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20120212約翰福音4章31-54節



<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聖經注釋/網路>

4:31 這其間,門徒對耶穌說:「拉比,請吃。」

   《馬》這時門徒帶著食物回來,叫喚主吃。他們明顯地未曾察覺已發生了的一件大事。在這歷史時刻,主的榮耀正進入整個撒馬利亞城,但門徒的心思卻只停在身體所需的食物上。

4:32 耶穌說:「我有食物吃,是你們不知道的。」

   《馬》主耶穌在引領敬拜者朝向父神時,找到了食物和支持。與此喜樂相比,體力的補充是微不足道的。我們所得到的,是我們生命所尋求的。門徒顧念食物,進村裏求食物,回來時便帶著食物。主顧念人的靈魂,希望救人於罪惡中,賜他們永生的活水,祂便得到所尋求的東西。而我們到底在找什麼?

4:33 門徒就彼此對問說:「莫非有人拿甚麼給他吃嗎?」

   《新》又是一種誤解,與那女人的誤解差不多(4:15)。

   《馬》門徒顧念地上的事,不明白主說話的意思。他們不明白「人靈魂得救,給人的滿足與喜樂,能使人暫時忘懷一切肉身的需要,甚至取代對食物的欲求。」故此,門徒以為一定有人來過,給主耶穌食物。

4:34 耶穌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

   《新》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約翰經常提到耶穌倚靠天父,做父差祂來做的工作(如5:30;6:38;8:26;9:4;10:37-38;12:49-50;14:31;15:10;17:4)。

   《馬》耶穌再次嘗試將門徒的注意力由物質轉移到屬靈的事上。祂的食物就是遵行神差祂來的旨意,作成神給祂的工。這不代表主耶穌不吃任何真實的食物,只是祂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不是要滿足身體上的需要,而是要遵行神的旨意。

4:35 你們豈不說『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嗎?我告訴你們,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原文是發白),可以收割了。

   《新》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這句話顯然是一句格言,意思大概是說:「收割的時辰是催促不出來的。」然而,穀物雖然必須按時間才會成熟,但在耶穌所指的這種田裏,莊稼卻已經熟了。

   《馬》也許門徒正在談論下一次的收割。又或許「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是猶太人的家常閒話。但無論如何,主耶穌又用物質的事物──收割,來曉喻屬靈的教訓。門徒不應以為離收割時分還遠。他們不能只是終日追求衣食,而將神的工作延誤。他們要知道田裏的莊稼已經發白,可以收割了。田當然是指世界。耶穌說這話的當兒,就是在一塊已發白的禾田中,有無數撒馬利亞人的靈魂。祂告知門徒這龐大的收割工夫正等著他們,他們理當立即獻身,辛勤工作。

  現在,主對我們這群信徒說:「舉目向田觀看。」若我們肯花時間思想這世界到底需要什麼,主便會使我們憂心身邊還未得救的靈魂,這正是時候讓我們為主工作,勇往直前,竭力獻上一捆又一捆成熟的禾捆給主。

4:36 收割的人得工價,積蓄五穀到永生,叫撒種的和收割的一同快樂。

   《新》得工價:那工作(或最少其中一部分的工作)已經完成了,其他的人仍在努力。門徒不要以為收割的時候還遙遠得遠。耶穌所指的不是普通稻穀,而是積蓄到永生的五穀。這其中有迫切性,因為這種穀物是不能夠等待的。

   《新》一同快樂:在基督的忠心僕人中間應當沒有競爭,撒種的和收割的一同分享收成的快樂。

   《馬》主耶穌正指示門徒有關呼召他們去做的工作。祂選了他們當收割的人。他們不但能得到今生的工價,且能積蓄五穀到永生。事奉基督能在今世得到很多的報酬,但日子將到,收割的人將得到額外的喜樂,在天上得見因他們的忠誠,努力宣揚福音所救回的靈魂。

  本節的意思不是說人只要忠心收割,就能得永生,而是說他們工作的成果能延續到永生。

  在天上,撒種的和收割的將一同快樂。在自然生態中,田首先要預備好,才能撒種。種要撒在田裏,日後才有穀物收成。屬靈的生命也一樣。首先,福音要傳開,要以禱告為灌溉。當收成的季節來到,有分工作的都一同快樂。

4:37 俗語說:『那人撒種,這人收割』,這話可見是真的。

   《馬》耶穌見到當時流行的一句俗語應驗:「那人撒種,這人收割。」有些基督徒蒙召傳福音,多年不得見工作的成就。有的在末段日子才加入,結果很多人歸向主。

4:38 我差你們去收你們所沒有勞苦的;別人勞苦,你們享受他們所勞苦的。」

   《新》別人:可能是指施洗約翰及跟隨他的人,他們的工作上,使徒們會繼續建造。又或許耶穌再往前推,指著眾先知和古時其他敬虔的人而言。無論怎樣,祂期望使徒們要作撒種的人,也作收割的人。

   《啟》別人勞苦:這句話中的“別人”,有的解經家說是指“先知”,因為門徒像收割的人,宣佈先知所預告的神的應許現已實現,神國已來臨;有的說是指施洗約翰和他的門徒,因為撒馬利亞人的歸信,可能是他們所作預工的結果。更有說是指耶穌,因祂決定差派門徒出去,在祂自己預備好的泥土上工作。如果耶穌所說是指祂復活後教會的設立,那麼“別人”更可指耶穌和全體使徒。一般都接受第一說。

   《馬》耶穌差派門徒到別人已預備好的地方去。在整個舊約時代,眾先知不斷預言福音時代及彌賽亞的來到,施洗約翰亦是主的先鋒,竭力預備好人的心接受基督。主親自在撒馬利亞播種,為收穫的人預備好莊稼,現在正是門徒踏足田裏收割的時候,主希望他們知道,他們將會見到很多人歸向基督,因而十分喜樂,但要明白他們是享受別人勞苦的。

  很少靈魂只因一個人的工作而得救。很多人接受救主以先,已聽過很多次福音。故此,人不應因為成功領人歸基督,而沾沾自喜,以為神只是靠著他這一個器皿而完成這奇妙的工作。

4:39 那城裏有好些撒馬利亞人信了耶穌,因為那婦人作見證說:「他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

   《馬》因為那撒馬利亞婦人簡單坦白的見證,有好些人相信了主耶穌。她只是說:「他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這簡單的一句話便足以令人歸主。因此,我們也應學會為基督作簡單、勇敢、直接的見證。

4:40 於是撒馬利亞人來見耶穌,求他在他們那裏住下,他便在那裏住了兩天。

   《馬》撒馬利亞人接待主耶穌與猶太人全然不同。撒馬利亞人似乎真正欣賞這位奇妙的人,求祂在他們那裏住下。主沒有推卻他們的邀請,在那裏住了兩天。試想這敘加城是何等光榮、蒙恩,能在這段日子接待、招呼這位生命、榮耀的主。

