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20111226詩篇78篇9-54節


<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聖經注釋/網路>

78:9 以法蓮的子孫帶著兵器,拿著弓,臨陣之日轉身退後。

   《新》9~16:北國違犯了神的約,不記念祂拯救的作為(這也是先知阿摩司與何西阿所強調的信息)。以色列與神交往的歷史,是一連串她單方面長期悖逆的歷史(78:9-16、32-39、56-64),從曠野時就已開始(78:17-31、40-55)。

   《新》以法蓮的子孫:指北國,主要是由以法蓮支派為主。

   《新》轉身退後:以法蓮支派與北國都沒有臨陣怯懦,或爭戰不力的惡名(如見申33:17)。本節最好解釋為形容以色列違背聖約的譬喻(見78:10),與「翻背的弓」(78:57)之喻像有關。

   《啟》以法蓮的子孫:以法蓮支派為北國的領袖,此處用以代表北國的背約棄義(“臨陣之日,轉身退後”)。

   《馬》9~11:但發生了什麼事情呢?在以法蓮支派的帶領下,以色列人悖逆耶和華。他們帶着兵器,拿着弓,在臨陣之日,轉身退後。這可能指他們在加低斯巴尼亞,懦弱地接受探子悲觀的匯報。也可能指他們不把迦南人完全從迦南地逐出。這更可能是對他們特有之行為的大體描述。他們再三故意地破壞神的律法。他們習慣地忘記神為他們的利益而行的奇妙的作為。

78:10 他們不遵守 神的約,不肯照他的律法行;

78:11 又忘記他所行的和他顯給他們奇妙的作為。

78:12 他在埃及地,在瑣安田,在他們祖宗的眼前施行奇事。

   《新》12~16:概括地論到埃及諸災,過紅海與曠野中與水有關的神蹟。隨後的兩個主題循環(78:17-39、40-64)中,會有更多細節強調作者的控訴。

   《新》見出7至12章。

   《新》瑣安:尼羅河三角洲東北部的一座城(見78:43;又見民13:22及註釋)。

   《啟》12~16:講神如何在埃及行奇事,在紅海和曠野行神蹟,拯救以色列人,但他們仍背棄神。

   《啟》瑣安:在尼羅河三角洲東北歌珊地;43節再提到此城(看民13:22),曾為喜克索王朝的首邑,也是蘭塞二世的王城,可能就是《出埃及記》1:11所記的積貨城蘭塞。

   《馬》12~14:他們忘記了埃及——以及從瑣安(即泰尼斯)田野強迫作奴役得釋放的奇異事件。他們又怎能忘記過紅海的事蹟呢?那時紅海的水在兩邊立起如壘,他們能以在乾地上走過。當時還有一個奇蹟,就是白日有榮耀的雲彩引導他們,夜裏有火光走在他們前面。

78:13 他將海分裂,使他們過去,又叫水立起如壘。

78:14 他白日用雲彩,終夜用火光引導他們。

78:15 他在曠野分裂磐石,多多地給他們水喝,如從深淵而出。

   《馬》15~16:他們很快就忘記神怎樣在曠野分裂磐石,多多的給他們食水——水從磐石湧流出來,好像一個巨大的泉源一樣。曠野有水如江河流出——但他們的記憶是短暫的。

78:16 他使水從磐石湧出,叫水如江河下流。

78:17 他們卻仍舊得罪他,在乾燥之地悖逆至高者。

   《新》17~31:以色列在曠野時的悖逆;神供應食物的奇妙作為,以及祂的怒氣。

   《新》仍舊:雖然此處作者尚未提到以色列人在曠野中的過犯,但是因為前文才提到神奇妙地賜水,他大概預期讀者會想到百姓在瑪拉如何因缺水抱怨神(見出15:24)。

   《馬》17~22:他們開始在飲食上激怒耶和華。他們不滿足又發怨言,在至高者面前又提出新的要求。他們暗示神帶領他們來到曠野,是要他們在那裏餓死。他們懷疑神是否有能力供應他們的需要。他們勉強承認神曾提供水,但卻懷疑祂是否願意並有能力供給糧食和肉。百姓的不信靠,實在激怒耶和華。他們不倚賴祂救恩的大能,神就發怒了,這是可以理解的。祂使烈怒的火向以色列燃起。

78:18 他們心中試探 神,隨自己所欲的求食物,

78:19 並且妄論 神說: 神在曠野豈能擺設筵席嗎?

