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20100331希伯來書13章18-25節

<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新約聖經注釋/網路>

13:18 請你們為我們禱告,因我們自覺良心無虧,願意凡事按正道而行。

  作者結束這書信時,要求讀者爲他禱告。從本節的下半部分推想,作者很可能曾經受到抨擊。我們大可以猜想抨擊他的人就是那些引誘衆人以舊約方式敬拜的人。他申辯說,不管人對他有任何指責,他是良心無虧的,他的動機也純正。

13:19 我更求你們為我禱告,使我快些回到你們那裏去。

  《新》快些回到你們那裏去:作者的身分與身在何處我們並不知道,但「回到」二字顯出:因某種原因,作者可能因當前的服事工作,只好延期訪問他的讀者們。從13:23清楚得知他並未被囚禁。

  《啟》作者為誰和在何處寫此信,本書都無清楚說明。從本節可知他因事不能立刻回到讀者當中,而這些讀者是他有責任牧養的人。

13:20 但願賜平安的 神,就是那憑永約之血、使群羊的大牧人我主耶穌從死裏復活的 神,

  《新》20~21:以本段祝福作為本書的結論十分合適。

  《新》賜平安的神:這是祝福時常用來稱呼神的名稱(見羅15:33;16:20;腓4:9;帖前5:23)。

  《新》永約:指新立之約(見8:8-12註釋)。耶利米在31:31所稱為「新約」的,在32:40稱為「永遠的約」(亦見賽55:3;及註釋;61:8)。關於立約之血,見10:29註釋。

  《新》大牧人:如見詩23篇;賽40:11;結34:11-16、23;37:24;約10:2-3、11、14、27;彼前2:25;5:4。

  《啟》永約:即新約。參8:8-12。耶利米預告新約時稱之為永遠的約(耶32:40)。

  他作出一段極美麗的祝福──與民數記六章24至26節;哥林多後書十三章14節;猶大書24至25節並列。祝福的源頭是賜平安的神。前面已經說過,舊約的聖徒在良心上從來沒有得著完全的平安。但在新約下,我們與神相和(羅五1),並得著神的平安(腓四7)。本節再解釋,這平安是基督工作的成果。神使我們的主耶穌從死裏活,證明他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果效,足以一次解決罪的問題。

  基督是好牧人,他爲羊命(約一11)。他是大牧人,成就了救贖工作,從死裏活(來一三20)。他是牧長,要回來獎賞他的人(彼前五4)。在詩篇二十二篇,我們看見他是好牧人;在詩篇二十三篇,他是大牧人;而在二十四篇,他是牧長。

  他是根據那永遠的約從死裏活的。鄔斯特對這句話有這樣的解釋:

  新約被稱爲永約,是與前約相比;前約是短暫的。在這永約下,爲罪人受死的彌賽亞從死人中活。如果他沒有從死人中活,就不能按麥基洗德的等次作大祭司了。有罪的人需要一個活著的祭司使他們這些相信主的罪人可以得生命,而不是一個只能償還罪價但要死的祭司。因此,新約所給予的祭司,是那位將自己當作祭物獻上,而又從死人中活的。

13:21 在各樣善事上成全你們,叫你們遵行他的旨意;又藉著耶穌基督在你們心裏行他所喜悅的事。願榮耀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在第20節開始的禱告,是希望聖徒能得到裝備,在各樣善事上遵行神的旨意。在這裏,人神之間有一個很美妙的配合。神在各樣善事上裝備我們。神又在我們心裏行他所喜悅的事。他是藉著耶穌基督成就這事的。然後,我們遵行他的旨意。換句話說,他賜給我們行他旨意的意願,又賜我們力量行他的旨意,然後我們遵行他的旨意;他則給我們獎賞。