4:41 因耶穌的話,信的人就更多了,

   《馬》41~42:信主的人經歷各有不同。有人相信是因為婦人的見證,更多是因為主耶穌的話。神用不同的方法領罪人歸向祂,最不可缺少的是他們要相信主耶穌基督。聽到這群撒馬利亞人對救主有這一個清楚的見證,多叫人驚喜。他們的心思沒有絲毫懷疑。他們有救恩的確據,不是因為婦人的話,而是因為主耶穌的話。他們親自聽見了並相信祂的話,知道這真是(基督)救世主。只有聖靈才能給他們這樣的洞察力。猶太人自以為彌賽亞只是為他們而來,但撒馬利亞人知道基督的使命將為整個世界帶來益處。

4:42 便對婦人說:「現在我們信,不是因為你的話,是我們親自聽見了,知道這真是救世主。」

   《新》救世主:在新約聖經中,這個名稱只在這裏及約壹4:14出現。它指出以下的事實:(1)耶穌不但教導人,祂也拯救人;(2)祂的救恩伸延到全世界(見3:16註釋)。

4:43 過了那兩天,耶穌離了那地方,往加利利去。

   《馬》43~44:耶穌和撒馬利亞人在一起過了二天,便繼續朝北往加利利去。第44節似要展示一難題,道出救主離開撒馬利亞往加利利去的原因,先知在本地是沒有人尊敬的。加利利是耶穌的家鄉,拿撒勒城就在那裏。也許這節的真正意思是耶穌要到加利利的地方,不入拿撒勒城。但無論如何解釋,一個人常不為其家鄉城鎮的人所欣賞、尊敬,但在其他地方則不一樣。某人的親戚朋友會以為祂只是個普通的年輕人,或以為祂屬他們一夥的。當然,主耶穌在自己的人中間亦得不到該受的尊重。

4:44 因為耶穌自己作過見證說:「先知在本地是沒有人尊敬的。」

   《新》先知在本地是沒有人尊敬的:然而,耶穌還是去了加利利,因為祂來是要為我們的得救而捨命(參1:29)。

4:45 到了加利利,加利利人既然看見他在耶路撒冷過節所行的一切事,就接待他,因為他們也是上去過節。

   《新》就接待他:加利利人的歡迎,其實是一種拒絕,因為他們只對耶穌所行的神蹟有興趣。他們並不是歡迎一位能拯救他們的彌賽亞,只是歡迎一位能使他們覺得希奇的行神蹟的人。

   《馬》當主回到加利利,受到熱情的款待,因為那裏的人看見祂在耶路撒冷過節所行的一切事。這裏所指的加利利人當然是猶太人,他們曾往耶路撒冷過節、敬拜,看見主及祂大能所作的工。現在他們樂於在加利利和祂一起,不是因為承認耶穌為神的兒子,只因他們對這位所到之處都引起眾多議論的人存好奇的心。

4:46 耶穌又到了加利利的迦拿,就是他從前變水為酒的地方。有一個大臣,他的兒子在迦百農患病。

   《新》大臣:顯然是希律王手下的一個官員。

   《馬》迦拿因耶穌再次踏足而更榮幸。在耶穌第一次到來時,一些人見到祂變水為酒。現在,他們要再看見耶穌的大能,而神蹟的影響力更伸延到迦百農。有一個大臣的兒子在迦百農患病,這大臣是希律王下的一位猶太人臣僕。

4:47 他聽見耶穌從猶太到了加利利,就來見他,求他下去醫治他的兒子,因為他兒子快要死了。

   《馬》他聽見主耶穌到過猶太,現在回到加利利,於是直接來見耶穌,求祂下去醫治他垂死的兒子。可見這位大臣對基督醫治的能力有一定的信心。從這方面看,他似乎比起他的同伴對主有更大的信心。

4:48 耶穌就對他說:「若不看見神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

   《新》若不看見神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這是一般加利利人的態度,而不是那官員的態度。

   《馬》主不單對那位大臣說話,祂這句是指著整個猶太民族說的,主指出猶太民族性格是要先看見神蹟奇事,才會相信。大致上,我們知道主耶穌不喜歡建基在神蹟上的信心,祂喜愛的是建基於祂說話上的信心。對主來說,那些聽見祂的話就信祂的,比看見證明後才信祂的人,更尊敬祂。人常要看見後才相信,但主耶穌教導我們,要首先相信,然後自會看見。

  神蹟、奇事,其實都是一樣,不過神蹟有深遠的含意和重要性,而奇事則指那些人看見其超自然特質後,深感愕然的神蹟。

4:49 那大臣說:「先生,求你趁著我的孩子還沒有死就下去。」

   《馬》那大臣堅持其真信心,深信主耶穌能幫助他的兒子;他不求別的,只求耶穌肯去探望他兒子。他的信心其實美中不足,他認為耶穌要到那孩子的枕旁,才能治好他。但耶穌沒有因此而斥責他,反而加許他所表現的信心。

4:50 耶穌對他說:「回去吧,你的兒子活了!」那人信耶穌所說的話就回去了。

   《新》你的兒子活了:這不只是一句預言,而是帶有能力的話語。耶穌是在醫治,而不是在預告一個愉快的結局(見4:51、53)。

   《馬》本節叫我們看見那人的信心正不斷增加。他表現所有的信心,主給他更多。耶穌許下承諾,叫他回去。「你的兒子活了!」他的兒子已醫好了。那人雖然沒有眼見任何神蹟發生,但他相信主耶穌所說的話,起程回家。這就是信心了!

4:51 正下去的時候,他的僕人迎見他,說他的兒子活了。

   《馬》51~52:當他快要回到家的時候,他的僕人出來迎見他,告知他兒子痊癒的好消息。他不感驚奇,因他相信主耶穌的承諾,而他先相信了,現在便見到證明。父親詢問僕人,兒子什麼時候見好的。僕人的回答說明兒子不是一步步痊癒的,他一下子就好了。

4:52 他就問甚麼時候見好的。他們說:「昨日未時熱就退了。」

4:53 他便知道這正是耶穌對他說「你兒子活了」的時候;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

   《馬》現在沒有人會對這件奇妙的神蹟有任何懷疑。在前一天未時(即七時),耶穌在迦拿對大臣說:「你的兒子活了。」正是在迦百農他的兒子痊癒的時候。大臣因此學會主耶穌不須親身臨到才施行神蹟或答應禱告。所有基督徒亦應感到欣慰,過禱告的生活,因為我們的神有大能,聽了我們的祈求後,能隨時隨地實行祂的旨意。

  那大臣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從這節及新約其他類似的章節中,可見神喜歡看見家庭在基督裏聯合。神的旨意不是讓天上有分裂破碎的家庭,故他細心的記下此事,那大臣和他全家都信了祂兒子的名。

4:54 這是耶穌在加利利行的第二件神蹟,是他從猶太回去以後行的。

   《新》第二件神蹟:(編者註:「神蹟」新國際版譯作「神奇的兆頭」)當然,以前已經有過很多這種神蹟(2:23;3:2),但這是耶穌從猶太地來到加利利之後所行的第二個神蹟。

   《馬》治好大臣的兒子並不是耶穌傳道生涯中第二件神蹟,而是祂在加利利行的第二個神蹟,是祂從猶太回去以後行的。



-------------------------------------------------------------------
<聖經靈修版/網路>

從前興旺的生命好像停滯不前,也許我需要一點耶穌所言的“食物”,在哪兒?
4:34 耶穌所講的“食物”是指屬靈的餵養,不單指讀經、祈禱或聚會,也可以從遵守神的旨意,完成神的使命中,得到屬靈的餵養。我們不單領受,也可以在為神“付出”的過程中得到屬靈的滋養。

