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

20110802以斯帖記3章7-15節

<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聖經注釋/網路>

3:7 亞哈隨魯王十二年正月,就是尼散月,人在哈曼面前,按日日月月掣普珥,就是掣籤,要定何月何日為吉,擇定了十二月,就是亞達月。

   《新》十二年正月:以斯帖為后後第五年,即主前四七四年五月或六月。

   《新》沒有指明的一群人,或者是協助哈曼的占星家(5:10、14;6:12-13)。

   《新》普珥:見9:24、26。此字出現在亞甲文獻中,意思是「籤」(與此處意思同)。成為慶典的「普珥節」則取名自此名詞的複數形(見9:23-32)。極具諷刺性的是:猶太人在逾越節慶祝從埃及蒙拯救的那月份,也正是哈曼開始計畫毀滅他們的月份(出12:1-11)。

   《新》十二月:從取得諭旨到付諸執行的亞達月(今二、三月之間),其間安排有十一個月的緩衝。

   《啟》尼散月:猶太人宗教曆正月,相當於陽曆三至四月。

   《啟》亞達月:十二月,相當於陽曆二至三月。

   《馬》7~11:哈曼的第一步是掣籤定大屠殺的合適日期。在一個看似偶然的情況下,日子定在差不多一年之後。有人說:“甚至迷信也與神戰車的輪子連上了。”神作出干預,讓他有足夠時間阻止哈曼的計劃。“籤放在懷裏,定事由耶和華。”(箴一六33)波斯人稱“抽籤”爲“普珥”,料想不到,哈曼消滅猶太人之日,竟然變爲神拯救猶太人之時,於是猶太人便稱這日爲“普珥日”,歡喜慶祝。

  哈曼接著在王面前詆毀猶太人,訛稱他們危害國家。他求王下旨吩咐滅絕他們。根據瑪代和波斯的律法,這種諭旨一經頒布便不能更改或撤回。爲了增加王下旨的決心,哈曼自願捐一萬他連得銀子進王庫,來換取國王的允准。因那時波斯攻打希臘吃了連場敗仗,弄致國庫空虛。亞哈隨魯用他的戒指封上這個死亡的敕令,使千萬無辜的男女老幼,將要在哈曼驕傲的壇上犧牲了。第11節的意思,可能是被殺之人的銀子歸哈曼所有。皇上若降旨讓他滅絕猶太人,他便可趁機掠奪他們的家園財産,中飽私囊。因爲猶太人在帝國境內爲數不少。

3:8 哈曼對亞哈隨魯王說:「有一種民散居在王國各省的民中;他們的律例與萬民的律例不同,也不守王的律例,所以容留他們與王無益。

   《新》8~9:哈曼狡猾地不說他想要毀滅的那民之名字,他所說的有真有假:猶太人的確有他們自己的風俗與律例,但他們並未不守王的律例(耶29:7)。

   《啟》波斯帝國的政策本容許各民族保有自己的風俗。哈曼舉出猶太人的罪狀:1.散居王國各地,深入民間;2.擁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習俗(“律例”應作“習俗”解);3.也不守波斯王所頒的法律。

   猶太人的確散居全國,在許多城邑出人頭地,也有自己的習俗和律例,但並無不守王法的事(參耶29:7)。

3:9 王若以為美,請下旨意滅絕他們;我就捐一萬他連得銀子交給掌管國帑的人,納入王的府庫。」

   《新》一萬他連得:希羅多德記載波斯帝國歲收約一萬五千他連得。如果這數字是正確的話,則哈曼願捐全國歲收的三分之二,是一筆很大的數目。這些錢也許來自從諭旨受害者身上所掠奪的財物。3:13暗示那些參加大屠殺的人獲准可收掠物為己有,因亞哈隨魯拒絕接受銀子(3:11);同時也許這是利用財物的誘惑來促成諭旨的執行。另一方面,4:7與7:4可能暗示王曾計畫徵收銀錢。