  這禱告結束時,承認耶穌基督是配得榮耀……直到永永遠遠。

13:22 弟兄們,我略略寫信給你們,望你們聽我勸勉的話。

  《新》略略:這是比較而言,若要充分解釋基督的超越性,則必然是長篇論述。

  《新》勸勉的話:本書主題是強調基督徒要繼續長大成熟,不可跌倒離開基督。

  《啟》本信很長,作者說的略略也可譯為,大概和他打算就更美這個主題要寫的論文比較而說的(參5:11;9:5)。有的解經家說,略略指的是本章所說的各項勸勉的話

  作者催促讀者留心他在本書中所說勸勉的話,就是放棄只看重儀式的宗教,要以純淨的動機緊靠基督。

  他說只是略略地寫了這信。誠然這是事實,因爲關利未制度下的種種禮儀,並這些禮儀的意義如何在基督身上得以成全,可以寫的還多著呢。

13:23 你們該知道,我們的兄弟提摩太已經釋放了;他若快來,我必同他去見你們。

  《新》提摩太已經釋放了:本書受信人熟知提摩太,因此作者特地報告他剛從獄中得釋。

  《啟》提摩太當為受信的團體十分熟悉的人。這時已經出獄,可能在外佈道未回。作者不清楚他的行蹤,只說他若快來,會同他一起去見受信的眾人。

  這裏提到我們的兄弟提摩太已經釋放了,許多人便以此證明本書的作者是保羅。此外,作者表示他打算與提摩太一同有遠行,更加顯示作者可能是保羅了。不過,我們既不能肯定,就只好存疑了。

13:24 請你們問引導你們的諸位和眾聖徒安。從意大利來的人也問你們安。

  《新》引導你們的諸位:13:17所提及的人。

  《新》從意大利來的人:這並非說本書是寫給或寫自意大利,作者只是在傳達某些意大利信徒的安。

  《啟》引導你們的:像7和17節一樣,指他們的領袖。

  《啟》從意大利來的人:可知此信不是在意大利寫的,但受信人可能居意大利某處。

  作者向所有的基督徒領袖和衆聖徒問安。我們不應忽視新約書信中信徒彼此之間的問安,並應學習在日常生活上實踐。

13:25 願恩惠常與你們眾人同在。阿們!

  《啟》此信以祈禱結束。基督徒有神恩惠常偕。

  這卷談到新約的書信,以恩惠的祝願作結,至爲合適:願恩惠常與你們衆人同在。這新約是無條件的、白白施恩的約。這約向世人宣告神藉著主耶穌基督犧牲的工作,向不配的罪人施予無限的恩惠。阿們。


-----------------------------------------------------------------------------------------------

<聖經靈修版/網路>

禱告可不只是一串言語而已……
13:18-19 作者非常重視禱告的需要。基督徒領袖特別容易被別人批評,在成功時驕傲;在失敗時沮喪,撒但也常常破壞他們為神所做的工,他們實在很需要我們的代禱!你會經常為誰禱告呢?

在各樣事上成全神的旨意——各樣?!
13:21 這節經文帶出基督的受死和復活兩個重要的結果:祂在我們的內心動工,使我們成為合乎祂旨意的人;裝備我們去做神喜悅的事。讓神先改變你的內心,然後使用你去幫助其他人。

13:23 聖經沒有關於提摩太下監的記載,但在這裡卻知道他已經獲釋了(參提前2章人物介紹)。

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你可領會作者的心?
13:24-25 作者呼籲基督徒邁向成熟,雖然這封信是寫給第一世紀的基督徒的,卻對當今任何年齡或背景的基督徒都適用。在基督裡成熟,就是讓基督成為我們信仰的開始和目標。要邁向成熟,我們必須以基督為生命的中心,不倚賴宗教禮儀,也不在罪惡中墮落,更不信靠自己,不讓任何事物使我們與基督分隔,因為基督滿有能力,超越一切。

2010年3月31日靈修小品

靈命日糧

寬恕之美

「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路加福音15章20節)

  起初這只是賴瑞與瑪莉的收藏,到後來卻變成了一個傳福音的機會。在過去的10年中,他們收集了一些藝術作品,這些作品都是根據路加福音15章中浪子的故事創作的。其中包括荷蘭畫家林布蘭(Rembrandt)的畫和其他藝術家的各種作品。