你道你看到身邊的人都不想信,你的心灰了;你聽耶穌向你說了甚麼?你還猶豫?
4:35 有時候,基督徒以家人或朋友尚未預備好去信耶穌為藉口,不作見證。但耶穌很清楚告訴我們,周圍不斷有莊稼等待我們去收割,不要讓耶穌發現你在找藉口。放眼四周,你就會發現很多人預備好了要聽神的話語。

那人撒種,這人收割——福音也是如此傳開的,你的角色呢?
4:36-38 撒種的人只見到種子,收割的人則只見到收成,但為主做工的時候,撒種人和收割人都能領受耶穌的賞賜,因目睹初信者加入基督的國而喜樂。“別人勞苦”(4:38)可指舊約先知和為福音鋪路的施洗約翰的工作。

我們曾為自己的過去而羞愧,可今天你我仍會站出來面對自己,為了誰?你不怕見笑嗎?
4:39 撒馬利亞婦人立即向別人分享她的經歷。雖然她的名聲並不好,但不少人接受邀請親自來到耶穌面前。或許我們會為過去的罪惡而羞愧,叫我們引以為恥,但基督改變了我們,當別人看見這些改變,便會感到好奇,我們就可以把握機會向他們介紹基督了。

位高卻居其下,你知那人如何稱祂?耶穌也真本事,是嗎?
4:46-49 這個大臣很可能在希律的政府裡辦事,雖然他的政治權力高過耶穌,卻甘願屈居其下,走了三十二公里路來見祂,並稱呼祂“先生”。

他看到神蹟!如果我也看見,我都會信。你說你會信的次序,和大臣的有何不同?
4:48 這個神蹟不僅幫助了這位大臣,還給眾人一個啟示。約翰福音是寫給全人類看的,叫人真誠地相信耶穌。這個大臣深信耶穌能做到祂所說的話,他相信了,之後他就看見這個神蹟。

大臣的信心可真大,沒看見就信耶穌的話;換了是我……
4:50 這個大臣不但相信耶穌能治病,而且聽從耶穌的吩咐回家,可見他的信心很大。只說耶穌能解決我們的問題並不足夠,還要用行動來顯示我們的信心!

只憑耶穌的一句話?沒看見他又沒摸他,人就好了?祂何有這種力量?
4:51 耶穌的神蹟不是因渴想而產生的幻象。雖然大臣的兒子在三十二公里以外,但耶穌說了這話後,他立即痊癒。基督掌管時空,距離不能限制祂幫助我們。

我還記得起初的信心是何等大,何等高,現在的景況……
4:53 這位大臣起初只有信心請求耶穌醫治他的兒子,接著他相信耶穌的保證,他的兒子會活過來,最後他整家人都相信了耶穌。信心是神所賜的禮物,我們越運用信心,信心就會越增長。



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20120211約翰福音4章1-30節



<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聖經注釋/網路>

4:1 主知道法利賽人聽見他收門徒,施洗,比約翰還多,

   《新》法利賽人:這些宗教領袖對施洗約翰深感興趣(見1:24註釋),後來對耶穌亦然。

   《馬》1~2:法利賽人聽見耶穌替門徒施洗比約翰還多,知道約翰的聲望日微。他們可能想利用這次機會挑起約翰門徒與主耶穌門徒間的爭執、猜忌。事實上,耶穌並沒有親自施洗,而是祂的門徒施洗。受洗的人要成為主的門徒和跟隨者。

4:2 (其實不是耶穌親自施洗,乃是他的門徒施洗,)

   《新》若未得到耶穌的准許,門徒並不替人施洗(3:22)。

4:3 他就離了猶太,又往加利利去。

   《新》離了猶太:使耶穌離開猶太地的原因,是成功(因此引起人的反對,見7:1),而不是失敗。

   《馬》耶穌離開猶太,往加利利去,為要防止法利賽人造成紛爭。但本節告訴我們一件重要的事。猶太地是當時猶太人的宗教總部,加利利則居住了許多外邦人。主耶穌知道猶太領袖已拒絕祂,不信祂的見證,故轉向外邦人傳揚救恩的信息。

4:4 必須經過撒馬利亞,

   《新》必須經過:這個必須是基於耶穌的使命,而非由於地理因素。

   《新》撒馬利亞:這裏是指整個地區,而不是單指那城市。猶太人往往避過撒馬利亞的境域,寧可越過約旦河,走在河的東面(見太10:5;路9:52等註釋)。

   《馬》從猶太往加利利最直接是經過撒馬利亞,但猶太人多不這樣做。撒馬利亞為猶太人所鄙視,他們要北上加利利,通常會繞路穿過比利亞。當聖經說耶穌必須經過撒馬利亞,不是說祂因地勢所限而被迫走此路,而是因為在撒馬利亞有一靈魂需要祂幫助。

4:5 於是到了撒馬利亞的一座城,名叫敘加,靠近雅各給他兒子約瑟的那塊地。

   《新》敘加:靠近示劍的一個小村莊。雅各在示劍附近買了一些地(創33:18-19),顯然後來他把這塊地賜給約瑟(創48:21-22)。

   《馬》耶穌進入撒馬利亞到了一個小村莊名叫敘加。離城不遠是一塊雅各給他兒子約瑟的土地(創四八22)。耶穌遊歷此地,歷史一幕幕的浮現祂眼前。

4:6 在那裏有雅各井;耶穌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那時約有午正。

   《新》雅各井:在聖經其他地方並沒有提及。

   《新》約有午正:(編者註:新國際版譯作「第六小時」)大約正午十二時。

   《馬》那裏有一個水泉名叫雅各井。這個古井今天仍是遊客觀光的名勝。它是少數今天能較為人所確定的聖經古跡遺址之一。

  耶穌到達那井時,約為猶太時間的午正,即羅馬時間的下午六時。耶穌因長途長途跋涉,走路困乏,遂坐在井旁。雖然耶穌是神的兒子,祂亦是一個人。神是永不困乏的,但同時為人的耶穌,覺得困倦。雖然這事人難理解,但人有限的思想難以參透主耶穌基督的位格。神怎能夠來到世界成為人,與他人一起生活,這是個奧秘,人所不能明白的奧秘。

4:7 有一個撒馬利亞的婦人來打水。耶穌對她說:「請你給我水喝。」

   《新》來打水:一般人通常在傍晚來打水,而不會在炎熱的中午時分(見創24:11及註釋)。但猶太史家約瑟夫卻曾對此處的行動提出佐證,他指出摩西所幫助的那些少女們(出2:15-17)是在正午時分去打水的。

   《馬》主耶穌正坐在井旁時,有一個村莊的婦人出來打水。一些學者指出那時是午正,是一天酷熱的時分,不是婦人來井打水的適當時候。但這個婦人是個不合道德操守的婦人,她可能感到羞恥,故特意選這時間,避免在井旁碰見其他婦人。主耶穌當然一早知道她會在這時候來到。主知道她的心靈需要幫助,決意在井旁會她,救她脫離罪惡的生活。