   《新》掌管國帑的人:(編者註:新國際版譯作「執行此事的人」)這些可能代表財稅官員的頭銜,他們會將此款納入國庫,或者這是指那些執行諭旨的人。亞瑪力人以前曾搶掠以色列人(見3:1註釋);哈曼計畫再來一次。

3:10 於是王從自己手上摘下戒指給猶大人的仇敵、亞甲族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

3:11 王對哈曼說:「這銀子仍賜給你,這民也交給你,你可以隨意待他們。」

3:12 正月十三日,就召了王的書記來,照著哈曼一切所吩咐的,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奉亞哈隨魯王的名寫旨意,傳與總督和各省的省長,並各族的首領;又用王的戒指蓋印,

   《新》正月十三日:亞哈隨魯王統治的第十二年(3:7),即主前四七四年四月十七日。

   《馬》12~15:屠殺令的抄本徹底詳細地通布全國,定明十二月十三日是這場暴行的日期。亞哈隨魯和哈曼在宮裏滿不在乎地坐下飲酒,但書珊城中卻大爲慌亂。詹遜這樣評論:“第三章的最後一句很重要:‘書珊城的民,卻都慌亂。’不單猶太人,連非猶太人對這個暴政的兇殘例子也有反應。群眾有時會錯,但不一定常常錯。在這裏,有無上權力的王和他的重臣,便是錯誤的少數。但所有人(無論是個人或民族)。必須承認最高的權力是神。王的諭旨簽發、通告了,但萬王之王最後的話才作準。”

3:13 交給驛卒傳到王的各省,吩咐將猶大人,無論老少婦女孩子,在一日之間,十二月,就是亞達月十三日,全然剪除,殺戮滅絕,並奪他們的財為掠物。

   《新》哈曼對付以色列人的諭旨是要全然毀滅以色列人,與先前神要全然毀滅亞瑪力人的命令(撒上15:3)一樣。

   《新》十二月…十三日:主前四七三年三月七日(見8:12)。

3:14 抄錄這旨意,頒行各省,宣告各族,使他們預備等候那日。

3:15 驛卒奉王命急忙起行,旨意也傳遍書珊城。王同哈曼坐下飲酒,書珊城的民卻都慌亂。

   《新》這故事中當猶太人的命運再次被決定時(7:1-2),哈曼與王將又在一起飲酒,但那時他們的關係會瓦解,而此處大家所歡慶的諭旨也被推翻。此處的慶祝與猶太人禁食悲哀(4:1-3、15-16)成為尖銳的對比。

   《啟》作者以十分精簡之筆記下四件事:1.驛卒急忙起行;並非信息緊急,而是此乃聖旨;2.向書珊城官員宣讀諭旨(參拉1:1);3.哈曼與王達成協議,飲酒歡樂;4.但宮外百姓聽到這消息,不知就裏,慌亂一片。波斯有句俗諺:清醒時講的價,酒醉時不認帳。百姓不知道消滅猶太人的決定是認真還是玩笑(像上次詔告全國應由男人當家一樣)。不久,哈曼再與王飲酒言歡時,形勢有了180度大轉變(7:1)。




-------------------------------------------------------------------------------------
<聖經靈修版/網路>

“普珥日”是怎麼來的?
3:7 哈曼抽籤擇日,一心要剷除猶太人。他自以為易如反掌,誰知神的旨意遠高過他的計謀,事情的進展全在神的計劃中;殺戮之期幾乎定在一年之後,使以斯帖有充足的時間奏請皇上。波斯人稱“抽籤”為“普珥”,料想不到,哈曼消滅猶太人之日,竟然變為神拯救猶太人之時,於是猶太人便稱這日為“普珥日”,歡喜慶祝。

哈曼滅絕猶太人的意圖是純粹出於政治和信仰上的原因嗎?
3:9 哈曼必在想,皇上若降旨讓他滅絕猶太人,他便可趁機掠奪他們的家園財產,中飽私囊。因為猶太人在帝國境內為數不少。