  他們想和別人分享他們的收藏,所以把這些作品放在當地一間大學展覽;賴瑞說:「藝術家們激勵了我們,我們希望他們的作品也會激勵他人。」

  當我參觀展覽時,我被浪子的深切需要所感動,他誠實的懺悔和其父親美麗的寬恕被表現在各種藝術作品上:繪畫、蝕刻、雕刻、玻璃製品、素描和絹印。

  我們都曾經像這個故事中的兒子,看重自己的生命計畫,過於他父親為他所計畫的。我們也曾逃避我們的天父(羅馬書3章10-12節),但若我們浪子回頭,祂必定歡迎我們。

  當你呼求天父:「父親!我得罪了⋯⋯」(路加福音15章18節),你也可以在祂的臉上看到寬恕之美。如果你偏離祂,趕快回家並經歷祂的愛。AMC

主啊,我現在承認我有罪,
並接受你的恩典;
轉變我的生活,並幫助我成長,
直到我見祢的面。Hess

當上帝寬恕,祂除去罪並使靈魂甦醒。




-----------------------------------------------------------------------------------------------靈修靜思

居安思危

走的日子多了,已經過了禁食的節期,行船又危險,保羅就勸眾人說:「眾位,我看這次行船,不但貨物和船要受傷損,大遭破壞,連我們的性命也難保。」但百夫長信從掌船的船主,不信從保羅所說的。(徒廿七9至11)

  船因風暴已在海上誤了多日,又過了「禁食的節期」,就是「贖罪日」,所謂「行船跑馬三分險」,愈多時間留在海上,危險愈大。按保羅之見,繼續航行,會很不利,最重要是人命關天,故有意要求停航,可惜百夫長不肯。

  為何保羅與百夫長同坐一條船,卻有兩樣不同看法呢?關鍵是百夫長只按眼前的環境作判斷,加上專家的意見,及大多數人的意願,繼續航行就不會影響進度;而保羅卻以人命安危為重,人命比是否會影響航行進度更重要。

  人若看重生命的安危,也會早為生命作出安排;但能居安思危的人實在不多,以致面對生命終結時,便對死亡產生恐懼。然而主耶穌已為人類開了出路,祂說:「我來了是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盼望我們也早為身邊人的生命著緊,不要讓他們到了生命的盡頭時才知道有一條永生平安的路。         ~楊鳳儀




-----------------------------------------------------------------------------------------------生命的改造/知信行網上團契

心的改造:清心,愛慕,敬畏
情願照你的話成就

經文:路加福音一26-38

  「你要懷孕生子」這事對馬利亞來說,真是為難。「我沒有出嫁,怎麼有這事呢。」若你是馬利亞,也許你還會有這樣的回應:「天父,我怕約瑟會不信我!我懷疑社會是否會接納我?未信的人會否因我絆倒?信徒會相信這是出於你的作為嗎?況且,未婚懷孕這事似違反道德常理!?天父,還是不用這方法吧!」

  神的意念非同人的意念,有時祂為要達成一項真理,祂確實會作出一些超越了人的智慧所能想像和分析的事情。馬利亞的出路並非靠理性邏輯,而在於她對神話語的單純信靠,認信神的應許與大能。因此她順服地接受這蒙福的揀選:「情願照你的話成就」。

  今天很多信徒在遇到某些超理性或經驗的問題時,很容易就否定、抗拒。其實我們當認真與神對話,若認清是出於神,就當存敬畏順服的心,讓神的旨意行在我們裡面。



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20100330希伯來書13章1-17節

<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新約聖經注釋/網路>

13:1 你們務要常存弟兄相愛的心。

  《啟》這一章包括了不少教訓。第一個是本節所講的弟兄相愛的心,不分種族、膚色,在主基督的新關係裏互敬互愛。

  這是希伯來書中談到實踐的部分,作者鼓勵信徒培養六樣的德行。首先是弟兄相愛的心。所有真正的信徒,彼此之間應有主內一家的關,並且要在言語和行爲上體現這關(約壹三18)。

13:2 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

  《新》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如亞伯拉罕(創18章),基甸(士6章)與瑪挪亞(士13章)所作的一樣。