  在這段經文中,我們見到耶穌如何擅於救人靈魂,我們學習祂如何叫婦人明白其需要,如何替她解決問題,會得到裨益。主對婦人說話七次,婦人亦說話七次,六次向主,一次向城中的人。我們若能像她那樣對主說那麼多話,我們的見證可能像她向城中人的見證那樣成功。因為勞累的旅程,耶穌開囗先作一請求,祂對她說:「請你給我水喝。」

4:8 (那時門徒進城買食物去了。〉

   《馬》本節解釋了為何主耶穌向婦人要水,因為門徒進了敘加城買食物去。原來門徒隨身帶著桶打水,買食物去時也一併帶去了,故主耶穌別無他法可取井中的水喝。

4:9 撒馬利亞的婦人對他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馬利亞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馬利亞人沒有來往。

   《新》此處的原文譯註(亦可能包括經文的意思)是說,猶太人如果使用曾被撒馬利亞人拿過的飲水器具,就會成為不潔淨的,因為猶太人相信所有撒馬利亞人都是「不潔淨」的。

   《啟》嚴格地說,猶太人應避開撒馬利亞人,更不可以用他們的盛水器具喝水,免得沾染不潔。但耶穌不讓這些傳統妨礙祂與這些人接觸。這件事引起了門徒的驚異(27節),他們沒有說甚麼,因為單是與撒馬利亞人談話不產生不潔的問題。

   《馬》那婦人認出耶穌是猶太人,奇怪祂為何會對她一個撒馬利亞人說話呢。撒馬利亞人自稱是雅各的子孫,是真以色列人。但事實上,他們是猶太人和異族人所生的後裔。基利心山是他們舉行崇拜祭祀的地方。這山位於撒馬利亞,耶穌和婦人談話時亦可清楚見這山。猶太人極度討厭撒馬利亞人,視他們為「混血兒」。因此,婦人對耶穌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馬利亞婦人要水喝呢?」但她卻毫不知道與她說話的是她的創造主,祂的愛超越了人間繁瑣的分歧。

4:10 耶穌回答說:「你若知道 神的恩賜,和對你說『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給了你活水。」

   《新》恩賜:這個字的希臘文在本福音書中只在此處出現過,它強調神透過基督而賜的恩典。耶穌賜人生命,且是白白的賜下。

   《新》活水:按7:38-39解釋,這個詞的意義是指聖靈,但在此是指永生(見4:14)。

   《馬》10~11:耶穌向婦人要水,引起了她的注意及好奇心。耶穌暗示祂道成肉身,是神也是人的身分,越發激起她的好奇心。主耶穌本身就是神的恩賜,是神賜給世界的救主,神的兒子。同時,祂亦是人,一個因旅途奔波,向她要水的人。換言之,她若知道與她說話的正是道成肉身的神,她就必早求祂祝福,祂也必早給了她活水。然而,婦人只知道物質的水,耶穌又沒有工具,無可能給她水,卻不知道耶穌是神,不知道祂說的話的含意。

4:11 婦人說:「先生,沒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從哪裏得活水呢?

   《新》深:早於主後第四世紀,就有基督徒朝聖者留下的資料,提及這一帶有一個井深達三十多公尺。在一九三五年,當這個雅各井被掘出來時,發現深有四十二公尺。

4:12 我們的祖宗雅各將這井留給我們,他自己和兒子並牲畜也都喝這井裏的水,難道你比他還大嗎?」

   《新》我們的祖宗雅各:這位婦人對前人的尊重,使她認不出目前這偉大的機會。

   《馬》婦人想到祖宗雅各留這井給他們,更顯得混淆不清。昔日,雅各自己用這井,他的兒子並牲畜也喝這井的水。如今一個勞累的過客,在千百年後求她給雅各井的水喝,竟聲稱能給她比雅各留給他們的井水更美好的東西。祂若真的能給更好的東西,又為何要雅各井的水呢?

4:13 耶穌回答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

   《馬》主遂闡明雅各井的水與祂能給她的水之間的區別。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那撒馬利亞婦人當然深明此理,她日復一日的來這井打水,卻不能永解其渴。就算打世上其他井的水,事情亦不過如是。人從地上的東西尋求滿足與快樂,但這些東西卻永遠不能解決人心靈的渴。正如奥古斯丁在《懺悔錄》中說:「主啊,你為自己造人,若我們不能安息於你懷中,我們的心便無法安靜下來。」

4:14 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

   《新》直湧到:這個字很有活力,意思跟「跳起來」差不多。耶穌是指一種活潑有能力而且豐盛的生命(參10:10)。

   《馬》耶穌所賜的水真能夠滿足人的需要。人若喝基督的祝福與憐憫,將永遠不渴。基督的恩惠不單充滿人的心,而且滿溢至瀉,就像泉源,不斷有水湧出,長遠不息,直湧到永生。「直湧到永生」這句話表示出基督賜人的水不單帶給人地上的恩惠,而且是直到永遠的。對比就在這裏,地上的東西不能滿足人的渴望,而基督給人的祝福則不止於滿足,且多得容不下。

  世上的快樂只能持續短短數年,但基督所賜的快樂能存到永生。

4:15 婦人說:「先生,請把這水賜給我,叫我不渴,也不用來這麼遠打水。」

   《新》參尼哥德慕的誤解(3:4)。在這兩種情況下,誤解都反而打開一條道路,使耶穌可以進一步教導。

   《啟》這婦人以為耶穌知道還有一個水源,比這古老偉大的雅各井還充沛:要是能給她,豈不省卻走遠路打水的麻煩。耶穌要婦人從物質提升到屬靈的層次,把話題從水轉到賜活水的神(16-26節)。

   《馬》當那婦人知道有這奇妙的水,就馬上想要,但她心目中的水仍是物質的水,她不想每天出來從井裏打水,頭上托著沉重的水瓶回家。然而,她不明白主耶穌所說的水是屬靈的,是人信靠主後所臨到心靈的福分。

4:16 耶穌說:「你去叫你丈夫也到這裏來。」

   《馬》談話至此,話題突轉。婦人剛問耶穌要水,主耶穌卻叫她去叫她丈夫來。到底耶穌為何這樣說?因為婦人得救之先,得要承認自己為罪人,向基督真心悔改,承認所犯的罪過和可恥的事。主耶穌知道她過著的罪惡生活,正要領她一步一步的,認清自己。

  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是失喪的人才能得救,世人都走迷了路,但不是每個人都敢於承認。我們在為基督救人靈魂、傳福音時,並不能逃避罪的問題。人們一定要正視自己已死在罪惡中,並且需要一位救主,因為人根本不能自救,而耶穌就是他們所需的救主,只要認罪並相信祂,耶穌就能救他們。

4:17 婦人說:「我沒有丈夫。」耶穌說:「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

   《馬》起初,婦人企圖一面隱瞞事實,一面不說謊話。她說:「我沒有丈夫。」也許就嚴謹的法律定義而言,她說得對。但這句說話背後隱藏一個醜惡的事實──她正和一個不是自己丈夫的男人住在一起。