王把戒指給了哈曼,甚麼意思?
3:10-12 古時的官員以印章戒指來代替個人簽名。戒指表面鑲有凸起的印鑒,用金屬、木或骨製造。亞哈隨魯王的御璽戒指,很可能以金或銀製造。把戒指印章蓋在信封口處的軟火漆上可密封信件,國家文件則用皇家印鑒為證。亞哈隨魯王把御璽戒指交給哈曼,意味著哈曼已取得無限的權力,大可為所欲為;可是皇帝卻不知自己的戒指王印將會給愛妻以斯帖頒簽死狀。

哈曼為何要急著頒發詔書?這樣做的利弊何在?
3:13 哈曼頒發狀書,判處波斯帝國境內所有猶太人死刑,以色列境內的猶太人自然也包括在內。倘若詔書的命令得到執行,神揀選的子民便會被滅絕,而神差愛子到世上成為猶太人的計劃就會落空!可是,神的旨意是無人能阻撓的(參伯42:2)。

2011年8月2日靈修小品

靈命日糧

密友喚醒

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裡。—約翰福音14章3節

  幾年前,我去做了一些癌症篩檢。我對檢查結果相當緊張。雖然那些醫護人員訓練有素且絕對稱職,但他們畢竟是跟我沒有關係的陌生人。一想到此,我就更加焦慮不安。

  但是,當我從麻醉清醒過來後,我聽到妻子美妙的聲音:「老公,太好了!他們沒有發現任何異常。」我看著她的笑臉,心中感到舒坦。看到有一個愛我的人陪伴身旁,確實給我極大的安慰。

  每個信靠耶穌的人,將來也都會有類似這樣的經驗。基督徒知道在天家醒來的那一刻,會有最愛他們的耶穌在眼前,這是多麼大的安慰啊!

  公禱書(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也闡明了基督徒的這個盼望:「當我甦醒後,救主將提我升天,我必在肉身上得見上帝,我且要注目看祂──祂不是陌生人,而是我的朋友。」

  你害怕面對死亡嗎?耶穌向我們保證,當我們離世歸回天家,祂會在我們身邊。祂說:「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裡」(約翰福音14章3節)。對信徒來說,知道我們死後會被一個親密的朋友喚醒,還有什麼比這更叫人欣慰?HDF

何等驚奇,遠方在待;
救主之面、祂手之觸;
無淚無泣,無嘆無苦;
耶穌在彼,等候我們。Kerr

得見耶穌,將是天堂最大的喜悅。




-----------------------------------------------------------------------------------
靈修靜思

死而無憾

在約帕有一個女徒,名叫大比大……她廣行善事,多施賙濟。當時,她患病而死……門徒聽見彼得在那裡,就打發兩個人去見他……彼得就起身和他們同去;到了,便有人領他上樓。眾寡婦都站在彼得旁邊哭,拿多加與她們同在時所做的裡衣外衣給他看……。(徒九36至41)

  法國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馳名的聖母大教堂內,有一座18米高的天文鐘,記錄了月亮、星星與星座的運行,以及閏年、閏月、復活節的日子,包羅萬有。這鐘一個特別之處,是每一刻都有一個小木偶走過持鈴的骷髏,敲鈴報告一刻的過去。第一個木偶是小孩,第二個木偶是少年人,第三個木偶是士兵,代表壯年,第四個木偶是老人,提醒人死亡可以在任何時刻來到。

  中世紀的西方人對死亡並不避諱,大概因為從前的人與死亡更接近,接觸的機會更多,不像今天死亡已經被淨化,都發生在醫院裡。死亡,不管你喜不喜歡,能不能接受,是每一個人必經之路,而且會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刻來到。約帕的女信徒多加廣行善事,多施賙濟,死後為許多寡婦所不捨。後來彼得使她從死裡復活,見證神的大能。即或她沒有復活,她已活出一個真基督徒的生命,榮耀了神。我們都不能逃避死亡,只能計劃如何活得不枉此生。    ~黃天賜


經頭腦





數獨遊戲



Free sudoku by SudokuPuzz


DIY手工飾品教學( 2/2新增手機吊飾教學)


2/2新增項目:
Hello Kitty手機吊飾
小天使手機吊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