  《啟》其次是用愛心接待客旅。當日基督徒外出旅行,一般居停旅舍藏污納垢,不宜住宿,需要信徒家庭接待。此處客旅因與天使相提並論,當指基督徒客旅,但可以包括非信徒在內,因為作者顯然把接待當作基督徒對人的一種責任。接待了天使用的是亞伯拉罕款待兩位不速之客的事蹟(創18-19節);基甸和瑪挪亞也有此經歷(士6、13章)。這裏的教訓是用對待天使的熱心和愛心來接待客旅。亞伯拉罕因接待遠客蒙神賜福,我們不是圖這福分,乃是要與人分享基督的愛。主耶穌說過,這樣的人可以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預備的國(太25:34-40)。

  作者鼓勵讀者殷勤接待客旅。這裏可能是指逃避逼迫的信徒,他們難以找到食物和棲身之所;接待他們當然是有危險的。本節也許只是一般的鼓勵,勸勉讀者接待任何有需要的信徒。

  若接待客旅時,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那是足以叫人躍躍欲試的!這當然是指亞伯拉罕的經,他曾接待三個人,原來他們是神的使者(創一八1~15)。縱使我們從來沒有在家裏接待過真正的天使,但我們或會接待一些人,他們的來到就是一個祝福,他們對我們一家的影響,也許有永的果效。

13:3 你們要記念被捆綁的人,好像與他們同受捆綁;也要記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內。

  《新》要記念被捆綁的人遭苦害的人:見10:32-34;林前12:26。

  《啟》第三是記念在監獄中為主受苦的信徒和因信仰而遭苦害的人。他們與社會隔開,容易為人忘懷。

  第三個鼓勵,關顧念遭監禁的信徒。意思差不多可以肯定是指那些因著爲基督作見證而遭受監禁的人。他們需要食物、禦寒衣物、精神食糧和鼓勵。其信徒所面對的試探,可能是避開與被捆綁的人爲伍,以免受到牽連。他們應謹記,探訪被捆綁的人,就等探訪基督。

  信徒應同情那些遭苦害的人;再一次,意思肯定是指那些遭受逼迫的基督徒。讀者不可有一種意向,就是回避因同情心而帶來的危險。對我們,應用本節,可包括同情所有受苦的聖徒。我們應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內,因此也有可能遭受同樣的苦害。

13:4 婚姻,人人都當尊重,床也不可污穢;因為苟合行淫的人, 神必要審判。

  《啟》第四是有關婚姻的。在異教社會中,道德標準不高,尊重婚姻制度是合宜的教訓。今天,淫亂的事無日無之,猶應記取此教訓。苟合行淫的神必審判,因為婚姻制度乃神所設立(創2:24)。

  婚姻,人人都當尊重。在罪進入世界之前,神已經引進婚姻,這也是他對人類聖潔的心意。禁主義者視婚娶爲不潔的,部分基督徒則以其爲笑柄和嘲諷的對象。這些態度都爲聖經所禁止

  已經結婚的人,應忠他們的誓言,並確保床也不可污穢。雖然現代人在這方面隨便放任,然而在婚姻範圍以外的性關始終是罪。奸淫並不是病態,而是罪惡。而且對這罪,神必要審判。沒有任何一樣不道德的行爲,是可以逍遙法外的。犯罪的人除非因基督流血而得赦免,否則神要用永的火來懲罰他。

13:5 你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為足;因為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

  《啟》5~6:第五是應謹防物質的引誘。貪財為萬惡之根(提前6:10)。這裏教人不可對錢財有貪愛,把錢財當作人生的目標來膜拜;應該知足(腓4:11)。須知神一定會看顧我們。所引經文見《申命記》31:6,根據《七十士譯本》。作者又引《詩篇》118篇的話,用詩人自己的經歷,證明有神幫助我們,一點不用害怕。

  第六樣要培養的德行,就是知足。擁護猶太教的人,他們經常說:我們有聖所、祭司、獻祭,有優美的禮儀。你們有什麽?作者在這裏安靜地告訴信徒:你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爲足。這也是筆者所要說的!基督徒所擁有的,與猶太教所給予最好的東西比較,簡直是天淵之別──基督徒有什麽理由不知足呢?他們已經有了基督,更夫何求呢?