  她漫談宗教,討論神學,稍用諷刺,佯裝驚諤,其實只有一個目的──不想基督見到她那流離失所的靈魂。

  主耶穌是神,當然知道背後的事實,故對那婦人說:「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也許婦人能夠瞞得過她的同輩,卻瞞不過耶穌,因耶穌熟悉她的一切。

4:18 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這話是真的。」

   《新》五個丈夫:猶太人認為一個女人可以離婚兩次,最多可以三次。如果撒馬利亞人也有相同的標準,這個女人的生活就顯得極端不道德。她顯然沒有與現在的伴侶結婚。

   《馬》主耶穌不曾亦不需要用祂無所不知的能力去揭露人的惡或使人蒙羞。這裏,祂用此能力為要叫人從罪中得釋放。主耶穌道出她的過去時,婦人是多麼的驚愕。她已經有五個丈夫,而現在和她住在一起的男人並不是她的丈夫。

  本節聖經有不同的解釋。有些人認為那婦人先前的五個丈夫不是死了,就是拋棄了她。他們與婦人之間並無任何不道德的關係。但莫論這是真是假,本節的後半部清楚的指出婦人是個淫婦。「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這才是重點。那婦人是個罪人,她必須承認罪過,否則主不能賜福給她,不能賜她活水。

4:19 婦人說:「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

   《新》先知:因為看出祂特殊的洞察力。

   《馬》當耶穌揭露了婦人的一生,那婦人知道和她說話的那位並不是普通人,但她仍不知祂是神,最多只以為祂是先知,神的代言人。

4:20 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

   《新》這山上:或許這婦人不喜歡這個談話進展的方式,因此開始找別的話題辯論。正確的崇拜地點,一直是猶太人和撒馬利亞人爭論的根由之一。撒馬利亞人相信「這山上」(基利心山)是特別神聖的地方。亞伯拉罕和雅各曾在這附近一帶建築祭壇(創12:7;33:20),而百姓也在這座山上得到祝福(申11:29;27:12)。按撒馬利亞人的聖經,摩西曾吩咐以色列人在基利心山上建造祭壇,而不是以巴路山(申27:4-6)。撒馬利亞人約於主前四百年在基利心山上建造了聖殿,但約在主前一二八年被猶太人拆毀。當然,這兩件事只有更加深兩族間的仇恨。

   《馬》如今婦人似乎知道自己犯罪,企圖轉變話題,詢問當在那裏作禮拜,她說:「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這山當然是指附近的基利心山。然後,她(自作聰明地)提醒主耶穌,猶太人認為耶路撒冷才是應當禮拜的地方。

4:21 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

   《馬》耶穌不避其話,反倒借題將更多屬靈真理告知婦人。祂告知婦人,時候將到,敬拜的地方將不在基利心山,也不在耶路撒冷。在舊約,耶路撒冷乃神命定為敬拜及獻祭於祂的城。耶路撒冷聖殿為神的居所,虔誠的猶太人會攜同祭物上耶路撒冷獻祭、敬拜。而在福音的時代,當然不須如此。神在地上並無任何特定的地方要人到來敬拜。主在下面的經節會詳加講解。

4:22 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

   《新》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撒馬利亞人的聖經只有摩西五經。他們敬拜真神,但卻不接受神大部分的啟示,以致他們對神認識不多。

   《新》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彌賽亞將會是一位猶太人。

   《馬》耶穌說:「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祂實在是責備撒馬利亞人的膜拜方式。今天很多宗教教師都囗囗聲聲說宗教都是導人向善的,最終會帶人上天堂。耶穌的教訓卻截然不同。主耶穌告訴婦人,撒馬利亞人的膜拜不是神所吩咐,亦得不到祂的喜悅。它是人定下的,得不到神話語的允准。猶太人的敬拜卻不同。神將猶太人分別開來,成為祂地上的選民,指示他們如何敬拜自己。

  耶穌提到「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是指猶大人是神的選民,祂的使者,聖經亦為他們而賜,彌賽亞是由猶太民族而出,由猶太裔的母親所生。

4:23 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

   《馬》耶穌繼而告知婦人,因祂來了,敬拜神就沒有一處特定的地方。凡相信主耶穌的人可以隨時隨地敬拜神。真正的敬拜是信徒靠著信心進到神面前,在那裏讚美、敬拜祂。不論他在房中,或在獄中、田裏,他的心靈可靠著信心,進到天上的聖所靠近神。耶穌向婦人宣佈,從此以後,拜父的人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猶太人將敬拜變成只是外在的禮儀、形式,認為只要宗教上謹守律法的每一撇一劃,並進行某種禮儀,就是敬拜父。但他們的敬拜不是對神所作心靈的敬拜,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外在的儀式。他們的身體可能是五體投地,但心卻沒有進到神面前。他們可能只是榨取窮人、商業手段奸詐的人。

  另一方面,雖然撒馬利亞人有一套敬拜儀式,但卻是錯誤的一套,並沒有聖經根據。他們自創其宗教,一切禮儀皆由自己制訂。故此,主耶穌說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敬拜,其實是同時斥責撒馬利亞人和猶太人。但祂也要告知他們,現在祂來到了,人可以藉著祂靠近神,真心誠意的敬拜祂。試想想:父要這樣的人拜祂。神珍惜子民對祂的崇敬。我有否敬拜祂呢?

4:24  神是個靈(或無個字),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新》神是個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編者註:「誠實」新國際版譯作「真理」)敬拜的地方其實無關緊要,因為真正的敬拜必須符合神的本性,神就是靈。在約翰的福音書中,真理與基督是相關連的(14:6;見1:14註釋),這個事實,對於正確地明白基督徒的敬拜,有極大的關係。

   《馬》神是靈,說出了神的本體。祂不是人,受著人性的局限和錯謬所束縛。祂也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祂是無形的,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同時存在。祂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盡皆完美,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不能有半點虛假,佯裝虔誠,內心卻敗壞不堪。人不能假想只要盡了某些禮儀,神便會悅納。縱使是神親自制訂禮儀,祂仍要人以憂傷痛悔的心靠近祂。本章中又有兩個「必須」;首先是關於救人靈魂者的「必須」(四4),其次是敬拜者的「必須」(四24)。

4:25 婦人說:「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他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

   《馬》撒馬利亞婦人聽到主的話後,不得不想到彌賽亞的來臨。神的聖靈令她渴慕彌賽亞來臨,她有信心的說:「他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這句話顯出她深明基督到來的其中一個主要目的。

  「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這句簡單地解釋了兩個詞根本是同義的。彌賽亞是希伯來文,解作神所膏立的那位,基督即是希臘文的對等詞。

4:26 耶穌說:「這和你說話的就是他!」

   《新》這…就是他:在耶穌受審前,這是惟一的一次耶穌具體說明祂就是彌賽亞(但見可9:41)。這個名稱在撒馬利亞不像在猶太地那麼附帶政治色彩,可能因此耶穌在這裏用這個指稱。

   《馬》耶穌直接的告訴她:「這和你說話的就是(他)。」那個「他」字在原文中並沒有。雖然句子加上他字更清楚,但主耶穌原本的說話卻語重深長,耶穌用「就是」(英文為I am,即「我是」,是神舊約中對自己的其中一個稱呼。祂說:「『我是』正和你說話。」換言之,祂是說:「正和你說話的那位就是耶和華。」耶穌對婦人宣佈一個驚人的事實,那和她說話的就是她正尋求的彌賽亞,亦即神自己。舊約的耶和華就是新約的耶穌。