   《新》神…豈能擺設筵席嗎:有關同一喻像的不同應用,見23:5。

78:20 他曾擊打磐石,使水湧出,成了江河;他還能賜糧食嗎?還能為他的百姓預備肉嗎?

   《新》糧食…肉:詩人大概將兩次事件合併而言(出16:2-3;民11:4)。

   《啟》賜糧食…預備肉:指百姓發怨言,沒有糧食也沒有肉(看出16:2-3;民11:4)。

78:21 所以,耶和華聽見就發怒;有烈火向雅各燒起;有怒氣向以色列上騰;

78:22 因為他們不信服 神,不倚賴他的救恩。

78:23 他卻吩咐天空,又敞開天上的門,

   《新》敞開天上的門:有關這喻像,見創7:11(「窗戶」新國際版譯作「水閘」,下同);王下7:2;瑪3:10。

   《馬》23~25:他們想要糧食。但曠野上沒有市場,也沒有做餅的材料。因此神敞開天上倉庫的門,使嗎哪像雨一樣源源不絕地降下來。百姓盡情享受一些比餅更美味的食物;那是天上的糧食,是大能者的食物。

78:24 降嗎哪,像雨給他們吃,將天上的糧食賜給他們。

78:25 各人(或譯:人)吃大能者的食物;他賜下糧食,使他們飽足。

   《新》大能者的食物:(編者註:新國際版譯作「天使的食物」)如此稱呼,是因為它自天而降。

   《新》大能者:按希伯來文直譯(編者註:新國際版譯作「天使」)。此希伯來字只在此處解釋為天使,因接上下文顯然與天使有關(見103:20)。

78:26 他領東風起在天空,又用能力引了南風來。

   《新》東風…南風:此時正是鵪鶉從埃及遷居的季節,南風可能將牠們帶至北方,而東風可能使牠們轉向到以色列所在之曠野地區(民數記中沒有記載風向)。

   《馬》26~31:他們也想吃肉。但在曠野,哪裏有肉來餵飽這樣眾多的人呢?神的解決方法是颳起東風,把一群一群的鵪鶉送到以色列人的營中。這些鳥顯然並不是曠野地原有的,而是從遠處帶來。但曠野卻有大量和白白的供應。當百姓還在狼吞虎咽的時候,神的忿怒就向他們燃燒。神降下瘟疫,殺死以色列人中最優秀的。

78:27 他降肉,像雨在他們當中,多如塵土,又降飛鳥,多如海沙,

   《新》多如塵土…多如海沙:形容多得無數的一個比喻(見創13:16註釋)。

78:28 落在他們的營中,在他們住處的四面。

78:29 他們吃了,而且飽足;這樣就隨了他們所欲的。

78:30 他們貪而無厭,食物還在他們口中的時候,

78:31  神的怒氣就向他們上騰,殺了他們內中的肥壯人,打倒以色列的少年人。

78:32 雖是這樣,他們仍舊犯罪,不信他奇妙的作為。

   《新》32~39:悖逆成為以色列人的生活方式,在曠野飄流早期就已顯出(78:17-31),此後在整個飄流旅程中都如此。

   《新》不信:不信神能使他們勝過迦南人(見民14:11)。

   《馬》32~39:雖然神多方證明祂的愛,百姓的心卻仍舊不信。凡神所作的他們都不喜悅。雖然祂行神蹟,他們卻必發牢騷。因此,耶和華常常使死亡和毀壞臨到這民。這對倖存者似乎暫時有效;他們轉向耶和華,為他們的邪惡後悔,並成為熱心尋求神的人。他們了解祂一直是他們的避難所,和祂怎樣從埃及的可怕景況中把他們救贖出來。但不久,他們又再虛偽行事,說話虔誠,行為卻乖僻。他們變幻無常,不順從神。