  貪愛錢財,會嚴重地妨礙信徒成長。一塊銀幣已足以蓋著我們的眼睛,使我們盲目,貪愛錢財足以破壞我們與神的關,阻礙我們的靈命長進。

  一個人最大的財富,是擁有那作出這應許的一位: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在希臘文裏,如果用上兩個或以上的否定句式,就是表達強烈的否定意思。(這與英語的結構相反,在英語裏,兩個否定句表達正面的意思。)本節的結構帶有極強烈的強調語氣:句子用了五個否定句式來表示基督不會離棄屬他的人!

13:6 所以我們可以放膽說:主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

  詩篇一百一十八篇6節是屬基督的人一個信心的認信:主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麽樣呢?在基督裏,我們有完全的安穩、保護和平安。

13:7 從前引導你們、傳 神之道給你們的人,你們要想念他們,效法他們的信心,留心看他們為人的結局。

  《新》留心看他們為人的結局:這可能表示這些可資效法的領袖現已去世。

  《啟》本節至9節是關於信仰生活的教訓。1.尊敬教會中的領袖。本節所講的領袖或已去世,但他們既傳神道,又有信心行為的好榜樣,應該記念、效法。2.記得耶穌基督乃永不改變的。古代信心偉人和這些領袖雖已去世,他們的信心和今天需要的信心是一樣的。對永不改變的基督應有永不改變的信心。3.勿為怪異的教訓所引誘。這些違背基督信仰的人的教訓對人無益,不可跟從。作者特別提到飲食,這些教訓可能與猶太教飲食的禁忌有關。

  作者指示讀者們要想念他們的領袖,就是傳神之道給他們、在信仰上的教師。他們爲人的結局是怎樣的呢?他們沒有返回利未的制度去,而是執著他們所承認的道,堅持到底。他們中間有部分會爲基督的緣故殉道。信徒應效法他們的信心,這信心使他們忠基督和他的道理,並讓神管理生活的每一個環節。我們蒙召肩負各樣不 同的事奉,但都一同蒙召過信心的生活。

13:8 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

  《新》耶穌基督是一樣的:論到基督不改變的屬性,無疑地與前一節經文有關。從前那些可資效法的領袖,其信心之本質就是建立在不變的基督身上。

  《新》昨日:可能指基督在世的日子,那時有目擊證人看到祂(2:3)。

  《新》今日:從前目擊證人所見的基督仍是一樣,他們論到祂的事也仍是真實的。

  《新》一直到永遠:永遠都是真實的。若回到次等的亞倫祭司職任與獻祭(見5至10章),就是降低了祂的絕對崇高性,損毀福音的根基。

  本節與上一節的關並不明顯。或許,最簡單的理解是看作這些領袖的教訓、目標和信仰的總結。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這就是他們的教訓之精要。他們信仰的基礎,就是認定耶穌就是基督(彌賽亞),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

13:9 你們不要被那諸般怪異的教訓勾引了去;因為人心靠恩得堅固才是好的,並不是靠飲食。那在飲食上專心的從來沒有得著益處。

  《新》不是靠飲食:如遵行律法主義的猶太派基督徒所教導的人。舊的摩西等次已在十字架上廢去,絕不可讓它重振。

  然後是警告信徒防備從假師傅律法主義的教訓。遵奉猶太教禮儀的人認爲,聖潔與否在乎外在的禮儀,例如敬拜的儀式和潔淨的食物。實情卻是聖潔靠恩而得,並非靠律法。將食物分辨爲潔淨或不潔的律法,其制定的目的,是要讓人在宗教儀式上達到潔淨。然而,這與內裏的聖潔是兩回事。一個人在宗教儀式上潔淨了,內心卻可能仍充滿憎恨和虛僞。只有神的恩典能夠激勵、策動信徒過聖潔的生活。救主爲我們的罪受死,我們若愛他,就能在今世自守、公義、敬虔度日(多二12)。畢竟,縱使飲食的規定繁複無窮,也不能使奉行的人得益處。