4:27 當下門徒回來,就希奇耶穌和一個婦人說話;只是沒有人說:「你是要甚麼?」或說:「你為甚麼和她說話?」

   《新》希奇:猶太人的宗教老師很少在公眾場所與女人談話。

   《馬》門徒從敘加回來,發覺耶穌正和那婦人說話,頓感詫異,為何耶穌會和一位撒馬利亞婦人談話呢?他們可能也辨出她是一個罪人。但沒有人問主曾向她要什麼,或為什麼和她說話。有一句說話講得好:「門徒因為耶穌與那婦人對話就希奇,那麼,當耶穌和他們說話時,不是該倍感錯諤嗎?」

4:28 那婦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裏去,對眾人說:

   《馬》那婦人就留下水罐子!婦人一生中曾用過眾多東西來滿足心底悠久的渴望,水罐子正好代表這一切。現在她已尋得主耶穌,不再需要以往曾對她非常重要的東西。

  那婦人不單留下水罐子,還往城裏去。每當一個人得救,他或她會立即想到其他同樣需要生命之水的人。戴德生曾說:「有人爭著繼任使徒,而我就寧做撒馬利亞婦人的後人,因她當使徒出外找食物時,急著救人靈魂,就連水罐子也忘了。」

4:29 「你們來看!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莫非這就是基督嗎?」

   《新》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這話未免誇大其詞,但仍顯出耶穌在她心中留下的印象有多深。

   《新》莫非這就是基督嗎:她這個問題似乎充滿企盼,好像她並不期望他們回答說「是」,但她自己又不能夠說「不」。

   《馬》29~30:婦人的見證雖然簡單,但有效。她邀請城裏各人出來看那個將她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說出來的人。她告知各人這人可能就是彌賽亞,於是引起他們的好奇。當然,婦人心裏早確定祂是基督,因為耶穌已親囗對她說了。但她提出問題,使各人能自行找耶穌,尋出答案。婦人早為村中的人認定是個罪人,曾作可恥的事。如今各人見她站在公眾地方,當面見證主耶穌基督,此情此景實在令人吃驚。而她的見證也很奏效,村裏的人都拋下工作,離家出城找耶穌。

4:30 眾人就出城,往耶穌那裏去。


------------------------------------------------------------
<聖經靈修版/網路>

法利賽人知道又如何!但耶穌就這樣離開,不就表示怕了他們?
4:1-3 敵對耶穌的勢力已出現,尤其是法利賽人,他們不滿耶穌挑戰他們的言論,也忌妒祂受群眾擁戴。耶穌的傳道工作剛剛開始,這不是與他們公開衝突的適當時候,所以祂離開耶路撒冷,回加利利去。

耶穌行事從不遷就傳統;有時我想,若不遷就傳統,人家可能孤立我,值得嗎?
4:4 撒馬利亞原是北國以色列的首都,北國被亞述打敗後,很多以色列人被擄到亞述去,外邦人則來到他們的地方居住(參王下17:24),留下來的以色列人與外邦人通婚,成了一個混血的民族,在南國猶太人眼中,他們是不潔淨、背叛民族、國家和百姓的。猶太人憎惡這個混血的民族,稱他們為撒馬利亞人。撒馬利亞人在基利心山另立敬拜的中心(參4:20),相當於耶路撒冷的聖殿,但在約公元前128年被拆毀了。猶太人儘量避免路經撒馬利亞,但耶穌不受傳統約束,走這條較短的路,經撒馬利亞回加利利去。

婦人打水有奇遇,奇妙活水誰所賜?喝掉永遠不再渴;你喝了沒有?
4:5-7 雅各井是雅各原有產業的一部分(參創33:18-19);那不是一口泉水井,而是由雨水和露水滲漏而成的。當時的井大都位於城外沿著大路一帶,婦女每天早晚兩次到井旁打水。這個婦人可能由於自己名聲不好,為免碰上別人,而在中午前來打水。耶穌在這裡把“活水”這個獨特的信息賜給這婦人,叫她靈性永不再渴。

耶穌竟和一個聲譽很差的女人談話?我們的教導不是要和好人往來嗎?
4:7-9 很難想像猶太人會在公眾地方,與撒馬利亞女人交談。因為猶太人一向厭惡撒馬利亞人,況且這女人名聲很差。但耶穌不嫌棄她卑微的身世,跟她說話。福音是傳給每一個人的,不管他的種族、社會地位或過去所犯的罪。我們要常常作好準備,隨時隨地與人分享這福音。

活水,不死的水,永活的水,若有,你想喝嗎?誰可以賜?
4:10 耶穌所講的“活水”究竟指的是甚麼?很多舊約經文都提到渴慕神就像人渴求水一樣(參詩42:1;賽55:1;耶2:13;亞13:1)。神被稱為生命的源頭(參詩36:9)和活水的泉源(參耶17:13),只有彌賽亞才能滿足人靈魂的渴求,所以耶穌說自己為人帶來活水叫人永不口渴,其實是在宣稱自己是彌賽亞。

你渴了嗎?你喝了,還渴?你道你找著耶穌,是真“尋著”了嗎?
4:13-15 屬靈的生命與肉體的生命一樣,都有飢渴的感覺,靈命則需要“屬靈的食糧和水”來充飢解渴。或許從來沒有人向這個婦人提到她靈魂的飢渴,所以她混淆了這兩種水。我們身體感到飢渴時,一定會找食物來充飢,找水來解渴。那麼,靈魂飢渴我們又怎會置之不理呢!耶穌基督和聖經就能滿足我們靈魂飢渴的需要。

信耶穌就可以一直平順,像那婦人所言不用打水勞碌,你有這樣想過嗎?
4:15 這個婦人誤以為接受了耶穌所賜的水,便不用每天來打水,她對耶穌的話感興趣,以為耶穌的信息可以使她生活舒適。好些人也是因為這個錯誤的動機去接受耶穌。基督的話改變我們,但祂不會把我們生命中的一切難處都挪走,祂只改變我們內心,幫助我們以正確的態度去面對挑戰。要改變根深蒂固的觀念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婦人並沒有立刻接受耶穌,耶穌給她時間提出問題,等她自己取得答案。向人分享福音未必會即時看見果效,我們需要給他們時間來衡量耶穌所賜的生命。

也許好人不好作,也許要人面對自己的罪,會遭人拒絕,你可記得你為何向人談福音嗎?
4:16-20 婦人發現耶穌知道她的私生活,便很快扭轉話題。我們說話一針見血時,別人往往覺得不好受而去談別的事情。我們作見證是要把話題帶到基督那裡,基督的臨在暴露了他們的罪,使他們感到侷促不安,但只有基督才能赦罪並賜新生。

要莊嚴的禮拜堂,要神聖的裝飾,才可以用作敬拜的地方;你的想法呢?
4:20-24 婦人提出一個老生常談的神學問題——敬拜神的正確地方,這個問題掩藏了她內心最深處的需要,耶穌把話題帶回更重要的真理,指出敬拜的態度比敬拜的地方更重要。