   耶和華顯出極大的克制。由於祂有極大的憐憫,所以能赦免他們慣性的倒退,不把他們應得的災難降在他們身上。他想到他們不過是血氣,不過是人,今天仍在,明天就消逝了。

78:33 因此,他叫他們的日子全歸虛空,叫他們的年歲盡屬驚恐。

   《新》出埃及那世代的人被定罪,要死在曠野裏(見民14:22-23、28-35)。

   《啟》日子全歸虛空:是說出埃及時20歲以上的一代全死在曠野,不得見迦南(看民14:22-35)。

78:34 他殺他們的時候,他們才求問他,回心轉意,切切地尋求 神。

   《新》34~37:在士師時代屢次重複發生的事。

   《啟》34~37:神刑罰臨到以民時,未被殺的人才來尋求祂;可是他們說的話不算數,說謊欺騙神。

78:35 他們也追念 神是他們的磐石,至高的 神是他們的救贖主。

   《新》救贖主:拯救他們的(見出6:6註釋)。

78:36 他們卻用口諂媚他,用舌向他說謊。

78:37 因他們的心向他不正,在他的約上也不忠心。

78:38 但他有憐憫,赦免他們的罪孽,不滅絕他們,而且屢次消他的怒氣,不發盡他的忿怒。

78:39 他想到他們不過是血氣,是一陣去而不返的風。

78:40 他們在曠野悖逆他,在荒地叫他擔憂,何其多呢!

   《新》40~64:第二個主題循環(第一個是78:17-39)。

   《新》40~55:以色列的悖逆在曠野就開始了;他們不記念自己是如何因神降災在埃及人身上,才從奴役中得釋放(見78:12)。然而神仍帶領他們經過紅海與曠野,並將他們安置在應許之地。

   《馬》40~41:詩人要把整個可悲的歷史再說一遍(40-58節)。若我們作為讀者的尚且因這重複循環而感到厭煩,想想耶和華更是何等忿怒!

   他們在曠野再三的悖逆使祂的心擔憂。他們一次又一次地試探祂、限制祂,使以色列的聖者感到傷痛。

78:41 他們再三試探 神,惹動以色列的聖者。

78:42 他們不追念他的能力(原文是手)和贖他們脫離敵人的日子;

   《馬》他們不追念神怎樣為他們的緣故證實自己有能力,和他怎樣救贖他們脫離敵人。直到那時,在人類歷史上,他們從埃及得拯救的事蹟,是屬神能力最偉大的彰顯。但他們卻視為理所當然。
 
78:43 他怎樣在埃及地顯神蹟,在瑣安田顯奇事,

   《馬》43~53:再次回想在埃及地的事蹟,這次以下列次序重點談及六個災:

  • 第一災——江河變為血(44節)
     
  • 第四災——蒼蠅之災(45節上)
     
  • 第二災——青蛙之災(45節下)
     
  • 第八災——蝗蟲之災(46節)
     
  • 第七災——冰雹之災(47-48節)
     
  • 第十災——殺長子之災(49-51節)

78:44 把他們的江河並河汊的水都變為血,使他們不能喝。

   《新》44~51:降在埃及的諸災(見出7至12章):只有頭尾兩災按出埃及記所載的次序;沒有提及第三、五、六、九等災。

   《啟》44~51:追述神降的災(出7-12章),十災中提到六災,未及第三、五、六及第九災。

   《馬》神把他們的江河…都變為血,埃及人不能喝河水。他們視為神聖的尼羅河,突然被污染了。但以色列人的水源卻沒有弄污。

78:45 他叫蒼蠅成群落在他們當中,嘬盡他們,又叫青蛙滅了他們,

   《馬》他叫蒼蠅成群,落在埃及人的房屋裏。他們一直敬拜“蒼蠅之王”別西卜,這時他們的神卻背向他們,吞食他們。有趣的是,蒼蠅沒有侵襲以色列人所住的歌珊地。

   祂使埃及產生青蛙之災。一向被尊為生產力之象徵的青蛙,滅了他們——意思是使他們正常的生活停頓下來。但這災只影響埃及人;希伯來人有神的手保護。

78:46 把他們的土產交給螞蚱,把他們辛苦得來的交給蝗蟲。

   《馬》神差派蝗蟲來遮蓋埃及地。司醫治及來生之神色拉皮,理應保護埃及人免受這些極具破壞之昆蟲的影響。但色拉皮沒有能力。土產被破壞了;莊稼被吃光了。在這期間,以色列人並未看見螞蚱和蝗蟲的蹤影。