13:10 我們有一祭壇,上面的祭物是那些在帳幕中供職的人不可同吃的。

  《新》我們有一祭壇:可能指十字架,它代表整個亞倫祭司職任的結束,已為麥基洗德的等次所取代,基督是惟一照麥基洗德等次所立的獨特祭司。

  《新》不可同吃的:祭司們不可以吃贖罪日的祭物,但我們可以藉著信心從靈裏接受基督(見約6:48-58),來享用我們的祭物。換句話說,我們比舊約的祭司擁有更高的權利。

  《啟》祭壇:很可能指十字架,為基督徒所專有。基督是我們永遠的大祭司。在亞倫祭司制度下,贖罪日所獻的祭肉,祭司不可以同吃(利6:30),但基督在十架釘死的祭,我們卻可以同享(用信心接受基督之意)。

  我們不可錯失我們有一祭壇這句話所顯出的勝利。在猶太教徒不斷嘲諷下,這是基督徒有力的回答。我們的祭壇就是基督,因此,包括所有在他裏面所賜的福氣。與利未制度有關的人,不可享受基督信仰裏更大的福氣。他們必須先悔改,並相信主耶穌基督爲他們唯一的主和救主。

13:11 原來牲畜的血被大祭司帶入聖所作贖罪祭;牲畜的身子被燒在營外。

  《啟》11~13:依舊約贖罪日獻祭的例,祭牲的血可以帶入聖所,但祭牲的屍體必須搬到以色列人結營之地以外去焚燒掉。祭牲的身體因此和贖罪祭無關。耶穌基督是身體連血都獻在十字架上,釘死的地點在城門外(約19:20、42)。基督要救贖祂的子民,使之分別為聖,去到城外便有了相當重要的意義,可以和諸般怪異的教訓分別出來,所以說我們也當出到營外就了他去,與祂一同受苦。

  獻祭規定,要宰殺一些牲畜,祭牲的血會由大祭司帶入至聖所作贖罪祭。牲畜的身子則會被帶到營外燒了。營外指圍繞會幕之外欄以外的地方。

13:12 所以,耶穌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聖,也就在城門外受苦。

  《新》耶穌也就在城門外受苦:基督死在耶路撒冷城外,如同被獻祭之牲畜的身子必須挪放在以色列人營外,用來代表挪去罪一樣。

  在營外焚燒的牲畜只是預表;主耶穌才是預表的真。耶穌就在耶路撒冷城牆以外被釘死。他是在有組織的猶太教陣營之外,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聖。

13:13 這樣,我們也當出到營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

  《新》出到營外,就了他去:呼籲脫離猶太教歸向基督。因祂在城外死於凌辱之下,所以讀者們也當願意遭受凌辱,斷然離開猶太教,歸向基督。

  《啟》營:猶太主義。以色列人在曠野時,營內營外界限分明,百姓犯罪才被趕出營外(例:民12:14)。

  對這書信的早期讀者來說,本節的應用是:他們與猶太教的關應有清楚的了斷。他們應一次放棄在聖殿的種種祭祀,而前來領受基督所完成的工作,作爲他們完備的獻祭。

  對我們來說,本節的應用也類似:今天的營,就是教人靠行爲、品格、禮儀或條文得救的整個宗教體系。這是現代教會的體系,其中有按人意定立的神職制度,輔助敬拜的物品,以及種種禮儀的裝飾。這是腐化的基督教界,就是沒有基督的教會。主耶穌既在營外,我們也當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辱。

13:14 我們在這裏本沒有常存的城,乃是尋求那將來的城。

  那些在聖殿裏供奉的人來說,耶路撒冷是珍如瑰寶的。從地理上來說,這城是他們的中心。基督徒在地上卻沒有這樣的城;他們心所念的,是在天上的城,就是新耶路撒冷,那裏滿有羔羊的榮耀。

13:15 我們應當靠著耶穌,常常以頌讚為祭獻給 神,這就是那承認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

