和抗拒。救主警告門徒,要小心受人歡迎(路六26),又明說他們將遇到逼迫和苦難(太一○2223)。因此,這分喜愛是短暫的,很快便給冷酷無情所取代。

  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每天都有人歸向主,因此基督徒的相交人數不斷增長。聽聞福音的人,有責任憑著意志作出明確行動接受耶穌基督。主揀選和加增的作為並不剔除人的責任。

  然後,本章記載聖靈的澆灌;彼得向聚集的猶太人講道;一大群會眾悔改歸主;也有早期信徒生活的簡述。早期信徒最完善的概述,見於大英百科全書第十三版「教會歷史」一文中:

  早期基督徒生命最顯著的事就是他們清楚感受到自己是神的子民,被召分別為聖。在他們的思想中,基督的教會是屬神的組織,不是人為的組織。教會由神建立,也由神控制,甚至世界也是為教會而造成。這個概念支配著早期基督徒生活的各方面,包括個人及社會。他們認為自己跟世上其餘的人分隔開,靠著奇特的關係維繫在一起。他們的公民身分在天上,不是在地上。他們力求那管治自己的原則和律法來自天上。現在的世界是真實的,但只屬暫時,他們真正的生命是在將來。基督快要回來,今生的職業、勞動和享樂視為小事。……基督徒的日常生活有聖靈同在,每一樣基督徒的慈惠都是聖靈的果子。這種信念結果給予他們生活一分獨特的熱誠或有感召的特性。他們擁有的,不是一般人平日的經歷,而是一個抽離自己、提升到更高層次的人擁有的經歷。

  單單閱讀這篇文章便可看見今天教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多少原有的魄力和團結的心。

-------------------------------------------------------------------------------------------------

<聖經靈修版/網路>

我們當怎樣行呢?”——你有沒有問過這問題?或只是在為自己的罪難過?
2:37-39 那些人聽過彼得那些被聖靈充滿的信息後深受感動,他們問:“我們當怎樣行呢?”這是你必須問的基本問題,單單為罪而難過是不夠的——你必須求神赦免;然後,必須活出蒙赦免的生命。神曾否藉著祂的聖言或其他信徒來提醒你呢?你會怎樣回答呢?如果你想跟隨基督,你必須“離開”罪惡,改變生命的方向,不再自私和背叛神的律法。同時,你必須“轉向”基督,倚靠祂,尋求祂的赦免、憐憫、引導和旨意。洗禮顯明我們與基督和教會的關係,是作門徒的條件和一個信心的標誌。當我們悔改時,神不單抹去我們的罪,更賜我們靈裡的更新。悔改初時看來似乎是痛苦的,因為要放棄某些惡行是很困難的,但神會給你一條更美好的路。


信主而已,怎麼要做那麼多東西?我可不願意……
2:40-43 當彼得宣講關於基督的福音時,約有三千人成為信徒。這些初信者與其他信徒聯合,接受使徒的教導,參加祈禱會,建立相交的生活。信徒需要聚在一起,同心祈禱、讀經,使靈命成長。如果你是剛開始和基督建立關係,就應當與其他信徒彼此相交、祈禱、分享主的恩典。這是成長的途徑。


擘餅”這個詞有點熟悉,又有點陌生,究竟為何我們要這樣做?
2:42 “擘餅”指聖餐聚會,為的是記念耶穌,是按照耶穌與門徒吃“最後晚餐”的樣式進行的(參太26:26-29)。


凡物公用”好像是一個很陌生的概念,我們縱不這樣行,也可以……
2:44-45 耶路撒冷的基督徒承認其他信徒為神家裡的弟兄姊妹,所以願意分享自己所有的,讓所有人都能得著神的賜福。當我們物質豐裕時,就很容易與他人疏遠,只顧自己的利益,滿足自己,自我享受。然而,我們身為神屬靈家庭裡的一分子,有責任努力幫助別人。


敬拜同心,生活互愛,溫暖人間此中尋,這是耶路撒冷的教會;我,好嚮往……
2:47 一個健全的基督徒團體能夠吸引人到基督那裡。耶路撒冷教會虔誠的敬拜以及弟兄姊妹之間的愛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一個健全而充滿愛心的教會一定會增長,你在教會中正在做些甚麼,使她能吸引人到基督那裡呢?



2009年4月7日靈修小品

靈命日糧

邀請誰?


「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路加福音1413-14節)

  我很喜歡宴請親友。有時我會對妻子說:「東妮雅,我們好久沒請親朋好友來家裡作客了,你覺得我們該邀誰呢?」在考慮賓客名單時,我們覺得應該邀請從未受邀的、或是許久未受邀的親友。似乎在我們邀請名單上的人,大都是和我們志趣相投,並會禮尚往來的人。但是,若我們去請教耶穌,我們該宴請哪些人?他一定會給我們一份截然不同的名單。

  有一天,一名頗具聲望的法利賽人邀請耶穌到他家,也許只是想請他吃飯,但也可能是想找他的把柄,以便設計陷害他。那時,耶穌醫治了一名病患,也給那位主人上了重要的一課:當我們在考量該宴請哪些賓客時,不該有所設限地只邀親朋摯友、有錢的鄰居,以及那些能給予回報的朋友們;應該也邀請那些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人士。這些人也許無法回報主人,但耶穌向他保證他將蒙福,上帝將獎賞他(路加福音1412-14節)。

  耶穌關愛不幸、弱勢的群體,他同樣邀請我們敞開心胸與家門來愛他們。MW


何處有貧困和無依,
上帝的愛就在那裏;
他們若能知主的愛,
從此不再自怨自艾。D.DeHaan


敞開心房,開放家庭,祝福臨到你我他。



-------------------------------------------------------------------------------------------------

靈修靜思


體貼神意


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太十六23

  我們愛主,也常犯彼得的毛病,平時不去思想主的旨意,遇事只靠人的想法。當主告訴門徒要到耶路撒冷去受死,彼得就勸說:「主啊,萬不可如此!」(22)當耶穌為他洗腳時,他又受驚說:「祢永不可洗我的腳!」(約十三8)當天降異象,有聲音讓他宰吃有四足的走獸及飛鳥時,他又說「主啊,這是不可的!」(徒十14)這「萬不可」、「永不可」和「不可的」雖是人的好意,卻否定了神的旨意。怎麼能眼看主受死,卻不懂祂上十字架的意義?怎麼能讓主為我洗腳,卻不知道祂要我們彼此洗腳互愛的意思?怎麼能吃不潔之物,卻不明白新約的時候,這些物已被「神所潔淨」(徒十15)了?主之所以連著三次問彼得是否愛祂,因為彼得回答的愛,達不到主要求的境界和高度。

  我們常常因為忙碌而忘記讀經;常常因為教會有幾個自己不喜歡的人和事,就不正常去崇拜聽道;信主多年聖經從未完整讀過一遍,對神的旨意一知半解。所以遇事只憑熱情和血氣,自以為在做好事做善事,但要小心,免得上了魔鬼似是而非的圈套,滑入邪教泥沼。      ~錢志群


經頭腦





數獨遊戲



Free sudoku by SudokuPuzz


DIY手工飾品教學( 2/2新增手機吊飾教學)


2/2新增項目:
Hello Kitty手機吊飾
小天使手機吊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