78:47 他降冰雹打壞他們的葡萄樹,下嚴霜打壞他們的桑樹,

   《馬》47~48:第七災包括冰雹、嚴霜和閃電。這災給人類、牲畜、群畜、葡萄樹和桑樹帶來嚴重的破壞。但這是一個區別性的審判。“惟獨以色列人所住的歌珊地沒有冰雹。”(出九26)

78:48 又把他們的牲畜交給冰雹,把他們的群畜交給閃電。

78:49 他使猛烈的怒氣和忿怒、惱恨、苦難成了一群降災的使者,臨到他們。

   《新》降災的使者:詩人將神的怒氣、憤慨和敵意擬人化,像代表神彰顯忿怒的人。

   《啟》苦難:亦作“命令”。神使用猛烈的怒氣,又命令忿怒和惱恨。這些好像降災的天使,供神差遣。

   《馬》跟著是神最後的一擊——長子之死。詩人說,那是神猛烈之怒氣、忿怒和惱恨的爆發,那是一群降災的使者臨到他們。在一些經文裏,耶和華自己被形容為巡行埃及遍地,毀滅他們的長子(出一一4;一二12、23、29),但在出埃及記十二章23節,經文提到耶和華使用一個滅命的,充當祂的代行者。詩人認為那是一群降災和毀滅的使者。

78:50 他為自己的怒氣修平了路,將他們交給瘟疫,使他們死亡,

   《馬》50~53:他為自己的怒氣修平了路,祂的怒氣可以毫無阻礙、毫無束縛地燃燒。在每一個埃及人的家裏,首生之子都被一些不知名的瘟疫所擊倒。埃及所有精英的男子都在那天晚上死去了。但以色列人的家受到逾越節羔羊之血的保護,沒有一個希伯來人的兒子被殺。

   所有的災害都是區別性發生的,沒有正常的理由可以解釋。猶太人怎能停止、不再感謝神為他們行出這樣奇妙的事呢?

   祂帶領他們如羊群一樣離開埃及,並引領他們走過人跡罕至的曠野。“他帶領他們進入平安,毋須懼怕,而他們的仇敵卻被海水圍困。”(曾連樂譯本)那是祂的愛與能力一次奇妙的展示!

78:51 在埃及擊殺一切長子,在含的帳棚中擊殺他們強壯時頭生的。

   《新》含:有關含與埃及的關係,見105:23、27;106:21-22;創10:6及註釋。

   《新》帳棚:住處。

   《啟》含的帳棚:指含的後裔居住之地,即“埃及”。含為埃及人的祖先(創10:6)。

78:52 他卻領出自己的民如羊,在曠野引他們如羊群。

78:53 他領他們穩穩妥妥地,使他們不致害怕;海卻淹沒他們的仇敵。

   《新》海:紅海。

78:54 他帶他們到自己聖地的邊界,到他右手所得的這山地。


 
----------------------------------------------------------------------------------------
<聖經靈修版/網路>

是因以法蓮不忠心,神才揀選猶大嗎?今天神揀選人的標準又是甚麼?
78:9-10 以法蓮從摩西到掃羅時代都是以色列中最傑出的支派,聖幕就設在它的疆域之中。聖經中沒有以法蓮的戰士從戰場上跑回來的記錄。這個比喻可能是說以法蓮在這些年中,沒有擔當強大的領袖角色。大衛作王的時候,猶大支族得到了發展。神因為大衛的信心和順服,拒絕了以法蓮,揀選了猶大的耶路撒冷作為建立神的新殿的地方(78:67)。這導致了兩族之間的緊張。可能就是因為這種緊張,才出現此詩,再次說明神為甚麼要揀選猶大。神是通過對神忠心的人來工作的。

只用口說的順服、相愛,是真正的跟從神嗎?我們相愛真能只在言語上?
78:36-37 越來越多的以色列子孫口口聲聲要跟隨神,但實際上卻背離了神。問題是在於他們用嘴跟隨神,而不是用心;這樣的話,他們的認罪也是空洞的,所說的話毫無價值。神要我們用行動來說明我們在屬靈上的承諾和表白。

出埃及記的第十災,你可記得?這就是其一……
78:51 這是在出埃及記12章29至30節中記載的逾越節,那時埃及人所有頭生的都被殺盡了。“含的帳棚”說的是埃及人的祖先。“含”有時用作埃及的別稱。