  《新》以頌讚為祭:此處的「祭」是喻意用法,用來表示獻上給神(見羅12:1;腓4:18)。用牲畜獻祭的事現已廢止。

  《啟》獻牲畜的祭已經廢除,信徒應常常以頌讚為祭。

  《啟》嘴唇的果子:見《何西阿書》14:2:我們就把嘴唇的祭代替牛犢獻上。從果子可以看樹;言為心聲,從口裏發出的可以看出人的心。心裏承認主的必常常發出頌讚來(羅10:9;腓2:11)。

  在新約聖經中,所有信徒都是祭司。他們是聖潔的祭司,都能進入神的聖所去敬拜(彼前二5);他們也是君尊的祭司,到世人當中作見證(彼前二9)。信徒作祭司所獻的祭,最少有三種。第一,將他自己獻上爲祭(羅一二1)。本節所提到的是第二種:以頌爲祭,透過主耶穌向神獻的。我們一切的美和禱告,都是透過他來到神面前的;我們的大祭司,將一切不純的雜質除去,並加上他自己的純美。

  以頌爲祭就是那承認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神唯一接受的敬拜,是得贖之人嘴唇所發出的頌

13:16 只是不可忘記行善和捐輸的事,因為這樣的祭是 神所喜悅的。

  第三種祭就是奉獻我們的財物。我們要用所有的物質資源來行善,並與有需要的人分享。這樣的奉獻生活是神所喜悅的。這與爲自己屯積的做法相反。

13:17 你們要依從那些引導你們的,且要順服;因他們為你們的靈魂時刻警醒,好像那將來交帳的人。你們要使他們交的時候有快樂,不致憂愁;若憂愁就與你們無益了。

  《新》那些引導你們的:指目前的領袖,與13:7已去世的先前領袖們有別。

  《新》且要順服:這個命令並非容許獨裁式的領導(見約叁9-10),但整本新約聖經都教訓我們要尊重教會內的權威、秩序與管教。

  《啟》那些引導你們的:指受信人團體中現在的領袖。信徒對領袖應依從順服,而領袖也有應盡的責任,就是時刻照顧信徒的靈性需要,他們所行所為要在主面前交代。

  在第7和8節,作者訓示讀者應記念他們以往的領袖。在這裏,作者則教導讀者依從他們現今的領袖。這應該是指地方教會的長老。他們在會衆之中,是神的代表。神賜他們權柄,信徒應順服這權柄。長老作爲牧者,爲群羊的靈魂時刻儆醒。他們將來要向神交帳。交帳的時候,他們可能會感到快樂,也會感到憂愁,視乎由他們領導的人靈命長進的程度。他們若是憂憂愁愁地交帳,所受照顧的聖徒就要失去獎賞了。因此,尊重神所定下的權力次序,對每一個人都有好處。


-----------------------------------------------------------------------------------------------

<聖經靈修版/網路>

相愛原是用行動表明的,人說,那作者所說的你都同意、都做了?
13:1-5 真實的愛可以帶來明確的行動:(1)以仁慈接待旅客(13:2);(2)同情被囚禁和遭遇苦難的人(13:3);(3)尊重婚約(13:4);(4)以自己所有為滿足(13:5)。你的愛夠深嗎?它可以叫你殷勤好客、富同情心、忠誠和知足嗎?

古孟嘗君有食客三千,今我們可沒有這麼大的地方,好客?怎樣做才好?
13:2 聖經中提到三位人物曾在不知不覺間接待了天使:(1)亞伯拉罕(參創18:1-19),(2)基甸(參士6:11-24),(3)瑪挪亞(參士13:2-23)。有些人認為自己的家居不夠寬敞、不夠美觀,不肯接待客人,但是即使你只住一間小屋子,只有一張桌子、兩把椅子,仍然有人樂意到這樣的地方做客人。教會肢體中,有誰想跟你一同吃飯?你認識的單身人士中,是否可以和你喝茶聊天?你的家居是否可以為在旅途中的宣教士提供所需?好客之道,其實就在使別人覺得舒服自然,像在自己家中一樣。