沒有神聖莊嚴的氣氛,我就不懂敬拜,不曉得甚麼叫作用“心靈和誠實”拜祂?
4:21-24 “神是個靈”表示神並不受空間限制,祂無所不在,何時何地都可接受敬拜,所以在哪裡敬拜並不重要,要緊的是怎樣敬拜。聖靈會幫助我們敬拜神,為我們祈禱(參羅8:26),教導我們明白基督的話(14:26),並使我們感受到神的愛(參羅5:5)。

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那我會有分嗎?
4:22 “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意思是只有藉著猶太人耶穌,整個世界才會得到拯救。神曾應許所有國家民族都會因猶太民族而蒙福(參創12:3)。



2012年2月15日 星期三

20120210約翰福音3章22-36節



<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聖經注釋/網路>

3:22 這事以後,耶穌和門徒到了猶太地,在那裏居住,施洗。

   《新》施洗:根據4:2,事實上只有門徒施洗。

   《啟》22~23:耶穌像施洗約翰一樣為人施洗,二人同時進行,但不久眾人都去了耶穌那裏(26節)。施洗約翰的反應不是妒嫉而是歡樂(29-30節)。他只是那開路的,預備人心迎接基督(28節);耶穌這從天上來的神子應為萬人接納(31-36節)。

   《馬》本章首段敍述主耶穌在耶路撒冷城的見證,從本節至章末,約翰敍述基督在猶太地的工作。毫無疑問,基督在該地繼續傳揚救恩的喜信。人來就光,就給施洗。這裏似乎暗示耶穌親自替人施洗,但四章2節告訴我們施洗者是耶穌的門徒。

3:23 約翰在靠近撒冷的哀嫩也施洗;因為那裏水多,眾人都去受洗。

   《新》哀嫩:可能位於賽多波利(伯善)以南十三公里之處,在約旦河西面。

   《啟》哀嫩:位置不確定。有一說指在撒馬利亞境內,那裏有水泉,接近約旦河。

   《馬》本節的約翰是施洗約翰。他仍在猶太地叫人悔改,為那些願意悔改、準備迎接彌賽亞的猶太人施洗。約翰……在哀嫩也施洗,因為那裏水多。雖然不一定是約翰施行浸禮,但這裏卻有此暗示。若他是行灑水或澆水禮,那就不需要到多水的地方了。

3:24 (那時約翰還沒有下在監裏。)

   《馬》本節解釋了為何約翰仍繼續其傳道工作,及為何那群熱心的猶太人都去讓他施洗。但過不多時,約翰會被下在監裏,因他忠心的見證,最後還被斬首。這事以先,他仍努力不懈地作所託之工。

3:25 約翰的門徒和一個猶太人辯論潔淨的禮,

   《新》辯論潔淨的禮:死海(昆蘭團體)古卷顯示,當時有一些猶太人,對於如何正確達到在禮儀上的潔淨,極有興趣。

   《馬》本節清楚的指出一些約翰的門徒和……猶太人辯論潔淨的禮。什麼是潔淨的禮?很大可能是指洗禮,爭論點是到底約翰的洗禮好,還是耶穌的好?到底那樣洗禮更具權柄?也許一些約翰的門徒誤以為約翰的洗禮最具權柄,所以沾沾自喜。那些法利賽人可能想挑唆約翰的門徒眼紅耶穌和祂的名聲。

3:26 就來見約翰,說:「拉比,從前同你在約旦河外、你所見證的那位,現在施洗,眾人都往他那裏去了。」

   《新》見證:參1:7註釋。施洗約翰的門徒知道,他曾為耶穌作見證,但他們愛他們的老師,因此嫉妒耶穌的成功。

   《馬》他們來見約翰尋求結論。他們似乎對約翰說:「若你的洗禮較好,為何那麼多人離開你而投向耶穌?」(「從前同你在約旦河外……的那位」指的是基督。)約翰曾為耶穌作見證,因此,很多約翰的門徒離開他轉而跟從耶穌。

3:27 約翰說:「若不是從天上賜的,人就不能得甚麼。

   《新》這句話無論對耶穌或對施洗約翰(甚至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真的。他們兩位都各自得著神所賜的,因此應該沒有嫉妒的餘地。

   《新》賜的:「賜給」這個動詞,在本福音書中經常出現(共七十六次),尤其是指聖父賜給聖子的東西。

   《啟》領受的能力也是神所賜(參11-13節耶穌所說的領受見證的能力)。施洗約翰因為不是基督,不是從天上來的,他的施洗的工作也就受到局限;人不能因信靠他而進入永生。

   《馬》若約翰的答覆中提到的是主耶穌,那麼,救主當時所得到的成功、愛戴,就代表神對耶穌的稱許。若約翰指的是自己,他就表示他自己從未裝作是任何偉大、重要的人物,他從未說過自己的洗禮比耶穌好。他只是說,他所得到的一切全是從天上賜的。我們也是一樣,我們根本沒理由自傲,或為自己建立從人來的名聲。

3:28 我曾說:『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他前面的』,你們自己可以給我作見證。

   《馬》約翰提醒門徒,他已不時指出他不是基督,只是奉差遣為彌賽亞鋪路的。他們為何替他爭辯?為何替他另組一黨?他不是重要的那位,只希望領人歸向主耶穌。

3:29 娶新婦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著,聽見新郎的聲音就甚喜樂。故此,我這喜樂滿足了。

   《新》新郎:是結婚慶典上的主角,在這裏是指耶穌。新郎的朋友(指伴郎)只不過幫助新郎而已,這是描寫施洗約翰的身分。

   《新》就甚喜樂:不是因為他佔有重要的角色,而是因為新郎已經來到。約翰喜樂,是因聽見耶穌的成功。

   《啟》耶穌是新郎,約翰是那朋友或者伴郎。一切過去被傳統宗教看不起的人,像稅吏和罪人,現在都有機會像新婦一樣得享天國的歡樂。基督的事工一定不斷增長,人只是來完成神的旨意(30節)。我們都應該為神國的擴展而歡樂。

   《馬》主耶穌基督就是新郎,而施洗約翰只是新郎的朋友,是男儐相。新婦並不屬於新郎的朋友,她只屬於新郎。所以,人跟從耶穌而不跟從約翰是理所當然的。這節的新婦泛指所有跟從主耶穌的門徒。舊約曾稱以色列為耶和華的妻子。在新約,所有基督教會的肢體都被喻為新婦。在這節,新婦一詞包括那些在彌賽亞出現時,離開施洗約翰的人;不是指以色列或教會。約翰不單沒有因失去門徒而不悅,反以聽見新郎的聲音為極大的喜樂。當人將注意力放在耶穌身上,當基督受人稱頌、尊崇,他的喜樂就滿足,已感心滿意足了。

3:30 他必興旺,我必衰微。」

   《新》施洗約翰被差來是要為彌賽亞預備道路,此節再度肯定他次要的地位。

   《馬》本節總結了約翰傳道工作的整個目的。他不停勞碌,領眾男男女女歸向主耶穌,使他們認識耶穌真正的身分。在整個過程中,他知道必須保持低調。作為基督的僕人,若求別人注視自己,就是對基督不忠了。