2011年12月26日靈修小品


靈命日糧

錯誤的敬拜

「這樣,不獨我們這事業被人藐視。」—使徒行傳19章27節

  造成人們恐慌最主要的因素,莫過於經濟上的威脅。

  經濟蕭條的景象使政客在選舉中落敗,且經濟衰退的威脅幾乎讓使徒保羅被逐出以弗所。

  故事的經過是這樣的。保羅來到這個城鎮並開始「辯論上帝國的事,勸化眾人」(使徒行傳19章8節)。他傳揚福音有兩年之久,很多人也因此開始相信耶穌。

  因保羅成功地讓人們明白只有一位獨一真神,所以很多以弗所人停止敬拜大女神亞底米。這對當地專門製作和販賣亞底米雕像為生的銀匠來說,是個壞消息。如果人們不再信奉亞底米,那麼他們的生意就做不成了。當工匠們認識到這一點,就引發了反對的聲浪。

  發生在以弗所的這事件可以提醒我們,評估自己敬拜上帝的原因。銀匠們保護他們所敬拜的神,是為了維持生意興隆,但願我們並不是這樣。我們絕不要把對上帝的敬拜當成得到好運的途徑。

  我們敬拜上帝是因為祂對我們的愛,也是因為祂是上帝,並不是因祂可以使我們富裕。讓我們以正確的心態來敬拜上帝。JDB

齊來敬拜全能主,
不為可得之益處;
謝祂替我贖罪死,
深知我罪虧欠主。Sper

勿為獲益敬拜主,祂已賜下滿溢福。





---------------------------------------------------------------------------------------------
靈修靜思

神同在

馬利亞卻把這一切的事存在心裡,反覆思想。(路二19)

  似乎天使向馬利亞顯現,報告她將懷聖嬰的消息後,就失去影蹤,再沒向馬利亞顯現(至少聖經上沒有記載到)。在這期間,馬利亞險些被約瑟所休——如果連約瑟也產生誤會,她肯定聽了不少閒言閒語。現在,身孕又這麼重,還要走那麼遠的路程,客店裡沒地方……。

  你有沒有想過馬利亞當時的心情?「神啊,祢在哪裡?」「祢為何如此待我?」「這是祢的聖嬰,不是我的。」正當馬利亞百思不得其解,牧羊人到了,他們就好像神的代表,無怪馬利亞要反覆思想。

  不錯,如果主耶穌降生時,有天使在馬槽旁高歌,豈不更好?但是,信心從不在乎眼見,天使沒有在馬槽旁高歌;同樣,十架下也沒天使的影蹤。不過,這不代表馬利亞沒有神同在。      ~陳明斌




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20111225詩篇78篇1-8節


<新國際版研讀本、啟導本、馬唐納聖經注釋/網路>

78:1 我的民哪,你們要留心聽我的訓誨,側耳聽我口中的話。

   《新》1~8:我們的子孫必須聆聽我們祖先所告訴我們的事,好叫他們對耶和華忠誠。

   《新》1~2:這段前言是以智慧文學作者的風格寫出(見49:1-4)。

   《啟》本篇初讀很像史詩,但從全詩來看,則是一篇智慧詩,用讚美詩的體裁綜述以民的歷史,借古喻今,教導人不要重蹈覆轍,應記念神不改變的恩惠,信守與祂立的約。

  此詩很可能寫於南、北國時代,故有責備以法蓮的不忠(9節)和應以錫安山而非示羅為敬拜中心(60節)的話,藉以告誡耶城的百姓,不可隨從北國背棄神的道路。詩中特別記念神在大衛時代施行的拯救。

  全詩72節可分為七段:1.說明本詩為智慧的教導,引入正文(1-3節);2.神的拯救和律法是歷代信仰的基礎(4-8節);3.北國不記念神昔日大能的作為,毀棄與神立的約(9-16節);4.以色列曠野生活和神的供應(17-31節);5.追述以色列人如何不斷離棄神(32-39節);6.複述神拯救以民出埃及,經過大海和曠野,在迦南安居(40-64節);7.猶大族蒙揀選成為眾支派之首(創49:8-12);而以錫安為神居所,大衛為神牧養其子民(65-72節)。