今天的人眼中多只看到自己,是嗎?也許是,也許不是,你說呢?
13:3 我們要同情那些被囚禁的人,特別是為信仰而被囚禁的基督徒,當然也不止於基督徒,那些為真理、公義被囚的人也需要我們關懷。耶穌曾說過,真正跟隨祂的人,會代表祂去探訪那些在牢中的人(參太25:36)。

知足人常樂,知足心常愜——但有時只想比知足多一點點,也不可以?
13:5 怎樣才能學會知足呢?生活簡樸,不渴望得到更多;與人分享自己的豐足,不為自己囤積更多財富;欣賞自己所擁有的,不埋怨自己所沒有的。從神的供應中看出神的愛,知道金錢財物都會過去(參腓4:11;約壹2:17)。

知足,聽起來蠻好的,只是根本不太足,還可以知足?
13:5-6 當我們知道神會供應我們的需要時,就會知足。今天有些基督徒變得物質主義,認為神不能照顧他們,或起碼神不能按他們所想的方式去照顧他們。缺乏安全感可能會導致人貪愛錢財,不論人是富或貧。惟一的解救辦法,就是信靠神必會供應我們一切的所需。

是誰,是誰帶你走在真道上的?你,忘了嗎?你看到有很多人如當年的你一樣嗎?
13:7 你成為基督徒應歸功於那些教導你的人。他們將時間花在你身上,教導你基督徒的生活原則、福音真理。所以你也應以他們為榜樣,將所信的傳給別人,把生命投資在傳福音、服事和教導別人上。

人世多變,誰作嚮導最安舒?
13:8 好領袖多方面幫助我們,但我們仍需牢記,必須專心仰望基督,祂是我們最終的領導,祂不像世上的領導人,祂永不改變。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我們只可以信靠這位永不改變的主。

諸般怪異充斥世界,你不覺得?
13:9 經文很明顯地反映出當時的讀者中有些人認為,遵守舊約的祭祀律法和儀式對救恩是非常重要的,可是,這些律法卻無法戰勝個人的邪惡思想和慾念(參西2:23)。律法可以影響行為,卻不能改變人的內心,只有當聖靈住在人的心裡,人的行為才會開始不斷地改變。

就了祂去,好!我去——怎麼去法?
13:13 猶太基督徒被不相信耶穌是彌賽亞的同胞譏笑和迫害,希伯來書大部分篇幅都教導他們,基督比祭祀禮儀更偉大。現在作者再指出他的論點:我們有需要到營外去,跟基督一同受苦。到營外去,就是不潔淨的意思,在出埃及的那段日子,在禮儀上不潔淨的人要居住在營外,但耶穌為他們的緣故,甘願在耶路撒冷城門外,忍受恥辱和不潔,這時猶太基督徒亦應該公開宣告,忠於基督,勝過其他一切,立志不論將來要受甚麼苦,都要跟隨祂,從昔日的傳統、禮儀中抽出身來,轉而為主而活。有甚麼東西阻礙我們完全效忠耶穌基督呢?

尋求將來的城——我要做的可多了……
13:14 我們現有的東西和所處的世界都是短暫的,所以,我們不應被世界所吸引,只有與神的關係和事奉才是永遠長存的。不要積財寶在地上,應當把財寶積在天上(參太6:19-21)。

當獻甚麼祭才最恰當呢?
13:15-16 當時的猶太基督徒因對彌賽亞的見證,認耶穌就是猶太民族等候多時的彌賽亞,而不能跟其他猶太人一同敬拜。其實,他們應將讚美和事奉當為獻祭,這是可以隨時隨地獻的祭(參何14:2)。今天的讚美祭,也包括感謝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將這福音傳給別人。縱然其他人未必會留意我們的善行,但要知道,神特別悅納對別人的恩慈和分享。

順服,很難的功課啊,你,完成了多少?
13:17 教會領袖的責任就是幫助信徒在基督裡邁向成熟,而信徒的合作,則可以大大減輕他們的負擔。你的表現是否可以幫你教會的領袖滿心歡喜地向神交代呢?

經頭腦





數獨遊戲



Free sudoku by SudokuPuzz


DIY手工飾品教學( 2/2新增手機吊飾教學)


2/2新增項目:
Hello Kitty手機吊飾
小天使手機吊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