  最後,請留意本章所述的三個「必須」:向罪人(三7);向救主(三14);向聖徒(三30)。

3:31 「從天上來的是在萬有之上;從地上來的是屬乎地,他所說的也是屬乎地。從天上來的是在萬有之上。

   《新》從天上來的:指耶穌:對約翰而言,祂那屬天的根源(參林前15:47)意義十分重大。

   《新》從地上來的:可以用來形容任何人的通用語,但在此特別是指施洗約翰。

   《馬》耶穌是從天上來,並在萬有之上的那位。這句說明了耶穌屬天的根源及祂至尊的地位。施洗約翰為指出自己的卑微,他說自己是從地上來的,只屬乎地,他所說的也是屬乎地。他的父母是人,生來是人,並沒有耶穌那樣屬天的品次,他的話也比不上耶穌。他比耶穌卑微只因主耶穌是從天上來的,是在萬有之上。基督是宇宙至高的統治者。人不跟從主的使者,只跟從耶穌才是好的。

3:32 他將所見所聞的見證出來,只是沒有人領受他的見證。

   《新》他…所見所聞:耶穌的教訓是出於屬天的經驗。

   《新》沒有人:意思不是說沒有人接受祂所說的(3:33),而是指一般人都拒絕祂的教訓。

   《馬》主耶穌的說話帶權柄。祂告訴人祂的所見所聞,不虛假、無錯謬。只是沒有人領受祂的見證。說沒有人似乎很奇怪,但這話的意思並不是絕對沒有,有個別的人領受主耶穌的話。約翰指的是整體而言,大部分人都拒絕接受救主的教訓。耶穌是從天上來的那位,卻很少人願聽祂的話。

3:33 那領受他見證的,就印上印,證明 神是真的。

   《新》印上印,證明:當任何人接受基督的見證時,他乃是表示要接受這個真理,即:耶穌是從天而來的,並神要藉耶穌完成給世人的救恩。他藉著接受基督,也就證明神是真實的。

   《馬》本節是形容那群小數的人,以主耶穌的話為神的話的。他們接納主的話,證明神是真的。今天也一樣。人接受福音後,便站在神那一邊,與舊人和人類相對。他們明白若神真是說了些話,那些話必是真的。本節清楚直接的道出基督的神性。那些相信基督見證的人,證明神是真的。就是說,基督的見證就是神的見證,相信基督的就是相信神,信神就是信基督。

3:34  神所差來的就說 神的話,因為 神賜聖靈給他是沒有限量的。

   《新》神所差來的:耶穌。

   《新》是沒有限量的:有人認為只有賜給耶穌的聖靈是沒有限量的,另有些人認為這裏所說的「他」(原文譯註:「神賜聖靈給他」希臘文原作「他賜聖靈」)是指耶穌,祂無限量地把聖靈賜給信徒。

   《馬》耶穌是神所差來的,祂說神的話。為了加以傍證,約翰更道出神賜聖靈給祂是沒有限量的。基督受神聖靈膏立,無人像祂那樣。雖然很多人在事奉工作上感覺到聖靈的幫助,但並沒有任何人經歷過神子那樣受聖靈充滿的事奉。昔日的先知曾得過神部分的啟示,但「聖靈在基督身上彰顯了獨一的智慧、顯明了神對人類那顆充滿無限厚愛的心」。

3:35 父愛子,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裏。

   《馬》約翰福音中七次提到父愛子,這是其中一次。父對子的愛由父將萬有交在子手中顯明出來。基督掌管萬事,包括人的命運。如何掌管?在第36節中有說明。

3:36 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原文是不得見永生), 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

   《新》有:永生是現在就可以擁有的,信的人不是要等到以後才可以得著(見3:15註釋)。

   《新》神的震怒:是一句有力的話,意思是說神極力地反對每一件邪惡的事。「震怒」一詞在本福音書中只在這裏出現過(見羅1:18註釋)。

   《新》常在:一個罪人不要期望神的震怒最後會消失。神是全面且不止息地反抗罪惡。

   《啟》永生:是重生了的永存生命,不用等待到將來才得到;今天就開始,現在就握有,永不會失去。

   《馬》神賜基督權柄將永生賜予凡相信祂的人。在論述人如何得救一事上,這是整本聖經中最清楚明白的一節。人要得救,只要信子,當我們讀這節時,要知道是神向我們說話。神立了一個永不食言的承諾,祂清楚直接的說,任何人只要相信祂的兒子就有永生。接納此承諾的人並不冒險,他相信的是絕不會錯的。那些不信子的人不得見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並已在他身上了。本節指出我們永遠的結局在於我們如何對待神的兒子。若是接受,神就給我們永生作為賞賜。若是拒絕,我們不單永遠得不著永生,而且神的震怒將高懸頭上,隨時降在我們身上。

   請注意這裏並沒有提到遵守法律、什麼金科玉律,或是上教會,盡力做到最好,或作什麼以求獲得上天堂。


------------------------------------------------------------------------------
<聖經靈修版/網路>

有時我們總會和人爭辯到底,為的是保護我們的信仰;你看施洗約翰如何回應人的挑剔?
3:25-30 有人專門挑剔,希望播下紛爭、不滿和懷疑的種子;施洗約翰強調自己委身基督,結束了這場神學上的爭論。強迫別人相信自己只會帶來紛爭,相反,讓我們見證基督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表明對基督的委身,這樣何人能駁斥我們呢?

看見別人成功,心有不甘?酸溜溜?好像約翰的門徒一般,看帶人信主是一項比賽嗎?
3:26 施洗約翰的門徒看見群眾跟隨耶穌而不跟從約翰,心有不甘。我們看到別人成功地領人信主,也可能會忌妒,但要切記,我們真正的使命是使別人跟隨基督,而不是跟隨我們。

耶穌?何許人也?我想查探一下,你可以告訴我嗎?
3:31-35 耶穌的見證是最可靠的,祂從神而來,祂的話就是神的話。你如何回答“耶穌基督是誰?”這問題正好反映你整個屬靈生命的境況。耶穌自稱是神的兒子甚至是神自己,如果你只接受耶穌是一位先知或教師,那麼,就已拒絕接受祂的教訓了。約翰福音的中心就是指明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是彌賽亞、是救主這永恆不變的真理。當我們明白耶穌真正的身分,便自然會相信並接受祂所說的話。

永生,不是死後才有的嗎?
3:36 耶穌說,相信祂的“就有永生”,而不是“會有永生”。接受永生就是進入神永遠的生命中去。所以,自我們靈性上獲得重生的一剎那,便開始了永生。接受永生就是把自己的生命與神永遠的生命聯結起來。

人生重要的抉擇,考哪間大學?買屋?結婚?約翰所說的是……
3:36 作者約翰一再闡明耶穌就是神的兒子,祂把生命中最重大的抉擇放在我們面前,今天我們有責任選擇順從誰(參書24:15),神希望我們選擇祂和生命(參申30:15-20)。我們放棄選擇,其實是選擇不跟隨基督,猶疑不決是致命的決定!



經頭腦





數獨遊戲



Free sudoku by SudokuPuzz


DIY手工飾品教學( 2/2新增手機吊飾教學)


2/2新增項目:
Hello Kitty手機吊飾
小天使手機吊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