   《馬》1~4:詩人呼籲他的民(和我們所有人)注意,因為他要用比喻說教,這些教訓比所敘述的事情有更深的意義。他覆述以色列民不同的歷史片段時,其中包含一些隱藏的教訓,他稱這些教訓為“古時的謎語”。正如我們的父母把過去的事傳給我們一樣,我們也應當把耶和華恩待和管理祂子民的事,傳給我們的後代。

78:2 我要開口說比喻;我要說出古時的謎語,

   《新》比喻…謎語:這兩個希伯來字也出現在49:4及結17:2,這點引發出一個問題:作者此處是否受到先知使用智慧文學語言的影響?這兩個字雖然有其特殊的用法(如49:4所反映),但它們似乎以變得傳統化了,更普遍地適用於各種不同形式的教導上。

   《新》古時:(編者註:新國際版譯作「古時之事」)用來訓誨人的古時事物。太13:35應用此節,預言耶穌是用比喻來教導。馬太似乎從這篇詩裏認出先知之聲,預期那位「大先知」要說話。不過,本詩中的「比喻」若與耶穌及司提反的教導相比,似乎較像司提反的教導(徒7章)。

   《啟》本節使智慧詩帶上先知預言的色彩。《馬太福音》13:35引用這裏的話,指出耶穌用比喻教訓人是祂為彌賽亞(基督)的證明。

   《啟》古時的謎語:指可作殷鑒的古代史事。

78:3 是我們所聽見、所知道的,也是我們的祖宗告訴我們的。

78:4 我們不將這些事向他們的子孫隱瞞,要將耶和華的美德和他的能力,並他奇妙的作為,述說給後代聽。

   《新》4~5:耶和華拯救的作為與祂約中的法度,兩者都應當教導給子孫知道,且要相互聯繫,因為兩者結合起來,一直是世世代代神子民信靠與順服之焦點(見78:7-8)。

78:5 因為,他在雅各中立法度,在以色列中設律法;是他吩咐我們祖宗要傳給子孫的,

   《馬》5~8:亞薩以律法的設立來開始他用比喻的教導。神把律法賜給以色列人,指示他們要忠心地傳給子孫後代。神這樣做有四個目的:

  1. 好叫神的百姓仰望神。
     
  2. 好叫他們不忘記神榮耀的作為。
     
  3. 好叫他們順從神。
     
  4. 好叫他們從過去的歷史中學習,不像他們的祖宗一樣頑梗悖逆。

78:6 使將要生的後代子孫可以曉得;他們也要起來告訴他們的子孫,

78:7 好叫他們仰望 神,不忘記 神的作為,惟要守他的命令。

78:8 不要像他們的祖宗,是頑梗悖逆、居心不正之輩,向著 神,心不誠實。

   《新》頑梗悖逆:如同悖逆之子(見申9:6-7、24;31:27)。

   《新》之輩:指具有某些特點的族類(見24:6;申32:5、20),因此並不限於出埃及的那一世代(見78:9-11、56-64)。



----------------------------------------------------------------------------------------------
<聖經靈修版/網路>

神對以色列人的恩典與管教,我從中受到甚麼啟迪?
78篇 以色列人反抗神,對神不忠(78:8),忘記了神的奇妙作為(78:11-12)。他們向神提要求,試探神(78:18);向神撒謊,奉承神(78:36);他們在神為他們行了極大神蹟之後還是離開了神(78:42-56)。這都記錄在神的話語當中,使我們可以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在哥林多前書10章5至12節中,保羅用了這些古代以色列人沒有信心的故事,來警戒早期基督徒要對神有信心。

信仰,要世代相傳,至於我家的情況……
78:5 神命令百姓將神在以色列歷史中無比的作為,和神的律法傳給兒女。這說明了宗教教育的重要和目的在於要幫助每一代人順服神,並把希望寄托在神的身上。讓兒女避免重犯祖先的錯誤非常重要。我們是怎麼向下一代傳說神工作的歷史的呢?



經頭腦





數獨遊戲



Free sudoku by SudokuPuzz


DIY手工飾品教學( 2/2新增手機吊飾教學)


2/2新增項目:
Hello Kitty手機吊飾
小天使手機吊飾